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知識管理

本節主要在探討組織中知識的管理與分享,分別說明如下:

知識管理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八○年代就有「知識管理」的名詞,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知識管理的應用越 來越好。Horton(1979)指出知識管理將會在八○年代,包含專家系統、人 工智慧來辨識知識的經濟與文化價值。

壹、知識的內涵

一、知識的定義

何謂知識呢?Alavi 與 Leidner(2001)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將知識 以六種觀點來詮釋。第一種觀點認為知識有別於資料(data)及資訊

(information)呈現的是個人化的資訊(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重點在於個體認為有用的資訊及對於資訊的吸收;第二種觀點認為知識為

一種知道及瞭解的心理狀態(State of mind),藉由資訊的提供來增加個 體的學習及瞭解;第三種觀點認為知識是一個物件(Object),認為知識 是可以被編碼及可儲存的資訊,這個觀點使得資料庫、知識庫的建構與管 理在知識管理中被強調是關鍵的一部份;第四種觀點認為知識是資訊的取 得(Access to information),其強調的是有系統的組織資訊以方便資訊 內容的取得與檢索;第五種觀點認為知識是一種影響行為的能力

(Capability),這種能力對組織的未來是有助益的,而知識管理中的核 心能力、Know-how 與人力資本皆由此種觀點產生。最後一種觀點認為知識 是一種過程(Process),焦點放在知識被創造、分享與散佈的過程中,人 員間的關係以及在工作上的合作程度。

知識管理的的對象就是所有的「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

美國勤業顧問公司特別將它們予以區別:

「資料」的定義是:就是原始資料。例如每日從店鋪聚集而來的銷售 額、物價指數等統計數字,這些資料可顯示某一時點的狀況。

「資訊」的定義是:把所有的資料視為題材,有目的的予以整理,藉 以傳達某種訊息。如產品資料依地區、銷售額所繪製之圖表等。

「知識」即是一種藉由分析資料來掌握先機的能力,也是開創價值所 需的直接材料。例如,各項調查結果報告、演講資料、計畫報告等。

「智慧」是以知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價 值的泉源。事業開始時,需要按照各種報告書來做最後的判斷與執行。這 時所應具備的便是綜合判斷及執行的能力。如圖 2-5 所示。

二、知識的類別

Nonaka 與 Takeuchi(1995) 從內隱及外顯的角度,將人類的知識分 為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兩大類。

(一)外顯知識

是可以用正式語言表達的,包括合乎正規文法的陳述、數學式

的表達、規格以及手冊等等。這類知識可以在不同的個人之間,

快速而簡單的傳遞。

圖 2-5 知識管理的對象包含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資料來源:劉京偉譯(民 89)

(二)內隱知識

則是蘊藏在個人經驗中的個人知識,關係到無形個人的信仰、

觀點與價值體系,難以形式化且不易溝通或與他人分享,諸如 主觀的洞察力、直覺與預感等等。

美國勤業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2000)將 知識分為個人知識及組織知識

(一)個人知識(Indevidual Knowledge):

歸屬於個人的知識與智慧,個人可再利用與活用。

(二)組織知識:

有助於創造組織價值,易於與他人共享。如圖 2-6:

若利用某些方法,將個人的知識轉化成組織知識,將有利於知識活用,

並使得個人知識的使用範圍成幾何倍增。

貳、知識分享

一、知識分享的定義

Senge(1997)指出,「知識」分享與「資訊」分享有所不同,知識分享 不僅僅只是一方願意將資訊傳達給另一方,還包含願意幫助另一方瞭解資 訊的內涵及從中學習這項資訊,進而轉化為另一方個人的資訊內容,並發 展個人新的行動能力。

二、知識分享的主體

Hendriks(1999)認為,知識分享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知識不像商品可 以自由地傳遞,向他人學習知識時(亦即分享他人的知識時),必須有重 建(reconstruction)的行為,必須要具備知識去學得知識、分享知識。

因此分享知識牽涉兩個主題:

(一)知識擁有者

必須有心或願意以演講、著作、示範或其他方式來溝通知識。

(二)知識需求者

必須能夠以模仿、傾聽、閱讀、或嘗試等方式來認知、理解這 些知識。

圖 2-6 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 資料來源:劉京偉譯(民 89)

三、知識分享的程序與知識移轉

Hendriks(1999)同時也指出,知識分享的程序包含以下兩個步驟:

(一)知識擁有者將知識「外化」(externalization)的行為 所謂外化,指的是像演講、編寫知識系統、建構檔案或知識資 料庫……等行為。知識的外化未必是個人所知覺到的行為,也

個人知識

(Indevidual Knowledge)

組織知識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 歸屬於個人的知

不一定是針對被分享者而做的行為,例如可以藉由觀察別人執 行任務的過程而從中學習,知識擁有者可能不知道執行該任務 需要特定的知識,也不知道被知識需求者所觀察。然而,在多 數情況下,鼓勵知識擁有者將知識以某些方式外化,即產生了 知識分享。

