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略規劃之理論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0-58)

第五章 淨評估在我國國防戰略規劃體系中角色之探討

5.2 戰略規劃之定義與理論之探討

5.2.2 戰略規劃之理論探討

就企業管理角度而言,戰略規劃為策略形成之決策過程。此過程包含下 列管理作為:一、進行環境內、外部環境分析。二、確定組織使命與目標。

三、發展策略。四、建立政策。

一、若以策略管理觀念探討規劃模式之定義與理論:

(一) 規劃模式之定義:

策略的制定過程會涉及許多不同的機關、不同層級的活動、也 可能涉及多目標或目的的決策。因此,為了對策略規劃本質的了解、

方案的設計、執行過程的控制、評估研究的進行等工作,策略規劃 人員必須使用某些特定概念性的工具來處理,其中最有用的方式就 是利用「模式」(Model)來瞭解策略規劃發生的背景;政策方案 規劃、採納、執行的過程。故本研究將整個策略規劃的程序、過程,

以模式的方式來表現,輔以文字說明,使複雜的策略規劃過程能很 簡捷且明確的呈現。

(二) 策略形成(策略規劃):

策略形成之程序:

策略形成是指長期計畫的擬定,以便在瞭解本身的強處及弱點 之後,能掌握環境中的機會,避免環境的威脅,為決策系統之策略 形成的決策過程。此過程包含了組織使命的界定、明定合理的目標、

發展策略及建立政策等作為。

1. 進行環境內、外部環境分析:

任何組織能否能夠維持生存,進而長期發展,端賴其對環境

因素進行調整、配合,甚至改變的能力。各種組織的形式不同,

對各種環境因素所重視或因應的程度也不同。環境對組織影響包 括內部、外部的環境,外部環境是指組織以外,決策者在短期之 內無法控制的變數(如機會與威脅)。內部環境是指組織以內,

決策者短期之內無法控制的變數(如組織文化、組織結構與資 源)。決策者與決策系統於決策時必然會受到週遭環境的影響,

因此於規劃時必須將環境之變數考慮在內。

2. 確定組織使命與目標:

決定組織使命與目標是策略規劃的第一步,也是策略形成的 依歸。使命是指組織存在的目的或理由,組織的使命界定了特定 目標(objectives)的範圍,目標就是決定「何時應完成何事」的 描述。目標達成就會使組織使命得以實現。

3. 發展策略:

組織的策略是指如何完成其使命及目標的主要計畫。策略的 有效運用,可以使競爭優勢達到極大化,使競爭劣勢達到最小化。

4. 建立政策:

在策略之後,政策替整個組織提供了決策的廣泛指導方針。

因此,政策是連接策略形成與策略執行的橋樑。

(三) 策略執行之程序:

1. 策略實施的全面組織準備:

策略的實施,也就是以組織的財力、人力、物力做適當的調 配,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以實現策略的既定目標。決策領導者 作出的策略決策,除了制定需周延外,也還需要有明確的戰術與 具體的行動計畫來規定各階段的工作與任務。必須明確規劃各階 段任務所需的資源分配,完成時間等,並切實執行。

策略實施的組織準備,人員與組織的授權非常重要。總之,

決策組織準備要快速、充分、靈活,以保證在關鍵的時間和地點,

能集中優勢達成目標。

2. 策略方案的傳達貫徹和動員:

作好了充分全面的組織準備,就需要對實施策略方案的目 的、意義、原則、方法、要求等,進行廣泛、深刻的傳達,並加 強解釋、說明等工作。

各個層次的決策領導者都應該充分瞭解策略方案的目的、意 義、重點、難易、措施等,並對組織內成員加強宣導,使其均能 瞭解單位之目標。策略在實際運作時,往往因執行者誤解上級決 策機關的決策方案,而使執行後卻遠離預定的目標。因此,策略 方案的傳達,關鍵在於執行者與相關人員均能明確瞭解上級決策 的真正意圖。

3. 策略方案實施的監督與控制:

策略方案付諸實施後,對執行情況的嚴格監督和科學控制具 有重要的意義。其目的不僅在於及時發現策略方案與執行情況的 偏差,而且能及時採取糾正措施以導正已經出現的偏差,或把矛 盾與問題解決於初萌之時,才能防患於未然。

為了使策略能全面實施,決策領導者須建立正常的報告制度 和監督制度,經常深入瞭解與掌握決策執行的進度、質量、困難,

須明確律定執行者的職責,並檢查各階層執行任務所採取的步驟。

由於突發狀況或危機的發生常常是不預期的發生,策略方案 的執行過程也常出現不預期的後果,決策領導者就應該制定出各 種可行的因應方案,以應付已發生的或預期將發的問題。

4. 策略方案實施的回饋:

策略方案所實施的回饋,其任務主要在於能準確與迅速把策 略方案執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傳達回決策系統,而使決

