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期望提供幼兒園教學者、家長、幼兒園、師資培育機構及行政部門,在實施混齡班教學 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立幼兒園混齡班教學的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策略。研 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及問題的本質,採取質性研究中的行動研究法,期望透過行動研究中 的知、行、思的交互循環,來改善研究者所面臨的教學實務困境。本節依據研究目的、

問題及研究資料的彙整與分析,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分述如下。

一、公立幼兒園混齡班之教學現況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混齡班級為研究場域,探究混齡班教學的現況,研究者彙 整資料以「例行性活動」與「主題課程」兩部份說明混齡班教學現況。

(一)例行性活動是幼兒在混齡班重要的生活經驗

研究者分析資料發現,在心月附幼的生活作息中,例行性活動約佔一日作息時間的 65%,也就是入園時間、點心時間、午餐時間及午休時間、寢具和儀容整理等時段,加 起來佔據幼兒在園一半以上的時間,由此可知,例行性活動提供混齡班幼兒重要的生活 經驗。

以入園時間為例,幼兒從整理自己的物品中了解教室環境與規則,並在學習區的自 由遊戲中,體驗到遊戲規範、社會互動、閱讀經驗、大小肌肉訓練等不同面向的學習;

而在點心與午餐的用餐時間中,讓幼兒練習洗手、排隊、端盛餐點、收拾環境及潔牙等

休等規則,累積自我照顧的能力。

(二)同儕鷹架效益在例行性活動以及「健康的我」主題中成效最顯著

蘿蔔班在 103 學年度有各佔一半的新、舊生,在開學的突發狀況以及適應問題上,

大班或能力較好的幼兒就如同老師多了好幾隻手,幫忙並協助新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與 環境。尤其在例行性的活動與「健康的我」主題中,蘿蔔班所進行的許多課程與遊戲,

都能發現同儕鷹架的優勢與效益。以入園時間的學習區遊戲、用餐時間、收拾和清潔環 境、排隊、上廁所、自己物品的整理等,自我照顧與學習的活動為例,能力較佳的舊生 在協助新生持續的練習與適應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僅展現良好的學習楷模,也 促進同儕間相互支持的社會性互動。

(三)幼兒需一定的時間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資料顯示,蘿蔔班新生幼兒約一個月後才漸漸融入幼兒園的生活,研究者認為這與 新生大部份為年齡較小的中、小班幼兒有關,而其他三位大班新生,適應的時間則只需 一至二週,因此,分析各項資料可發現,年齡越大的幼兒所需適應時間越短,而年齡越 小的幼兒所需要的適應時間越長,尤其是與發展成熟度有關的適應學習更是無法強求,

如:小班的小淳開學後天天尿床,持續約二個月的時間。當混齡班教學者掌握不同年齡 層幼兒不同的需求與能力後,就能減少對幼兒齊頭式的表現要求,對幼兒的行為表現即 能有較大彈性的接納度。

(四)以幼兒實際接觸的生活環境為課程發展基礎

蘿蔔班在 103 學年度第 1 學期的教學活動,除了每日的例行作息之外,第一個主題 的教學主軸在建立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第二個主題則是以認識學校環境為出發點,而 後加深加廣至對臺中市、臺灣的了解。資料顯示,探索幼兒生活周遭環境及節慶體驗的 時間佔了整學期的三分之二,真正進入整個臺灣的主題只有約一個月的時間,然而輔導 教授則對蘿蔔班的教學抱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符應孩子的真實經驗 與需求,也認同課程重心放在幼兒實際接觸到的生活環境才有意義。

(五)女生顯現較多榜樣示範及協助他人的行為

從資料中可發現,不論是例行性活動或是主題活動,蘿蔔班的女生比男生展現較多 幫助他人、協助老師及榜樣示範的行為,其中又以大班女生相互鷹架、合作學習的情形 最為常見。以例行性活動中午休時間的摺棉被為例,大班女生最早開始協助較小幼兒摺 棉被,且中班女生也在約一個月後陸續模仿學習大班女生幫助他人,反觀男生大多只將 自己份內工作做好,較少有彼此幫忙的情形發生。

(六)遊戲化的活動學習成效大於教學者的直接教學

以擰抹布大考驗、廚師小高手、我的好朋友、我的座位在哪裡等教學活動為例,可 發現以遊戲化的方式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幼兒建立常規與自我照顧能力的成效最佳,且 遊戲化的活動能引發幼兒更專注的學習。而資料也顯示,透過參與戶外教學的延伸活 動,如配對遊戲、旅遊小達人的問答遊戲、水果王國語文遊戲及期末評量的闖關遊戲等 各種類型的主題遊戲活動,幼兒的參與度與專心度明顯高於教學者的直接式教學。另 外,分析家長在聯絡本與班報的回饋中也可發現,遊戲化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家長皆肯 定且喜愛的活動方式。