(二)知識分享是知識需求者「內化」(internalization)的行為 為強調這種行為的角色,因此「知識接收者」亦可稱為「知識 重建者」(knowledge reconstructors)。其內化的行為包括:

邊做邊學、閱讀書籍、嘗試瞭解知識庫裡的知識等。而知識分 享過程中會有障礙存在,使得內化過程中遭受扭曲,這些障礙 包括:時間、空間、社會距離、語言文化、心智與觀念架構差 異等。因此,內部知識的移轉仍受到極大的挑戰(Inkpen &

Dinur,1998),尤其是當組織進行跨國移轉時,跨文化的問題就 會增添其複雜性。

由此可知,知識分享是重視過程與完整的知識移轉,並且需藉由知識 擁有者與知識需求者之間的互動行為。

參、知識管理

一、知識管理的意義

所謂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各家學者有其不同的論點;

Wiig(1997)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中的核心知識作謹慎而有系統的建 立,使得企業中的知識資產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與回饋。依據

Beckman(1997)的看法,乃是指能夠使組織中的經驗、知識與專門技術創 造出新的能力,而達到更高的績效價值。另外,Laurie(1997)對知識管理 的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經由一連串創造知識、獲取知識及使用知識的過

程,藉以提昇組織的績效。知識管理經常與兩類活動有關:一是將個人的 知識檔案化,而後透過組織的資料庫傳播出去,而後透過組織的資料庫傳 播出去;另一則是群組間的軟體、電子郵件及網路等方式,協助知識的交 流與分享,進一步創造新的知識。Liebowitz(1999)則認為,知識管理是 將組織中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可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而其主要 功能在於創造、保護、更新與傳播組織中內部與外部的知識。

吳清山、林天祐(民 89)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內的資訊與人員,

做有效的管理與整合,經由組織成員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 體制度化的知識,進而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織 的財富及創造組織的財富。

伍忠賢(民 90)則認為,所謂的知識管理,「知識是專業」,「管理」

則是程序:知識管理在步驟上是問題解決的程序,任何管理的步驟都是問 題解決的程序,至是各項步驟的名稱不同,知識管理亦不例外。知識管理 在本質上是「策略管理」的運用,因為知識管理源自於資源基礎理論,透 過創新以塑造、強化企業競爭優勢,藉此跟政策管理接軌,知識管理只不 過是手段罷了。

美國勤業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2000)

曾為知識管理提出以下這個公式:KM=(P+K)S,如圖 2-7 所示:

圖 2-7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資料來源:劉京偉譯(民 89)

簡言之組織知識的累積必須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而在分享 的組織文化下達到乘數的效果。也就是說知識管理的中心在分享,透過組 織內部人員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將知識共同分享活用此即知識管理。

綜上所述,知識管理係組織透過知識的取得、創新、分享、應用等活 動程序,將個人的知識、經驗,轉化為組織知識,以提升組織的績效,奠 定永續生存的基礎。

本研究所指的知識管理為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意涵,即透過知識管理 活動的運作程序與網站平台,將教學專業知識、教學技術、教學觀念等透 過互動討論與分享的過程加以創新、活用,大幅增加其附加價值,以提振 學校總體知識的優勢。

二、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網路世紀得來臨,隨時隨地可得的資訊,讓組織面臨著比以往更 嚴厲的挑戰,迫使組織內部必須加快改革的腳步,已維持優勢的競爭力,

KM=( P + K )S

Share:分享

Knowledge:知識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People:人

知識運載者

Techology(+):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知識管理架構

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唯一可確定的是環境充滿不確定感,唯有先掌握知 識後,才能掌握競爭力,一個成功的組織將屬於能不斷創造新知識、創新 知識的有機體,並快速吸收新科技與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因此如何作好知 識管理的工作,將亦顯得其重要性。

次之,有些人相信組織中已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提供與傳播有效的最佳實 務是不夠的,因為一個成功的組織,需要有較佳的知識與行動之配合

(Hargreaves,1999),因此組織實有必要更積極進行知識的管理與創造 的工作。

在這個講求品質與速度的時代裡,知識的重要性已超越以往的資本與 土地之傳統要素,進而深刻地體悟妥善管理知識對組織產生的助益更為重 要。另外,多數的組織成員皆瞭解:組織中有各種資訊(如工作程序、管 理表格等)的存在,若缺乏妥善管理支持體系,縱使組織成員所需的工作

在這個講求品質與速度的時代裡,知識的重要性已超越以往的資本與 土地之傳統要素,進而深刻地體悟妥善管理知識對組織產生的助益更為重 要。另外,多數的組織成員皆瞭解:組織中有各種資訊(如工作程序、管 理表格等)的存在,若缺乏妥善管理支持體系,縱使組織成員所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