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本研究目的之一,欲探討學前教師幸福感之現況,以及其與工作壓力、工 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等,故本節即針對教師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教師幸福感之 研究工具、教師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三大部分來進行討論。

壹 壹

壹 壹、 、 、 、教師幸福感之定義與 教師幸福感之定義與 教師幸福感之定義與 教師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 理論 理論 理論

目前於幸福感的研究當中,尚無針對教師而發展出相關幸福感理論,因而 在此部分將以探討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作為基礎,研究者在進一步從中推論至學 前教師幸福感之相關文獻論述。

一 一

一 一、 、 、 、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 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 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 幸福感之定義與理論

(一一一一))))幸福感之幸福感之幸福感之幸福感之定義定義定義 定義

Andrew & Withey 於 1976 年認為幸福感是對生活事件滿意之程度及個體評 估所感受到之正負向情緒,是一種整體不可分割的概念,或是將幸福感定義為快 樂(happiness)(Diener, 2000);張春興(2006)說明幸福感為個體所覺知心 靈上舒適感並擁有活力的狀態;吳淑敏(2003)歸納西方社會科學家認為幸福感 是一種個人正向、主觀的感受;中國哲學家則著重幸福感,視為是一種內心精神 層面的悅樂安適狀態;William & Galliher (2006)也認為幸福感包括正向的愉 快情緒、負向的心情,以及高度的生活滿意;中國學者邢占軍(2005)則從情緒 上的評估切入,認為一個幸福的人必先擁有心理上的健康,而此健康狀態就是由 情感表達中所反映出來的;Soloman & Blyth (2003)認為幸福感可以從身心健康、

心理調適、參與社會活動以及財務狀況情形做鑑衡;學者 Cloninger (2004)認為 幸福感為穩定的人格特質,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此項人格特質得以引導個體擁 有正向情緒及降低負向情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另外,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下也發展出另一種對於幸福感的看法,認為幸福 不能單指為獲得快樂感受或侷限在正向感受而已,還要加上個體發揮自身潛能而 達到完美的體驗,稱之為「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後期學 者 Keyes & Waterman(2003)納入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加以擴 充幸福感之概念,並將其定義為在心理幸福感上,主要是探討個體內在所反應出 自我心理調適與對生活事件之宏觀的知覺;情緒幸福感是由個體對自我生活中情 緒狀態的知覺與判斷,即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與感受到的正、負向情緒強度;在社 會幸福感則是透過公眾和社會準則來評量自我在生活中的機能(余民寧、許嘉家、

陳柏霖,2010)。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睽諸上述學者對幸福感所作的定義,研究者認為學前教師幸福感之定義為 教師主觀上於社會、心理、情緒上的幸福愉悅感受;由於教師無法脫離整個社會 而獨立,因此在社會幸福感中,認為是以公眾與社會準則來評量自我在生活的機 能,如教師評量自身是否對社區有所貢獻;在心理幸福感的部份則是除了探討學 前教師獲得愉快的正向感受外,還要瞭解是否教師因得以發揮潛能,而感受到完 美的人生體驗,如有能力挑戰工作上的創新等;情緒幸福感則意旨學前教師對於 自身生活上的滿意程度以及正、負向的情緒感受,如:學前教師是否滿意目前的 生活、是否時常充滿喜悅等。如此,多面向的定義學前教師幸福感,才能更豐富 的探討其幸福感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二二二))))幸福感之內涵幸福感之內涵幸福感之內涵幸福感之內涵

現今探討幸福感內涵分別有:幸福感(well-being)、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社會 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等(林子 雯,2000;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然而目前因為不同的研究領域與 研究對象,幸福感內涵已被混用,加上學者認為幸福感為一個複雜且多元構面的 概念,因而無法明確的做區別,研究者為了本研究之需要,因而需在更深入探討,

以釐清學前教師相關之幸福感內涵:

Holmes (2005)將幸福感分為四範疇,包含(一)身體幸福感(physical well-being):涵蓋體能的各層面,舉出均衡運動、健康飲食等皆有助於幸福感 之形成,其中以身心平衡為最重要的因素;(二)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依據個體在面對事件時的情緒反應、因應策略、辨識、理解,使 得正、負向情緒感受達成平衡,並且適當的表達出情緒的能力,為情緒幸福感的 重要論述;(三)心智幸福感(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ell-being):乃指鼓 勵個體維持其工作過程中的專業與個人發展;(四)心靈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為個體追求創造性的自由生活和自我批判意識的能力。

Key 與 Magyar-More (2003)提出評量心理健康的模式應包含 Ryff 於 1989 年所提出之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以是否滿足個體實 現其潛能所要面臨的挑戰角度說明,提出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的 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及自我接受六部份;Keyes 於 1998 年所提出之社會幸福感

