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混齡教學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混齡教學的意涵

混齡教學的環境可以讓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中共同遊戲和學習,也 能滿足其社會化的需求(林璟玲、林儒君,2009)。本節就混齡教學的定義、特色、實 施緣起與現況及其教學型態彙整分析相關文獻,以瞭解其意涵。

一、混齡的定義

「混齡」一詞,在文獻中有許多說法不同但語意相似的用詞,如:垂直編班(vertical grouping)、無年級(ungraded)、混合年級(multigrade)、結合式班級(combination classes)、 家庭式學習編組(family grouping)、混齡編班(interage grouping)、混齡編組(mixd-age grouping)等(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施承宏,1996;蔡明昌等譯,2005;

盧美貴、黃意舒,1993),雖是不同的文字呈現,但所傳達出的意涵卻很相近,大抵就 是在教學形式上採取混合年齡的方式進行編班,且強調幼兒在沒有年齡界限的情境中共 同互動和學習。

混齡教學模式並非近年才為人所知,在蒙特梭利教學法及開放教學模式中,都可以 見到混齡教學的蹤跡。國內外學者也針對「混齡」提出了許多見解及定義,如:李秀麗

(2011)認為混齡班是兒童社會中最自然的團體,年長與年幼的幼兒能相互學習、愛護、

模仿、自重;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將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個教室中進行全 天候的教學定義為混齡編班的教學模式;劉貞誼(2004)認為不同年齡幼兒在同一班級 中共同遊戲、學習,與只有單一年齡的編班差異甚大;邱志鵬、謝友文(1985)指有計 劃的將各年齡層的幼兒混合編排在同一教室中,讓他們彼此生活、互動和學習即為混合 年齡教學;Katz, Evangelou 和 Hartman(1990)也指出多種年齡層的幼兒在同一教室內 即稱之為混齡。研究者歸納前述國內外學者對混齡所下的定義,認為所謂混齡教學就是 教保人員將不同年齡的幼兒編組在同一班級中,讓各個年齡層的幼兒得以在教室中相互 學習、遊戲,使其得以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近似社會的互動環境。

二、混齡教學的特色

混齡教學的理論基礎立基於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教育學等,還有許多實證研 究的支持,這些理論和研究認為混齡不只強調個體個別的發展與需求,也重視個體與社 會間的互動和調適(邱志鵬、謝友文,1985)。研究者在針對混齡教學進行文獻資料的 蒐集時,發現國內對於混齡教學的研究並不多見,但相關資料皆顯示混齡教學對幼兒學 習具有相當的意義,且認為此種教學模式能增進幼兒社會行為的健全成長,表達出對混 齡教學的正向肯定(陳宜瑩,2007;段慧瑩、陳紀萍,1998;邱志鵬、謝友文,1985)。

因此,研究者分析相關研究的論點,將混齡教學的特色分為三大面向整理如下。

(一)家庭功能的面向

由於混齡班級中的幼兒年齡不同,所以彼此之間就如同家庭中的兄弟姊妹般的互 動,換言之,混齡的環境提供了比分齡編組更具家庭化的功能(邱志鵬、謝友文,1985)。 這樣的環境可以使獨身子女的幼兒獲得手足互動的經驗,同樣的,也能讓在家中身為兄 姐的幼兒能有當弟妹的感受,或是在家中當弟妹的幼兒得到成為兄姐的經驗,倘若能將 照護手足的精神類推至同儕,乃至於家庭或社會中,團體生活的價值就產生了(陳宜瑩,

2007)。且混齡學習重視個體之間如同兄弟姊妹般的友愛親近、相互合作、榜樣學習,

相較於同齡間常有的競爭、挫折、愛比較等缺點,混齡教學所強調的優點就顯得正向而 積極(王秋萍,2011)。

現今社會家庭結構的變遷,核心家庭增加代表了家中子女數變少,甚至獨生子女的 家庭越來越多,因此,混齡編班的型態可以讓幼兒有機會體會到大家庭中手足互動的感 覺,無形中增加了同儕間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二)社會互動的面向

人是群體的動物,必須要在社會環境中相互幫助才能生存。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由於混齡編班近似於人類社會的組織型態,因此,當幼兒身在混齡的環境中,自然而然 的就能增進其認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成長,得到社會適應的能力和技巧,也能建立 穩固的同儕、社會關係(盧美貴、黃意舒,1993)。另有研究指出,幼兒在混齡環境中 有較多成熟的遊戲行為和社會參與感,且較有能力調整跟不同友伴的互動形式,藉此得 以增進較高層次的社會能力發展(蔡明昌等譯,2005)。

Katz, Evangelou 和 Hartman(1990)的研究也談到,幼童在混齡情境下可促進其親 社會行為的發展。也就是說,年齡較大的孩子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領導及照顧幼小,而 年幼的孩子會受到較大同儕的影響,增進其社會技巧的能力,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皆能產 生社會互動方面的助益。

