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困境與因應策略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教學困境與因應策略

本節分析蘿蔔班的幼兒在 103 學年度開學初期,所產生的許多生活與學習適應上的 問題,研究者參考潘淑滿(2003)所界定之行動研究實施程序,以問題陳述、研擬策略 及採取行動、省思檢討等四個步驟,具體敘明研究者針對每一困境之行動歷程。

一、開學的適應戰爭

蘿蔔班在 103 學年度開學時,由於新、舊生恰好各佔 50%,在教室中也出現一半幼 兒適應良好、另一半幼兒狀況頻出的窘境。

(一)問題陳述

原本研究者以為在新學期擁有一半舊生的蘿蔔班,可以讓老師運用許多熟悉幼兒園 生活的直升幼兒,來帶領新生適應幼兒園的團體生活,但在開學經過實際的互動後才發 現,老師原先大帶小、舊生帶新生的假設受到不小的挑戰(省-1030919),以下陳述幾 位新生開學適應不良的案例。

1. 媽媽的眼淚

小宏是中班新生,在開學第一天進到教室時,只站在教室門口且躲在媽媽的背後,

不時的探出頭來看大家在做什麼?小手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不願意放開,媽媽的手上還 抱著 2 歲多的妹妹。老師發現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半小時,便靠近小宏並試著將小宏牽到 角落玩,但無法成功將小宏帶離開媽媽,後來請大班的舊生小宥嘗試接近小宏並和他互 動,也無法鬆開小宏緊握媽媽衣服的手(錄-1030901)。

由於開學第一天有太多繁雜的人、事、物要處理,讓老師沒有辦法一直待在小宏身 邊,只能找空檔和小宏說話,通常只得到點頭和搖頭的動作回應,幾乎沒有言語上的交 流(錄-1030901)。老師請媽媽也幫忙安撫、勸慰小宏進教室,約一個小時後小宏願意 在媽媽身邊自己玩教室中益智角的拼接積木,但不時抬頭確認媽媽的存在。老師趁此機

會希望媽媽跟小宏說再見,讓小宏開始學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蝴蝶老師:小宏媽媽,小宏的積木拼的好棒,請跟小宏說再見,讓他可以 繼續完成更棒的作品。

小宏媽媽:小宏要乖乖聽話喔。

〈小宏放下積木衝到媽媽身邊,蝴蝶老師輕輕拉開〉

小宏:不要〈表情緊張,一手緊抓媽媽,蝴蝶老師握著另一手〉。 蝴蝶老師:媽媽下午就來接你了。

小宏媽媽:對啊〈聲音微小、顫抖,眼角含淚〉。

〈小宏看向媽媽,突然尖叫並大哭〉

研究者:媽媽向小宏說再見,我們會好好安撫小宏,請放心〈研究者抱住 小宏,並用眼神提醒媽媽離開,小宏媽媽眼淚流下,抱著妹妹離 開教室,而後小宏持續尖叫、大哭約一小時〉(錄 1030901)。

接下來的二週內,小宏皆於到園時出現哭鬧、不願意上學的情況,媽媽也常在和小 宏分開時流下眼淚(教-1030902;教-1030911)。

2. 一直上廁所的小誠

小誠為蘿蔔班中班新生,在開學第一天,爸爸、媽媽、大姑姑、爺爺、奶奶、弟弟 都一起到學校來,為了確認家族中備受寵愛的寶貝能有一個適合的園所和有耐心的老 師,家人們都很緊張,也很積極的向老師說明許多問題,如:小誠胃口不好、吃到不喜 歡的食物常會吐出來的習慣、希望改變小誠內向害羞的個性、吃中藥調身體所造成的問 題等。而小誠的大姑姑在開學第二天更和研究者談了約一小時,班上老師也常在午休時 間接到家長來電詢問小誠在學校的狀況(省-1030909)。其實小誠上學時並沒有太大的 情緒問題,言語的表達也很不錯,會主動告訴老師「老師妳幫我打電話給爸爸好不好,

要他早點來接我」、「老師我不能吃這個〈指著冬瓜〉,媽媽說這是冷冷的食物」、「我只 想睡兩分鐘,不想睡很久」,經過老師的安撫和引導,小誠說出想爸爸、媽媽的頻率也 逐漸減少(軼-1030901;軼-1030903;軼-1030909)。

第二週開始,老師發現小誠不時的反應想上廁所,約 10-20 分鐘就提出上廁所的要

求,若老師請小誠稍等再去,就會出現焦慮、乾嘔、眼眶含淚的情況,老師以聯絡本和 家長說明這樣的情況,卻從家長方面得到因為孩子覺得學校很無聊,學校沒有吸引孩子 的東西,所以造成小誠不想上學的回應。

小誠說他一直上廁所是因為喝太多水?他說學校很無聊,不想上學,學校的東 西不好吃,也不喜歡學校的玩具,想要待在家裡玩,跟阿公阿媽待在彰化,要 怎麼做比較好?真煩惱。(檔-1030915)

3. 會打人的小愷

小愷是家中的獨子,為了陪伴他長大,媽媽在小愷二歲時辭去原有的工作,專心在 家裡教導小愷,爸爸和媽媽都很重視小愷的教育,常帶他到處遊玩,也常陪他前往圖書 館看書。開學前三天,爸爸和媽媽帶中班的小愷到學校來認識並熟悉環境,並與研究者 對談了約一小時,言談中表達了希望小愷在開學後可以快速適應的期盼(省-1030827)。

