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教學和課程設計上的建議

在本研究中,學生認為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三者息息相關,大多數學 生的印象是由一開始所介紹圓錐及平面得到的。之後為了推導各圖形的標準 式,教科書的編者使用各圖形的幾何定義介入,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無法 確實掌握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三者之間的關係,建議教科書編者及教師們 進行教材編排時能夠盡早使學生理解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三者的差別、數 學上的性質及三者皆由嚴謹的的定義所刻劃出來的。

在圓錐曲線的教學中,建議教師們在由定義推導出方程式時,可加強定 義與圖形之間的連結,以及方程式與圖形之間的連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 中,不至於只是強記圖形的特徵,卻無法將這些特徵以幾何定義作解釋,進 而出現非正確的心智模式。課程設計上可考慮使用離心率(eccentricity) 作為定義,為學生作解釋,使學生能夠較輕易的將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圖 形作連結,並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使用輔助工具,使學生能夠藉由定義 及圖形軌跡之間作連結。

二、 研究上的建議

本研究利用半結構性晤談探究學生對於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的心智模 式類型,應存在不同於本研究所發現的心智模式類型。建議未來可利用離心 率或加強學生對圓錐與拋物線、橢圓及雙曲線的關係,再尋找出相異的心智 模式類型。

針對本研究中「弧度」的部分,研究者建議未來可針對已學過微分及未 接觸過微分的學生對於連續、圖形的變化之反應作研究,以了解兩種背景知 識不同的學生如何解釋彎曲的程度、圖形的變化等概念。另一方面,在本研 究中學生解釋弧度大與弧度小情形與數學中的曲率類似,未來的研究者也許 可由曲率概念是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夠產生的概念作探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石宛臻 (2004):反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四邊形幾何概念調整的影響。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佩儀 (2007):高二學生解拋物線題目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吟汝 (2005):台南地區高二學生圓錐曲線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美玲 (2005):橢圓標準式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溫安榮 (2007):GSP 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 以

「圓錐曲線」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鄭英豪 (2000):圓錐截痕與二次曲線:一個數學老師的無聊之舉。數學傳播,

23(3),21-33。

蔡志仁 (2000):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橢圓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左台益和蔡志仁 (2001):高中生建構橢圓多重表徵之認知特性。科學教育學刊,

9(3),281-297。

蘇惠玉 (2007):從正焦弦看圓錐曲線。高中數學電子報,18。

許志農 (2008):普通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台北縣:龍騰文化。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 (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北:教育部。

進入兒童心中的世界 (謝如山譯) (2004):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7 年)。

數學學習心理學 (陳澤民譯) (1995):台北市:九章出版數(原著出版年:1987 年)。

陳彥廷,柳賢(2005):合作學習情境中學生數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Posner 概 念改變模式與Toulmin 論證模式分析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第 三十九期, p.80-105

英文部分

Janvier, C. (1987a).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Notation of Function as an example.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67-7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Janvier, C. (1987b). Translation Process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27-3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aput, J. J. (1987). Representati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19-2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ason, H. J. (1987). What do Symbols Represent?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73-8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kemp, R. R. (1976).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Teaching, 77, 20-26.

Vinner, S. (1983). Concept Definition, Concept Image and Notion of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14(3), 293-305.

Vinner, S. (1991). The Role of Defini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In D. Tall (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pp.65~81).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osniadou, S. (1994). Capturing and Modeling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ol. 4, 45-69.

Vosniadou, S. (2006). The Conceptual Chang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An introduction. In Novotna, J., Moraova, H., Kratka, M., & Stehlikova, N. (Eds.). Proceedings 30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1, pp. 155-184). Prague: PME.

Biza, I., Souyoul, A.& Zachariades, T. (2005). Conceptual Change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ceeding 4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erenluoto, K and Lehtinen, E. (2002). Conceptual Change in Mathematics:

Understanding real numbers. In M. Limon & L. Mason (Eds.), Reconsidering conceptual change. Issu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luwer.

Merenluoto, K. amd Lehtinen, E. (2004). Number Concept and Conceptual Change: Towards a Systemic Model of the Processes of Chan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4 (5) 519-534.

Merenluoto, K. and Lehtinen, E. (2006). Conceptual Change in the Number Concept: Dealing with Continuity and Limit. In J. Novotna, H. Moraova, M. Kratka, and N. Stehlikov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rague: Charles University, (pp. 163-165).

Tall, D.O. & Vinner, S. (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51-169.

Ustun, I. & Ubuz, B. (2004).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al Concepts through a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Copenhagen, Denmark. [Topic Study Group TSG-16]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6. from http://www.icme-organiser.dk.

Van Dooren, W., Verschaffel, L., & Onghena, P.: (2002). Impac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Content Knowledge on their Evaluation of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Solving Arithmetic and Algebra Word Problem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3(5), 319-351.

Vinner, S. & Dreyfus, T. (1989). Image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4), 356-366.

【附錄一】

「區辨拋物線、橢圓、雙曲線訪談提綱」─第 1 版

試題一:

下圖為一橢圓及一直線,您覺得此直線是否能夠將橢圓分成兩拋物線?

若您的答案為是,請畫出來,並且說明此直線要怎麼切,才能夠將產生兩拋物線。

若您的答案為否,請說明為什麼。

試題二:

下圖為一雙曲線及一直線,您覺得此直線將雙曲線左右半邊的圖形分割成何種圖 形?請說明為什麼。

試題三:

下圖 c 與 c’為二線對稱的拋物線,請問您覺得下圖是什麼圖形?為什麼?

