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與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與意涵

本節為闡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與意涵,分為以下層面說明:壹、教師 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基礎;貳、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參、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的內涵;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運作;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能效 益;陸、小結。俾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以下分述之:

壹、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基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依相關文獻分析,可歸納出社會學習論、學習社會論、合 作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社會建構論、價值理論、思考反 省理論共八項理論為基礎,其理論內容茲說明如下:

一、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大師 Bandura(Albert Bandura)提出所謂「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強調行為、個人與環境三者,是互相影響、彼此聯結的決定因 素,並以B=f (P,E)這個函數方程式來表示行為的交互作用,B 是行為,P是個 人,而E是環境(張春興,1998)。這些因素,彼此之間具有相對的影響力,視 情境與行為的性質而有所不同,有時候環境的影響力足以控制行為,有時候環境

方式的他律規範,漸次形塑出自律行為,但 Bandura 不採用外控方式來培養人格 的自律行為,他認為自律是個人根據本身的價值標準來評價本身的行為,從而規 範本身是否應該從事何種行為,透過觀察歷程的養成,引導出自律行為的三階段 論,包括:(一)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二)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三)

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共三項,其中自我強化被視為自律行為形塑的最重 要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8)。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強調成員的主動參與是基於共同價值、願景與承諾,經由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參與,教師在觀察歷程中培養「專業自主提升」的自律人格,

並透過B=f (P,E)的公式,當 P(教師自律人格)與 E(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環境)

都呈現正向數值時,B(有效教學行為)亦隨方程式而成長,進而提升教師專業能 力與教學成效。

二、學習社會理論

學者 Wenger(1998)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我們參與社會、認識社會 的過程,透過知識能力的展現,讓我們共同參與當中轉化學習者的認同,促進成 員在共同投入中開展出有意義的協商,並對於核心價值發展出共同的認定與追 求,使得學習成為一種參與社會實踐(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的過程。學習 視為是持續演化的參與,社群內的新手教師、老手教師或是專家教師在參與的過 程中持續演進、蛻變及變化,當新手教師慢慢習得有效的教學知能,將會漸漸成 為老手教師,甚至是專家教師(巫淑華、宋光生,2012)。

Wenger(1998 )提出以「學習為中心」做為實踐社群的基礎,透過社群

(community)、認同(identity)、意義(meaning)與實踐(practice)等四個立 基點,構築成歸屬中學習、轉化中學習、經驗中學習與實踐中學習四根基柱,最 後建構出學習社會理論的骨架,進而應用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習社會理論具 有三項的內涵,包括:(一)學習等同社群參與(二)學習即是社群活動的知識 實踐(三)情境學習中合法與邊緣化的參與(Legitimate Peripheal Participation),發

展社群、實踐知識與情境學習的交互過程,讓社群成員透過共同分享與共同省 思,形成社群共同的知識與經驗。

從學習社會理論深究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難發現教師在與社群成員間的互 動中,習得專業知識,並從而實踐知識,進而提升本身的專業成長與價值,良性 循環之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也促使學校有持續進步的動力。

三、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一種與傳統學習或個別學習相異的學習模式,透過互助、互動、

群體建構知識的歷程,讓小組成員經由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不僅可增進學科方 面的學習效果,並擴及社會及情意的學習成效,廣泛在各領域與階層內應用,進 而提升目標學習的成效(黃政傑、林佩璇,1996)。

合作學習的理論的形成取向可概分為「社會學習取向」與「認知心理取向」

兩種,「社會學習取向」透過 Lewin 推出的「場地論」以及 Johnson 兄弟提出的「社 會互動理論」,讓合作學習具有團體激勵功效,促使成員在同伴間的鼓勵下達成 目標取向行為;「認知心理取向」則以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為基點,強調透 過「同化」與「調適」的歷程,並運用團體共同願景目標與增強物為誘因,來激 發成員學習意願的動機,改善學習效果(吳婉甄,2011;柯麗妃,2014)。

合作學習的特質包含(一)分工合作(二)積極互賴(三)績效責任(四)

群組互動(五)團體歷程共五項,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著重學習者的參與,學 習者透過彼此互動互助與責任分擔,讓成員不但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需幫助 同組成員學習,經由主動思考、共同討論分享與小組練習的歷程,達成共同學習 的目標(Johnson & Johnson, 1992)。

合作學習強調分工合作、積極互賴、群組互動、績效責任與團體歷程的重要 的性,透過群體合作來解決問題。如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所強調的共享領導、共 享願景、集體學習、共享教學實務與支持情境的特質,合作學習的內涵與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具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讓教師亦能從合作的學習歷程,發展出正向

