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虛擬社群

壹、虛擬社群的定義

Rheingold(1993)是虛擬社群早期的研究者之一,同時也是網路社群 先驅之一「The Well」的創辦人,認為虛擬社群是一種社會體,它的發生 來自於虛擬空間上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係在網路上的長期發 展。Rheingold 認為從報紙出現以後,人們便開始跨越傳統社區的藩籬,

從各種大眾或小眾媒體上找到與自己有相同閱讀興趣的人,因而衍生出虛 擬社群的社會現象。然而直到網際網路的出現,才真正發現虛擬社群的價 值。

Hagel 與 Armstrong(1997)認為:虛擬社群的真正意義在於藉由網際 網路把人們聚集在一起,透過一個讓人們自由交往的生動環境,使成員在 社群裡持續互動,分享共有興趣(利益)與需要,創造出相互信賴與彼此 瞭解的氣氛。

Romm,Pliskin 與 Clarke(1997)認為相較於以視聽媒體(如無線電,

電話,傳真,電視,視頻,或者電腦)為工具的簡易媒介,虛擬社群所具 有的”韌性”(“Robustness”)更加凸顯,其特點為所有成員具備共同目 標與理想,高度穩定,成長,忠心與承諾特質。Romm 認為即使實際上多數 虛擬社群在”韌性”上不如實體(Face-to-Face)社群,然也可稱得上為一 暫時性社群(引自王孟邦,民 90)。

羅家德(民 89)虛擬社群真正的意義是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透過網路 建立起互動的基礎,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興趣、人際關係與交易)。

事實上虛擬社群並無一標準的定義,然而姑且不論其論點孰是孰非,

虛擬社群確實已帶來諸多包括社會、法律、管理等方向的研究議題以及龐 大的商業應用潛力(Romm,1997;Hagel & Armstrong,1997)。從早期的社 會觀點,到近來強調在商業上的應用,虛擬社群因資訊與網路科技的發展 而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綜合上述對於虛擬社群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表述,探究其 精義大多認為虛擬社群是「透過網路為了彼此的目標或興趣進行互動與交 流的一群人」。

而本研究所採用之虛擬社群定義為「運用網際網路進行溝通、討論,

並具有共同興趣或需求的一群人」。

貳、虛擬社群的類型

虛擬社群的種類非常多,國外學者對虛擬社群也有諸多不同分類方 式,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依會員需求分類

社群成員參與社群的需求不盡相同,社群組織者為求社群的發展,就 必須儘可能滿足會員的所有需求。Hagel 與 Armstrong(1997)依據人類的

需求將會員的需求分為四類:

(一)興趣型(communities of interest):以特定興趣為主旨的社 群,是目前最普遍,也可能是最容易建構的一種社群模式,如 果會員對某項主題感興趣,就會盡可能獲得所有相關的訊息,

一旦他們發現一群跟他有相同興趣的人,很自然地就會聚集在 一起交流並共享資訊。大多數人都會有一些熱中的興趣與嗜 好,例如旅遊、運動與養寵物等。虛擬社群的建立因素之一,

便是將散佈於世界各地中、對某一主題有相同嗜好的人群集起 來。

(二)關係型(Communities of relationship):一些生活上的經驗、

信仰宗教、健康狀況以關係為主的社群。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 有一些新的及強烈的生活體驗,使我們渴望與跟我們具有相同 經驗的人接觸與分享。虛擬社群為這些具有共同人生經驗的人 們製造相知相惜的機會,並超越時空限制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 係。

(三)幻想型(Communities of fantasy):網路環境創造一個讓人們 可以幻想與娛樂的空間,滿足了人們逃避現實的需求。網路環 境為我們帶來充滿無限可能與創意的新世界,當然吸引了許多 愛好探險的人們聚集在網路上。例如網際網路上的名為

「ESPNet」的運動社群,參加的人可以成立自己的夢幻球隊(用 真實世界的球員名字),然後跟其他會員成立的虛擬夢幻球隊來 一場世紀爭霸戰。

(四)交易型(Communities of transaction):成員上網的目的在於 資料的收集與交換以及取得一些經驗與看法。社群參與者在網 路上進行「交換」情報的行為,廣義來說也是為了滿足「交易」

的需求。只要社群成員同樣對某種產品與服務感到強烈的興

趣,當他們開始聚集在線上交換情報與討論購買經驗時,虛擬 社群自然就會發展出滿足「交易」需求的能力來。

二、依應用型態分類

虛擬社群型態已從社會族群轉變為商業用途,以作為電子商務的利 器。有學者認為企業內網路(intranet)也應該納入社群經營的觀念,以 促進同事間的溝通、創意的激發,以及知識的累積(Liff,1998)。

除了企業內部應納入虛擬社群功能外,企業間的社群也形成了電子企 業社群(e-business community)(Tapscott,et al,1998)。使用網際網 路或其他媒體作為合作或競爭平台的供應商、配銷商、貿易商與顧客網 路,為企業對企業(business to business)的虛擬社群。

