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策略與循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行動策略與循環

在社會文化、家庭環境變遷,及幼教政令法規不斷變動的今天,讓許多教學現場的 老師需要不斷的因應和調適,幼托整合和少子化就是最佳的例子。對國小附幼來說,因 為招收五歲大班幼兒的優勢不再,向下招收三、四歲幼兒的機率增加,因而造成混齡編 班的教學模式愈來愈普遍。混齡編班和分齡編班在教學準備上有諸多不同,但身處教學 現場的研究者,卻發現一般教師鮮少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去設計適當的教學策略,

反而容易因為習慣性的齊頭式平等而忽略年紀較小幼兒的需求,本研究的發想其實就是 起源於教師們對混齡教學的刻板印象:

現在的班級很難教,混齡好像讓大班不像大班,小班不像小班,教學的內容 只能以大班幼兒為主,小班能吸收多少算多少,不然教的太簡單,好像對大 班的孩子不公平,家長也會抗議(教-1030514)。

關於行動研究的過程,蔡清田(2008)認為應包含關注問題的焦點、規劃行動的計 畫、尋求合作的夥伴、實施行動的方案及進行自我省思等;另有學者也指出行動研究應 包括確認焦點領域、蒐集相關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發展行動計畫等步驟(蔡美華譯,

2003)。研究者參照學者們所提出的觀點來研擬本研究的實施策略,期望能在行動中審 慎的觀察、修正和省思,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行動,並不斷的重複此循環模式。

一、行動策略

研究者分析許多相關文獻資料,發現不論是蒙特梭利的預備環境或是開放教育的教 室中,都強調佈置學習環境對混齡教學的重要性(汪榮琪,2010;楊瑞琴,2008;劉詠 思,2006;曾玉華、鄭溫暖,2001;周逸芬,1994)。且教學者若能設計增進不同年齡 幼兒彼此之間互動的多元活動,如:學習區的自由探索、合作遊戲、團體討論、體能活 動、音樂教學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溝通、生活自理、人際互動等方面,就能增加

娟,1984)。此外,幼兒同儕能藉由相互學習和指導來奠定友誼基礎,並增進社會適應 與學習效能,這樣的互動不僅只於同齡友伴間的往來,還包括與自己年齡稍長或稍幼者 的社會互動,有許多研究也顯示了同儕互動的重要性,認為提供鷹架學習不僅是班級裡 的教師,也有一部分是來自較有能力的同儕,因此教學也可以是來自同儕之間的合作學 習(李明芳,2009;林艷君,2008;陳宜瑩,2007;洪雲,2005;Katz et al., 1990)。

綜合上述,研究者歸納出「教學環境佈置」、「多元的活動設計」以及「同儕鷹架運 用」是影響混齡班教學的重要因素,也是許多研究用來因應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等異質 性大的混齡教學策略。是以,研究者採用此三種類型之教學策略做為本研究之行動策略。

二、行動循環

研究者以三大循環面向為本研究之行動歷程,並運用教學環境佈置、多元活動設計 及同儕鷹架等策略,來發展第一循環之幼兒生活混齡與學習適應,並透過觀察執行情形 來修正相關行動策略。第二循環以課程教學紀實為行動核心,最後以期望培養幼兒自主 學習的能力為第三循環的目標。

第一循環:重視生活與學習適應。

第二循環:課程與教學紀實。

第三循環: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在上述三大循環中,每一策略又包含各自的小循環,以下為本研究之行動循環圖(圖 3-3-1)。

圖 3-3-1 本研究之行動循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