四、情境學習理論

知識的學習來自於社會活動的發展歷程,而知識的意義則取決於社會活動的 的規範,個體學習有意義知識的來源並非從無關的情境而來,而是來自於學習者 所處的情境當中(Scribner, 1984;Suchman, 1987)。Suchman(1987)提出情境行 動的觀點,認為生活環境中所培養的技能與學校環境內所習得的知識有所不同,

要全方面的獲取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目標,學習者惟有透過情境事物內的直接操 作與參與,方能發展出本身的知識體系。Broen, Collins 與 Duguid(1989)也從情 境認知取向來解釋學習意涵,認為知識是存在於學習者所處在的學習環境中,學 習者經由觀察、示範、解說、提示與備詢的策略方法,從真實情境或是模擬情境 的情境脈絡獲取社群情境內的知識,強調安排真實與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才是有效 學習的最佳途徑。

Lave 與 Wenger(1991)提出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LPP)情境學 習模式理論,他們從社會基層的技術人員養成訓練歷程中發現,像屠夫或是裁縫 師這些技術人員,其思考模式並不像依賴理論模式的專家受過專業的訓練,卻能 從本身實戰經驗的學習型態去解決工作情境中的問題,歸因於他們能從日常生活 的情境互動的體驗而習得問題解決的技能,此種現象印證出知識的獲得建構於情 境脈絡的塑造,強調學習者透過真實化的學習情境,能把學習經驗轉化為有意義 的知識。由此可知,專家(師傅)透過己身知識與技能於真實情境中的示範展現,

提供新手(徒弟)學習效率化與策略化的知識整合,學徒制闡明學習唯有透過社 會情境脈絡文化的涵化過程,知識的傳遞與建構方具有意義性與時代性。

情境學習理論闡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定位,經由小組協作與真實情境下的 行動化研究,運用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間師徒制的經驗傳承,促成跨專業教師群 或專業間教師群在互動交流下激發出知識的火花,照亮教學模式的盲點進而尋求 精進之途。

五、學習型組織理論

學校組織長久以來被貼上「僵化與保守的機構型態」,面對全球化與資訊化 社會所帶來的競爭與挑戰,往往缺乏「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團隊學習」、

「改善心智模式」與「建立共享願景」的組織革新文化,因此「學習型組織」理 論的提出,促使社會大眾重視組織成員的個別需要及組織團體的永續經營(senge, 1990)。吳清山(1997)認為所謂的學習型組織,係指組織為因應外在環境的量 變與質變,讓組織成員間透過良好互動與持續不斷的學習,運用系統思考進行各 種問題分析討論與模組實驗應證,引導個人知識與行為的改變,促進團體組織變 革與創新的能力。學校教育的本質就是學習,學校組織的發展就是學習與革新,

組織成員與團隊在動態的環境中,運用「動力系統思考」為學習型組織的鷹架,

透過願景的設定,激勵成員間改善心智模式,彼此追求自我超越,引導團隊組織 經由各種不同的實驗方案來解決組織問題,以激發組織活力,帶動組織成長(林 新發,1999)。

Senge(1990)分析學習型組織的內涵,主要由「自我超越」、「系統思考」、

「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與「建立共享願景」所組成,說明如下:

(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奠基於自我超越,組 織成員不以現狀成就為滿足,為實現內心願望,必須充滿積極心態,勇於 追求突破,擴展個人能力,在自我創造與超越間以終身學習為職志。

(二)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深植在 各種心靈的圖象、假設與故事,成為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為避免對事實 的無理推論而造成偏見,省思自我思維與改變思考模式的反思與探索歷 程,幫助成員能廣納異見,並尋求共識。

(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願景的建立來自於組織成員由下而 上的共同策訂,使成員在個人價值的參與與目標共識的聚焦之下,願景目 標等同於個人目標,使組織成員能自發性與積極性的結合彼此專業,為共

(四)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組織目標的達成有賴於團隊智慧,而團隊智慧 的結晶必須彙集各成員腦中的知識原料,方能冶鍊而成。成員經由對問題 看法的腦力激盪與深度會談,促使全體成員進化為學習行動者與組織支援 者,透過團隊學習的過程,實現共同願景。

(四)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組織目標的達成有賴於團隊智慧,而團隊智慧 的結晶必須彙集各成員腦中的知識原料,方能冶鍊而成。成員經由對問題 看法的腦力激盪與深度會談,促使全體成員進化為學習行動者與組織支援 者,透過團隊學習的過程,實現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