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專業社群

本節內容依序為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網路社群的理論基礎、教師 專業社群網站平台的設計、虛擬社群的建設與發展,主要探討教師專業社 群的內涵與理論基礎、教師專業網站平台的設計理念,最後探討如何經營 虛擬社群。

壹、教師專業虛擬社群

專業社群不同於一般社群。前者的成員通常具備共享的標準與觀念價 值,並且互相提出批判性反思及彼此進行專業對話(Scribner, Cockrell, Cockrell,& Valentine,1999)。社群的意義,由每間孤立學校內的教師個 體延伸到跨校際的教師群體,促發教師專業社群的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 趨勢逐漸傾向於形成學習社群,以代替過去孤立的單獨學習。於是某些類 型的教師專業社群便產生,如同〝教育團契〞(Educative community)

(Bullough & Gitlin,1991)。

儘管教師專業社群的名稱皆不相同,但是根據 Louis,Marks 與

Kruse(1996)的看法,大多數教師專業社群皆具備以下五項明顯的特性:

一、分享標準與價值(shared norms and values)

分享對教育的信念、對教師專業的價值肯定與執業規範。

二、專注於促進學生學習(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教師專業互動旨在增進學生的學習。

三、反思的對話(reflective dialogue)

教師的對話具有專業的反省與檢討。

四、個人實踐(de-privatized practice)

教師願意與同僚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同時回饋同僚的分享。

五、合作(collaboration)

除了專業知識的分享外,教師之間願意偕同合作來解決專業上遭遇的

問題。

目前國內較知名的教師專業網站有李遠哲基金會的「亞卓市」,以及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所設立的「思摩特網站

(http://sctnet.edu.tw),最廣為人知。後者以「知識管理」為理論基礎,希 望提供一個專業團體互動的學習環境,讓教師可以做知識分享與互動。

貳、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的理論基礎

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運用相關的學習理念如社會建構主義、情 境認知理論、認知學徒理論、認知專家互動模式(Farquhar,McGinty & Kotcho,1996)等,以建立與強化網路學習社群的理論基礎(楊昭儀、徐 新逸,民 86),有助於我們更瞭解網路學習社群的本質及掌握未來設計建 置與實施網路學習社群的方向。

一、社會建構主義

此網路學習社群根據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理念讓教師 參與者藉由網路溝通討論工具與他人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建構出屬 於教師個人的知識體系與系統,並經由這樣知識建構與在建構的過程,逐 漸形成一個共同的教師社區群體意識;而此網路學習社群正式提供一個發 展教師個體知識及社會互動的社會虛擬學習環境。這些溝通討論的網路支 援工具有溝通討論室、公佈欄、電子白版、e_mail 系統、talk 系統、郵 件式討論群(Listservs)、視訊會議系統。

二、情境認知理論

此網路學習社群根據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ve)模式強調真實 與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透過教師個人的實際參與及專家教師或其他專家學 者的從旁指導,使教師學習者透過網路社會的活動、參與及互動環境來獲 得存在於社會情境的知識,在這個網路社會環境中能夠真正的學習。

教師參與者(某主題領域的專家及生手教師)透過網路工具如

E_mail、Listservs、Video Conferencing 等,在擬真的網路學習情境下,

為一個主題討論與互動。此網路學習社群在學習情境中安排大量的學習脈 絡(context)供教師參與者探索學習,而所有知識的來源,正是來自豐 沛的網路資源以及參與者的實際生活經驗與知識的分享。

三、認知學徒理論

此網路學習社群孕育認知學徒(cognitive apprentiship)理念企圖 於網路上營造一對一師徒制的知識技能傳授方式。此網路學習社群強調知 識由專家與生手在互動的過程中建構出來,教師學習者在由專家帶領的過 程中,觀察及模仿專家的問題解決方式,並針對有疑問的部分,尋求專家 的解答。教師參與者在某個主題上可能是專家,但在另一個主題上,此教 師可能為生手,轉為被指導的角色。

四、認知專家互動模式

此網路學習社群根據認知專家(Cognitive mentoring)互動模式,

將教師學習者及教師專家或其他專家學者之間的學習互動模式與過程以 一定的步驟模式規範之。教師學習者可利用網路上的輔助工具如討論室、

資源超連結、e_mail 系統、talk 系統、郵件式討論群(Listservs)、電 子白板、視訊會議系統等,向外界的領域專家尋求幫助。此專家與生手的 互動過程為 1.教師學習者發現問題,尋求協助;2.專家與教師學習者界定 問題、診斷問題;3.專家與生手共同發展出解決方案;4.教師學習者進行 問題解決,由專家給予協助;5.專家針對解決方案作評估與結論;6.教學 學習者針對解決方案加以修正並再實行。

