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質性研究者在進入某個研究場域時,需先清楚瞭解研究場域的屬性及背景關係(潘 淑滿,2003)。為提供實施本行動研究之社會情境脈絡,以下敘述本研究場域以及研究 參與者的背景。

一、研究場域

(一)學校環境及背景

研究者服務於心月國小附設幼兒園(化名),學校位處於臺中市中心,因此週邊交 通繁忙、住家社區及商業辦公大樓林立。心月國小是一所校齡超過 60 年的學校,附設 幼兒園成立也將近 40 年的時間。全校共 33 班,是屬於中型的學校。由於學校附近有許 多新成立的國小及附設幼兒園,造成國小及幼兒園班級數和以往比較起來減少許多。校 園中綠樹成蔭,多樣的植物與自然生態成為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絕佳環境,加上新建行 政大樓的啟用,使教學者和行政人員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各司其職,讓人感覺整體的校 園規劃用心,環境優美宜人,下圖 3-2-1 為校園平面圖。

1-3F 行政辦公室及會議室

由國小校門進入校區後,左側校舍的一、二樓即為幼兒園活動的區域。從校園平面

(二)教室空間規劃

(三)蘿蔔班的日作息

蘿蔔班一天的作息從早上 8:00 展開,一直到 8:50 是幼兒陸續入園的時間。在這 段時間裡,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區,進行自己有興趣的探索活動,如語文區的生活圖 記、閱讀活動、娃娃家的扮演遊戲、益智區的組合玩具、益智遊戲等。9:00 至 9:30 為律動遊戲、全園活動或戶外遊戲場的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在此時讓孩子們到廣闊 的戶外遊戲區舒展肢體,盡情地享受體能遊戲、律動、追逐、跑跳的樂趣。9:30 至 10:

00 是上午的點心時間,用餐、清潔完畢即進入了每天的主題活動時間(103 學年度心月 附幼日作息表)。

主題活動大致上從早上 10 點鐘開始,持續約一個半小時,依幼兒的興趣、時序節 日來推展和進行,並透過教學者的解說、團體討論、提問、發表、計畫、分組工作、回 饋和分享等方式來發展多樣化的主題探究活動。舉例來說,蘿蔔班的團體討論是利用教 學者和幼兒不斷地對話來型塑出主題的探究焦點和議題,倘若遇到幼兒的反應和興趣度 與預期不同時,則需適時調整活動的方向和內容;而回饋和分享則是在工作、分組、創 作後才進行的教學活動,透過分享者和同儕間彼此的鼓勵和建議來互動和交流(103 學 年度心月附幼日作息表)。

11:50 至 13:00 是午餐、餐後清潔、潔牙、準備午休的時間,由於心月附幼並無 提供全園用餐的場地,因此午餐活動都是在各班的教室中進行,待所有的幼兒皆用餐、

清潔完畢後,就由教師帶領前往各班各自的寢室午休。午休時間到下午 2:30 分,利用 舒緩的音樂喚醒幼兒後,老師會請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寢具和儀容、上廁所及補充水份 後,準備享用下午美味的點心。

下午點心後的學習活動時間較短,因此活動的安排除了每週三固定的玩具分享時間 外,就以經驗分享、故事繪本、唐詩讀經等活動為主,若在學習區活動中有作品要向大 家介紹,即可在此時段中進行分享,並由其他同儕給予鼓勵及回饋,或者老師偶而會延 續上午的主題活動來進行加深加廣幼兒的學習。活動至下午 3:50 結束,家長開始陸續 來接回幼兒,即結束幼兒在心月附幼一天的學習活動。蘿蔔班一天的作息如表 3-2-1 所 示。

表 3-2-1

蘿蔔班一日作息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08:00-08:50 入園時間、學習區自由探索

08:50-09:00 整理時間、點點名 09:00-09:30 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 09:30-10:00 點心時間、收拾整理

10:00-11:50 主題教學、團體討論、分組活動、分享回饋 11:50-12:30 午餐時光

12:30-13:00 潔牙、服藥、準備午休 13:00-14:30 午休時間

14:30-14:50 寢具和儀容整理 14:50-15:20 點心時間、收拾整理

15:20-15:50 經驗分享、故事繪本、唐詩讀經、玩具分享 15:50-16:10 放學、親師溝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3-2-1 可知,心月附幼幼兒每日作息大致可以分為主題、團體及小組的學習活 動和幼兒生活自理與自由探索兩大部分,由於本行動研究主要在探究混齡班級中的教學 現況與困境,因此研究者將針對教學和生活兩大面向來進行資料的蒐集和問題的分析。

二、研究參與者

心月國小附幼成立於 1975 年,共有四個普通班與一個聽語障巡迴班,每個普通班 的幼兒人數約在 30 名左右;教保服務人員包含八位教師、一位教保員及廚工兩名,其 中一位教師兼任主任,一位兼任教保組長,其餘教師除教學工作外亦兼任部分行政工 作。103 學年度招收的幼生年齡為三至五足歲的幼兒,平均分佈在各班級中,採取三個

