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判自然法的立場:埃利亞學派與柏拉圖學說

第一章 自然法概念的成形及其背景,西元前第六世紀至前第五世紀

第三節 批判自然法的立場:埃利亞學派與柏拉圖學說

在西元前第五世紀左右,除了科學性的哲學研究以及自然法概念的路數之外,

尚存有別於科學求知傾向的宗教路線。埃利亞學派(the Eleatic School)反對以物 質狀態為真相,找尋超越事物表象的真理;而柏拉圖(Plato, 427-347BC)的觀念

132 ‗The eyes and ears of those who have the souls of barbarians are bad witnesses for human being.‘ Sextus Empiricus, Against the Ethicists, vii.126.轉引自 S. Marc Cohen, Patricia Curd, C.D.C. Reeve ed., Readings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From Thales to Aristotle, p.27.

133 Sextus Empiricus, Against the Mathemeticains,7.132.; Origen, Against Celsus, 6.12.轉引自 S. Marc Cohen, Patricia Curd, C.D.C. Reeve ed., Readings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From Thales to Aristotle, p.25, 27.

134 ‗Listening not to me but to the logos, it is wise to agree that all things are one.‘ Hippolytus, Refutation, ix. 9.4, 轉 引自 S. Marc Cohen, Patricia Curd, C.D.C. Reeve ed., Readings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From Thales to Aristotle, p.29.

135 奧爾菲教的奠基者為詩人奧爾菲(Orpheus),奧爾菲教的流行應在西元前第六世紀,於荷馬與赫希亞德之 後。Giovanni Reale, translated by John R. Catan, A 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 From the Origins to Socrat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p.14.

136 關於赫拉克利圖與奧爾菲教的關係,見 Giovanni Reale, A 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 From the Origins to Socrates, p.15.又赫拉克利圖所有此類似一神信仰的觀點,但整體而言赫拉克利圖還是傾向自然法則的思想,

因為他認為神祇雖存,但祂不干預自然秩序,自然秩序與神祇的法則為一致,神明最初便已安排好世界的秩 序,祂無須在日後重新安排,此觀具有啟蒙運動時期自然神論(Deism)的色彩,參見 Terence Irwin, Classical Thought, pp.78, 83

34

論(Idealism)中具有層次性與目的性的意涵,其並不否定前蘇格拉底學派的物質 主義或自然法則,但認為自然法有其侷限,並主張物質世界中的事物均有朝向其 相對應的觀念標準發展的傾向。埃利亞學派與柏拉圖的觀念,皆直接或間接的批 判了前蘇格拉底學派的科學研究傾向或自然法立場,而由此宗教路線的批判,自 然法概念的性質也更明確的呈現。

埃利亞學派的論學方向為蘇格拉底之前科學取向之外的求知路數,瑟諾芬

(Xenophanes, c. 560-c. 478BC)為埃利亞學派的開創者,他提出一元論,認知宇 宙最高的存有為「太一」(the One),自然法則自非解釋萬事萬物的最高原則。瑟 諾芬的觀點由萬物的一致性出發,其思想可以「萬物為唯一,唯一為神明」137一 語概括。他認為神的性質是完美的、唯一的、永恆的,神無所不在,其作為完全 依憑自己的意志而不依賴外力。在這個信念之下,人的能力自是有限的,瑟諾芬 認為神擁有完整的知識,人只能透過被賦予的有限能力致知,因此人的知識極為 有限。此一元論是對於物質主義或自然法概念的間接反對,論者曰瑟諾芬對泰利 斯與亞納希曼德的批評為訛傳,但以理念而論,邁立特學派等科學研究取向確非 其認同的求知路線138。早期希臘學者以物質為探索真理的對象,瑟諾芬則直接認 定事物的本源為超越物質的「太一」或神;再者,瑟諾芬認為人的致知能力有限,

