•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訪談研究

第四節 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結果

訪談資料分析,在五位創業家的創業經驗中,創業成功有許多重要因素。不 同產業或行業其成功的方法亦有所不同,但是歸結其訪談內容,可以發現創業家 人格特質、創業技能或是政府政策,都會影響創業的成敗。進一步分析,真正能 夠決定成功與否的在於人格特質,因為人格特質將影響接下來的行動,例如積極 求知、尋求創業資源,以及努力不懈的態度,這部分印證了人格特質為創業成功 的關鍵因素。

創業家之創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創業能力可以透過後天學習,或是和創業夥 伴、團隊成員來互補。至於創業環境以及政府創業政策,創業家認為現在政府提 供相當多的資源,不論在技能、輔導、資金或是育成中心等硬體設備,和過去相 比都非常豐富,對於有志創業的青年是很好利用管道。不過,創業家認為政府提 供如此多的資源,真正能否成功還是端視創業家自己,雖然有幫助,但不是關鍵 性的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台灣人富有創業精神,中小企業也一直是支持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然而隨 著全球經濟互相牽動,各國失業率逐漸提高、青年失業的問題也漸漸浮上檯面,

我國也不例外。先進國家談及解決失業問題,無不將解決方法投注在創業上。此 外,無論在文獻或是數據上都能發現,創業是帶動就業機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 要力量。故鼓勵創業以及如何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更顯重要。

觀察我國創業現況,從每年新設立的中小企業家數便可得知創業活動的發展 情況。自 2007 年至 2012 年,每年新設中小企業家數約在 9 萬家上下,在 2011 年達到高峰,為 99,584 家,占當年度全部中小企業比例 7.78%。我國創業活動持 續進行,經營年數也持續穩定成長,觀察中小企業經營年數比率變化,經營年數 超過 20 年者之比率呈現持續增加,顯示中小企業經營體質及穩定性逐漸提高。

透過主要全球創業調查之評比,檢視我國在創業環境與經商環境上的優勢與 劣勢,綜觀調查結果,我國在創業家精神排名為世界第一,但仍有許多需改善之 項目,例如政府效率或政府政策相關問題、中小學創業教育與訓練等。

在我國四大類的創業政策上,根據負責主管的機關部會作檢視。整體看來在 第一大類的發展創業技能方面,目前可供使用的資源相當豐富。不論是政府各部 會或是委託予民間單位,皆有許多演講和課程提供給有意創業之民眾;許多政府 開設的系列課程皆為免費,不但沒有年齡、性別、職業等限制,完成一定時數後,

還可以獲得課程時數認證之證書,可作為後續申請創業貸款之資格憑證。第二大 類的提供資訊、諮詢、教練與指導方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創業諮詢服務中心 提供了數種管道給民眾使用,邀請各領域專家的創業顧問,提供免費的聯合諮 詢、電話諮詢、網路諮詢甚至是一對一面的面談。其他如婦女創業飛雁計畫等,

在創業的歷程中,亦有針對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的輔導顧問與服務,相關資源亦相 當豐富。第三大類為提供資金支援,在政府貸款部分就有八個主管機關之多,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別是文化部、中小企業處、勞委會、客委會、原民會、農委會、台北市政府與新 北市政府等等,其中推出的創業貸款也不以一個為限,可見各部會在推動創業活 動上的不遺餘力。第四大類則為發展創業基礎設施,其中以育成中心之發展與成 效為重點領域。近年育成輔導的績效表現,在培育中小企業家數、育成新創企業 家數與維持就業人數方面,都是逐年增加。對於創業者來說,可利用的資源更加 豐富,在創業路上將更加順利。

本文採用深入訪談法進行訪談研究,在實際訪談五位創業楷模和青創會周世 豐主任後,推論出成功之關鍵在於創業家本身。創業環境有其重要性,近年來政 府積極推動創業輔導措施與資源,針對這些資源與管道,創業家非常鼓勵創業青 年善加利用,但眾多創業資源僅為輔助之用,更重要的是創業家本身的人格特質 和創業能力。而人格特質比起創業能力更為重要,正面積極的人格特質是能夠推 動不斷向前、不怕失敗的動力,並且對於自身不足之處積極尋求解決方案與資 源,所以人格特質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這樣的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之文獻 回顧與欲驗證之命題是相符合的。其中重要的人格特質包括:誠信、樂觀、執行 力、樂於分享、主動積極、堅持與熱情。最後依據訪談分析結果,提出 12 項命 題,如下:

命題 1:創業動機因人而異,但無論動機為何,目的都是追求成功。

命題 2:創業機會可能來自工作經驗或是周遭環境,但絕不是憑空出現。

命題 3:工作經驗對於創業有一定影響,無論是技能、態度或做事方法。

命題 4:跨出第一步的過程不一定是經過詳細計畫,有時需要勇氣。

命題 5:創業家人格特質是影響創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而人格特質是 無法透過教育來學習的。

