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為了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育之現況,本研究在相關文獻 探討後,研究者編製了「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育關係調查問卷」。 研究工具的編製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係由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彙整開始,探討 相關的研究與概念之後,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行問卷題目之發展;第二階段 將問卷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專家效度評鑑;第三階段則先進行部分樣本預試後 正式施測,茲將各階段的進行過程說明於後:

壹、量表編製與問卷題目發展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自編「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 育關係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之調查工具。此份問卷共分三部份:

一、個人背景變項

(ㄧ)性別:「男」、「女」共二類。

(二)服務年資:「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16~20 年」、「21 年以上」

共五類。

(三)教育程度:「師專、師院、教育大學等師資培育學校」、「一般大學院校

(含國小師資班)」、「研究所以上(含 40 學分班)」共三類。

(四)擔任職務:「級任教師」、「科任教師」、「教師兼組長」、「教師兼主任」共四 類。

二、學校背景變項

(ㄧ)學校規模:「30 班以下」、「31~60 班」、「61 班以上」共三類。

區」、「瑞芳分區」、「淡水分區」、「三重分區」、「新莊分區」共九類。

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變項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係指「學校一群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標與共同願景的教 師,透過自發性與自願性的學習動機,彼此相互合作學習,追求專業成長,並提 升學生學習成效所組成的團體」(吳清山、林天祐,2010)。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

自行編製「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育關係調查問卷」,將「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的指標,分為「形塑共同願景」、「發展專業交流平台」、「分享實務 經驗」、「提升教學品質」等四方面,共22題。分數愈高,表示參與度愈佳;反之,

則表示參度度愈差。茲分別述敘如下:

(ㄧ)形塑共同願景:透過願景的形塑、凝聚社群成員的意識與認同,以「關注 學生的學習」為追求的核心價值。

(二)發展專業交流平台:建立專業交流的平台,鼓勵教師集體學習,提供必要 支援服務。

(三)分享實務經驗:教師社群成員透過彼此分享、學習與改進教學,提供個體 與社群的成長、回饋與協助。

(四)提升教學品質:透過教師同儕相互間觀察與合作的模式,精進彼此教學能 力,致力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量表採「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受試者根據每ㄧ問題描述,分別依照:

5-非常符合;4-符合;3-普通;2-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五種等級給分。

四、融合教育變項

班身心障礙學生,為滿足其特殊教育需求,經由普通班教師、特教教師與行政人 員所組成的教師專業團隊所設計個別化教育計畫,予以進行教學服務。研究者根 據研究目的,自行編製「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育關係調查問卷」,

將「融合教育」的指標,分為「物理方面融合」、「心理方面融合」、「教學方面融 合」、「團隊支援系統」等四方面,共 22 題。分數愈高,表示實踐度愈佳;反之,

則表示實踐度愈差。茲分別述敘如下:

(ㄧ)物理方面融合:推展無障礙的環境,提供必要的學習媒材、輔具與設施。

(二)心理方面融合:建立正向態度與信念,協助學習社會適應。

(三)教學方面融合:應用全方位教學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提 升學習成效。

(四)團隊支援系統:發展跨專業支援團隊,協助教師解決融合教育推展中的各 項困難。

本量表採「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受試者根據每ㄧ問題描述,分別依照:

5-非常符合;4-符合;3-普通;2-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五種等級給分。

貳、專家修訂問卷

研究者將編製成的「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融合教育關係調查問卷」,

邀請專家學者及實際擔任教學工作教師共同討論,就問卷題目的架構、內容、概 念及文字表達等適切性予以指正並提供修正意見,根據這些建議再修訂量表,如 表 3-3-1 所示。

表 3-3-1

專家內容效度名單彙整表

編號 現任職務 專長

A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學校行政、班級經營、教育評鑑、教育史

B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教學理論、社會科概念、社會科教學

C 國立屏東大學教授 教育經濟、教育財政、財務管理、管理經濟、策略

管理、教育組織經營管理 D 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博士 教育行政、教育評鑑

E 新北市鳳鳴國小教師 學校行政、教學設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參、預試問卷施測

研究者先以新北市三鶯分區鶯○國小、昌○國小教師做 50 份問卷預試。問卷 填答方式係採李克特(Likert-type)五點式量表,受試者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的 5-4-3-2-1 中,在適當的數字上打〝v〞計分方式係按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最後計算各層面及總量表的得分,得分愈高,代表情況愈好或需要程度越大。

透過預試問卷施測,並以 SPSS18.0 做因素分析,瞭解原始題項與因素分析抽取出 的共同因素之相關性,當因素負荷量大於 0.5 時,即表示該題項與所抽取的共同因 素具有高相關性,亦即表示該題項能夠有效且貼切的解釋該研究變數。

肆、預試量表的結果分析 一、項目分析

本研究之預試問卷回收後,即進行項目分析,採用每題與總分之相關及決斷 值(critical ratio, CR),每題之相關係數應達 .40 以上,且 t 值達顯著差異水準值,