開學第一、二週,小愷一直無法接受上學時媽媽不能陪伴在身邊,不時出現哭泣、

生氣、大吼的情緒反應,經過老師的安撫及找較大的哥哥、姊姊照顧他,小愷的情緒會 變得較為平穩,但照顧小愷的哥哥、姊姊們卻開始出現負面的反應,會拒絕老師請他照 顧小愷的要求或者以不情願的口吻答應,研究者仔細觀察後推斷,與小愷會動手打人有 很大的關係。

小嫻:你都不讓我牽,我要跟老師說〈小愷雙手背在後面,不讓小嫻牽手〉。

小嫻:靜靜老師,小愷不讓我牽。

〈小愷伸手打了小嫻指向他的手〉

靜靜老師:小愷怎麼可以打人?請向小嫻說對不起。(軼-1030902)

小穎:這個可以這樣拼一起,我要蓋機器人〈手拿小工程師玩具〉。

〈小愷伸手拿了兩個緊密結合的玩具,想將其拆開,但無法成功〉

小穎:我幫你弄〈伸手碰觸到小愷拿的玩具〉。

〈小愷用力將玩具拿遠,並打了小穎的手臂〉

小穎:老師,他打我〈看向研究者〉。

小愷:我不要〈大吼〉。(觀-1030903)

接下來只要老師請大班的孩子照顧、幫忙小愷,就常會出現小愷動手打人、推人的 狀況,連靜靜老師也發現這樣的情形,和研究者討論這樣的情形會造成與他互動孩子的 困擾,需要告知家長。

靜靜老師:小愷很愛動手打人,這樣其他孩子會不願意跟他玩。

研究者:小愷很習慣以動手來表達,可能要跟小愷媽媽說看看。

靜靜老師:一定要講,不然被打的孩子回去說,我們會更難處理,像小嫻阿嬤 就在反應了。

研究者:今天放學我來跟媽媽說。(討-1030905)

4. 無法靜下來的小億

小億是班上的中班新生,早上都是由媽媽送來學校,下午放學則由奶奶接回,上學 情緒穩定,並未出現哭鬧的情形。當媽媽帶他來學校時,小億並不願意開口向媽媽說再 見;當放學奶奶來接,他也只會用手指向奶奶,而不曾向老師說「奶奶來接我」之類的 話(觀 1030902;觀 1030905)。只要一進到教室,小億就會開始爬到桌子上翻滾,或是 無預警的衝出教室後在走廊上躺著;上課中安靜不到一分鐘,他就會開始到處亂跑;需 要排隊的時候,他也總是脫離隊伍;當老師制止他的行為,小億會出現一手剪刀、一手 石頭相互碰撞的動作;這樣的行為造成老師上課時管理秩序的困擾,也讓幾個小班的新 生開始出現模仿小億爬桌子、上課走動的情形(軼-1030909、軼-1030910)。

小億很少和他人有語言上的交流,且他的眼神無法聚焦於面對他的人。蝴蝶老師試 著跟小億溝通,想了解他的想法與感受,經過不斷的嘗試,蝴蝶老師從和小億的互動過 程中,發現利用恐龍印章可以得到小億少許的言語回應。

蝴蝶老師:小億告訴我剪刀和石頭的意義,剪刀代表爸爸和媽媽,石頭代 表他想打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會打他,但我覺得這樣的想 法很恐怖。

蝴蝶老師:是我發現他喜歡我放在桌上的恐龍印章,我跟他說如果他告訴 我一些事情,就會幫他蓋恐龍印章,他就告訴我了。

研究者:的確是很奇特的想法,不曉得家長知不知道這樣的狀況。

(討-1030910)

在得到恐龍印章的獎勵後,研究者發現小億較願意對蝴蝶老師說話,但對談的方式 幾乎都是老師問、小億答的被動回應模式,鮮少由小億自己主動開口。而小億在教室中 亂跑、靜不下來的情形,以恐龍印章來獎勵的成效不佳,無法確實改善小億上課的秩序 問題(省-1030918)。

資料顯示蘿蔔班尚有幾位在開學第一週哭泣的新生,但經過老師安撫後皆逐步的融 入了團體生活,上述四位中班個案,是研究者發現在適應上較為特別的案例(省 -1030926)。藉此,研究者初步歸納出三類幼兒生活適應問題:1. 對環境的不安全感;

2. 不了解團體生活的規範;3. 不知如何適當的與人互動。

(二)研擬策略及採取行動

行動研究被視為解決現場問題的重要方式,強調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循環過 程,並對實務本身的問題做實質的改善與實踐(陳淑琦,2005)。而許多研究也提出可 供混齡班級運用的策略,如不同性質的分組方式、多元的教學活動、學習情境的規劃、

同儕鷹架的效益及社會性互動遊戲等,往往成為研究者在面對問題時的重要參考策略

(劉怡君,2012;李明芳,2009;葉若瑩,2009;段慧瑩、陳紀萍,1998;萊素珠,1996)。

以下分析在面臨蘿蔔班幼兒開學適應問題時,研究者所發展之策略與行動。

1. 教學環境佈置

研究者分析文獻資料發現,不論是蒙特梭利教育或開放教育的混齡實施方式,皆強 調環境對幼兒學習的重要性,亦指出藉由開放的學習空間、豐富的教具材料、多層次的 學習資源以及有意義、有目的的環境佈置,配合分組或個別化的學習方式,使幼兒能在

預備好的環境中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陳宜瑩,2007;曾玉華,鄭溫暖,2001;盧美貴,

預備好的環境中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陳宜瑩,2007;曾玉華,鄭溫暖,2001;盧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