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信念相關理論與實徵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信念相關理論與實徵研究

一、 教學信念

(一) 信念之概念探析

1. 信念的定義

根據國立編譯館出版之「教育大辭書」對於信念(belief)一詞的解釋,信念通常 包括幾個意義:(1)指同意或接受在某些命題(propositions)、陳述(statements)或事實 (facts)之中的「真理」(truth),或是指默認某物之存在;(2)在宗教方面,信念或信 仰指接受某個命題為真,但此命題未必完全能為理性(reason)證明;(3)信念指相信 的對象與事物。

另外根據「牛津英文辭典」對於信念(belief)的解釋有以下的意義:

(1)信念是一種心理的作用、條件或習慣,是對人或事物的一種信任、依賴、確信、

信仰與誠信。

(2)信念是指在心理上對於某一命題、陳述或事實,確定其為真,無論是基於權威 或證據。信念是指對某項敘述之事實或者是完全肯定或接納,不必再作觀察與驗 證。

(3)信念就是指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是我們視其為真的命題或一系列的命題。早先,

信念一詞多半指的是宗教上的種種教條或信條,近年來信念卻僅是一種意見、主 張或信仰。

(4)信念是對我們所相信之教條或規約的一種正式的陳述。簡言之,信念就是信條。

(5)信念是一種完全相信或接納的預想、希望或期望。

信念一詞被用於不同領域研究中,國內從事教育方面的學者對於信念的詮釋

多認為信念是內隱且完全接納的心理傾向,並引領著個人的思考和決定。林清材

(1990)認為信念是意義的認知單位、確信的看法、意見和知覺。湯仁燕(1993)指出 信念乃是個人所持有且信以為真的觀點,是一種視之為真、完全贊同與接納的心 理傾向。高強華(1993)指出「信念」是一種對事物或命題確信不疑或完全接納的 心理傾向或狀態,是對某種事物或對象表示接納、贊成或肯定的態度。

Sigel (1985) 指出,信念乃是個人對於環境方面的有所知覺,是認知性的一種 持久組織。Bryan, L. A. (2003) 綜合許多學者的研究,歸納認為信念乃是顯示心理 上的結構,提出四點涵義:

(1)信念包括理解,假設,圖像或被認為是真實的命題。

(2)信念推動一個人的行動,支持決定和判斷。

(3)信念與個人,情景和情感體驗有很大變化和不確定的聯繫。

(4)信念儘管不可否認地與知識有關,但信念與知識不同,不需要真理條件。

2. 信念的特性

Pajares(1992)認為從任何心理結構的複雜性中釐清信念是不容易的,但研究人 員對一些研究結果表示了信心,可以合理地確定一些推論和概括,作為在開展教 師教學信念研究時可能合理地做出的基本假設。Pajaries綜合許多學者的研究,歸 納信念的特性提出以下的綜論:

(1)信念早期即已成形,縱使跟某種原因,時間,學校或經驗引起的矛盾,仍傾向 於自我維持不變。

(2)個人信念系統的發展是經由文化傳遞過程獲得。

(3)信仰系統具有適應性的功能,可以幫助個人界定和理解世界和信念。

(4)知識和信念是不可分割且交織難分的,但信念的情感影響力,評價和偶發性質 使他們成為過濾器,將現象過濾衍生新的解釋。

(5)思想過程可能是信念的前身和創造者,但信念結構的過濾效應最終仍篩選,重

新定義,扭曲或重塑後續的思維和訊息處理。

(6)知識信念在知識解讀和認知監測中發揮關鍵作用。

(7)信念是根據與其他認知和情感結構的聯繫或關係來確定的。表面上不一致,可 以拓展信念的功能聯結和中心思想來解釋。

(8)信念結構系統中,如教育信念,而不僅僅是要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也要了 解跟其他事物的關係,在一個系統中,也許信念是較為核心的。

(9)就信念的本質和起源,有些信念較無可爭議與明確。

(10)早期的信念通常會融入合併成一信念結構,改變的難度大,新獲得的信念是最 容易改變的

(11)在成人期,信念變化是一個相對罕見的現象。

(12)信念用於解釋,規劃和決策的認知工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它們在定義 行為和組織知識和信息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13)信念強烈地影響知覺,但它們可能對真實本質有不確實的引導 (14)個人的信念強烈影響他們的行為

(15)信念必須推論,推論必須考慮到個人信念的一致性。表現的行為要跟思考中 的信念相關聯

(16)從當學生到上大學,對教學的信念已經確立了

(二) 教學信念

1. 教學信念的意涵

近年來教師信念對教師教學實務的影響普遍受到學者的重視。李麗君(2006) 指出教師的教學信念是長時間累積而成,包括教師職前的養成教育,甚至更早之 前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經驗等,都是教學信念的源頭。在教師教學信念 的形塑歷程中,除卻社會化歷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及教師個人因素之外,無可