真相自無法以科學的取向知曉139

埃利亞學派的宗師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 b. c. 515 BC)反對以變動不居的 感官世界認知真相,此主張間接否定以科學性觀點認知真相。巴曼尼德斯否認物 質世界的真實性,他認為變動不居的物質世界僅是表象而非真相。在巴曼尼德斯 的《論萬物》(On Nature)中,巴曼尼德斯展開從無知到有知的旅程,認知凡夫 的問學途徑非真理之道,因其以感官世界為真相,此為不可靠的信仰140。由於感 官世界不可靠,以其中的二元對立現象為真相也是錯誤的,巴曼尼德斯主張真正 的存有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同質性的,且其無程度之分141。而真正的存有必 須存在,它不可能由「不存在」(nonexistence)產生,「無中生有」是不可想像 的,此事無法以理性解釋,因此「無」不存在。巴曼尼德斯批判凡夫問學假定「無」

的存在,認定「無」存於事物之中,因此他們肯定事物有程度的區別。他指出此 種認知有內在矛盾,一件事物不可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此觀點延伸而 論為對於變化的否定,由於「無」不存在,而所有的變化都包含從「存在」(what is)到「不存在」(what is not)的過程,任何描述變化的論述都包含不可想像的

137 ‗The all is one and the one is God,‘ Arthur Fairbanks, ed. and trans., The First Philosophers of Greece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1898), p.65.

138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評述者記載,瑟諾芬反對前人以特定物質為宇宙本質。參見 Arthur Fairbanks, ed. and trans., The First Philosophers of Greece,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1898), p.82.

139 有學者認定瑟諾芬的一神論仍具物理性質,將瑟諾芬的「神明」視為物質性的「主動原則」,參見,Gerard Naddaf, The Greek Concept of Nature, p.117。但是將瑟諾芬的「神明」之神聖性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視被提及 的,參見 Plato, Trans. and ed. by Benjamin Jowett,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Laws, 10。

140 Sextus Empiricus, trans. and ed. by Richard Bett, Against the Logicians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VII, 111s.

141 然而對於巴曼尼德斯的一元論(monism)所指為何,學界爭議頗多,參見 Jonathan Barnes, ―Parmenides and the Eleatic One‖, Method and Metaphysics : Essays in Ancient Philosophy I, pp. 262-287.

35

「不存在」,因此變化是不可能的。易言之,任何形式的變化或重新排列,都暗 示存有狀態的破壞或是不存在事物的生成;而既然並無所謂「不存在」,存在之 物中便無運動與變化142

從巴曼尼德斯對於物質真實性的反對,可以推論其應認為邁立特學派、多元 論學派、原子論者的求知路線有所不足。希臘早期的哲學觀點雖非以物質為真相 本身,而提出物理變化世界之中的原則原理,但其研究確具物質主義的傾向,肯 定物理世界變化的真實性並企圖解釋之。至於企圖貫通人文與物理的畢氏學派與 赫拉克利圖,他們的自然法概念在巴曼尼德斯的觀點下所受到的批判應更為間接。

畢氏學派與赫拉克利圖雖考慮物質世界的變化,赫拉克利圖甚至肯定「變化」即 是真相本身,但赫拉克利圖是以「變化」為此感官世界的道理,並非肯定物質世 界的真實性。畢氏學派與赫拉克利圖的學說皆有通貫自然與人事的傾向,並提出 一套解釋變化世界的新說,故巴曼尼德斯對此自然法概念應不致反對143。然而,

無論是畢氏學派或赫拉克利圖皆以物質世界為對象立論,在巴曼尼德斯的觀點下 仍有不足之處。

柏拉圖對於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物質主義也多有批判,然其觀點較巴曼尼德 斯更為深刻。柏拉圖同意巴曼尼德斯肯定知識的絕對性非由感官所發覺;但與巴 曼尼德斯相左,柏拉圖認為感官世界的存在有其意義144。由此,柏拉圖批駁巴曼 尼德斯認為「無」與「變化」不存在的觀點,肯定變化的物質世界有其真實性。

對於巴曼尼德斯認為「無」不存在的主張,柏拉圖說明「無」並非對立於「有」,

「無」是不全然的「有」,例如「不美」並非與「美」相對的獨立存有,而是美 的不足(不夠美);再者,世間的事物是不全然的存有,它們並非存有的本身,

然其分享了存有,故物質世界仍是「有」而非「無」145。至於巴曼尼德斯認定變 化不存在的論點,其實是由「無」不存在的觀點的延伸推論;而柏拉圖既然說明

「無」的概念是存在的,則因為「無」而造成的變化理當存在,只是變化是感官 世界的現象而非真相;柏拉圖又啟發人思考,若吾人認為絕對的存有具思想、生 命、靈性,則此絕對的存有絕非靜止不動146。於此,柏拉圖呈現感官世界有其缺 陷,但並非如巴曼尼德斯所認知為不存在。

