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旨在從教學專業發展之概念探討、教學發展之相關研究以及教學專業發展與教 學實習輔導之應用做說明。

一、 教學專業發展之概念與內涵

專業 (profession) 是各領域在現代社會中欲持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探討議題。潘義 祥、周宏室 (2005) 經由文獻探討後對於專業之概念提出以下看法:由狹義觀點而言,

系統化知識與技能基礎、道德行為規範、團體性組織與入會資格之規範、法律規章並能 據此檢定專業人員、以及需要長期培育的過程等五個要素。廣義而言,尚需討論服務的 利他行為、專業的自主、成長及精神。教師是教育工作者,因應教育之特殊性,饒見維 (2003) 認為教師之專業素養涵括教師之品德、教育精神、學科知識、教學能力與技巧、

溝通與表達、教學評量、輔導能力以及態度跟價值觀。陳美玉 (1999) 分析當前社會需 要以及未來所需並綜整相關理論後,認為教師專業的關鍵能力應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

熟悉各種教學法、課程設計的能力、輔導的知能、溝通表達與說服的能力、專業反省的 能力、教室觀察的能力、行動研究的能力、理論結合實務的能力、建構個人理論的能力。

Shulman 是探討教師教學知識的開創者,Shulman (1987,p.8) 將教師教學知識分為以下 七個構面:「學科內容知識 (content knowledge) 、一般教學知識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課程知識 (curriculum knowledge) 、學科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有 關 學 習 者 以 及 其 特 質 的 知 識 (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教育中的情境脈絡知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與教育目 標、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價值等知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專業均提出見解,在這些見解之中,研究者將教學 專業歸納為教師個人、環境、文化之互動要素,舉凡個人所需之專業能力、人格特質、

溝通表達;與環境所需之情境脈絡知識、師生互動;與文化所需之教育目標等,皆屬於 教師專業之範疇。

饒見維 (2003) 認為成長是一個連續性、發展性的概念,任何教師無論在職前階段 接受多少訓練,在任教期間都必需要持續改進並加以提升這些專業素養。對應到教職工 作,教職是一個長期發展的工作,王素芸、賴光真 (2004) 運用教師生涯發展理論,從 職前 (pre-service)、導入 (induction) 、在職 (inservice) 的三個階段中,說明教育實習與 導入期之關係,並論述教育實習階段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因此,可經由上述對於 教師專業之探討,提供在各個階段的教師一個參酌的指標。

進一步探討內涵後,這三個階段當中,職前階段是明確的學生身分,在職階段是明 確的老師身分,介於兩者之間的導入期,擁有各式各樣的界定方式,如初任教師、student teacher、生手教師等,其角色定位對於教師之學習與成長必然產生不同影響。吳和堂與 鍾明翰 (2011) 之研究發現,角色知覺可以透過工作投入,來影響教學專業發展。對於 實習學生而言,角色定位是一項挑戰,因此可以藉由工作的投入已提升角色定位。聚焦 到教學實務,若能「實際投入教學」,則更能擁有具體的經驗。在獲致教學經驗後,運用 反思的方法,對於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實踐、以及師生互動過程等進行反思,並據反思 的內容進行再實踐,以動態循環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角色的工作內容,提升角色知覺,

影響整體的教學專業發展。

二、 教學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

了解教學專業之概念後,以下整理國內教學發展之相關文獻,並針對研究主題、研 究者、方法以及結果以表列之方式進行陳述,如表 2。

表 2

國內教學專業發展之相關文獻

研究主題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國小師資生集中 黃永和、 問卷調查法 1. 在教學知能與班級經營方面,正

實習參與態度與

藝自豪、傑出同儕的標準

問卷或是訪談等方式,皆肯定教學專業發展之重要性。實際可透過觀摩、試教、傳習制 度、專業社群、自我反思以及對話等方式進行,探討教學知能、班級經營等面向;口語 表達以及教學教具之製作為教學帶來正面效果。最後提及,在關注「學生能力」、「目標 設定」以及了解自我「待提升之專業知能」方面是需要再加強的。此結果提供研究者對 於教學專業發展之重要性、操作面、以及待加強面基本認識,為本研究帶來研究設計、

問題探討之討論方向。

三、 小結

綜整「實習輔導」、「反思」、「教師專業發展」的交叉探討,實習輔導的部分,歐用 生 (1998),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以及實習學生三人需發揮各自的角色功能,以 民主化的關係進行溝通與討論,進行批判性的視導關係,可對實習學生產生最大助益。

因此,希冀能在促進個案實習學生專業發展作為前提下,將個案實習學生、實習指導教 師、實習輔導教師作一完整連結,並進一步提出理論以及實務上之貢獻。爰此,由個案 實習學生、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共同連結整體實習輔導;教學反思的部分,以 良好的互信關係作為基礎,以動態實作、循環的方式了解教師在教學歷程的反思內容與 層次並協助角色定位的工作,綜整研究結果,教學目標、班級經營、學生特質是普遍被 關注的部分,有效教學、師生互動、創新教學則是另一層被提及的構面;教學專業發展 的部分,經由觀摩、試教、專業社群、自我反思、對話等方式,探討教學專業發展的情 形,研究結果以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口語表達與教具製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了解學生 能力、目標設定則是待提升的專業知能。

在上述的三個探討面向中,三者是相互影響而不可完全切割的,其中教學反思與教 學專業發展彼此可以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兩者所提的範疇亦有相似之處,因此,研究者 整合兩者的概念,依序教學中探討的議題以及過去研究的焦點關注情形,以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班級經營、關注學生特質以及創新教學作為本研究結果的參考構面。研究資 料採取歸納分析的方式,不設定框架,避免影響個案實習學生的反思以及專業發展的方 向。待研究結果歸納完成後,將研究結果與過去的研究依據上述的五個構面進行討論,

了解個案實習學生的教學專業發展情形。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教學是一個互動之過程,具有動態性、情境性,學習依附教學而生、卻又可以獨立 而存。身處教育議題備受關注的年代,「學生如何學習」的概念在政策面以及實務面已可 見蹤跡,引導此過程之教師,亦在教師專業議題之發酵下,透過研究與政策之推動,力 行於職前、初任、經驗、專家教師等不同發展階段之探討。本研究關注於「教師如何學 習教學」,在兼具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實習學生」身份之中,如何透過「有計畫的」輔導 方式,接軌學習與實務操作是研究者欲探究的。因此,為探究問題之根源與解決之道,

並顧及研究之連續性與深入性,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之典範。又,周海濤、

李永賢與張蘅 (2009) 指出,個案研究法係為了解決「怎麼樣」和「為什麼」的問題,

並將研究焦點集中在當前的問題中;紐文英、吳裕益 (2011) 從單一個案研究之緣起與 意涵中,引用 Dunlap 和 Kern 於 1997 之觀點:「個案研究對於建立學生個別實務、設計 個別教育計畫以及支持計畫而言是相當有幫助的。」回溯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與此範 疇相符,且任何問題的發生均與其所處環境、文化特質相關,因此為「探究」實習學生 在實習階段的三個月教學中如何學習教學,「進入實習場域」是必要且必然的,以利深刻 所有研究資料之脈絡。故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徑路,透過「教學實習輔導計畫」之發展,

在教學課程之中將個案實習學生、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教師三者作一連結,了解個 案實習學生對於三方觀點之反思,並了解此過程如何促進教學專業發展。

因此,本章節將依照研究架構、研究對象與場域、實施流程與實施步驟、資料蒐集、

資料處理與分析以及資料檢核等小節,依序說明整體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