(social well-being):強調個體與社會關係的適應、社會任務的實踐等,並提 出個體在社會組織當中所會面臨到的任務,含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凝聚、

社會接受與社會實現五類型;Diener, Suh, Lucas 與 Smith 於 1999 年所提出之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認為幸福感為個體主觀上的評估,由快 樂、生活滿意、及正、負向情緒的平衡所構成(Key & Magyar-More,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余民寧等人(2011)則將 Keyes 於 2002 及 2005 年和 Keyes 與 Waterman 於 2003 年對於幸福感的觀點,歸結出教師主觀幸福感內涵的各構面,如下表 2-3-1 所示:

表表

表表 2222----3333----1111 教師主觀幸福感內涵結構表教師主觀幸福感內涵結構表教師主觀幸福感內涵結構表 教師主觀幸福感內涵結構表 主構面

主構面主構面

主構面 次構面次構面次構面次構面 構面定義構面定義構面定義構面定義 構面描述構面描述構面描述構面描述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正向感覺

情緒幸福感 擁有積極情感 沒有消極情感 覺察生活滿意 公認快樂

正向機能

心理幸福感 獨立自主 環境掌控 生活目標 自我接納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 個人成長

社會幸福感 社會統整 社會接納 社會貢獻 社會實現 社會一致性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 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585858(1),55-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綜合上述學者們之論述,整理出下述關於幸福感之內涵:

(一)外在評量標準:主要以道德標準做衡量,當個體達至此標準時,幸福感油 然而生。

(二)著重於情緒:開始以個體生活中主觀的感受為焦點,探討正、負向情緒,

當正向情緒多於負向情緒時,便為幸福感,但卻忽略了認知活動也會影響 幸福感的部份。

(三)著重於認知:幸福感是來自於個體對於過去一段時間的整體評估,但卻忽 略了個體短期情緒的部份;

(四)情緒與認知之整合:鑒於先前單一重視於情緒或是認知而產生的缺失,在 此將兩者做整合,探討個體對於生活中之滿意程度與正、負感受之整體性 評估,同時兼顧情緒與認知影響幸福感的部份;

(五)身心健康:以個體之身心健康為衡量幸福感高低之標準;

(六)社會準則:以社會之規準,來衡鑑自我於生活中的機能。

進一步研究者推論,學前教師幸福感內涵為教師是否擁有正向的情緒感覺,

如:學前教師在面臨工作上的困境時,是否還能有積極的正向情感;以及是否擁 有正向的機能,使之對於教學能夠獨立自主、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進修以加強 工作上的專業、甚至到對社會得以有所貢獻等,皆屬於學前教師幸福感之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三三三))))幸福感之理論幸福感之理論幸福感之理論幸福感之理論

隨著正向心理學之發展,使得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在個體之正向感受,幸福 感便是其中之一,由於幸福感為一複雜面向的概念,故本研究將以下述幸福感相 關理論做討論,並推論至學前教師的部份。

1 11

1、、、、由上而下理論由上而下理論由上而下理論由上而下理論////由下而上理論由下而上理論由下而上理論(由下而上理論((top(toptop-top---down theory/ bottomdown theory/ bottomdown theory/ bottom-down theory/ bottom---up theoryup theoryup theoryup theory)))) 由上而下理論主張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到個體對外在事件的反應,例如:

較樂觀的人常把事件視為正向的,這也說明了為何在相同情境下的人,具有樂觀 特質之人比起不具有樂觀特質之人較容易產生幸福感(Lyubomirsky, 2001)。目 前已有研究指出,外向人格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神經質人格則與幸福感有顯 著負相關,此人格特質可能是天生的或是後天造成的(林志哲,2011)。

由下而上理論為幸福感是來自正向、愉快事件,隨著這些快樂的經驗累積,

使人易有幸福感覺產生,著重在外在環境事件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Lyubomirsky, 2001),此兩個理論可以互補之,但要先釐清人格特質與個體生活正向經驗是如 何運作的。

222

2、、、、活動理論活動理論活動理論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activity theory)(activity theory) (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又被稱為自動目的理論(Auto telic Theory)。認為幸福感即為個體 自動且專注參與某活動,像是工作、休閒與動運等,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得以發 揮潛能並滿足其需求,則會產生正向的成就感與價值感,最終關注的是個體在活 動中的表現而非目標,是過程而非結果,常用於人與工作配合的模式裡,對學前 教師而言,如果在工作中能夠剛好發揮能力,則會產生幸福感,另外,此理論有 可能會高估個體內在經驗(林志哲,2011)。

333

3、、、、目標理論目標理論目標理論目標理論(((Telic Theory(Telic TheoryTelic Theory)Telic Theory)) )

3、、、、目標理論目標理論目標理論目標理論(((Telic Theory(Telic TheoryTelic Theory)Telic The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