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對零體罰政策之知覺與管教行為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對零體罰政策之知覺與管教行為的相關研究

本節將就零體罰政策實施與管教行為二者間的相關研究進行討論,並從 中歸納出研究結果,以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基礎與理論

壹、零體罰之相關研究

從零體罰之相關研究結論,可以發現整理如下的結果(詳見附錄四): 一、有高達半數以上教師贊同適度體罰之存在,但有越來越多教師傾向於

「不再體罰」或減少體罰,且已多採用非體罰的處罰方式。

二、李秀娟(2006)研究指出,不同年齡、任教年資、職務及班級學生數 的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呈現顯著差異。七成(73%)以上的受試 者在零體罰政策頒布實施後,是採取「不再實施體罰」或「減少體罰」

的方式,有五成左右的受試者在管教學生方式上則「沒有什麼改變」。

三、潘志賢(2006)研究指出,接近七成的教師支持體罰,不同職務的教 師,在體罰的認定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資之教師,對於體罰行為的

32

法律責任認知,具有顯著差異。

四、蔡綺芬(2007)研究指出,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性別、

教學年資和學校性質的不同有關,屏東縣高中職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 對學生平等權有更深的瞭解;在學生自由權認知方面,資淺教師比資 深教師、大專學歷教師比研究所以上學歷教師對學生自由權有更深的 瞭解;在學生教育權認知方面,資深教師比資淺教師、公立學校教師 比私立學校教師對學生教育權有更深的瞭解。

五、洪依如(2007)研究指出,教師管教學生情形與零體罰教育法規的認 知具有相關性,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法規的認知具中高程度的理解且管 教行為趨於正向;近四成教師不同意法規內容清楚規範教師管教行為;

教師對法規的認知會影響教師管教方式。

六、陳玲芳(2007)研究指出,教師認為零體罰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於正面 影響。

七、郭維如(2007)研究指出,有六成教師認為法規中對體罰的定義不夠清 楚,且有七至九成之教師認為「零體罰」教育政策推動後,會影響教師 的教育理想和熱忱。零體罰政策相關法令之態度,在性別、年齡、年 資、學校類型與規模方面,均有顯著差異。教師對於體罰行為與零體 罰相關政策認知程度越高、對零體罰政策的接受態度越正向,其整體 班級經營策略運用狀況亦就越佳。

八、劉怡君(2007)研究指出,教師零體罰態度持肯定但不完全認同的態 度。學生對於教師體罰,採取接納的態度,承認教師體罰對其學習態 度方面有正向的影響;也期望教師能減少體罰,增加溝通,並給予多 方面的瞭解與互動。

九、鄧淑方(2007)研究指出,國中學生家長零體罰知覺與其對教師管教 行為看法呈現正相關,可作為預測其對教師管教行為看法之參考;

十、周怡君(2008)研究指出,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教育行政相關 人員及教學年資深者,對於零體罰教育政策的認同度較高。年齡在 41

33

歲以上、教育程度高、教育行政相關人員及教學年資深者較認同實施 零體罰政策會帶來的正面效益。教育程度較高、教育工作人員、教育 工作年資較深者自認不再施以各種體罰的比例較高。

十一、 利佳桂(2009)研究指出,屏東縣國小教師在校園零體罰的認知上,

會因為最高學歷、教學年資、學校所在地、任教年段和擔任職務的不 同,產生差異。但性別與學校規模則沒有差異。對校園零體罰的認知 越高,管教行為也越正向;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校園零體罰的認知越高,

越能有效預測教師之管教行為。

十二、 張怡潔(2010)研究指出,不同性別、職務、服務年資等變項之雲 林縣國中教師對整體工作投入無顯著差異。不同學校規模之雲林縣國 中教師對整體工作投入有顯著差異。雲林縣國中教師在整體零體罰知 覺與工作投入各層面及整體呈現正相關;雲林縣國中教師在整體工作 壓力與工作投入各層面及整體呈現負相關;雲林縣國中教師在零體罰 知覺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投入具有預測力。

十三、 林玳妃(2012)研究指出,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有無子女、擔 任不同職務、不同師資養成方式,探討花蓮縣國小教師在各個層面上,