【附錄二】

「區辨拋物線、橢圓、雙曲線訪談提綱」─第 2 版

1. 吾人在紙上畫出兩個形狀、大小皆相同的拋物線,將兩拋物線由紙上剪下之 後,發現此兩個拋物線能夠重合。若依此步驟操作,請問這兩個拋物線剪下 之後,你能夠將它們拼成一個橢圓嗎?請說明你的想法及操作方式。

2. 在紙上畫一橢圓,若將橢圓剪下,你能夠用各種方式在這個橢圓上切割出拋 物線嗎?請說明你的想法及你是如何操作的。

3. 吾人在紙上畫出兩個形狀、大小皆相同的拋物線,將兩拋物線由紙上剪下之 後,你有辦法將這兩個拋物線拼成一個雙曲線嗎?請說明你的想法及操作方 式。

4. 請問一雙曲線為兩個拋物線組合嗎?請利用各種方式說明你的想法

5. 在紙上畫一橢圓,若將橢圓剪下,你能夠用各種方式切割橢圓後,製造出一 雙曲線嗎?請說明你的想法及操作方式。

6. 吾人在紙上畫一雙曲線,你能夠將其切割後,拼成一橢圓嗎?請說明你的想 法及操作方式。

【附錄三】

辨別方程式

姓名:_____________

請判別下列圖形方程式,將符合的代號填入右邊空格,每一代號不一定只能使用

【附錄四】

學生背景資料問卷

姓名: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

年級:______________ □社會組 □自然組 性別:□男 □女

我的國中基測數學科成績:________級分。

有無補習:□有;科目:□英文科,一周_____小時。

□數學科,一周_____小時。

□物理科,一周_____小時。

□化學科,一周_____小時。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無。

我除了上課或補習的時間之外,一周約花________小時在研讀數學。

當我遇到數學上的問題時,我會去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段考數學成績為 _____ 分。

【附錄五】

圓錐曲線單元試題

各位同學:

這份試卷是想了解你們在圓錐曲線單元學習的狀況,有 15 個題目,共 16 個小題,請你仔細閱讀題目後,儘可能詳細列出你的解題過程,若你能夠作圖幫 助思考,請將圖形畫出來,本測驗採部分給分,感謝你們的配合!祝你們學業順 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國立台東高中數學教師 吳姿瑩 E-mail:696450057@ntnu.edu.tw

學校名稱 班級/座號 /

姓名

組別 □ 自然組 □社會組 性別 □男 □女

作答說明 1~3 題滿足以下條件:坐標平面上有兩定點

F

1

F

2和一動點

P x y ( , )

, 且

F F

1 2

6。

選項(A)至選項(I)為題目敘述中動點 P 可能之圖形軌跡。

請依照各題之敘述,將計算過程列在題目下之空白處,並選擇最適合的圖形名 稱,以代號(A)~(I)填於題目敘述後之底線上方。

(A)拋物線 (B)橢圓 (C)雙曲線 (D)雙曲線的一支 (E)一 線段

(F)一直線 (G)兩條射線 (H) 一條射線 (I)沒有圖形

1. 滿足

PF

1

PF

2

8的 P 點圖形軌跡為 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2. 滿足

PF

1

PF

2

6的 P 點圖形軌跡為 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3. 滿足

PF

1

PF

2

 

4的 P 點圖形軌跡為 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作答說明 4-5 題:求圓錐曲線的標準式,並詳細寫出計算過程及圖形於題目下 之空白處,並將答案填於題目敘述後之底線上方。

4. 其中一焦點為

(3,8)

,短軸方程式為

y  4

,長軸長為 10 的橢圓標準式為 ___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5. 準線為

x

9,焦點坐標為

(1,3)

的拋物線標準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作答說明 6-7 題:請你判斷方程式在坐標平面上為何種圓錐曲線圖形並求其焦 點坐標,寫出詳細的計算過程,焦點若有兩個,則兩個皆頇求出,並 將答案填於題目敘述後之底線上方。

6.

( x  3)

2

 12( y  1)

在坐標平面上的圖形為 ____________,焦點為 _____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7.

2 2

( 6) ( 2)

144 25 1

xy

  

在坐標平面上的圖形為 ____________,焦點為 ____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作答說明 8-14 題:寫出詳細的將計算過程列於題目下方之空白處,並將答案填

於每題敘述後之底線上方。

8. 已知曲線

2 x

2

y

2

 1

,求

的漸近線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一拋物線的對稱軸平行 x 軸,且過

(0,1)

( 1, 2) 

(0,3)

,則拋物線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10. 設 A、B 為

( 1)

2

( 1)

2

3 2 x y

x y  

   

之正焦弦的兩端點,分別過 A、B 向直線

x    y 3 0

作垂線,垂足分別為 D、C,則 ABCD 的面積為 _________。

(a)請作出題目條件之下之圖形。 (b)計算。

11. 若橢圓

2 2

2

1

1 7

x y

kk

 

2 2

42 24 1

xy

共焦點,則 k

__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12. 曲線

25 x

2

 9 y

2

 50 x  36 y  164  0

的二焦點為

F

1

F

2,P 為

上一點,

PF

1

3,則

PF

2

____________。

作圖及計算過程:

13. 若一動圓與圓 C:

( x  2)

2

 ( y  1)

2

 9

外切,且與直線 :

L x

3相切,求此動 圓之圓心的軌跡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作圖: (b)計算:

14. 若一曲線

2 2

2 2 1 1

x y

aa

 

(1)若

為橢圓,則 a 的範圍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

為雙曲線,則 a 之範圍為 ___________________。

計算過程:

(1) (2)

15. 下列選項中的資訊當作條件時,能夠在坐標平面上求出雙曲線方程式的請在 選項前打○,不可以的請打 X,並請寫上理由。

________(A)雙曲線貫軸的兩個頂點及貫軸長。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