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探討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文獻…

前述之語言與視知覺的相關研究,有助於瞭解其發展歷程與異常表現,

而本節主要在於探究語言發展與視知覺能力間的關係,分別從發展遲緩幼 兒的語言與視知覺缺陷、語言與視知覺之高危險群及影響未來語言學習三 部分進行相關分析。

一、發展遲緩幼兒的語言與視知覺

出生的第一年,未學會口語或文字語言前,嬰兒會使用非語言的溝通 行為與外界進行互動,包含眼神、表情、聲音或肢體動作等需要視知覺能 力配合之行為,表達自我需求、進行社會互動,此時象徵著溝通的開始,

同時也為未來口頭語言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藉由非口語之溝通行為的縱向觀察研究(Bucciarelli, Colle & Bara, 2003; Carpenter, Mastergeorge & Coggins, 1983; Corkum & Moore, 1998),得 知6 個月大的嬰兒能察覺他人手指的指示訊號,以發展區辨手勢方向的意 涵,9 個月左右開始會以手勢配合聲音,來要求物品或他人的互動行為,

而12 個月的幼兒,能理解他人頭部轉動的線索,反應跟隨他人轉頭注視 某處的行為,15 個月的幼兒開始以行動和單詞表達自己的目的,到 18 個 月後,幼兒才發展出只根據眼神追視即能正確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

由此可知,非口語的溝通行為表現需仰賴個體視知覺功能的發展與成 熟,包含使用眼睛運動功能進行訊息接收、物體注視或視覺選擇與區辨工 作等,幼兒能運用視知覺能力察覺物體之存在、辨別物體之個別特徵,以

37 

建立語音與物體的正確連結,學習理解表情、手勢、動作的意涵,進而發 展出以肢體或口語與他人互動的溝通能力。

而Wetherby、Cain、Yonclas 與 Walker(1988)針對 15 名不同年齡 層的幼兒,觀察其在共享式注意力、社會互動和行為常規或要求能力的表 現,發現兩歲前嬰幼兒的非口語溝通行為的使用頻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與口 語發展而逐漸增加,但是,兩歲左右幼兒進入雙詞期的語言發展階段,開 始出現以口語溝通為主,非口語溝通為輔的行為表現;且國內張敬賢(2007)

比較不同發展障礙之幼兒的早期溝通行為,發現有語言發展缺陷之幼兒,

使用手勢進行溝通的頻率高於運用口語發聲,顯示非口語溝通行為與口語 能力表現兩者間是有密切相關的。

綜合上述文獻之探討,可推測幼兒口語能力之發展建立於非口語溝通 行為的基礎上,而非口語溝通行為的表現深受幼兒的視知覺功能之影響,

其三者間的關係可藉由圖2 視知覺、非語言溝通行為與口語能力的關係圖 進行解釋。

Morales et al.(1998, 2000)許多文獻研究皆指出不論嬰幼兒是否伴隨 發展遲滯現象,其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與未來接受性語言之發展皆有顯著 相關,且共享式注意力除能同時預測接收與表達性語言功能的發展情形,

亦可增進其未來字彙的配對學習機會,與幼兒的命名發展有正相關。其中,

McGregor(2008)總結近幾年研究結果,提出能藉由手勢作為治療的介入 方式以提升語言發展,更指出28-30 個月的幼兒能利用注意力和手勢的協 助,有意圖的創造屬於自己的新詞彙,可以有效預測將來的表達性語言能 力,且於先前Capone 與 McGregor(2004)的研究中也提到使用手勢增加 語彙量的方法,對高危險之幼兒亦呈現相同的介入效果。

而伴有發展性障礙之幼兒的非口語溝通行為,會由於相異病因顯現不 同程度的缺陷表徵,在早期學習溝通的歷程上受到阻礙,出現溝通互動相

關領域的發展遲滯,如林姿伶(2003)比較發展遲緩與自閉症幼兒,在功

McEvoy、Rogers 與 Pennington(1993)以及 Mundy 與 Crowson(1997)

透過視覺與知覺組

39 

的研究中皆指出自閉症幼兒會使用工具性手勢溝通,較少使用陳述性手勢 而阻礙了社會互動的發展,其中共享式注意力是他們最明顯且一致的缺陷,

也是學齡期語言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最佳預測指標。

除了自閉症幼兒、發展遲緩幼兒在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上有高比例的 危險因子外,Smith 與 Ulvund(2003)指出對於發展遲緩之高危險群的低 體重早產兒,其共享式注意力上亦有顯著的障礙缺陷,影響其語言功能和 人際溝通的發展;Botting、Powls、Cooke 與 Marlow(1997)的研究亦發 現,極低出生體重之早產兒在學齡階段有較高風險(約23%)可能成為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幼兒。

由上述關於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發展歷程中,得知嬰幼兒在兩歲左右的 語言發展之雙詞期前,主要以眼睛觀察周遭環境,以表情、眼神、手勢和 動作與外界進行社會互動,這些行為都建立於視覺的基礎系統上。一歲前 嬰兒藉由眼睛被動的察覺與注意視野中的物品,而後從一歲開始則運用眼 球調焦與頭部運動主動使用眼神搜尋,配合較簡單的手指動作向他人表達 想要的物品,以達成溝通的意圖。但假若幼兒在語言或是知覺的執行功能 上受到阻礙,無法在正常階段完成非口語溝通行為的發展任務,則會拉長 非語言溝通行為之使用時間,而產生口語發展遲緩或異常的表徵,影響人 溝通效能與認知學習的進程。

