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工作壓力之模式與研究、分別從工作壓力的定義、教師工作壓力定 義、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教師工作壓力的現況,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來探討教師的工 作壓力。

壹、工作壓力的意義

本小節界定壓力的型態、定義工作壓力,並歸納教師工作壓力之特性。

一、何謂壓力

壓力(stress)一辭來自拉丁文的 stringere,意指辛苦艱困,壓力分為負面的劣壓

(Distress),及良性的優壓(Eustress),一般人所謂的壓力,通常是指負面的壓力。「壓 力」一詞至今,已是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術領域常見的重要概念。物理學最早

24

對壓力提出解釋:指壓力為某種外力作用於物體而產生的抗力。爾後,壓力概念被應用 在生物學上,Lazarus(1966)認為壓力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現象,它產生強烈 的苦惱經驗,對其行為有極大的影響,Greenberg 提到生物在面對壓力的挑戰,會有「戰 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機制(潘正德譯,2000);Cannon 提出壓力會使個體產生 強烈的情緒而影響生理功能(引自王亦榮,1997)。換言之,個體在某個環境中,認定 環境中的某事件對其造成負荷,使其無法應付並危及身心健康時,壓力感就會產生

(Lazarus & Folkman, 1984)。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的碰撞結合,產生了生理、情緒 或行為上的反應(李穎慧,2006)。Alberson 與 Kagan(1987)視壓力為個體的高度負荷狀 態,壓力始於環境的要求而產生威脅感,導致身心緊張;Greenberg 與 Baron(1997)認為 壓力是個體在認知、情意及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反應模式;Miller 與 McCool(2003)認為壓力是個人情緒和生理所抗拒的刺激來源。舉凡生活型態的轉變、離 婚、轉換職業等都帶給人們程度不等的壓力,可能使人失眠、抽菸喝酒、性需求下降、

或人際關係變差(張郁芬,2001;行政院衛生署,2006)。Gerard 和 Hargreaves 提及壓 力的症狀會普遍反映在身體、情緒、心理與行為四個層面,且隨著壓力程度升高,出現 的症狀可能更多更複雜(江麗美譯,2001)。

有關壓力的界定可歸納為三種。一是刺激取向型,強調壓力是一種生活環境中客觀 存在的威脅性刺激。二是反應取向型,指個體因外界刺激,覺察到自己的身心反應。三 是交互作用取向型,將壓力視為是刺激與反應的互動結果,亦即個體對環境中具有威脅 性的刺激,經認知其性質後所表現的反應(唐璽惠等人,2002)。

綜合上述,壓力是人的內在反應與外在刺激的交互作用後,改變了身心恆常狀態所 產生的結果。壓力取決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及抗壓性而有程度不等的差異(郁淑芳,

2009),個人特質與其壓力知覺反應會產生交互作用,差異來自於先前的生活經驗、人 格特質或心理認知歷程的不同,而使個體在相同處境下,展現出不同的壓力反應(李彥 君,2002;Pithers & Foqarty, 1995)。

25

二、工作壓力乃複雜的身心反應歷程

工作壓力一直是許多人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工作壓力意指人在工作情境中所感受 到的壓力。大多是工作環境周遭的人事物對個人的生理或心理,產生了正(負)面的影 響(張茂源,2002;陳蓮妃,2003;賴奕文,2003)。Pithers 和 Soden(1999)指出,工作 壓力會發生在個人與環境要求產生矛盾時。此種矛盾是個體面對負面的工作環境條件下 所出現的反應和行為(謝菊英,2002)。美國職業安全衛生部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 2007)將工作壓力視為當工作要求與工作者 的能力、資源、需求不一致時,引發的身心適應不良。

綜合上述,工作壓力是個人面對工作環境或工作要求的一種反應訊息歷程(陳麗 芬,2004),是工作本身及工作相關之人事物,在與個體的交互作用下,使個體的內心 和 行 為 在 無 法 適 應 及 調 節 的 情 形 下 , 產 生 了 種 種 身 心 不 平 衡 的 現 象 。Gerard 和 Hargreaves 認為有效管理工作壓力所帶來的壓迫感,會讓人表現優異(江麗美譯,2001), 但壓力一旦超過了限度,則有反效果(藍采風,2003)。本研究認為工作壓力知覺是一 種複雜的身心反應歷程,其反應對個體產生了好的效果或不好的影響(Goldstein & Kopin, 2007;Wild, Ebbers, Shelley & Glemelch, 2003),工作壓力的高低是取決於個人對環境與 要求的能力及適應力。

三、教師工作壓力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發現教師的工作壓力具有兩種特點。

(一)教師的工作壓力多為負向的情緒及經驗

Kyriacou 與 Sutcliffe(1978)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因工作產 生沮喪、挫折、憤怒、困擾等負面反應;Litt 與 Turk(1985)將教師工作壓力視為一種不 愉快,負面的情緒以及苦惱的經驗。教師在教學環境中,易因感受到壓力,而產生負面 情緒或導致生理失調,顯示教師大多數的工作壓力多為負向的情緒經驗(廖翌妙,2002;

Borg & Riding, 1991;Boyle, Borg, Falzon & Boglioni, 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來自於教