由上述可知,幼兒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社會團體中,透過相互模仿或觀察學 習,為的就是使幼兒能熟悉各種社會行為,經由混齡班級的小型社會模組及同儕互動經

驗的提供,更有助於培養幼兒人際互動、關懷友愛的社會技巧,並增進較高層次的社會 能力發展。

(三)學習發展的面向

以往採取分齡取向的編班模式,幼兒常會因為年齡增長而需更換學習環境,而混齡 班級中的幼兒往往可以在同一環境中進行長達二至三年的學習,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可以 累積學習上的優勢,所以可以獲得較佳的學習連貫性(continuity)來增進學習的效果(邱 志鵬、謝友文,1985)。再者,混齡的教室應是一個具有豐富多元且適性的教具、玩具、

圖書、教材的環境,透過教學者的引導及安排,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進行探 索、嘗試錯誤、合作支持、能力興趣分組等原則來累積學習經驗,加強本身的學習成效

(敖韻玲,1991)。

從個別發展的角度來看,混齡編班形式可以使教學更具有彈性、符合幼兒個別化的 發展需求。教學者根據認知發展的觀點提供符合各年齡層幼兒需求的學習,發展步調較 快的幼兒可以做超越年齡的學習活動,而發展較緩慢或年齡較小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 能力調整學習的步調,不用擔心無法跟上同齡的腳步而產生挫折,藉此感受學習成就 感,彼此都可以獲得有利的成長(邱志鵬、謝友文,1985)。

另有研究指出,混齡班級中能使學習較緩慢的學生找到可學習、模仿的對象,程度 低的學生也容易因程度高的學生而往上提昇學習成效,且從心理學上來看,年齡較小的 孩子較易接受年齡較大的孩子的幫助。換言之,在混齡教學班級中的學生是大的帶著小 的,小的跟著大的一起學習,可同時提昇彼此的學習效果(王秋萍,2011)。

綜合上述,在混齡的班級中,不僅可以彌補家庭互動的缺失,也有助於幼兒個別的 學習和發展,更是培養幼兒社會化行為的最佳環境,促使各個年齡層的幼兒都能在混齡 編組的團體中獲得均衡、和諧的學習機會。然而,研究者整理文獻時也發現了對混齡編 組的反面意見,如:當編組過小時,幼兒難找到同齡的朋友;課程可能對年紀較大的學 生的挑戰性不夠;所進行的教學對年幼的學生而言太過困難;教學者無法有多餘的時間

進行個別輔導等缺點(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其他尚有研究指出教學者需要準備不 同深度的課程給不同年齡的學生,但卻無法增加授課時數,容易造成教學者的負擔與排 斥(李弘善譯,2002)。另有研究顯示混齡教育最困難的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較為 複雜,因教師要掌握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還要根據幼兒的能力來進行分組,若分組的 情況不佳,容易造成幼兒無所事事的窘境;有時混齡分組的方式也會造成較大年齡兒童 想要贏得注意而有爭強好勝的表現;且教學者需要較長的教學準備時間,使得一般教師 難以勝任(董萌萌,2012)。實施混齡教學已久的德國也曾遭遇反彈聲浪,認為實施混 齡會把部份學校中「完全不能」和「學習超前」的學生差異越拉越大,在此種先天不足 的條件下將會造成教學上的失敗(王秋萍,2011)。

由此可知,混齡教學仍存在許多爭議,傳統的教學習慣及教學現場中師資和環境皆 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但從本章節中可發現,支持混齡且持正向看法的相關文獻資料仍佔 多數,所論述的優點也多於缺點。因此,研究者相信幼兒園在面對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挑 戰時,混齡教學的確是一種值得參考並採行的教學模式。

三、混齡教學的緣起與現況

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相當重要的階段,在這階段中,幼兒開始學習如何擷取訊息、肯 定自我、發展學習動機、與人互動等能力,但現今臺灣社會的教育風氣卻仍停留在競爭 和學業的窠臼中,造成許多幼教機構為順應家長的需求,而忽略了幼兒真正應該學習的 目標(邱琡雅,2006)。許多教育工作者試著提出各種教育方法或理論,促使大眾重視 幼兒發展的重要性,混齡編班教學即是其中一項符應幼兒發展需求,又能促進幼兒社會 能力的教學型態。以下研究者分析相關文獻資料,來探究我國與其他國家混齡教學的緣 起與現況來論述之。

(一)我國混齡教學的緣起

混齡編班在我國幼教領域並非是一個嶄新的教學模式,而是因應當前幼教環境所產

生的教學趨勢。研究者在搜尋文獻中發現,混齡教學以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

(Montessori)所推行的蒙特梭利教學法為最人所熟知。蒙特梭利主張混齡教育是幫助

(Montessori)所推行的蒙特梭利教學法為最人所熟知。蒙特梭利主張混齡教育是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