視知覺功能是執行非語言溝通行為的先備能力,其異常表現也是發展 性障礙幼兒容易被忽視的缺陷能力,而早期確認嬰幼兒之視知覺功能正常 發展,可提升其對非語言溝通行為之學習成效,相同的,語言發展奠基於 較成熟的非語言溝通行為能力,而發展性障礙幼兒有限的非口語溝通行為,

常導致語言發展的遲緩表徵,若可藉由視覺線索的輔助,加強對眼神、表 情、動作等非語言溝通行為的學習,讓發展性障礙幼兒能盡早向口語溝通 的階段邁進。

對於在共享式注意力或社會互動之非語言溝通行為表現較弱之發展 遲緩幼兒,在教學上多使用視覺線索(如顏色、圖片、空間位置或模擬情 境等)的策略,以協助幼兒理解他人意涵、進行有效溝通或提升學習成效,

然而這些視覺提示策略皆是奠基於幼兒的眼球運動功能、視覺注意、視覺 掃描和視覺區辨等能力,以結合高階的認知功能與身體動作能力,表現出 合適的溝通行為與回應。

二、語言與視知覺缺陷的高危險群

發展性障礙(Developmental Disability)指由於生理、心理或二者的 問題導致個體身體上的失能情形,而影響其語言表達、動作、生活自理及 學習等能力的正常表現,通常發生於產前、產程或產後之大腦發展期的機 能損傷,由於受損部位主要為大腦中的細微損傷,而影響致其執行功能上 的障礙,目前常被稱為Deficits in Attention, Motor control and Perception

(簡稱DAMP),意指有注意力、動作控制及知覺能力上的缺陷表現,而 Gillberg(2003)即指出常見的發展性障礙有: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以下簡稱 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s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 ADHD),自閉症疾患(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以下簡稱ASD),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以下簡稱DC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以下簡稱 LD),其中 DD、ADHD、ASD 由前述文獻可知,是常同時顯現語言發展異常表現的 三大類族群,也是合併有知覺及運動功能缺陷的高危險群。由於造成發展 性障礙的成因廣泛且複雜,且約有50%的發展障礙幼兒可能合併二種或更 多種類的障礙表徵,如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的唐寶寶在四肢肌耐力與動作持 續度的表現上較為受限,且大多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聽力損傷的病癥,

此同時存在有兩種以上不同疾病表徵,且非源自於同一障礙影響之情況,

醫學上稱為「共病現象(cormorbidity)」(Matson & Nebel-Schwalm, 2007;

41 

Piek & Dyck, 2004)。

且廖華芳與王天苗(1998)指出其中在發展性障礙兒童早期階段最為 明顯之障礙表徵為知覺動作遲緩,意即發展性障礙族群中常由於視知覺的 異常表現,影響其技巧性動作能力的表現,進而限制其在語言、認知、自 理能力及社會互動上的學習與參與,導致其在遊戲或活動的行為表現落後 於同齡兒童。

且APA(1994)DSM-IV 報告和王天苗等人(1999)皆指出,不論是 哪一類別的發展遲緩兒童,大多伴隨著語言方面的異常表現,而其中特定 型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Impairment,簡稱 SLI)是兒童時期最普遍 的障礙,其語言困難並非源自於智能、感官、肢體缺陷、嚴重的情緒困擾、

腦傷、明顯的神經損傷或環境因素等成因,但仍然在口語學習與語言處理 歷程上顯現困難。Tomblin et al.(1997)為探究 SLI 幼兒之發生率,以叢 集抽樣方法針對2,084 位學前幼兒進行研究,結果顯示 SLI 幼兒約佔同齡 幼兒的7.4%的發生率,且男性幼兒的發生率高於女性,且 Cattset al. (2002)

進一步指出有29%被確診為 SLI 幼兒的家長,曾經被告知孩子有言語上的 問題。

對於SLI 幼兒語言困難之議題,從 1990 年代開始,即有部分學者針 對SLI 兒童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在學前階段幼兒被確定具有語言習得問題,

在進入小學之後仍有高比例的兒童,會持續出現語言相關困擾,進而影響 未來的語言、讀寫與學業發展狀況,成為學齡階段的學習障礙兒童。其中,

Catts、Fey、Zhang 與 Tomblin(1999)以 604 位國小二年級閱讀表現低落 之兒童為對象,探究其學前的口語能力表現,結果表明70%以上的國小二 年級閱讀低成就之學生,在學前時期有語言方面的學習缺陷。且Bishop 與Snowling(2004)認為特定型語言障礙(SLI)與發展性閱讀障礙,根 源於相同的基礎障礙─語言缺陷因素,只是呈現出相異的缺陷程度或發展

階段。

由此可知,學前的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與學齡的學習障礙兒童,皆有語

由此可知,學前的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與學齡的學習障礙兒童,皆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