以上這些理論有助於我們更瞭解學習社群的本質及掌握未來設計建 置與實施網路學習社群方向。本研究第一年的網路互動較偏向認知專家互 動模式進行,第二年則較偏向於社會建構主義的方式來進行。

參、教師專業社群網站平台的設計

張基成(民 87)網路學習社群應用於教師專業成長時,其最主要的內 容應包含教師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相互交流以及教學與學科資源的彼此分 享。張基成歸納各位學者研究後指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網路學習社群基 本環境架構可規劃包含下列基本功能要件:

一、系統管理者

系統管理者(manager)的主要工作,在於負責整個網路學習社群的 運作及更新。系統管理者的任務,在於對網路學習社群作整體的規劃、管 理與維護,包含學習社群應包含的內容、功能及相關資源的收集等,因此 在建置之前,必須先最好評估的工作,如此建置出的學習社群才能符合參 與者的需要。

二、討論區

線上討論的好處是可以擴充為教師在工作中學習

(on-the-job-learning)的功能,教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進入 學習社群,可以再討論區留下自己的問題,而當有經驗或有能力解決的人 看到這個問題時,就可以留下解決的方案以供參考。當問題與解答逐漸累 積了之後,可以將這些問答集合起來成為一個學習資源集(FAQ),讓往後 上線尋求協助者,可以先到此作查詢。

三、教師專業知能區

學習社群內應針對教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能,聘請大學教授或學者專 家來規劃一系列的專業知能課程與教材,供參與學習社群教師能上網學 習。

四、教學資源分享區

由參與學習社群的教師提供其所在學校教學上的作法與經驗等,將這 些經驗與其他參與者分享。在經驗的分享過程中,可以學習他人的長處,

並從其他參與者中獲得建議,使自己的教學不斷的進步。

五、新知與活動通報區

新知與活動通報可以電子郵件(E_mail)、新聞群(newsgroups)或 布告欄的方式公告資訊,目的再讓參與者能夠知道社群內的最新訊息。

六、網路資源連結區

除了網路學路學習社群的豐富資源,亦應提供其他相關網站的連結及 資訊或郵件式討論群。利用這樣的管道能與國內外學校教師或教育人員交 換心得,以擴充視野。

七、其他功能區

其他還有專家診斷指導區(含靜態的難題解答 FAQ)及動態的外部的 真正領域專家)、網路讀書會、虛擬教育商場或圖書媒體展示區、教學論 壇等。

此網路學習社群之系統功能除了包括上述各功能區之外,還可以包括 以下的學習輔助工具如學習歷程記錄與管理或是學習歷程檔案(learning portfolio)、學習指引、學習資源庫或資料庫、線上輔助說明、資訊搜尋、

群體合作學習工具(如公佈欄、聊天室、視訊會議等)等功能。如圖 2-1

肆、虛擬社群的建設與發展 一、社群成員的分類

Hagel 與 Armstrong(1997)將社群成員分成四種:

(一)瀏覽者:會員剛進入社群時,多為瀏覽者,有些人會留下來,但 多數人不會。因此除非瀏覽者轉變為其他角色,否則對社群經 濟價值的貢獻很低。

圖 2-1 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環境架構及功能要件 資料來源:張基成(民 87)

(二)建設者:建設者社群內最熱情、最積極創作內容的人,他們會 花很多時間在社群中,同時行凝聚社群的力量。建設者最大的 作用在於刺激會員創作內容的成長,社群經營者亦可考慮支付 酬勞給建設者以獎勵其貢獻,並鼓勵提供更大的貢獻。

(三)使用者:有時也被稱為潛伏者,他們比瀏覽者花的時間較多,

且從社群提供的資訊上獲益良多,但是他們既不太奉獻創作的 內容、也不積極購買產品或服務。不過因為他們待在社群的時 間多,社群經營者可以從他們身上蒐集到豐富的使用習性資料。

(四)購買者:即是積極在社群中購買產品或服務的人,他們會為社 群創造極大的收益以及廣告收入,如果交易對此社群特別重要

學習輔助工具

教師專業知能 新知與活動通報

專家診斷指導 系統管理者

虛擬教育商場 教育論壇 網路資源連結 網路讀書會

教學資源分享

其他功能區 討論區

時,購買者就是社群中價值最大的會員。

二、影響網路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的因素

Romm,Pliskin 與 Clarke(1997)提出一套整合型的虛擬社群三階段模 式,其中第一階段即討論何種變數會影響人們參與虛擬社群,如圖:

圖 2-2 影響網路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的因素 資料來源:Romm,Pliskin 與 Clarke (1997)

(一)技術(technological):

電子溝通媒體技術的使用,是虛擬社群形成的基本要素,因此 媒體技術的操作性、彈性、易用性、可靠性及容易瞭解等特性,

將會影響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的意願。

(二)動機(motivation):

(二)動機(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