142 埃利亞的芝諾(Zeno of Elea, 495-c.430BC)更延伸巴曼尼德斯「萬物不變」的主張,認定「多」與「變」

並不存在,他運用了數學性的論證做此推論:由於「多」可以無限大也可以無限小,這件事是荒謬的,因此 多不存在。又他認為變動不可能,因為由起點至終點的距離由無限的點組成,因此從起點永遠也到達不了終 點。關於芝諾對於巴曼尼德斯觀點的強化與對數學的貢獻,參見G. E. L. Owen, ―Zeno and the Mathematicians‖, Logic, Science, and Dialectic: Collected Papers in Greek Philosoph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3.

143 事實上,有學者認為巴曼尼德斯的觀點仍不脫離物質性的思考,並將之歸為愛奧尼亞的傳統研究取向。

Gerard Naddaf, The Greek Concept of Nature, p.135.但巴曼尼德斯對於愛奧尼亞研究的挑戰也是明顯的,參見 R.J.

Hankinson, Cause and Explanation in Ancient Greeck Thought (Oxford ;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1998), p.50。

144 關於柏拉圖在其各篇對話錄中對於感官世界的觀點,參見 John M. Cooper, ―Plato on Sense-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Knowledge, Nature, and the Good: Essays on Ancient Philosophy (Princeton;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43-64.

145 Plato, trans. by R.G. Bury, Sophis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1967 & 1968), 248-257.

146 對於柏拉圖如何破解巴曼尼德斯認定「無」不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於柏拉圖對話錄中「無」的意含為何學

者爭議頗多,參見 Nicholas Denyer, Language, Thought, and Falsehood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London; New

36

感官世界的存在既有其意義,柏拉圖自不會反對自然法則,只是其並不認為 自然法則具有高度的價值。柏拉圖批判了蘇格拉底以前的科學式求知路線,他對 於早期希臘哲學的批判主要有四:一、物質狀態不是真相本身;二、真相無法以

「一」或「多」的概念解釋。三、物質不是本質,靈魂先於物質存在。四、以物 質主義立場解釋人文問題有其謬誤。柏拉圖說明感官世界的物質法則不能視之為 真相,因為此無法解釋靈魂、正義的概念,他認為雖然不否定科學式的研究,但 他認為邁立特學派、「多元論學派」、赫拉克利圖等人對於宇宙本質的認知層次 是淺薄的147。再者,真正的存有不能以物質的「一」或「多」的概念解釋,宇宙 的本質實體不會是「多」的概念,柏拉圖說明,如果某物是可以分割的,它其實 具有「統一」的性質使之聚合各部分;而事物如果有「一」的性質,它就不是一 的本身,因為物質必可分為部分148。此外,物質不是宇宙的本質,靈魂先於物質 而存在。柏拉圖引導人思考靈魂的定義,再以此論證靈魂先於物質,且靈魂的性 質先於物質的性質。柏拉圖以安納薩哥拉斯主張所有事物皆靜止不動的說法,啟

「一」或「多」的概念解釋。三、物質不是本質,靈魂先於物質存在。四、以物 質主義立場解釋人文問題有其謬誤。柏拉圖說明感官世界的物質法則不能視之為 真相,因為此無法解釋靈魂、正義的概念,他認為雖然不否定科學式的研究,但 他認為邁立特學派、「多元論學派」、赫拉克利圖等人對於宇宙本質的認知層次 是淺薄的147。再者,真正的存有不能以物質的「一」或「多」的概念解釋,宇宙 的本質實體不會是「多」的概念,柏拉圖說明,如果某物是可以分割的,它其實 具有「統一」的性質使之聚合各部分;而事物如果有「一」的性質,它就不是一 的本身,因為物質必可分為部分148。此外,物質不是宇宙的本質,靈魂先於物質 而存在。柏拉圖引導人思考靈魂的定義,再以此論證靈魂先於物質,且靈魂的性 質先於物質的性質。柏拉圖以安納薩哥拉斯主張所有事物皆靜止不動的說法,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