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效能之意涵及其重要性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意涵及其重要性之探討

教學是一項專業的工作,教師教學效能的展現是學校經營追求的理想目標之 一,其最終的目的是要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如何提升教學效能,以達成 教育目標,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點之一。本節主要就教學效能的定義、內涵與發 展分別作說明。

壹、 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學效能是教師對其教學能力的知覺評斷。由於研究者研究觀點的目的與角 度之不同,要定義一致性的「教學效能」並不容易。許多學者將教師的「教學效 能」與「教師效能」一併納入教學效能的探討,也有學者從「教師有效教學」角 度來探討,教學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教師效能(teacher efficacy)與有 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等三者為相當接近的概念(李國禎,2001)。本研究 目的著重在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認知,故將之統稱為教學效能,所以本研 究將教學效能、教師效能與有效教學視為同義詞。現將國內外學者之主要論述歸

納如表2-3所示: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Good(1979) 認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學生標準化成就測驗上的得 分能夠比預期還要高的能力。

Gibson & Dembo

(1984)

將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於自己能正面影響學生學習的 一種信念。

Newman、Rutter

& Smith(1989)

認為教學效能是教師運用教學增進學生成就的一種知 覺,此種知覺乃是教師對於自己教學引導學生成功的 判斷。

Borich(1994) 教師有效教學必須符合下列五項重要的指標:1.有效 教學必須是明確性的;2.有效教學必須是多樣性的;

3. 有效教學必須是任務取向;4. 有效教學必須是全 心投入的;5. 有效教學必須是提高學習者學習成功的 比例。

吳清山(1992) 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 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李俊湖(1992) 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的互動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 複雜邏輯的策略行動來改變學生行為,達成教育目 的,此一活動符合教學的有效性,即具有教學效能。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續)

研究者 定義

黃政傑、李隆盛

(1993)

教學效能是指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 教學實務上,更重要的是能夠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

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考驗教學原理和於法的有 效性,使自己成為教學知識的開發者,而不單是使用 者而已。

林海清(1994)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 多樣複雜邏輯的策略行動來完成教學責任的信念。其 內容包括教學計晝、教學策略,教學評鑑,教學氣氛。

四者得分愈高表示其教學效能愈強,愈能掌握影響教 學成效。

單文經(1995) 有效教學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能掌握教學四因 素:提示、參與、改正回饋、增強的教學效果大小。

並能強調教學提示的品質、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及激 發學生繼續努力的增強,進行有效的教學。

陳木金(1997) 教學效能是教師主觀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敗 的一種知覺、判斷或信念,並預期學生可達到一些特 定教育目標或有進步的表現結果。

張碧娟(1999) 將教學效能界定為: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 所表現出的有效教學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增進學生的 學習成效。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續)

研究者 定義

林進材(2000) 有效教學係指教師如何有效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上成 功、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活動 實施、課程與教學實施、教學評量實施成效,塑造良 好的班級氣氛,以進行教室成功的學習與有效的教 學,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馮莉雅(2002) 教學效能的定義大致可分成三種,一種是偏重教師教 學信念,其內含可分為一般教學效能及個人教學效 能。第二種偏重個別教育環境中教學表現及師生互動 關係的分析。第三種則是偏重教學生產力,例如學科 成就測驗。

李珀(2013) 教學效能的定義是老師將自己專業學科的知識及從教 的能力,經由教學的歷程成為學生有意義及有效果的 學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見解,雖然定義各自表述方式不同,但是大部分著重 於「有效教學行為」的多向度概念。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主觀評價自我教學能力以及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念與知覺,並在 其教學行為的歷程當中,探究分析影響教學的因素,並運用一連串各種有效的策 略與方法,強化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使得學生在行為上以及學習上有良好的表 現,以達成預期有效的教學目標。

貳、 教學效能的內涵

有關教學效能的研究,由於各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之不同,因 此在教學效能的內涵劃分方面亦有所不同,以下將分析國內外學者研究提出的見 解,以作為本研究教學效能向度之參考,分述如下:

Medley 認為一位有效能的教師需要具備五個內涵,分別是:(1)具有令人 滿意的人格特質;(2)能有效運用教學方法;(3)能夠創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4)精熟各種教學能力;(5)教師是一位專業的決定者,不僅能精熟必備能力,

也知何時及如何利用這些能力(引自呂立琪,2008)。

Ryan(1982)將有效教學分為計畫策略、教學策略、評鑑方式及管理活動等 四個層面來探討。

Rosenshine 認為有效教師教學的內涵有:(1)單元開始時能簡短說明目標;

