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創業機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最近的研究發現,需求型創業並不是只存在於經濟發展貧困的國家,在新 興國家或是已發展國家中,同樣也會出現。例如美國過去幾年經濟衰退,伴隨 失業率居高不下(約 9%),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許多人選擇從事創業,除了 增加收入,也是生存的方法之一。這樣的創業動機不僅發生在美國,同時也發 生在其他非開發國家(Palish, 2008; Chu et.a1, 2007; Kaplan and Warren, 2010)。

第四節 創業機會

壹、創業機會之意義與理論

Shane(2003)認為,創業者將資源重組,創造出一套新的從方法到目的

(means-ends)的過程,希望產生收益的情境,稱之為創業機會(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有關創業機會之理論,Dollinger(2008)指出主要有兩派之論點:近古典平衡 理論(Neoclassical Equilibrium Theories)與奧地利學派(Austrian Theories)。

近古典平衡理論認為市場機會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擷取機會的決定權在於當 事人。也就是說,當事人的創業精神決定創業機會的發掘與實現。不具創業精 神的人,不願承擔風險,沒有成為創業家的企圖,因此創業機會對於他們是不 具有意義的。而只要具有創業精神,則創業機會必然垂手可得。至於奧地利學 派,創業管理研究之學者大多較為認同。該學派認為資訊是不對稱的,因此機 會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環境背景和知識能力,將決定人們能看 到的機會種類。奧地利學派主張創業環境比創業家的個性更為重要,是創業機 會塑造了創業家。

此外,有關創業機會的形成過程,有下列幾種看法。首先,機會是主觀的 現象,是被想像出來,而不是被創造或是被發現的(Klein, 2008)。其次,是市 場的不完善,導致了新技術發明機會的出現,還有新商業模式的產生(Cohen and Winn, 2007)。再者,當個人的抱負,和他/她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被評估價值間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不平衡時,機會將被創造出來(Lee and Venkataraman, 2006)。最後,對於家 族企業的研究,家庭嵌入程度的轉變,可能會導致新的創業機會的出現和認可

(Aldrich and Cliff, 2003)。而企業家在從事創造性的想像的過程中利用機會,

藉由不斷合併和重組的中間產品來生產消費品(Chiles et al., 2007)。

貳、創業機會之類型

Sarasvathy 等人(2003)從經濟學供需理論角度,將創業機會分成創業家 之認知(reorganization)、探索(discovery)、創造(creation)三種類型。而以 下三種類型的創業機會並無先後次序的分別,亦可同時存在。

一、機會認知

當市場上供需條件非常明確時,創業者只須利用認知供需關係的能力,就 能發現創業機會之存在,並加以利用。

二、機會探索

當市場上的供給面或需求面有一方不明確時,創業者就只能掌握情況明朗 的一方,向狀況不明的那一方進行機會探索。

三、機會創造

這種機會一開始或許不是很清楚,但會隨著創業者的行動而逐漸讓各種資 源產生而建構出來,並發展出新的價值。大部分時候創造型的創業機會是透過 現有資源的創新結合,提供不同於現況的價值,創造出市場需求的契機,是一 種互動下創造的機會。

至於創業機會情境之產生,在學術上有兩個不同觀點:分別是柯茲納觀點

(Kirznerian)下的創業機會,與熊彼得觀點(Schumpeterian)下的創業機會。

柯茲納觀點(Kirznerian)強調,一般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處於充滿各種不 同資訊且這些資訊是不對稱的市場時,人們無法認知所有的機會,僅能依每人 掌握的資訊多寡,構成有效運用資源的想法。而由於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時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做出不精確的決策架構而犯錯,讓供需之間時而短缺時而過剩。此時,創業 者是一群擁有資訊優勢的人,有能力了解這些短缺與剩餘並做出回應,進一步 掌握資源並將其重組,希望可以從產出的銷售中獲利。在柯茲納的觀點下,資 訊優勢會為創業者帶來創業警覺性(alertness),可以發掘尚未被別人利用之機 會,有助於提早進入市場而獲得成功。當創業者成功的建構了新事業後,隨之 而來的資訊擴散會引來其他的跟隨者,於是市場又逐漸走向均衡。

熊彼得觀點(Schumpeterian):熊彼德認為,機會來自於市場上的不均衡,

而創業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不均衡狀態,通過新產業破壞了舊產業的秩序,進行 所謂「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在這樣的觀點下機會是主動創造的,

創業者就是創新者,他們將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產業結構,以滿足 市場需求而創造利潤。如此一來創新會對現行的經濟模式產生破壞,但破壞之 後新秩序取代舊秩序結果更美好,一段時間過後,另一個新秩序又開始破壞現 有的秩序,不斷的循環,這就是「創造性破壞」的意涵。

參、創業機會之來源

Drucker(1985)提到,創新機會有七個來源,而創新機會的來源可以視作創 業機會的來源。只要能夠善用這七種來源,便能夠掌握創業成功的契機。七個創 新機會的來源分別是:一、在意外事件中,發現創業機會;二、在不一致與矛盾 現象中,發現創業機會;三、在作業程序之中,發現創業機會;四、分析產業和 市場結構之過程中,發現創業機會;五、透過分析人口統計資料,發現創業機會;

六、藉由認知的改變,發現創業機會;七、經由新知識之產生,發現創業機會(New knowledge)。其中,前四項創新機會來源,是存在於產業或服務機構內;而後三 項創新機會,則是發生在企業或是產業外部之改變。

周瑛琪等人(2013)研究指出,誘發創業機會的主要構面為科技資訊結構 的轉變及產業市場結構的轉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科技資訊結構的轉變

指運用科學上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進步,創造出更具效率的流程方法,及高 技術困難度之商品與服務。

二、產業市場結構的轉變

隨著全球化市場及商業轉變,過去產業市場型態及製程技術、供應鏈模式、

銷售策略及價值系統等也會產生差異。不同的時空背景與文化因素,對於產業 結構之變化具有顯著的影響力。針對交易模式之變化、產品組合之變化,分別 敘述之。

(一)交易模式之變化

「交易」原指商品的往來或交換,之後經由貨幣的生成,將交易方式轉換 為買賣之型態。隨著資訊科技崛起,傳統的買賣交易模式已不敷現實社會之需,

各類型之新興創業家於網路平台設立虛擬商店,以使成本規模大幅降低。

(二)技術結構之變化

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準與經濟成長力,往往能夠正確地反映其技術結構 的精密度,這類型指標透過電子品牌大廠間持續地研發高科技型產品、發展技 術結盟合作、供應鏈及價值鍊的整合等即可知悉其內容。因此,隨著全球化之 演進,各國產業市場將發生明顯地變化而將彼此牽動與連結,不同型態的產業 技術結構也將引發不同種類之創業機會。4

4 技術鍊之定義,指商品於生產上、中、下游製程中各階段技術的連結與整合,或是前、後期 技術之對應或支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