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主要以國小附幼混齡班級為對象,針對幼兒園教保人員於混齡班級中實施教 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幼兒教育的發展,在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努力耕耘下,歷經各種不同階段的變革 與創新。加上社會環境與家庭架構的變遷、知識資訊的日新月異、福利制度的改變等,

均使幼兒教育在教保內容與方式、課程發展、教學策略上,都面臨了重大的改變與考驗。

以往我國的幼教制度屬於幼托分離的運作模式,也就是幼稚園和托兒所各自隸屬於教育 部及內政部兩個不同的主管機關,在設置辦法、設備標準及師資要求上有很大的差異,

但實際上收托的幼兒年齡重疊,家長對教保服務品質的期待並無兩樣,卻衍生了教保服 務品質落差、資源分配不當的問題(簡宏江,2011)。是以,幼托整合的議題自 1980 年 末期即被提出,歷經多年的研議與討論,終於在 2012 年 1 月 1 日正式上路實施。

「幼托整合」係指將幼稚園及托兒所整合成幼兒園,主管機關統一由教育部負責,

此項政策之精神旨在滿足現代家庭學齡前子女教保的需求、運用國家資源來支持幼兒發 展、確保幼托園所教保人員之權益,並使幼兒的教保服務品質能全面性的提昇與整合(教 育部國教司,2011)。也因為根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下簡稱幼照法),幼兒園幼 兒收托年齡統一定為二歲至學齡前,造成許多原公私立幼稚園改制而成的幼兒園,面臨 招收幼兒年齡層下降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少子化與高齡化人口結構的現象儼然已成為臺灣社會的危機。2011 年行政院所頒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中提到: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在民國 40 年為 7 人,73 年降至 2.055 人,低於人口替換水準 2.1 人,之後更是持續下降,92 年總 生育率為 1.235 人,已經低於超低生育率 1.3 人的門檻,至 99 年再降至 0.895 人,成為

生育率最低國家之一(行政院,2011)。內政部戶政司(2013)人口資料庫也顯示:1988 至 2000 年間的嬰兒出生數年平均可達 30 萬以上;2001 至 2007 年間每年嬰兒出生數已 下降至 20 多萬;2008 至 2013 年之嬰兒年平均出生數更是降至 20 萬以下(2012 年除外)。 前述資料顯示我國出生人數明顯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臺灣民眾拒絕生育之原因繁多,

可能是經濟、晚婚、教養問題、自我意識抬頭、社會風氣或治安等因素所造成,但少子 化所帶來的經濟、教育、社會等後續效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站在教育最前線的 學齡前教保機構更是首先感受到幼教市場萎縮的壓力。如何降低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負 面影響,將是整個國家與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大議題。

研究者從事幼教工作十二年,從私立的幼兒園進入到公立學校,一共在五所幼兒園 服務過,有的幼兒園是以分齡的編班方式來進行教學,有的採取混齡編班的模式,有的 以主題教學為課程導向,有的以蒙特梭利教學模式為教學主軸,每一所幼兒園的教保活 動與教學型態皆有很大的差異。剛進入幼教職場的年代正好開始出現出生率下滑所帶來 的衝擊,面臨就學人數減少、教師超額、學校教室閒置等問題,而且情況越發嚴重。以 國小附幼來說,依規定優先招收的對象除了符合政府所規定之不利條件的幼兒外,是以 五足歲幼兒為優先招生對象,但在招不滿五歲幼兒的情況下,只有向下延伸招收四足歲 甚至三足歲的幼兒,而且一般而言,每學年不同年齡層的幼兒人數也無法維持固定的比 例,幼兒園要採取單一年齡編班確實有其困難度,因此混齡的教學模式就慢慢成為各幼 兒園因應少子化的策略之一。

綜合上述,可知道幼兒園班級形成混齡編班有其不可抗拒的因素,尤以現今國小附 幼所受到的影響最大,也因為臺灣少子化的日趨嚴重,混齡已幾乎成為普遍性的常態編 班方式。因此,基於前述幼教生態背景現況,本研究擬探討國小附幼中混齡編班的教學 現況與因應策略,主要動機如下。

一、 幼兒園教學現場環境的變革與創新

近來社會變遷快速,家長的教育理念隨著資訊的發達而有大幅度的提昇,對幼兒教

育的重視更是有增無減,同時眾多專家學者們引進多元的課程理論和教學模式,造成臺 灣幼兒教保現場百家爭鳴、蓬勃且多元發展。加上近年來臺灣家庭結構的改變,越來越 多的小家庭取代了子女數多的傳統家庭型態,原本能在家庭中自然提供的上下長幼互動 的社會化學習機會已不復見(盧美貴、黃意舒,1993),許多獨生子女和保護過度的幼 兒,都是到了幼兒園才有機會和年齡相近的同儕相處互動,連帶也讓教保人員需要更費 心的去引導和經營。

