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藝教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技藝教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以作為學校、老師參考依據,設計符合學生需求之課程,提供適合學 生之空間與設備,以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

壹、學習滿意度之理論

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對學校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學校可以依據學生 對課程的學習滿意程度,規劃符合學生的課程,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學校課程若能符合學生的興趣,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大誘因;教師可 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檢視學生學習成效,以確保教學品質;如 果發現不適合之教學方式,可以適時調整,以更貼近學生的方式進行 教學,因此,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具有相當的 功能。在探討學習滿意度理論之前,必須先了解滿意度之意義以及學 習滿意度之意義。

一、滿意度之意義

首先探討滿意之意義,國內學者張春興在 2002 指出滿意度是(1)

個體動機(生理的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達到所追求目標時產 生的一種內在狀態;(2)個體慾望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感受。

Tough 認為滿意度(satisfaction)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 度,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可稱為滿意;不高興的感覺或消極的態 度可稱為不滿意(Tough,1982)。

Martin 認為滿意是指個人在獲得經驗之期望,以及感受到該經驗 的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所感受的等於或超出所期望的就會覺得 滿意;反之就會覺得不滿意(Martin,1988)。

Vroom 提出滿意度之看法,當個人獲得到他所需求的,就會感到 滿足,需求的強度愈高,就會感到愈滿意(Vroom,1964)。

綜合以上學者之論述,滿意度是指個人之需求、感覺、態度或期

43

望獲得滿足的程度,當個人覺得滿足程度愈高時,就會覺得愈滿意;

反之就會覺得不滿意。

二、學習滿意度之意義

學習是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持久改變的歷程(張春 興、林清山,1989),因此,學習是一種行為改變的歷程,並不是單 純的學習後表現的結果而已,它應該包含:個人之動機、主觀之感受、

最後之結果。

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生經過某一項課程或參加研習活動後,對此課 程或研習活動的感覺及態度的喜歡程度、目標達成的程度或是願望、

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學生對學習活動內容、方式、過程及結果的感 受態度,該感受或態度若符合個人的「期望水準」,則為「滿意」;若 不符合個人的「期望水準」,則為「不滿意」(許文敏,2001)。

Tough 認為學習滿意度是個人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由於學 習者喜歡此學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願望和需求獲得滿 足,因此,學習滿意度可以解釋為學習者參與學習的動機和結果

(Tough,1982)。

Domer 將心理學之差異理論應用在此方面,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滿 意度決定於「個人之期望水準」和「實際獲得之結果」,二者相比較 後之差異程度,若二者之間差距愈小,學生會感到愈滿意;反之學生 就會感到不滿意(Domer,1983)。

綜合上述學者之論述,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生經過某一項課程或參 加研習活動後,對此課程或研習活動的感覺及態度的喜歡程度,個人 的願望和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因此,學習滿意度可以用來解釋學生 參與學習活動之動機、主觀之感受和最後之結果。

三、學習滿意度之理論

以下就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場地論、投入及 生產理論、雙因子理論、期望理論和差異理論,茲分別敘述如下:

44

(一)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人類的行為皆由 於需求而產生,當低層次之需求獲得滿足,個體會往高層次需求發 展,以獲得各項層次需求之滿足,因此,個人的學習行為與個人需求 滿足有很大的相關性,需求的滿足與否,影響個人最後能否成為一個 完整的個體(Maslow,1970)。

國內學者張春興(1985)將需求層次理論分為五個層次,包括: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自尊與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 求,分別說明如下:

1.生理需求:此需求包括維持個體生存所需要之條件,促使個 體處於平衡狀態,例如:食、衣、住、行的物質滿足,也需要休息、

睡眠、運動與休閒,以維持個人身心平衡。

2.安全需求:此需求是個人免於害怕、焦慮、混亂、緊張、危 機及威脅的環境 ,使個體能處在安全、穩定、平和與秩序中,獲得 依賴和保護。

3.愛與隸屬需求:此需求主要在避免個人處於孤獨、陌生、寂 寞、疏離之情境,個人能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並與他人建立親密、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夠愛別人,也能享有被愛的權利。

4.自尊與尊重需求:此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

有自信、獨立及勝任感。後者則指受人尊重,有個人聲望、地位、受 他人注意及受他人欣賞。

5.自我實現需求:此需求在於完成個人目標、發揮潛能,充分 成長,最後趨向統整的個體。能接納自己、面對問題、自動自發的思 考、富創造力、幽默感成為具有民主價值的人。