避免地具有各殊化的情形存在,每位教師的信念形塑歷史自然具有專屬於其生命 故事的重要意義與獨特性(劉欣茹,2003)。Richardson (1996) 研究指出,教師的信 念來源於個人教育生涯不同階段的三種形式的經歷,包括個人經歷、上學和教學 經驗與正規的知識經驗。因此就教學信念來源而言,不同的生活與學習經歷都會 建構形成教學信念,甚至包含家庭教育與個人生活經驗在內。

教學信念是教師因其個人經驗、專業背景而形成之教學觀點,包括在教學歷 程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概念、課程發展、教材教法、教學理論、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等方面的信念(林進材,1999)。王恭志(2000)認為教學信念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教學、學生、教師自己角色、學校環境、以及評量等 等的因素所持的一種內心的思想。

方正一(2003)指出信念代表著教師所採取之教學策略背後的心境、思考與價 值觀。由上述學者對教學信念的看法顯示教學信念是教學歷程中的心理傾向,其 所持有信以為真的想法或概念。信念可能早在學生受教階段就已經形成,並且受 家庭教育、生活經驗、文化環境等影響。教學信念所探討的層面涵蓋了教育目標、

課程內容、教學策略或方法、學習評量、教師角色或任務、學生角色或學習方式 以及師生關係等方面。

2. 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探析

70年代前,教育界著重在研究教師的行為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係,是一個「過 程—成果」(process-product)的形式,之後,學者開始放棄以行為訓練為主的模式 (competency-based model),開始針對教師的心智歷程及思維對教學行為的分析,其 中包括知覺、語言、理解、決策、推理、思考、問題解決及學習等的範圍。

Calderhead(1996)指出,教師的信念對教師最終的教學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以 致影響兒童學習效果。教學本身屬於有意向的活動,教師所持有的教學信念不但 影響教師對自身經驗及教學理論的詮釋,亦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計畫與教學實踐,

教師信念與教師的行為和教學實踐之間密切相關(李麗君,2006;陳立楀,2015;

黃子耘,2014)。

影響思維與決定其中一項因素是教師的信念,必須要瞭解教師思維上的複雜 性及教師信念的作用,這也就是必須探討教學信念與教師外顯行為的關係,因此 研究者就Clark and Peterson (1986) 所提出的「教師思考與行動的模式」,以進一 步瞭解信念、決定與行為的關係。

Clark與Peterson (1986) 所發展出「教師思考與行動的模式」(如圖2-1),這套 模式包括「教師思考歷程」與「教師行動及可觀察結果」兩大範疇,兩者皆涉及 教學的過程。以此模式說明教師思維過程、教師的行動及可觀察結果的互動關係。

圖 2-1 Clark & Peterson的教師思考與行動模式(Clark & Peterson, 1986: 257)

此模式顯示,教師在教室的行為、學生在教室的行為與學生成就,共同產生 教師的行動及可觀察結果的影響。教師的行為會影響學生,反之,學生的行為也 會影響教師;同理,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成就會影響學生的行為,也會影響教師的 行為。三者相互影響。而教師的理論與信念、教學前與教學後的思考與教師行動 中思維與決定共同產生教師思維過程。教師思維過程與教師的行動及可觀察結果

非獨自形成,它們受到外在的限制與機會因素所影響,這些限制與機會包括課程、

學校的組織氣氛、校長、社區、教師自主性、社會文化等。

另外模式顯示思維與行動的關係。教師的教學思維過程受行動及其可觀察結 果範疇的影響,而教師之行動及其可觀察的結果也會倒過來影響教師的思考歷 程,故此思維與行動兩者是相關的、互為影響的。Clark and Peterson (1986) 認為,

唯有檢視教師的思考與行動間的交互關係,才能了解整個教學的歷程。因此由Clark 與Peterson的「教師思考與行動的模式」可明白看出,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二者間 的關係密切,教學信念是影響教師決定的因素之一。

許多學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且從教學信念中各別不同層面,來瞭解教 師教學信念對於教學行為的影響,大多數的研究證實顯示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具 有正向或一致性的關聯與連結(Stuart & Thurlow, 2000;湯仁燕,1993;張佩瑛、蔣 治邦,2000;張雅築,2005;蘇怡珍,2007)。

但有些研究亦指出,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間有不一致的現象(吳瓊鳳,2002;

楊安琪,2003;蘇鳳珠,2002)。關於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間有不一致的現象,Grouws and Koehler (1992) 認為原因在於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間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

中間還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一些限制、機會、父母親友的期望、對課程 的適應等。方吉正(1997)指出其他可能的原因還包括學生本身的興趣與投入、壓力 (包括行政人員、時間、評鑑方式等)、課程與教材安排,以及學校文化等。

Thompson (1992) 綜合一些實徵研究指出,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不一致 的現象,是由於信念與行為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複雜的關係,有不同 的因素影響教學工作,其中一種是社會脈絡,此脈絡包括價值、信念,對學生、

Thompson (1992) 綜合一些實徵研究指出,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不一致 的現象,是由於信念與行為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複雜的關係,有不同 的因素影響教學工作,其中一種是社會脈絡,此脈絡包括價值、信念,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