(2)單元開始時,能複習以前所學內容,並說明學習的必要條件;(3)按部就 班呈現教材,並使學生能逐步練習;(4)給予學生清楚、詳細的教學和解釋;(5)

提供所有學生自動練習機會;(6)提出許多問題提供學生回答,俾考查學生了解 學習內容情形,可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一些反應;(7)最初練習時要能引導 學生;(8)提供學生有系統的回饋和矯正;(9)不斷練習直到所有學生都能獨 立和有信心(引自楊瑞麟,2005)。

Hill(1991)將教師教學效能分為:(1)準備計畫;(2)教室和行為管理;

(3)學習的環境;(4)促進學習。

Modaff(1992)將教學效能領域分為班級管理、動機策略、教師期望、個別 化教學、群體教學五個部分。

Moneys(1992)認為良好的教師教學效能內涵包括:有效的教授教材的知識、

有效的進行師生溝通、良好的教材組織能力、具有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和藹可 親的態度、良好的教室管理技巧等六個部分。

Tang 認為教學效能高低的預測,可以用以下教學效能評鑑的內涵評估,包 括:(1)清晰講述教材;(2)回答學生所提的問題;(3)和藹可親並專業化地 對待學生;(4)教學準備要充份(引自陳素貞,2011)。

李俊湖(1992)的研究指出教師教學效能包含計畫策略、教學策略、評鑑活 動、管理活動等四個層面。

林海清(1994)的研究指出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可分為:(1)規範性的內涵:

包含一般教學效能與個人教學效能;(2)實質性的內涵:包含教學計劃、教學策 略、教學評鑑、教學氣氛等四個層面。

張德銳等人(1994)的研究指出教學行為的內涵包括:(1)清晰:明確地傳 達教學目標及意向、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清楚教學的概念及技能;(2)多樣性:

引起並維持兒童的注意力、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多樣的媒體、使用各 種不同的發問技巧;(3)關懷:重視兒童的個別反應及需求、建立和諧愉快的班 級氣氛、給予兒童公平的待遇;(4)溝通技巧:運用良好的口語溝通技巧、以清 楚的文辭表達教學內容、適當的運用身體語言、用心的傾聽兒童說話不隨便干擾;

(5)工作取向:充分的準備教學、掌握教學的目標、有效的利用教學時間、評量 兒童的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6)教室管理與紀律:妥善的布置教室環境、增 進學習效果;建立教室的常規和秩序,激發兒童自發自律;有效運用獎賞的手段,

增強兒童良好的行為;謹慎運用處罰的手段,制止兒童不當的行為。

郭明堂(1995)認為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包括:(1)清楚教學目標;(2)

計畫教學能考慮個別差異;(3)教學設計彈性有變化;(4)教學構念源自何處;

(5)認知與思考。

陳木金(1997)認為教師透過教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 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等 6 個層面,可創造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促進有效教學及成 功學習。

張碧娟(1999)認為有效教學行為分成:(1)教學計畫與準備:指教師依據 學生的差異,擬定教學計畫,精熟教材,事前做好教學準備;(2)系統呈現教材:

指教師教學時會說明單元目標,層次分明呈現教材,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彈性 調整教學;(3)多元教學策略:指教師教學時會引起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運用不同的教學媒體或方法,掌握發問技巧;(4)善用教學評鑑:指教師會適度 評鑑學生學習成效,立即回饋,給予合理的期待,獎勵學習進步;(5)良好學習 氣氛:指教師會維持和諧的師生關係,掌握教室管理,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

林進材(2000)將教師有效教學的內涵歸納為:(1)教學前的思考與決定:

指教師在教學前所從事的各項與教學有關的活動,能運用教學專業知識及專業判 斷,使教學活動流暢圓融,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2)教學中的思考與決定:指 教師在教學互動時所從事的各項與教學有關的認知活動,使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 效果;(3)教學後的思考與決定:指教師在教學結束後的反省思考活動,包括適 度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給予合理期待並獎勵學習進步;(4)教學策略的運用:

指教師在教學前所從事的各項與教學有關的活動,能運用教學專業知識及專業判 斷,使教學活動流暢圓融,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2)教學中的思考與決定:指 教師在教學互動時所從事的各項與教學有關的認知活動,使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 效果;(3)教學後的思考與決定:指教師在教學結束後的反省思考活動,包括適 度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給予合理期待並獎勵學習進步;(4)教學策略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