26

師與學校人事物的互動過程(鄭媛文,2005)。其壓力無論是教師內在知覺與學校教學 環境失衡(吳宗達,2004),而使身心受到壓迫的狀態,造成身心能量匱乏,或是教師 在處理學校工作時,因學生、家長、人際關係、工作任務等外在情境因素刺激交迫,而 引起負面的情緒與反應,無論如何,工作壓力都會妨礙工作表現(徐秋榮,2005;郭耀 輝,2003;蘇國興,2003),對教師的身心狀態與教學行為有莫大的影響。

(二)國中教師的工作特別具有高付出低回饋的特性

工作壓力不單只是工作環境造成,其中還包含個人對工作的知覺,將不同人置於相 同的壓力源下,不一定會產生相同的壓力反應(蔡志成,2004),McCormick(1997)提出 的責任歸因論(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認為人對於責任的歸因,會導致人對 工作壓力產生不同的知覺;李榮珠(2004)認為這是不同的認知導致人對壓力有不同的 反應和態度,個人對壓力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對壓力有足夠的適應能力的人,能調整 心態或實際行動因應壓力,減輕壓力對個人的負面影響。

Siegrist 和 Peter(2000)提出「付出-回饋失衡模式」(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簡稱ERI),如圖 2-3 所示。

圖 2-3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

資料來源:”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by Siegrist, J. & Peter, R., 2000, Occupational Medicine, 15(1), p.83.

此模式強調工作付出與工作回饋的失衡是造成工作壓力的主因,高工作付出且低工 作回饋導致高工作壓力。其工作回饋有金錢及工作保障等,自尊則指在工作上所感到受

外在(努力、

責任)的付出 內在(行為、態度、

情緒的)過度投入

高付出 低回饋

金錢 自尊 工作保障 晉升機會

27

尊重的程度。工作付出可分為外在與內在的付出,「外在付出」指個人為工作需求所做 的努力與所盡責任,而「內在付出」是個人渴望從工作上得到的肯定及成就感,而在工 作上展現的態度、情緒,及行為,過度投入工作,內外在付出都會超量。

「親子天下」雜誌(2010)調查抽樣全國的中小學教師,結果顯示高達七成的中小 學老師感到工作不被尊重,國中老師的無力感的比率幾乎是國小教師的兩倍,包括「不 相信自己努力,學生就會進步」、「不滿意教學成果」、「認為學校師生關係不和諧」。

有四分之一受訪國中老師不滿意教學成果;另有13.7%的國中老師,不相信自己努力,

學生就會進步。此雜誌亦提及早期創刊號調查,有近七成家長認為公立學校無法培育學 生面對未來應有的能力,顯示多數家長並不信任公立學校。

上述數據及研究,顯示國中教師除了工作內容及負荷量,其工作的壓力可能來自於 心理層面,包含社會大眾的觀感、師生關係,乃至教學的成效等皆反映了在國中教學的 教師,可能具有高付出低回饋的特質,從而使教師產生工作壓力,對工作的熱情失溫。

貳、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從事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理論依據,提供發展研究 因應教師壓力的策略,以下介紹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一、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e(1978)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是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先驅,所定 義的教師工作壓力,如前所述,不再贅述。由圖2-4 可知,其壓力的產生過程是教師面 對可能的壓力源時,經自身的認知評估是否會成為實際的壓力源,若是,則透過適應機 轉,對壓力做出因應,以減少威脅感。其因應壓力的歷程包括對壓力情境的評估與反應。

此模式的重點在說明教師人格特質對解釋壓力的重要性。簡言之,教師可能的壓力來源 有很多,壓力源是否會發展成實際的壓力源,需視教師的人格特質與知覺(適應能力、

信念、態度、價值系統等)的交互作用而定。

28

圖 2-4 Kyriacou&Sutcliffe 的教師來源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A model of teacher sress” by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 Education Studies, 4, p.5.

29

資料來源:“The counsele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by Moracco & McFadden ,1982,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p. 550.

1.潛在的壓力源

30

三、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1983)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與前述兩種模式的不同之 處,在於強調「學校與鄰近社區的特質」對壓力源的影響,如學校所處地區、學校班級 數、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及學校教師年齡分布等,都會影響教師工作壓力,如 圖2-6 所示此模式包含三個層面:

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壓力反應的關係。

2.教師特質的影響。

3.評估、適應機轉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力的關係。

圖 2-6 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by Tellenback, S. & Brenner, S. &

Lofgren, H., 1983,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p. 20.

綜合上述,此三種工作模式皆強調教師個人對壓力的知覺決定壓力的高低,及教師 工作壓力來源廣泛及複雜。教師個人的特質和周遭資源、學校與鄰近社區的特質、社會 的支持等皆會影響教師對相同的壓力來源有不同感受和反應,而產生壓力知覺的差異。

綜合上述,此三種工作模式皆強調教師個人對壓力的知覺決定壓力的高低,及教師 工作壓力來源廣泛及複雜。教師個人的特質和周遭資源、學校與鄰近社區的特質、社會 的支持等皆會影響教師對相同的壓力來源有不同感受和反應,而產生壓力知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