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業鏈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逐漸成型。但是對於屬於文化產業的獨立音樂而 言,這個經濟體系所需的並不只有產業鏈而已,它需要的還有整個獨立音樂的社 會網絡,有了產業鏈以及社會網絡,獨立音樂的經濟體系這才會完整,也就是形 成一個經濟生態,這跟獨立音樂經濟體系其中的經濟運作有關。

然而,也因為這個經濟體系和社會網絡緊密結合,所以我們也不可以漏掉了 在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發達之後的網路社群的形成。獨立音樂存在不只有在實體 空間之中,他也存在於虛擬的網路空間之中。除了有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存在,這 樣的虛擬空間也能夠快速且有效的達到資訊匯集與傳播的目的,甚至有了新的創 造與進步,最後,並進一步地將所有的成果匯流回到最初的地方音樂場景上。

至於有人提出音樂圈中對於獨立音樂態度積極與否的兩種同態度,這樣的矛 盾或許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與成果。但是,獨立音樂場景就是既有生活也有產業 的經濟,因此,這可能不算太大的問題,在團結度上也不會是個問題,這僅僅只 是個人生涯規劃的取捨,但是,這或許也可以說明,獨立音樂的發展還不到讓人 可以以此為職業並對未來有安全感,而這也是文化創意工作者常遇到的課題,這 是環境與產業結構的問題。

而在政府整體對於獨立音樂場景施為的矛盾,卻也為獨立音樂產生發展與限 制。文化部與地方文化局基本上是完全支持獨立音樂發展,有實體的政策,補助 跟各種獎勵措施,但也意外地在獨立音樂圈中帶來非預期性的結果,讓獨立音樂 中原本自然的因為個性和特質而有的人以群分,變成一種要爭奪政府官方資源分 配的拉幫結派。再加上,即使文化部與地方文化局的政策下達與迴向溝通的順暢,

但是文化部及文化局在橫向的協商與溝通並不是那樣的有效,而且協商的權力也 不夠大,使得在針對政策的另制定上也遇到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在獨立音樂展演 空間的法令制定上。

第二節 政策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二十二 以「生態圈」出發的政策建議示意圖】

一、以「生態圈」出發的「文化園區」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 live house 在住商混合的環境下會遇到這些複雜的問 題,那不如就把 live house 搬到不會產生這些問題的地方去吧!」例如「台北流 行音樂中心」。我這篇論文的出發點,有部分也是試著要回答這個問題。

即使 Michael E. Porter 的產業群聚理論提出,群聚是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

並且在工業產業中是得到證明的,這樣的流行學說也讓各城市政府將群聚的概念 套進文化園區,以機構性介入的方式成為各級政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李天鐸,2011:73)。「(文化產業群聚)不應執著於同步坐落的現象,而該從 管理層面與文化產品的特色解釋此產業的群聚,並據此發展未來的相關政策。」

(Pratt,2011b:191)

溫羅汀的歷史與文化對於獨立音樂場景的發展來說是土壤,那這地區的文化 消費應該就是陽光、空氣與水了,不同規模的獨立音樂展演空間對於各有不同的 消費文化與對於獨立音樂也有不同的存在意義。因此雖然同是獨立音樂展演空間,

但是本質上和意義上還是不太一樣的,這部分其實也必須要反應到獨立音樂的政

生態圈 文化園區

文化政策

部門間

共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台北跟高雄兩個流行音樂中心的計畫、選址,就可以發現這個案子完全是 以「文創園區」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從「獨立音樂」來思考,也從這個案子就可 以看到政府對文化產業園區政策的過時且不妥當的思維。當然,這兩個流行音樂 中心的計畫並不是特別為獨立音樂所設計的,只是其中特別規劃了給獨立音樂的 空間,但是,這樣的思考邏輯就完全脫離了台灣獨立音樂的歷史、地理、文化和 生活脈絡。獨立音樂要的是包含著「生活圈」的「生態圈」,也就是要顧及這些 創意型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模式與社會網絡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特別園區,因為獨 立音樂不只是商品,他還和生活風格與生活方式緊緊相連。除非,這兩個流行音 樂中心也可以發展成一個適合獨立音樂的生活圈。