再者,生育率降低帶來的少子化效應是驚人的,原本新生入園幾乎都要排隊抽籤的 國小附幼開始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減班、教師超額的問題不再只是偏遠地區才會出現 的狀況,都市中許多國小附幼也正艱苦維持著原有的班級數。然而少子化的危機並不是 只有對幼兒教育產生影響,進入國民中、小學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困難、教師人力過 剩、學校空間閒置等情形,一樣衝擊著各級學校。當然我們不能將學校招生不足問題完 全歸咎於少子化單一因素,有許多研究顯示家長選擇幼兒園的關鍵仍以教保服務、教學 方法、學習環境為最優先考量的因素(陳淑蓉、闕雅文,2012;鄧宗育,2012;鄭美惠、

謝美慧,2009),由此可知,教保人員所實施之教學內容與課程品質能否吸引家長是更 重要的一環。總之,幼托整合政策的施行,使幼兒教育與保育進入了「教保合一」的新 紀元,突破了學前教育長久已來的窠臼與侷限,亦顯示我國的教育政策走向符合時代的 潮流(林靜香,2013)。

身為幼教師的研究者親身經歷過國小附幼興盛衰敗的高低起伏,也感受到國小附幼 只招收五足歲幼兒的優勢不再,各幼兒園因為因應實際招生壓力,於是混齡編班制度似 乎成了唯一可行的辦法。混齡班教學同時也衍生出許多課程與教學上的困難,因此,教 保人員如何在教保合一時代中,對自我專業成長負責,清楚掌握教學目標並迎接挑戰,

在變動的環境中扮演稱職的教保人員應有的角色成為首要任務,此為動機之一。

二、 國小附幼教保人員對混齡編班的迷思與困擾

事實上我國幼兒園分齡編班的教學模式行之有年,將年滿三、四、五歲的幼兒依年

齡分為小、中、大班,容易造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於幼兒的發展及學習能力的個別 差異較不重視。換言之,在同齡班級裡可能一個五歲的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有四歲的發展 程度,但其操作能力卻有六歲程度;也可能一個四歲的孩子肢體動作只接近三歲的發 展,而卻有著五歲的語文能力,因此倘若完全依照年齡分班,而不考量幼兒的個別差異 性,難免有些幼兒會面臨學習上的挫折(許瑛玿,2009)。然而,相近的幼兒年齡也讓 教保人員們容易產生素質一致、方便實施教學的錯覺,因此現場教師在面對越來越多混 齡教學的趨勢時,就會產生「年齡不同很難教」、「年紀小的聽不懂話」、「混在一起對較 大年紀的幼兒不公平」、「發展的成熟度差異那麼大,對老師是沈重的負擔」等似是而非 的迷思,使得教保人員面對混齡編班感到抗拒與徬徨。

混齡分組的概念早就在蒙特梭利教學模式裡被提出應用,這種異質分組的方式代表 著尊重、接納不同年齡幼兒所呈現出來的相似與相異性(盧美貴、黃意舒,1993)。在 施行蒙氏教學法的教室中,促進幼兒社會化的混齡模式是為人所熟知的特色,並以營造 一個符合幼兒需求的真實環境為宗旨,且期望在教師角色、環境預備及教具設計上,達 到給予幼兒自由與獨立來作為其核心精神,以培養幼兒的自發性學習與創造能力(劉文 琪,2010)。反觀近年來國小附幼的編班情形,大部分的幼兒園因招生不足被迫採取大、

中混班或甚至是大、中、小混齡的編班方式,研究者本身所任教的幼兒園即是如此,也 因此研究者更能感受到教保人員面對混齡的班級時,在環境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方法、

班級經營以至於教師需扮演的角色上,仍有許多的迷思與困擾。教學者如何突破傳統分 齡教學的固著思維,於混齡班級中建構、經營師生雙贏的教保現場,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 針對學齡前混齡班級教學相關研究文獻較為缺乏

混齡的教學型態在多年前即有專家學者持續關注,針對蒙特梭利教學法或開放教育 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都可窺見其端倪。根據研究者初步分析相關文獻發現,近年來有許多 混齡模式的相關研究,但大多數的研究是以幼兒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包含角落觀察、同

儕互動、遊戲歷程、社會化行為、學校生活適應、閱讀活動等面向(林璟玲、林儒君,

2009;林艷君,2008;陳忠傑,2000;陳娟娟,1984;劉貞誼,2004),唯針對於教保 人員在混齡班級中的教學運作之探討較為缺乏。

毋庸置疑的,幼兒園是幼兒在家庭以外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而幼兒園中的成人與

毋庸置疑的,幼兒園是幼兒在家庭以外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而幼兒園中的成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