參、虛擬社群的設計理念

邱貴發(民 85)虛擬社群的設計理念可分別從靜態的結構設計、動態 的結構設計、及其他的設計考量三方面來說明:

一、靜態的結構設計

虛擬社群的靜態結構設計指的是環境的建置,其規劃理念源自於實務 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一個實務社群必須具備基本結構、工具、

與人員等三個面向,其重點如下:

(一)基本結構考量

虛擬社群應屬於 Internet 式的廣域網路結構,而不是區域網路 式的結構。

(二)工具考量

虛擬社群應以 Internet 上的工具來建造,如整合 WWW、BBS、

FTP、 e_mail、online chat、mailing list、database Protocal、search engine 等,皆是可行的方向。

(三)人員(社群成員)考量

成員的考慮應朝目標導向(goal-direction),即以學習社群成 立的目標來考量成員。如果是以某領域的學習為目標(學習領 域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則成員應包含領域的研究者、實際 工作者、與該領域教師、及學習者。 此外,在實務社群理念中 是沒有專門教師的存在,換言之,社群成員皆是實務工作者。

學習是在實際的社群參與中形成的。

二、動態的結構設計:

完成了靜態的結構設計後,接著便考量社群結構中該有的活動,包括 接觸(access)、溝通、合作、與知識分享等,使社群成員進行參與式學 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因此虛擬社群的動態結構將包含下列考 量:

(一)接觸(access)

社群成員有多少接觸專家與學習資源的機會?

(二)溝通(communication)

同步與非同步溝通的使用時機為何?社群成員中溝通對象與溝 通方式為何?

(三)發表(learn to talk)

社群成員應能發表意見、回答問題、提出疑問,以及社群中應 有網路禮節及網路倫理。

(四)合作(collaboration/cooperation)

社群中的分工合作如何進行與安排?

(五)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

如何分享討論與研究結果?如何使社群成員有參與感與貢獻 感?如何有效管理社群內的學習資訊與內容?

三、其他設計考量

(一)學習材料的考量

「分散式智慧」(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主 張 學 習 不 僅 要 團 體 中 的 每 一 份 子 群 策 群 力,各 盡 其 長,還 要 善 加 利 用 物 品 及 工 具 , 才 能 分 享 原 本 分 散 於 各 處 的 知 識 , 逐 漸 提 昇 社 群 份 子 的 知 能 。 以分散式智能的觀點來看,知 識是存在人或物件上,因為存在於實際的人與物件上才是實務 知識。學習材料則應在討論中形成,以社群參與與互動的方式,

來建構與累積屬於此社群的知識。在實務推展過程中,學習材 料或學習資料庫的建置有其必要性,且應把握學習者主動學習 的理念來建置。

(二)學習輔助工具的考量

學習輔助工具是為了讓學習者能夠順利學習,其工具包含了討 論工具、線上字典、或筆記簿等,皆是可行的輔助工具。

(三)經營者(moderator)的考量

經營者的設置十分重要,因為虛擬社群的經營者將負責引導與 協調社群的運作。

肆、虛擬社群平台功能之介紹

羅家德(民 89)指出,只有人際間的互動與關係、經驗的累積與凝聚,

才能真正創造出虛擬社群的真實價值。因此虛擬社群的功能設計便是以促 進社群成員互動溝通與經驗累積為出發點,張基成、楊昭儀(民 88)曾提 出企業教育訓練人員專業成長網路社群應具備之六大功能要件,其中包含 討論區、專業能力本位課程區、資源分享區、新知活動通報區、網路資源 連結區、及其他功能區,分述如下:

一、討論區

討論區可以分為同步與非同步兩種,並認為討論區可以聘請專家學者 或資深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經營者、仲裁者或協調人,來帶動及協助討

論活動的進行,同時這些非即時的討論資料經過時間的累積,便可以經過 整理而形成學習資源庫或常用問題集(FAQ),以提供日後的學習者參考與 查尋。

二、專業能力本位課程區

專業能力本位課程區的概念,是認為社群中可以規劃社群知識專業課 程區。以企業教育訓練人員專業成長的虛擬社群為例,其企業教育訓練人 員專業能力便是依據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及其他學者與企業所界定出的教育 訓練人員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作為規劃專業能力本位課程區之參考依 據,及提供社群成員上線學習的機會。

三、資源分享區

以教育訓練為例,資源分享區包含有訓練資源、訓練體系制定與規 劃、訓練課程規劃、訓練媒體選擇與製作、訓練教材設計、訓練方法與策 略、訓練實施與規劃、訓練評量以及各項相關的工作表單,這些資源均可 置於社群網站之中,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四、新知活動通報區

新知與活動通報是在社群中提供最新的訊息與活動,而資訊更新的工 作與資料來源,則有賴於系統管理者的蒐集,以及每個社群成員的主動提 供。

五、網路資源連結區

除了虛擬社群的本身所提供的豐富資源,亦可提供其他相關網站連結 及資訊,以進一步拓展社群成員的學習視野。

除了虛擬社群的本身所提供的豐富資源,亦可提供其他相關網站連結 及資訊,以進一步拓展社群成員的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