年齡混合的大混齡編班方式,教學者在此種大混齡編班模式下所遭遇的困境和問題,正 是研究者想要透過行動研究尋找可能的因應策略的原因。

(一)蘿蔔班的幼兒

蘿蔔班於 102 學年度共有 29 位幼兒,其中大班生 15 位、中班生 11 位、小班生 3 位;29 位幼兒中有 15 位為女生,14 位為男生;其中 12 位為原本即就讀於蘿蔔班之中 班幼兒,另有 8 位新生是未曾就學過的幼兒,因此在生活自理、學習發展、基本能力等 方面落差頗大,更突顯出混齡班級教學的挑戰性。103 學年度開始,原本 15 位大班生畢 業,直升的幼兒成員為中班升大班的 11 位幼兒,及小班升中班的 3 位幼兒,加入的新 生有 14 位,包含 3 位大班、8 位中班及 3 位小班幼兒。因此,蘿蔔班幼兒年齡分佈情形 為大班幼兒 14 位,中班幼兒 11 位與小班幼兒 3 位,新、舊生比例為 1:1。。

102 學年度的蘿蔔班幼兒有 9 位是獨生子女,而蘿蔔班幼兒家長的社經地位大多屬 於中產階級、小康家庭,工、商、公、服務業等職業皆有之,且多為雙薪家庭,其中有 12 位幼兒領有各項教育補助,佔有將近班上人數一半的比例。103 學年度開始,蘿蔔班 幼兒有 6 位為獨生子女,家長的社經地位與 102 學年度大同小異,同樣多為雙薪家庭,

共 10 位幼兒領有各項教育補助,約佔班上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下表 3-2-2 以及 3-2-3 為 102 學年度及 103 學年度蘿蔔班幼兒之背景資料表。

表 3-2-2

102 學年度蘿蔔班幼兒之背景資料表

大班 中班 小班

各年齡層幼兒數 15 11 3

男生人數 7 5 2

女生人數 8 6 1

舊生人數 10 2 0

新生人數 5 9 3

未曾就學人數 1 4 3

獨生子女人數 4 4 1

領有教育補助人數 10 2 0

雙薪家庭子女數 10 8 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3-2-3

103 學年度蘿蔔班幼兒之背景資料表

大班 中班 小班

各年齡層幼兒數 14 11 3

男生人數 5 7 2

女生人數 9 4 1

舊生人數 11 3 0

新生人數 3 8 3

未曾就學人數 0 4 3

獨生子女人數 3 3 0

領有教育補助人數 9 1 0

雙薪家庭子女數 11 7 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行動研究協同合作者 1. 輔導教授

心月附幼在 103 學年度申請教育部幼兒園輔導計畫中的適性教保輔導,在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6 月間,每月會有教授入班針對各班學習環境的規劃、學習區的設置、教 材教具的選擇、主題進行的方向、教學引導的技巧及幼兒作品的呈現等方面,給予專業 的建議與指導,對本研究行動目標與改善策略的擬定,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輔導 教授為研究者在執行行動方案歷程中重要的良師諍友。

2. 蘿蔔班教學者

蘿蔔班共有三位教學者,包含研究者本身、靜靜老師及蝴蝶老師,以下就三位共同 參與研究的教師背景加以說明。

(1)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定位

研究者本身畢業於幼教系,從私立幼兒園到國小附幼,一共在五所幼兒園服務過,

實際從事幼教工作已有十二年的時間。在任教過的幼兒園中,有的幼兒園採取混齡編班 的模式,有的是以分齡的編班方式來進行教學,有的以蒙特梭利教學模式為教學主軸,

有的以主題教學為課程導向,每一所幼兒園的教保活動與教學型態差異頗大,也讓研究 者有機會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

回想起擔任教職的十二年當中,在混齡編班中教學的時間有八年,只有四年是處於 分齡的教學模式。再回顧歷年來研究者留存的教學檔案中,發現許多教學省思和日誌都 記錄著當研究者面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時,在教學技巧、幼兒學習狀況及興趣、生活適應 等方面皆遇到難題和困擾,然而,卻缺乏了後續的因應的策略和改善方法。另外針對整 體課程脈絡和發展的紀實也較為欠缺,這樣的教學紀錄檔案代表研究者對混齡班教學仍 存有許多難解的疑惑和想法。當研究者於心月附幼再次面臨到混齡教學的挑戰,且是比 以往跨越更多年齡層的大、中、小混齡班級,讓研究者不禁開始思考著可以運用什麼樣

齡層幼兒個別需求的本位課程。

為了解決上述對混齡班級的教學困擾,並期許自己增進專業知能,研究者企求以

「知、行、思」的行動研究方式來探究混齡班級的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並藉由 在研究所進修期間,所修習的「課程發展理論」、「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法」、「研究 設計」等課程,來增加研究者本身觀察、訪談、資料蒐集、研究設計、報告撰寫等進行 研究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行動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扮演了研究者、紀錄者 與資料分析者等角色。

此外,由於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一方面需擔任研究場域之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又 必須秉持著尊重、客觀、真誠的態度來與研究參與者對話和互動,在關懷、接納的環境 中建立與受訪者的良好關係,並與搭班老師培養出良好默契,讓研究者可以順利取得研 究資料,也將更有利於研究者瞭解教學實務現場的真實現況。是以,研究者同時也扮演

此外,由於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一方面需擔任研究場域之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又 必須秉持著尊重、客觀、真誠的態度來與研究參與者對話和互動,在關懷、接納的環境 中建立與受訪者的良好關係,並與搭班老師培養出良好默契,讓研究者可以順利取得研 究資料,也將更有利於研究者瞭解教學實務現場的真實現況。是以,研究者同時也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