(二)場地論

K.Lewin 是完形心理學家,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提出了 場地論(field theory),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 係。黎溫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整體環境各種因素所決定,包括:飢 餓感、過往事件、某個情境或是某個人等,凡是所有在環境可意識到 的因素,都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根據 黎溫的說法,人類的行為,都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我們個人的言行舉 止,也隨時會影響到別人,這是一種互動關係。個人時時刻刻都會受

45

到周圍環境和個人交互作用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 的。個人因素則包括了遺傳、能力、情緒、動機等因素,環境因素則 包括了社會所有條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場地論認為行 為反應不僅是單獨受刺激所引起,且受當時整體情境決定,每個人在 不同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場地論強調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 用(施臺珠,2006)。

(三)投入及生產理論

國內學者蓋浙生在 1999 年提出投入及生產理論,此理論是以教 育經濟學為基礎,探討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教育生產理論將學校視為 一種生產系統,以教育的投入及產出設為一生產函數,以此衡量學校 教育的品質與效益,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依其所投入的各項因素可 以得到相關的教育產出如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等。

蓋浙生認為學校生產過程的投入因素可歸納為三大類:

1.學校環境:如學校的教學內涵、設備、師資素質、及學生時間 的長短等因素。

2.家庭的環境與背景:如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及所得收入等 因素。

3.學生個人因素:如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因素。

綜合場地論和投入及生產理論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校環境 有很大相關性,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之論點:學生內在需求的滿足,是 引發學習行為的動機。

(四)雙因子理論

Herzberg(1976)提出雙因子理論,他認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

包括: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成長及升遷發展,這 些因素能有效的激勵個人較佳的績效及努力,稱為激勵因素,這些因 素也都與工作有直接關係,且隱含於工作之中,故又稱為內在因素,

這些因素若存在或屬積極性的話,便會引起人的滿足感;若這些因素 不存在的話,並不一定會引起個人的不滿足感。影響人工作不滿足的 因素,包括:組織的政策與管理、視導技巧、薪資、人際關係、及工 作環境,這些因素主要在於防止工作不滿意,稱為保健因素,這些因

46

素與工作只有間接關係,是外在於工作本身的,故又稱為外在因素,

這些因素若不存在或是屬於消極性的話,便會引起人的不滿足感,若 這些因素存在或屬於積極性的話,則不一定會引起滿足。

赫茲柏格(Herzberg)認為人類的動機與滿足感是由二組因素所 控制,而非傳統上所認為的只有一組因素。他把滿足的反面定為無滿 足,而不滿足的反面卻是沒有不滿足。滿足與不滿足分別由二種不同 的因素控制。赫茲柏格(Herzberg)認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會影響 學習滿意度,激勵因素(motivators)是使人們感到滿意的因素;保 健因素(hygiene factors),是使人們感到不滿意的因素,人的所有需 要都可以歸結為這二種因素。所謂激勵因素又叫滿意因素,是指能夠 激發人們向上、積極行動、實現目標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雖然有,

卻無法引起激勵作用,但若無就會引起消極作用的因素(周虹君,

2002)。

Domer 等人在 1983 年將雙因子理論運用於學生學習滿意度,發 現: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激勵因素是學生本身的內在因素,例如:

學習的成就感、教師與學生的認可及學習本身的經驗等;影響學生不 學習的外在保健因素,主要是外在的學習環境,例如:學習的環境、

人際之間的關係、學校的行政措施等等。然而,激勵因素若存在,會 使學生感到滿意;反之激勵因素若不存在,學生不會感到不滿意。若 是保健因素不存在,會使學生感到不滿意;反之保健因素若存在也不 會感到滿意(李家玄,2006)。

(五)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是佛洛姆(Victor Vroom)提出的理論,期望理論認為 人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乃是因為個人認為,他在該行為之後,可以 得到某種結果的期望強度,而且該結果對個人是具有吸引力的(李清 芬、李雅婷、趙慕芬,2006)。

期望理論是佛洛姆(Victor Vroom)提出的理論,期望理論認為 人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乃是因為個人認為,他在該行為之後,可以 得到某種結果的期望強度,而且該結果對個人是具有吸引力的(李清 芬、李雅婷、趙慕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