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旨在從教學反思之概念基礎、教學反思之相關研究以及教學反思與教學實習輔 導之應用做說明。

一、 教學反思之概念基礎

反思 (reflection) 一字之字源來自拉丁語 reflectere,有回顧的意思。Dewey (1933) 將 反省 (reflective) 定義為一種對信念、知識的理論依據以及實施結果作一個積極、持續、

且審慎之思考。Schön (1983) 認為反思 (reflection)是對問題本身剖析,回憶過去相似 的情境、經驗,並依照目前情境而選擇一個試驗性之想法,經由重新架構以解釋之,並 說明問題情境。Shulman (1987) 則是認為反省 (reflection) 是經由對過去之經驗、行動以 及個人接收到的理論進行調合,意即是對過去經驗作一個重新建構─再探究之歷程。吳 和堂 (2000) 將反省定義為對事與物再思考的歷程,以自身對於事物的熟悉為出發點,

找尋問題解決的方法或是釐清自身之思考。綜上所述,就詞彙而言,reflective、reflection、

reflect 三者皆曾被使用,研究者就內容與詞彙做交叉探討後,發現詞彙的不同乃是因為 陳述的差異,但表達的概念是相同的;另外,在概念呈現上國內外研究者對於此概念有 者相同與相似之處,研究者考量本研究欲探討之焦點後,在此將此概念以「反思」

(reflection) 一詞稱呼之,並具有「自我經驗」、「思考」、「互動歷程」之特性,意即透過 自我經驗的梳理,對整體事物、自身、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再思考的歷程。

以教學的角度切入,反思在教學中扮演的重要性已在近代教學思潮中扮演不可或缺 的角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構而出的動態過程,因此當反思的觀點出現時,

必然會出現反思教學、教學反思、反思學習、學習反思等四個排列組合而產生之字詞。

排列組合之順序影響字詞中主客體之差異,進而影響字詞所代表之涵意,本研究欲從師 資培育角度探討教學後之反思情形,故選擇以「教學反思」一詞做為探討主軸,並蒐尋 相關文獻做進一步之討論。Dewey (1933) 認為教學反省乃源自於教師自身所遭遇的問

題、無法立即解決之事情,因此從行動的前、中、後三個時程中,參照過去經驗並加以

國中體育教師教

學反思之成效,雙方的關係需建立在同儕般的互信關係上,方能確保反思內容的品質。

以關注焦點的部分,教學目標、班級經營以及學生特質是聚焦程度較高的構面,其他層 面包含有效教學、師生互動以及創新等。若以時間脈絡的角度切入,在行動研究歷程中,

反思的突破教學有歷程性,需要經歷嘗試、促進以及突破等階段。

三、 小結

教育實習期程是六個月,教學實習的部分約五個月左右,扣除實習前段的觀摩教學 以及實習後段的考試進行,教學期仍可達三個月 (10 月至 12 月)。黃凱旻、金玲 (2003) 的研究結果指出,反思有時間性與階段性,以提供促進專業發展的歷程。因此,本研究 在以訪談作為整體研究的資料蒐集來源時,依據個案實習學生的教學期程,了解個案實 習學生在期程內的個人觀點以及觀點反思,透過一個循環的過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

個人觀點、觀點反思、再次的教學設計中,進行動態教學,並據此進行資料的蒐集。資 料分析的部分,陳彥廷、康木村與柳賢 (2010) 指出,具體的回饋指標雖然有助於反思 的進行,但是相對侷限反思範圍的發展。因此,本研究參考過去研究的成果,依循反思 的動態過程進行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的部分則依循個案實習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分析,

避免因為主題類目的存在,而侷限個案實習學生的反思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