命題 6:創業維艱,面對困難的態度就是用開放的心,去克服每一個挑戰。

命題 7:創業能力有其重要性,但創業家不需全部具備。若是團隊中有人具備某 些能力和自己所缺乏的互補,將不會是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命題 8:創業能力可透過教育來培養,也有其重要性,但身體力行更為重要。

命題 9:利用創業政策與否並非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命題 10:現今創業資源比以前豐富,所以有志創業之青年應善加利用。

命題 11:天助自助者也。創業家普遍認為,若凡事都要靠別人幫助,或許現在 就不會成功。

命題 12:政府幫助創業者時,應貼近創業者立場,瞭解創業者的需求,還要 創新的思維,才能因應變化愈趨快速的世代。

第二節 建議

壹、針對創業家的建議

對有志創業青年或已創業者,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三個方向的建 議:人格特質、創業技能與創業環境。首先就人格特質部分說明,從訪談資料中,

創業家談及成功所必須具備之人格特質,雖然人格特質難以透過後天的訓練或學 習來改變,但是如果具備其中幾項特質,發揮優勢、降低劣勢的部分,相信在創 業這條路上,能夠更加順利。

次之,在創業技能方面,如專業知識、財務、行銷、技術、企業管理等等,

如果能夠具備越多創業技能當然是最好,但可能努力學習完之後就錯過創業時機 了。所以可以和創業團隊的成員一起共享技能,互相補足。或是一邊創業一邊精 進,如此都是解決的辦法。

最後,在創業環境方面,現在和以前比起來可以利用的資源相對豐富。只要 上網搜尋或是向政府單位,如中小企業處、勞委會等;或是民間創業輔導經驗豐 富的青輔會尋求資源,都是非常方便的。此外,不論是民間、政府或學校,時常 都有開設創業主題相關的演講,很多也都是免費的,所以只要有心創業,不怕找 不到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針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建議

政府在設計創業政策時應有創新思維,才能設計出符合創業者需求的創業政 策。本研究在第三章探討台灣現況創業政策時,首先將創業政策分成四大類:一、

發展創業技能。二、提供資訊、諮詢、教練與指導。三、提供資金支援。四、發 展創業基礎設施。接著以各該主管機關分別說明其實質內容,由此架構便可發 現,在政府貸款部分有八個主管機關;在發展創業技能方面有四個主管機關。對 於創業者來說,在搜尋和選擇上造成疑惑;對政府來說,資源分散各機關,或有 重複,實在是浪費。第二,在資金取得方面。雖然現在有許多的貸款方案,但是 最後核貸金額的關鍵仍然掌握在銀行手中,時常發生創業者貸不到想貸的金額。

對於創業者來說,申請政府創業貸款都需要一定上課時數的認證,還需要經過相 當繁瑣的程序,但是最後申請貸款金額不如預期的時候。那麼對於創業者來說,

便降低了申請貸款的動機,也失去了政府鼓勵創業的美意。第三,在行政效率方 面,由第三章各項全球創業調查中的排名發現,台灣人的創業家精神排名全球第 一,但是在其他指標方面,卻相對落後。以 2012 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台灣劣 勢是「登記成立公司所需之天數」,排名第 24 名;此外,在 2013 年經商環境報 告中,「獲得信貸」和「執行契約」排名都非常差強人意,「獲得信貸」是全球 185 個經濟體中排名第 70 名。「執行契約」則是第 90 名。可見政府在行政效率 上有待加強。所以在此對於政府創業政策提出三項建議:

一、政府應整合各機關之創業資源,不宜太過分散。

二、資金取得部分,最後放款的決定權不宜由銀行決定。應由政府撥出一筆 基金作為創業貸款資金之用途。若創業者的營運計劃書通過,銀行應全數撥貸。

否則,決定權如果在銀行身上,那與創業者自行以房屋或其他抵押品抵押,申請 一般貸款有何不同。但為避免呆帳過多,宜加強審核創業營運計畫之機制,不宜 任意通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訪談樣本數有限,故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本研究所提出之命 題進一步驗證。此外,可針對創業家人格特質部分,做大量樣本數之量化研究,

進而可掌握創業家成功關鍵之人格特質。最後,政府創業政策與時俱進,應可持 續追蹤最新的創業政策與其成果,是否對創業者真的有實質幫助,若否,或是有

進而可掌握創業家成功關鍵之人格特質。最後,政府創業政策與時俱進,應可持 續追蹤最新的創業政策與其成果,是否對創業者真的有實質幫助,若否,或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