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意義與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個判斷是對威脅本身的推論,也就是必須以當前或過去來判斷是否有超出規 範或潛在的威脅。第二個復原力的判斷標準是對適應或發展結果進行評估為

「好」或「OK」。Luthans(2002)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成功應對面臨顯著的變化、

逆境、或風險的能力。這種能力隨時間的變化,並提高了個人和環境的保護 因素。Luthans 等人(2004)則認為復原力包含三種特性:1.堅定地接受現實。

2.以強烈的價值觀為支撐的堅定信念。3.臨機應變的能力與對改變的適應力。

由此可知,復原力可使個體在困難或逆境中產生反彈(bounce)的能力,讓 個體可以面對並適應環境。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意義與內涵

佐藤學(2012)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到,東亞國家必須解決的教 育問題中包含: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變成有意義的教育。

而其哲學基礎中有提到追求卓越的哲學,這些教學理想的實現必須仰賴教師 本身教學效能的提升,緣此,本節將就教學校能的定義與內涵進行剖析。

壹、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學效能的核心理念源自於 Bandura 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理論,

Bandura(1982)強調自我效能除了因為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會產生不同的 表現,並會影響個人的選擇與工作績效,而將此概念衍生在教師的教學上,

就是教學效能的發展,但各相關文獻中,因為 teacher efficacy 的翻譯不同,

有不同名詞出現,諸如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教學自我效能、教師效 能、教師效能信念、教師教學效能、教學效能等(林文正,2012),這些名詞 所指的意義皆為教學效能。參酌林進財(2001)、蘇益生(2004)、林文正(2012)

等人從過去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對於從教學效能的歸納發現,教學效能大致上 分為三個取向:

一、教師自我效能觀點:將教師自我效能視為整體性的概念,由此將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師的教學效能界定為教師教學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程度,如 Ashton 和

Webb(1982)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對自已完成其教學責任的自信心,而 Newman、Rutter 和 Smith(1989)則認為教師教學效能信念指教師對於自己教 學能增進學生學習成就的判斷。本觀點著重在探討教師本身的特性與能力,

並可提供作為教師教學能力的參考。

二、教師有效教學觀點:係指教師對於自己影響學生學習的能力信念,

並包含兩個向度:(一)個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PTE):教 師對自己所具有的教學能力與技巧的信念。(二)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 GTE):指教師在外在環境的影響下,教師本身所能改變學 生的能力信念。如 Gibson 和 Dembo(1984)認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影響學生學 習程度的能力。Woolfolk 和 Hoy(1990)認為教師自我效能乃是指教師對於學 校中的教育力量、學生學習成敗責任、學習的作用與一般教育哲學對學生的 影響力方面的信念,孫志麟(1994)指出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 作時,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此一信念係包括教師對於自己能夠影響學生 學習及抗衡外在環境對教學影響等方面的能力與判斷。張碧娟(1999)認為 教學效能是指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表現出有效的教學行為,這些行 為能夠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謝百亮(2006)認為教師自我效能乃是教師對自 我教學能力的認知或信念,是教師對學生影響力評估的認知,也是教師對教 學結果的預期,並能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信念。本觀點則著重在探討與學生 的交互作用。

三、統整性的觀點:認為教學效能應將教師自我效能觀點與教師有效教 學觀點兩者並行探討之。如 Porter 與 Brophy(1988)認為教師的完美教學,應 加入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層面,並具備以下因素:清楚的教學目標、熟悉 教學內容與策略、學生對教師期望的了解、熟悉的使用教材、了解學生學習 能力、提供學生學習認知策略、不同層次的認知目標、統整各科教學、為學 生成就負責、對教學思考與反思。Yeung 與 Watkins(2000)則將教學效能分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以下各項:教學行為、教學目標、師生溝通、課程計畫準備、班級常規、有 效教學行為、教師承諾與自我信任感。

依據以上三種觀點之分析,本研究採用教師有效教學的觀點,以探討教 師教學能力與對學生的影響性,並達成有效的教學為目標,因此認為教學效 能乃是教師能夠運用其本身的教學能力與技巧進行準備、策略擬定與實施教 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貳、教學效能的內涵

以教師有效教學的觀點出發,就教學效能的內涵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Money (1992)指出良好的教學效能有六項要點:1.有效將教材知識進行教 學。2.有效的師生溝通關係。3.良好的教材組織能力。4.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

5.和藹可親的態度。6.良好的班級經營技巧。

陳木金(1997)將教學效能歸納為六個方向:1、教學自我效能信念;2、

系統呈現教材內容;3、多元有效教學技術;4、有效運用教學時間;5、建立 和諧師生關係;61、營造良好班級氣氛。

張碧娟(1999)認為教學效能的層面包括:1、教學計劃準備:依據學生 差異,擬定教學計劃,做好教學準備。2、系統呈現教材:依單元目標有系統 的呈現教材,並進行彈性調整。3、多元教學策略:利用多元教學策略與教學 媒體等進行教學。4、善用教學評鑑:適度評鑑學生學習成效並立即回饋與獎 勵,給予合理的期待。5、良好學習氣氛:維持班級和諧師生關係,進行班級 的經營,並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

謝百亮(2006)將教學效能內涵分為三個教學歷程:1.教學前的主要內 涵:包含教師的專業知能、目標的設定、教學計畫的準備。2. 教學實施中的 主要內涵:包括教學方法與策略、師生互動、良好的教材組織即系統的呈現 教材、教室的管理、學習氣氛的營造。3. 教學後評鑑的主要內涵:含括目標 達成的評鑑、教學反思、學生的學習表現及評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認為教學評鑑可有效並即時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給予回饋,對教學效能提升 有助益,應與列入,但教師態度與親師溝通等層面與班級經營層面之內含有 重疊之處,亦即教師態度的呈現與親師溝通的良窳將會影響班級經營的成效,

因此在層面上以班級經營為主,教師態度與親師溝通則不列入。

本研究所定義之教學效能內涵分為五項層面:

一、教學準備:教師依據學生之差異,擬定教學計劃、做好教學安排。

二、教材內容:依據教學單元組織教材,系統呈現,並做彈性調整。

三、教學策略:運用不同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四、班級經營:維持良好師生關係與教室氣氛,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

五、教學評鑑:對學生學習成效實施適當之評鑑,並應用評鑑結果給予 學生回饋與鼓勵。

第三節 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