兩者均達標準後,方可使用,否則題項與整體量表的同質性不高,最好刪

除(吳明隆,2009);決斷值是經由加總、排序後,將前後 25%的高、低分組之

稱 CR 值;在 CR 值的判別方面,吳明隆(2009)認為 CR 值大於 3.00 作為題目篩

題號 題目 CR 值 與總分相關 20 本校教師社群依據課程計畫設計合宜教學活動與善用教學媒材。 6.117* .752*

21 本校教師社群針對學生個別差異進行多元適性評量,並進行補救教學。 5.592* .696*

22 本校教師社群經由協同教學的模式,精進教師教學能力。 5.845* .676*

*p<.05

由表 3-3-3 可知「融合教育題項」共有 22 題,因其決斷值均達顯著差異(p<.05), 相關係數均達 .40,故題目皆予以保留並進一步做因素分析。

表 3-3-3

融合教育題項之項目分析

題號 題目 CR 值 與總分相關

1 本校盡力提供特殊學生學習時所需的硬體設備。 3.353* .661*

2 本校盡力提供特殊學生學習時所需的軟體設備。 3.065* .649*

3 本校教室整體的空間環境設計可滿足特殊學生的上課需求。 4.251* .647*

4 本校學生動線規畫符合特殊學生的行動需求。 8.095* .783*

5 本校整體無障礙設施考量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 5.138* .721*

6 本校教師社群提供特殊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課堂互動交流的機

會。 4.966* .667*

7 本校教師社群會利用下課或課餘時間與特殊學生進行社交互動。 5.581* .716*

8 本校教師社群留意特殊學生的班級適應情形並給予必要協助。 5.401* .722*

9 本校教師社群定期對全班學生進行特教宣導。 6.247* .679*

10 本校教師社群在班級建立特教小志工制度,協助特殊學生學習。 6.080* .756*

11 本校教師社群營造普通學生接納與協助特殊學生的教學環境。 4.728* .709*

12 本校教師社群常與特教教師定期交流研討有關各類特殊學生的特

質與學習模式。 7.886* .796*

13 本校教師社群視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進行課程計畫調整。 7.502* .822*

14 本校教師社群視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彈性運用教學內容與策略。 5.947* .707*

15 本校教師社群視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設計個別化的學習教材。 6.467* .726*

16 本校教師社群視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進行多元與彈性的評量。 9.140* .816*

17 本校教師社群針對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運用正向行為輔導。 7.883* .788*

18 本校支持教師參與融合教育相關的進修與研習。 7.100* .797*

題號 題目 CR 值 與總分相關 19 本校主動辦理融合教育實務教學觀摩與宣導活動。 3.643* .671*

20 本校建立特教專業團隊(行政人員、普通教師、特教教師、治療

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支援方案,協助教師實施融合教育。 5.484* .681*

21 本校有效運作特教推行委員會以訂定特殊學生相關個別化教育計 畫與支援服務。

5.342*

.753*

22 本校對於融合教育的推動舉辦定期自我評估與檢討。 4.966* .709*

*p<.05

二、因素分析

項目分析後,為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應進行因素分 析(或稱共同因素分析common factor analysis, CFA)。建構效度係指態度量表能測 量理論的概念或特質之程度,吳明隆(2009)所萃取的共同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能 達60%以上,表示共同因素是可靠的,而累積解釋變異量能達50%以上,因素分析 結果便是可以接受的。以下分別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融合教育做說明: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本量表經項目分析後,以 22 題做因素分析,採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以最大變異法(Varimax)正交轉軸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以上之因素,捨去因素負荷量 .40 以下之題目,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76.721

%,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並編制成正式問卷,題號如表 3-3-4 所示。

表 3-3-4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因素分析結果

預試題號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5 .826

3 .789

1 .685

2 .682

預試題號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4 .666

8 .773

11 .754

9 .712

9 .671

7 .614

6 .572

22 .568

14 .822

13 .721

21 .581

20 .579

12 .539

19 .727

8 .709

17 .701

特徵值 4.687 4.366 4.338 3.488

解釋變異量 21.303 19.843 19.719 15.855 累積解釋變異量 21.303 41.147 60.866 76.721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

a轉軸收斂於18個疊代。

(二)融合教育

本量表經項目分析後,以 22 題做因素分析,採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再以最大變異法(Varimax)正交轉軸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以上之因素,捨去因素負荷量 .40 以下之題目,量表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76.112%,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並編制成正式問卷,題號如表 3-3-5 所示。

表 3-3-5

本量表經上述項目分析將達顯著水準之題目,進行因素分析,以建構量 表之效度,所得之因素結果如表 3-3-6 所示。

表 3-3-6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因素命名

因素編號 正式問卷題目 解釋變異量 因素命名

因素1 1、2、3、4、5 21.303 形塑共同願景

因素2 6、7、8、9、10、11、22 19.843 發展專業交流平台 因素3 12、13、14、15、16、20、21 19.719 分享實務經驗

因素4 17、18、19 15.855 提升教學品質

累積解釋變異量 76.721

(1)因素一:形塑共同願景

由問卷的第 1、2、3、4、5 題所構成,這些題目是檢視受訪者透過願

由問卷的第 1、2、3、4、5 題所構成,這些題目是檢視受訪者透過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