二、蘿蔔班實施混齡教學的困境

研究者分析蘿蔔班一學期的課程與活動歷程,彙整所遭遇到幼兒在生活與學習適應 上的問題,大致可分為開學時的適應問題、飲食習慣的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幼兒的學習 困境,茲分述如下。

(一)開學的適應問題

研究者原本以為在開學初期,老師可以運用熟悉幼兒園生活的直升幼兒來帶領新生 適應幼兒園的團體生活,但在開學經過實際的互動後許多挑戰陸續出現。蘿蔔班的新生

特殊的有「因媽媽的眼淚而哭鬧不已的小宏」、「一直上廁所的小誠」、「會打人的小愷」

及「無法靜下來的小億」等四位中班男生的適應問題,最令人感到困擾。

研究者分析資料發現,四位中班新生的適應問題與幼兒本身的特質與經驗、幼兒生 長的家庭環境及蘿蔔班教室環境規劃有關,並歸納出幼兒生活適應問題為「對環境缺乏 安全感」、「不了解團體生活的規範」及「不知如何適當的與他人互動」等三大面向。

(二)飲食習慣的問題

在開學初期,研究者發現蘿蔔班大部份的幼兒都有挑食、偏食、嗜吃零食、食量過 小等不良飲食問題,常讓老師在上、下午點心及午餐時間,花費許多時間引導幼兒正確 的飲食習慣,而部份幼兒更因逃避在校用餐,出現不願意來上學的狀況,其中以「不吃 肉的小朗」、「不吃青菜的小閔」及「只吃一口的小宏」等三位幼兒的飲食習慣問題最令 帶班老師擔憂。

研究發現,蘿蔔班幼兒最大的飲食問題就是「挑食」,也就是幼兒只想吃自己喜歡 的食物,而不願意嘗試其他不喜歡或沒接觸過的食物,研究者分析資料發現幼兒飲食習 慣問題和家庭教養態度息息相關,因而推測影響幼兒飲食問題因素為「家裡與學校用餐 環境不一樣」、「家裡與學校的食物差距太大」及「家長與老師對幼兒飲食習慣要求不同」

等三項。

(三)學習歷程問題

研究者也在混齡班的教學現場發現如同許多文獻提到的混齡教學困境,例如教學活 動的設計與實施較為複雜、教學者較少時間進行幼兒個別輔導、混齡分組容易造成幼兒 彼此之間學習效益差距擴大等問題。而蘿蔔班不同年齡層的幼兒也在學習歷程中出現

「中、小班幼兒在學習區活動時無所適從」、「中、小班幼兒活動參與度低落」以及「不 知如何與他人共同學習的大班幼兒」等三類問題。

研究者與搭班老師在教學上不斷的面臨到不同年齡幼兒的學習困境與限制,尤其蘿 蔔班的混齡型態又是大、中、小班混合的大混齡編班模式,是以研究者仔細檢視教室環

境規劃及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歸納出造成上述幼兒學習困境的可能原因為「教室規劃 欠缺適齡考量」、「學習區設置不夠友善」、「教學活動設計的層次不夠」與「分組活動不 夠彈性」等四點。

三、蘿蔔班混齡教學所採用的行動策略

在 103 學年度第 1 學期,研究者與蘿蔔班幼兒共同經歷了開學時的適應問題、飲食 習慣的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幼兒的學習困境,透過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循環過程,

並結合文獻探究、專家指導及與搭班教師的討論等方式,彙整每個問題面向所規劃的行 動策略如下。

(一)規劃合宜的環境

研究者針對幼兒不同的年齡與能力及不同的教學困境,彙整本研究對於大班與中小 班在環境規劃上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研究者針對大班幼兒的策略重點在認識學習的環 境、遵守團體規範、自我管理及同儕的示範;而對中、小班的幼兒則將策略重心放在熟 悉並喜愛學習環境與學習區及了解班級制定的各種生活常規,茲將各種策略彙整如下表 5-1-1。

表 5-1-1

食習慣問題至學習歷程問題,研究者皆針對「環境」進行改善與調整,期望能使幼兒能 在合宜的環境中學習與發展。

(二)運用適當的同儕鷹架

同儕鷹架是幼兒間彼此示範、模仿和支持的學習歷程,這種互助互惠的模式是混齡 班級中常見的現象,且許多研究皆指出,幼兒能從彼此之間的合作獲得有意義學習。因 此,當研究者面臨開學時的適應問題、飲食習慣的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幼兒的學習困境 時,同儕鷹架便成為本研究重要的策略之一。

以開學時的適應問題為例,研究者與搭班教師採用「小天使」活動來因應個案「不

以開學時的適應問題為例,研究者與搭班教師採用「小天使」活動來因應個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