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研究資料既是一種研究「證據」,也是研究「線索」。若是謹慎的蒐集,

那些資料會成為牢固的事實,讓你避免寫報告時流於缺乏事實根據的猜測

(李奉儒、高淑青、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民 90)。質的研究,包括三種資料的蒐集:(一)深度(in-depth)開放式的 訪談(open-ended interview)、(二)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

以及(三)書面資料等。質的研究者必須有條不紊地報告資料收集與分析 過程的詳細情況(吳芝儀、李奉儒譯,民 84)。因此,以下就本研究歷程 的預計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方式,分析如下:

壹、研究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過程中收集的資料類型包括:問卷資料、訪談資料、研究小組 會議記錄、網站記錄、研究者日誌等。分別敘述如下:

一、問卷資料

研究者針對改進網站內容及社群經營方式,徵詢專家意見後,製作問 卷調查(附錄一),於受邀參加研習計畫的教師參加研習後作調查。問卷 調查時間第一次在 93 年 2 月,第二次在 94 年元月,第三次在 94 年 5 月。

另外研究者也製作網路問卷(附錄二)置於網站上,讓其他會員也可以對 網站內容提供意見。

二、訪談資料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如何經營一個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網路社群及所需的網站平台。因此研究者藉由訪談方式深入瞭解社 群成員對於網站功能的建議及社群成員對於網站的使用情形。本研究作了 三階段的訪談;訪談的對象含站務人員,知識管理師,一般成員共 24 人,

表 3-3 受訪者一覽表

U 2 一般成員 否 級任老師 V 2 一般成員 是 主任兼自然 W 1、2 知識管理師 否 級任老師 X 2 一般成員 否 級任老師

第一次訪談

由研究者事先擬好訪談大綱(附錄三),於第一年的研習計畫結束後,

先徵得受訪人員的同意後,預計針對網站站務人員 2 位、社群成員 7 位,

共九位會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並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內容,作更深入晤 談。

訪談目的為:

1.瞭解社群成員對於網站的使用情形。

2.瞭解網站對於社群成員有何幫助?

3.瞭解社群成員對於網站的改善建議與意見。

4.瞭解影響社群成員互動的原因。

第二次訪談

由研究者事先擬好訪談大綱(附錄四),於網站內容修正後,先徵得 受訪人員的同意後,針對知識管理師及社群成員共 6 人,進行半結構式的 訪談。訪談的目的為:

1.瞭解社群成員對網站內容修正後的意見 2.瞭解社群成員對網站的使用情形

3.瞭解社群成員對於網站的改善建議與意見 4.瞭解影響社群成員互動的因素

5.瞭解網站對社群成員的幫助。

6.瞭解知識管理師的運作策略與遭遇困難。

第三次訪談:

由研究者事先擬好訪談大綱(附錄五)於網站的第二次修正後一個 月,先徵得受訪人員的同意後,針對知識管理師社群成員 9 人進行訪談。

其中含參加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研習的會員。訪談目的為:

1.瞭解社群成員對網站內容修正後的意見 2.瞭解社群成員對網站的使用情形

3.瞭解社群成員對於網站的改善建議與意見 4.瞭解影響社群成員互動的因素

5.瞭解網站對社群成員的幫助。

6.瞭解知識管理師的運作策略與遭遇困難。

三、小組會議紀錄

研究時程中的研究小組會議針對網站內容及社群運作情形的討論內 容與修正改進事項,進行記錄,作為日後資料分析之參考。

四、網站記錄

研究者於 94 年 4 月 15 日安裝的網站流量表(附錄六),可記錄網站 每日、每週、每月的上網人數,及各網頁被成員點閱的情形。另外網 站的功能可實際記錄成員在網站上發表的文章數,各討論主題的總文 章數與被點閱的次數。網站的會員名單可查詢會員上網的情形,文章 發表的數量等。

五、研究者日誌

研究者是質的研究工具,一個質的研究報告必須具有相關研究者的資 料(吳芝儀、李鳳儒譯,民 84)。而本研究的研究札記主要是研究者 閱讀相關文獻、觀察網站紀錄訪談後之心得、與研究過程之心路歷 程,所寫下來的個人反省記錄與想法,藉以與上述資料有所連結,扮 演穿針引線的角色。

圖 3-4 網站會員查詢功能

貳、資料的編碼

本研究蒐集多重資料,資料的整理包括分類、編碼、謄寫、轉譯,資 料編碼如下表:

表 3-4 資料編碼代號表

資料名稱 資料內容 代號

訪談 訪談錄音及文字轉譯檔 I(interview) 研究者日誌 研究的反省記錄 J(journal)

網站紀錄 網站上的各項資料 W(website) 問卷 成員所填的問卷資料 Q(question) 小組會議 研究小組討論的會議記錄 M(meeting)

受訪者身份 在社群中的身份 站務人員 S(Service) 受訪者身份 在社群中的身份 知識管理師

K(Knowledge)

受訪者身份 在社群中的身份 一般成員 G(General)

參加年別 參加社群的年別 第一年 A

參加年別 參加社群的年別 第二年 B

參加年別 參加社群的年別 兩年都參加 C

以第一個英文字母代表資料的種類,例如:W 940318 代表 94 年 3 月 18 日的網站記錄。

訪談資料以第二個英文字母代表受訪者參加社群的年別,第三個英文 字母代表受訪者的身份,第四、五個數字代表受訪者的流水號,例如:

IBK18 940518 代表受訪者是參加第二年的社群、身份為知識管理師,第 18 個訪談資料,訪談日期為 94 年 5 月 18 日。

參、資料分析

質的研究目的在於發現事實,而蒐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非終極目的。

但為了達成此目的,則必須經過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詮釋資料以及發現 結果等步驟。質性研究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從大量的資料中,找尋出意 義之所在,簡化訊息數量,辨別對本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的組型,然後自資 料歸納中建立出架構(吳芝儀、李奉儒譯,民 84)。質性研究蒐集的資料 來源多且廣,對於如此繁瑣的資料,研究者將收集的各種資料整理後,自 行建立一套編碼系統,將各類資料依序編碼、分類保存。並摘錄重點建立 資料索引,以方便找尋。質的研究在資料分析方面,具有概念化、歸納化 及不同型資料的相互比較等特質。

本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法主要是運用:

一、方法的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研究者對於相同的研究問題,透過 多種資料來相互比對,以發現更豐富的意含。研究者所蒐集的資料以 訪談、觀察、問卷調查等不同的方法,來檢驗研究發現的一致性。

二、來源(sources)的三角校正:在同一方法檢驗不同來源的一致性。研 究者對於相同的研究問題,透過不同的對象加以訪談記錄、問卷調

查、網站記錄觀察以作為資料的分析來源。

第四節 研究倫理

在研究倫理的積極面,是希望所有參與的研究人員,都能在研究的過 程中,獲得成長與喜樂。而在消極面則盡量減少因為研究所帶來的負面影 響。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採取以下的具體作法:

一、事前先徵得受訪者的同意,再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訪談前先告知 訪談目的、大綱,再做訪談。

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尊重所有參與人員發言、建議與想法,研究者 在蒐集、使用研究資料、錄音都會事先獲得當事者的同意。

三、在網站方面,研究者對於網站成員的個人資料皆做完整的安全權限設 定,並開啟防火牆功能,以避免網站上的個人資料外洩。

四、為避免研究帶給參與人員可能的困擾,所以本研究所引用關於校名與 人名部分會採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