策系統能夠根據客觀情況的新變化,以便對原策略方案進行相應 的調整和修正。

回饋是整個決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檢驗決策是否正 確的重要手段。透過執行→回饋→修正→執行反覆式的運作,如 此可深化決策領導者對策略的認識,又能使策略方案能保持可靠 性與正確性。因此,各級決策領導者都應重視策略方案實施時的 回饋,以便及時修正、糾正決策中的錯誤。

5. 策略方案的修正:

策略方案的必要修正,也是現代決策體制中執行與監督、回 饋系統中的重要工作。在策略方案執行過程中,面臨環境的變化 超過預期,決策本身所產生的錯誤或組織計畫與執行中考慮不周 等因素,需要決策者因應新的情況,對原有的策略方案作出修正,

或採取新的策略。決策者須透過不斷地修改而使原有的策略方案 不斷改進而逐步完善,所以,策略方案的調整和修正須貫穿於決 策執行過程的全部。

二、負責規劃之決策體制設計:

在軍事界與企業界裡,與戰略(或策略)及政策有關的規劃通常是 由負責規劃之決策組織互動的結果。雖然軍中的決策組織與民間企業之 決策組織不同,但是許多組織的高階決策為決策組織運作的程序,軍方 與民間皆同。何種決策體制為較佳之組織?何種運作模式為最好的執 行?

傳統之決策體制與現代之決策體制:

在策略的形成過程中,決策體制的組織結構影響到策略規劃的品 質,決策體制的發展由以往單純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傳統決策體制發展 到因應社會、經濟與科學發展快速下的現代決策體制。因此,決策體制 的發展使規劃與決策的過程更加科學化與精緻化。故將此二種決策體制 分析如下,以探討何種決策體制符合現今社會與國家決策時的需求。

(一) 傳統的決策體制:

傳統的決策體制,主要的現象是家長式決策與專家個人決策,

屬於經驗決策。這種決策體制在規模較小而環境穩定的狀況下,尚 能應付,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下,決策 活動所涉及的領域廣泛性與複雜性均使傳統的個人決策體制面臨捉 襟見肘的窘境。其面臨的考驗如下:

1. 決策對象越來越複雜:

現代化的國家或經濟體的結構與規模越來越大,因此,決策 的對象也越來越複雜,並且具有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多種學科 交織、多種功能具全的特點。所以,傳統的經驗決策方式已經無 法解決如此複雜的決策對象,組織的任何活動幾乎都需要從策略 階層到戰術階層,從微觀角度到宏觀角度進行周詳的科學分析,

這一切工作經驗決策都無法應付。

2. 決策目標越來越長遠:

現代社會的發展快速,缺乏遠見就難以避免失敗的厄運。因 此決策者需要有遠見,多注重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建立正確的長 期規劃。要正確地確定長遠的目標,就必須作出科學的預測。科 學的預測不是憑空想像,而是要掌握大量資訊,運用科學的方法 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與分析,對各種可行方案的可行性進 行科學論證。這些都是經驗決策所無法勝任的。

3. 決策資訊的處理越來越重要:

傳統的經驗決策也需收集與處理資訊,因其所處理的資訊能 力有限,往往採取較原始的方式處理與運用資訊資料。資訊時代 中,資訊已變成決策者的戰略資源,能掌握資訊者,就能在競爭 中佔有優勢。因此,在現代的決策過程中,能掌握及時、正確的 資訊並能適當運用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4. 決策的時機越來越難以把握:

契機的出現稍縱即逝,要爭取決策的成功,就必須把握住成 功的機會。要把握一次的成功機會並不容易,屬經驗決策更難以 把握即逝的機會。

5. 決策的風險性越來越大:

由於環境的變化快速,決策者往往無法考慮到所有問題,掌 握所有的變數,所以,不可控制的因素越來越多。面對的決策所 涉及的領域之廣、結構型態的複雜、環境變化的快速,無論如何 天才與卓越的領導者,也無法掌握一切,縱覽全局,使得決策者 無法掌握的風險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必須以科學的方法預測 與分析,趨吉避凶,盡可能的規避與減少風險,才能尋求最合理 的決策方案,僅憑經驗與個人才智無法解決這些難題。

(二) 現代化的決策體制:

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技術的進步,人類的決策活動,尤其是國 家級乃至全球性的高層次的決策活動所涉及的領域之廣、不確定性 因素之多、結構型態之複雜、動態變化之快,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使得再高明的天才決策者也無法洞察一切,掌握全局。因此,傳統 的家長式決策體制、專家個人決策體制等經驗決策體制的限制性愈 來愈明顯,必然被科學的現代決策體制所取代。

為因應決策的複雜性與廣泛性,現代的決策體制是由資訊系 統、智囊系統、決策系統與執行與監督、回饋系統等構成的科學化 的決策體制。因此,決策組織之設計亦須朝此方向,方能因應現代 決策之需要。

1. 資訊系統:

資訊系統,於軍事系統中為情報單位與系統分析之部門,在 決策體制中具有相當重要地位,充足且正確的資訊是決策系統作 決策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的決策體制中,首先就是 要建立有效的資訊系統和基本統計系統,也就是在各級決策機構 的周圍建立起一系列資訊機構,負責蒐集、統計、儲存、檢索、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