二、政府層級的政策管理思維

在獨立音樂發展的議題上,政府層級明顯有兩個缺失,一是不夠尊重文化,

也不夠認知到文化在這樣的經濟發展政策當中的重要性;二是隨之而來的,各個 層級因為對於文化的重要性認知不夠,而使得文化部與地方文化局在對政府其他 各個層級的溝通與協商上,都無法達到有效的結果。

(一)尊重文化

音樂的旗艦計畫,文化部也欠缺整體的規劃,在「文化國是論壇」中,龍應 台部長是希望能夠廣納各界意見,之後再做整合,以這些意見為基礎,再來做進 一步的政策規劃。王小棣導演是肯定這樣的想法,因為她認為過往的政策,往往 是擬好了,後來才發現與現實狀況不符。與其發生這樣的狀況,不如先不作為。

獨立音樂發展的矛盾與限制,很大一部分問題出在於,政府整體欠缺「文化涵養」

與對文化的敏感度,政府各個部會應該都要有「流行音樂為經濟發展的旗艦計畫」

的認知,必須要確切地了解到「文化」在現今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加上不同規模的獨立音樂展演空間在文化及產業意義上都不盡相同,應該要仔 細針對不同空間擬定適合的法令。這才是真的以文化及產業的角度的政策思考。

(一)部會與部會層級之間的溝通

縱然文化部和地方文化局支持獨立音樂的發展,但是政府的水平與垂直的意 見整合和溝通明顯成效不足,單單只有文化相關部會有文化觀點也是沒有用的。

政府的各部會層級,如果只有文化部或地方的文化局有「文化」的思維是不夠的。

在處理獨立音樂議題時,因為觸及許多層面,諸如消防、營建、商業、經濟以及 都市發展,所以必須也在這些部會間、與由上自下的各層級,都要有文化的思維 和涵養,訂定政策、法令以及部會間溝通,才會適切有效,也因此,文化部門除 了在中央與地方的政策傳達外,也非常必須力推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商,

如此才能達到對產業有效的政策。

外文學》25(2):82-108。

方美蓉,2008,《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嘉義:南華大學工業傳播學系碩士 論文。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 究》1:169-195。

王柏人,2011,《Live House 消費者商店印象與情緒體驗之研究—以高雄市駁二

《地理學報》63:65-88。

林科呈,2011,《Live House 與台灣音樂產業之互動關係探討》,台北: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建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淳萱,2013,《地方治理與地方音樂展演產業-以台北市音樂展演空間業(Live House)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

金家禾,2007,「創意產業於台北都會中心區群聚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劃》

34(4):343-361。

邱鈴雅,2011,《文化產業下的文化企業家-以陳綺貞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傳 管理研究》3(4):39-57。

張育章,1996。「望花埔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

25(2):109-129。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國立台北大 灣土地研究》9(1):33-61。

張家銘,2005,《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行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 學森林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出版。

劉哲浩,2009,《台北市公館地區 LiveHouse 消費者生活型態之研究》,台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碩士班論文。

楊銘宸,2010,《誰的 LiveHouse-解讀 LiveHouse 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文化》,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Since’90)》,台北:商業週刊。

Barbie, Earl 著、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湯姆生出版。

Silverman, David 著、田哲榮和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

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Baker, Howard S., 2008, Art World, 25th Anniversary e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ummins-Russell, T. and Rantisi, N.M., 2012, “Networks and 'Place' in Montreal Independent Music Industry.”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56(1): 80-97.

Hesmondhalgh, David and Baker, Sarah, 2011, Creative Labour: Media work in thre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Routledge.

Negus, Keith, 2006, Rethinking Creative Production Away 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Media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Pp.197-2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ocial network markets :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32(3):166-185.

Pratt, Andy C. 2011a,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Sage

Compendium of Economic Geography , edited by A Leyshon, L McDowell & R Lee,

Sage, London, Pp. 323-338.

Scott, Allen J., 1982, "The Meaning and Social Origins of Discourse on the Spatial Foundations of Society", in A Search for Common Ground, edited by Gould, Peter & Olsson, Gunnar. London: Pion Limited. Pp.14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