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抗戰爆發與西南建設問題

第二章 川康經濟建設計劃擬議

第一節 抗戰爆發與西南建設問題

1931 年 9 月 18 日,一場由日本關東軍所引發的中日衝突事件,揭開日本 侵華的序幕,此種野心與國際局勢致使抗戰爆發前的中國,基本上都籠罩在日 本侵略的危機之中,亦是此種危機,迫使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開始思考國防戰備 與抗戰根據地的相關問題。

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關於抗戰根據地的思考與變化,大致有清楚的歷史脈絡 可以依循:即從一開始的「西北地區」逐步轉向對於「西南地區」,尤其是

「川、滇、黔」三省的關注,最後確立「川、滇、黔」三省為國民政府的抗戰 根據地。本節將嘗試梳理上述的歷史脈絡,並深入分析各時期產生變化的原 因。

自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然日本侵略的腳步並未就此停歇。1932 年1 月 28 日,日本海軍於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與守衛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 軍於閘北、江灣、吳淞等地展開激戰。1一二八事變除加深日本侵略的危機外,

對於國民黨與國民政府而言,亦是戰略國防問題上的一大警告。因國民政府首 都位處南京,距離上海僅有咫尺之遙,若上海淪陷則日軍便可順長江而上,南 京即處於危機之中。對於此一危機,蔣介石實有深刻體認,其在1 月 29 日的日 記中如此寫道:「余決心遷移政府於洛陽與之決戰,否則隨時受其威脅,必作城 下之盟也。」21 月 30 日,國民政府基於安全理由,宣布遷都洛陽。3

為解決此種危機,國民黨於1932 年 3 月 5 日舉行的四屆二中全會上,通過

「以洛陽為行都以長安為西京案」,4並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著手進行相關事

1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下冊)》(台北:東華書局,1977),頁 588-589。

2 《蔣介石日記》,1932 年 1 月 29 日。

3 〈國府移駐洛陽辦公宣言〉,《中央周報》,192(南京,1932),頁 20-21。

4 該案的主張有三:(一)以長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二)以洛陽為行都;(三)自本年三月 起,以一年為期籌備完全。〈提議洛陽為行都以長安為西京案(四屆二中全會提案原文)〉,《中央

23

2012),頁 196-206。

12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頁 210-211。

24

尚未將西南諸省真正納入統治範圍迫不得已的選擇。13隨著剿共事業的開展,

國民政府的勢力得以深入以往鞭長莫及的西南地區。此一轉變,使原本猶疑於 西北或四川兩地建立抗戰根據地的蔣介石,14最終確立「以四川與西南各省作 為抗戰根據地」的戰略布局。

蔣介石對於四川等西南地區的注意由來已久。1921 年 1 月蔣介石呈付孫中 山「軍事意見書」。在九項意見中,前四項便與四川相關。蔣氏認為:「四川非 導入我勢力範圍不可,概以粵、蜀相提並論。」15可見蔣氏對於四川的重視。

此外,蔣氏對四川的戰略地位有所闡述,認為四川問題解決後,「大則可平定西 北,鎮攝西南;小亦可以牽制川中北洋軍隊,解決川滇紛爭。」16

1920 年代初期蔣介石對於西南問題的觀察與討論顯然較集中於四川一省。

但在1925 年蔣介石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身分所提出的〈革命六大計劃〉

中,對西南問題的處理已有進一步的論述,且更擴及於湖南、廣東、廣西、雲 南、貴州等省,甚至將西南地區視為發展國民革命的第二根據地,指出:

如國民革命欲保持革命永久之根據地,亦宜轉我視線及於大陸,預備 強固可恃,交通可達,而帝國主義砲艦政策無可用武之地,與帝國主 義作五年十年對抗之準備;此種地利,在西北為甘、陝、察、綏,在 西南則為桂林、成都,我廣東革命政府當視此為可發展之第二根據地 也。17

雖然,自 1920 年代起蔣介石對於四川乃至於整個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已有 深刻的觀察與認識,但如前所述,1928 年國民政府北伐完成後,並未能建立對 地方實質的控制權力,西南地區位處邊陲,中央勢力更難發展與滲透,自然無 由實現其理想。直至1934 年的夏秋之際,川軍遭紅四方面軍擊敗,使四川於政 治、經濟上均陷困境。18由於劉湘甫建立的領導地位岌岌可危,乃於8 月間以

13 楊天石,《蔣氏密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 401。

14 如 1933 年 8 月 17 號的日記中,蔣介石即寫下:「大戰未起之前,如何掩護準備,其惟經營 西北與四川乎?」,可見此時蔣介石對於以西北或四川作為抗戰根據地尚無明確定奪。《蔣介石 日記》,1933 年 8 月 17 日。

15 蔣介石,〈上總理條陳軍事意見書〉,收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六)》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49。

16 蔣介石,〈上總理條陳軍事意見書〉,頁 49。

17 蔣介石,〈建議軍事委員會革命六大計畫書〉,收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 十六)》(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146-147。

18 徐向前,〈憶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收於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編,《中 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川陝時期(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頁 6-12。