不同背景均未達顯著差異。教師對體罰的認知具有中等程度的了解,

而教師對體罰的認同度也同樣有中等程度。教師對零體罰的政策認知 具有高度程度的了解,而教師不認同零體罰政策也具有中等程度。

上述研究,整理之後大多有下列情形:

一、 教師對零體罰政策之認知大多具有中等以上的程度,甚而有些研 究會到達高程度。

二、 大多研究在教師不同年資上皆有顯著差異,而且年資越深,認同 度較高。

貳、教師管教行為之相關研究

茲將管教行為的相關研究,整理彙整相關研究結論(詳見附錄三): 一、朱賡忠(2005)研究指出,學校學生常發生之偏差行為可分為四類,

34

包括:學習態度不佳、生活常規不良、違規行為、違法行為等四大類 型。學校在實施本辦法時所面臨的困擾,主要來自:辦法本身的不週 延、學生人格特質、家庭因素或學區環境影響、家長的態度、學校行 政的效能、以及教師的專業知能等。

二、陳怡如(2006)研究指出,大部份教師都會落實正當的管教程序,但 仍有部份教師會以體罰來管教學生。男性、研究所在學校的教師較常 使用體罰。主任對於非任教班級學生及其校外行為較常會介入管教。

屏東市的教師較具正向的管教態度。

三、郭詠菁(2006)研究指出,年齡越高、服務年資越高的教師對零體罰 所持的負向態度越高,且實施零體罰對其管教態度的影響也最大。不 同性別的教師對零體罰所持正向態度或負向態度並無顯著的不同,但 管教態度卻有所差異。任教於學校班級數在 13-36 班規模之教師,對 於零體罰政策的正向態度最高。

四、蔡東霖(2007)研究指出,在管教學生之前,大部分教師會考慮學生 的行為動機、年齡、家庭背景、身心狀態等各方面因素。學校環境變 項對教師管教行為之民事責任的態度影響較大。「比例原則」為教師的 管教行為是否成為「不當管教」或「違法管教」之重要準則。

五、蔡綺芬(2007)研究指出,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性別、教 學年資和學校性質的不同有關。

六、陳寶卿(2008)研究指出,高雄市國小教師的「學校類型」、「性別」、

「婚姻狀況」、「教育背景」在零體罰管教行為有差異。

七、尤淑貞(2008)研究指出,零體罰政策讓校園體罰減少但並未消失,

柔性勸導」與「通知家長」成為新的管教主要策略。教師會多方考慮 背後因素,但教師偶爾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遭遇困難時的因應策 略:尋求訓導處、輔導室、社區人士與警政單位的協助。

八、巫季烈(2008)在零體罰教育政策實施後,對管教學生的方式上偏向 正向。多數教師均認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儘早釐清「管教」、「處罰」

35

與「體罰」之關係,並研擬可行相關配套措施,藉以落實政策之推行。

九、利佳桂(2009)研究指出,屏東縣國小教師在管教行為上,會因為性 別、教學年資、學校所在地、任教年段、和擔任職務的不同,產生差 異。但最高學歷和學校規模則沒有差異。

十、溫 瑞 文(2009)研究指出,零體罰政策執行情形與問題:校園內零體 罰逐漸落實,但管教成效不佳、學業難以要求,因此教師負擔增加、

心態消極。教師管教的因應策略:結合行政、家長等資源協助管教與 維持師生良好關係並加強專業、多變的管教作為。

十一、 劉秀美(2010)研究指出,有 8 成以上教師認同零體罰政策確實減 少教師的體罰行為,傾向負面多於正面。零體罰實施後,教師只能規 勸犯錯學生,效果並不彰,校園氛圍感受上,教師的無力感倍增。

十二、 林玳妃(2012)研究指出,「體罰的認知」與積極改變管教策略、期 待的配套措施呈顯著正相關。國小教師採積極管教策略明顯高於消極 的因應方式。國小教師對零體罰政策相對的配套措施有高度期待。

綜上所述,大多數教師對於零體罰政策下之管教行為皆因為管教策略改 變、管教配套措施不足,而使得教師管教心態趨於保守、消極。大多數教師 管教皆偏向正向。對於教育部所提供之管教配套措施,教師雖有高度期待,

但礙於現今管教配套措施仍有改進空間,皆需要主管機關多方協助。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