25 (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頁 175。

20 楊維真,〈1938 年四川省政府改組風潮始末〉,《國史館學術集刊》,4(台北,2004.9),頁

26

營西南根據的之張本,亦未始非策也,當再熟籌之。」26此外,蔣氏亦曾在公 開場合與陳布雷討論經營西南地區的策略,其觀點與日記所寫如出一轍,蔣氏 如此說道:「川、滇、黔三省各自為政,共軍入黔,我們就可以跟進去,比我們 專為圖黔而用兵還好。川、滇自救也不能不歡迎我們去,更無從藉口阻止我們 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機會。」蔣介石亦發下豪語:「今後只要我們軍事、政 治、人事、經濟調配適宜,必可造成統一局面。」27由上可知,蔣氏藉剿共以 定川、滇、黔三省的戰略已逐步確立。

為實踐此一戰略,蔣介石於1935 年 3 月起展開西南行,直到 10 月 7 日離 川赴陝,蔣氏共在川滇黔三省長達七個月之久,分別於四川6 個多月、貴州 1 個多月、雲南僅11 天。蔣介石於三省發表的演講內容與政治論述並不相同,茲 將其要點整理如下:

表2-1-1 1935 年蔣介石西南行時間及其政治論述(四川)

省份 四川

所待時間 6 個多月 (1935/3/2-3/23;5/22-10/7) 政治論述

(本欄依照蔣介石 發表的先後順序 整理)

1. 四川一切條件完備,應作革命與復興民族之根據地。

2. 建設四川為三民主義的實驗區與模範省。

3. 取消防區制、推動新生活運動與禁菸。

4. 派出行政督察專員,修明川政,奠定復興民族之新基。

5. 從歷史觀點講述四川在革命與國家中的特殊地位,建設四川以復興國家。

6. 四川的社會風氣,可以蓬勃向上,而且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亦必有無限 之光明!

7. 「公、誠、樸、拙、嚴」為治川救國之根本精神。

8. 剿共、教育、整飭綱紀為治川救國當前之急務!

9. 希望大家本「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之總理遺訓以 達治川救國之目的。

10. 四川為中國之首省,天然為民族復興之根據地!四川為國家之頭腦,其治 亂即國家興亡之關鍵。

資料來源: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三)》,台北: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26 《蔣介石日記》,1939 年 12 月 29 日。

27 楊維真,〈經營新天地-論 1935 年蔣介石的西南行〉,收於羅敏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頁 222。

27 總集(卷十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346-347。

28

理念時常使用的話語,往往用來表達對該省份或地區建設的期待。

隨著蔣介石在西南地區待的時間越長,其對四川重要性的認識亦日漸提 升。在日後的演講裡面,蔣介石對四川的論述,逐漸由民族復興的基礎轉變成

「四川與國家建設」、「四川與國家存亡」問題的討論。如蔣介石於1935 年 6 月 3 日於四川省黨部所發表的〈治川救國之要道〉演講即先從歷史的角度講述四 川與國家、革命事業的重要關係,其如此講到:「先要講四川當前的病症與病源 所在;更要先提一題四川在國家與革命歷史中的地位。我們曉得:四川無論在 哪一個時代,都有很多革命的人才,為國家為民族來爭光榮!」29蔣介石將

「治川」與「救國」兩個概念連結,認為兩者唇亡齒寒。10 月 6 日,蔣介石離 開四川前夕所發表的兩篇演講〈建設新四川之要道〉、〈四川治亂為國家興亡之 關鍵〉更強化上述「治川救國」的觀點,指出四川建設的成功與否實為民族復 興與國家興亡的關鍵,並提出應從精神、教育、軍事、經濟等層面全面改造、

建設四川。30

前文曾經述及,1934 年 11 月,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參謀團入川協同作戰 為國民政府勢力進入四川的開端。1935 年 2 月,國民政府進一步推動四川省政 府改組,此時亟欲國民政府協助與統一四川的劉湘,遂選擇與國民政府合作,

出任四川省主席,並取消自1926 年來於四川所實施的防區制,將軍事與政務分 離,結束四川軍閥長久以來以防區為根據地割據自主的混亂局面,四川軍政得 到統一。31四川的統一局面,對於劉湘的統治而言,雖然能得到強化,但亦使 中央勢力的滲透從軍事層面的協同作戰,逐漸擴及至政治、軍事思想與經濟層 面,中央勢力擴大的同時,亦加深了中央與劉湘之間的矛盾。

在政治方面,於1935 年 2 月時,康澤出任四川省保安處政訓室主任,於各 縣設立政訓員,安插其所率領的別動隊隊員,並於四川展開一連串的「軍運」、

「匪運」、「民運」政治工作,企圖在劉湘的統治下製造親近中央的政治局勢。

32 3 月、5 月中央則分別設置「重慶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與推動「行政督察專 員制度」。重慶新生活運動促進會,顧名思義在於加強新生活運動在重慶的推 動,透過新生活運動強化中央在四川影響力的目的不言可喻。

29 蔣介石,〈治川救國之要道〉,收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三)》(台北:中 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206-207。

30 蔣介石,〈建設新四川之要道〉,收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三)》(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463-469;蔣介石〈四川治亂為國家興亡之關鍵〉,收 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頁 463-469;蔣介石〈四川治亂為國家興亡之關鍵〉,收 於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