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的關係,藉由文獻探討建立研究架構。此 章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主要探討時間管理理論、教師時間管理情形與其運用策略;

第二節主要闡述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及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第三節彙整教師時 間管理及工作壓力之相關實徵性的研究,做為本研究結果參照與討論之依據。

第一節 教師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分別從時間管理的定義、教師時間管理之重 要性、教師時間管理理論、教師時間管理的現況,及教師時間管理所運用之策略等方面,

來探討教師之時間管理。

壹、時間管理之涵義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爆炸,重視終身學習的時代,時間管理受重視的原因在於人們渴 望學習如何有效的運用時間,減少浪費時間,提升個人競爭力。時間管理是現代人重視 的課題,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十分多樣化,相關的時間管理培訓亦很多。淺白的說,

時間管理談論的大多是,如何使自己更有效地安排工作計劃,掌握重點,合理有效地利 用工作時間,以下探討時間管理意義及特性,與教師時間管理之重要性。

一、時間的特性

人常云:「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金錢」、「跟時間賽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分 分秒秒的時間組成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認為時間是最短缺且 無可比擬的資源(吳美慧譯,2001);黑川康正認為時間是人類分配最公平的資源(袁 美範譯,1999)。可見人們普遍認為時間是有限且無法替代的珍貴資源。

時間分配人人均等,但人們卻因價值觀和習慣不同,在時間上的運用有明顯的個別

10

差異(丁復興,2003),而呈現出不同的生活面貌。英國學者托馬斯‧赫胥黎(T.H. Huxley)

曾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 二十四小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說:「時間是不能脫離我們對事件測量的 順序而獨立存在。」;黑川康正認為時間必須因為人與事的存在與運作,才產生意義與 價值(袁美範譯,1999);黄希庭與張志杰(2001)反映了相同觀點,認為人格特質反 映出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而逐漸形成個人對時間的管理態度,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的特 徵會表現在其運用時間的模式,每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其實是具有多維度的心理結構。

時間管理顧名思義是以時間為對象的管理,但井上富雄(1989)認為任誰都無法真 正的控制時間本身,時間的本身是無從管理的,可以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動;Forster 提 出真正需要管理的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鄭文琦譯,2005);德國的時間管理專 家Lothar J.Seiwert 認為時間管理為有效的自我管理(鄭文中譯,2004);唐璽惠、王財 印、何金針與徐仲欣(2002)認為時間管理是藉由妥善分配時間,有效管控及運用時間 資源以達成預期目標的自我管理。近十年的教師時間管理研究亦強調時間管理的意義應 是個人面對時間流動所進行的一種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方啟丞,2009;朱文 雄,1999;何志峰,2001;林蓉儀,2007;林鴻儒,2003;唐慧媛,2000;徐發斌,2002;

郭清榮,2003;曾安滋,2008;盧怡伶,2007;謝鴻志,2005)。

綜合上述,時間管理的意義取決於個人對於時間的看法,及對人事物的價值觀,時 間管理反映出個人的自我管理模式與特質,人格特質上的差異顯現在時間管理的運用模 式,個人對時間的認知和態度不同,表現在個人支配時間的實際行為上,而使時間管理 產生差異。

二、新一代時間管理特性

時間管理的發展至今有四個世代,從第一代重視備忘錄的使用,第二代重視規劃和 準備,第三代強調時間的自我控制,到第四代的價值取向。每一代的時間管理運用,都 是以前一代為基礎,配合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吳岩,2005)。第四代時間管理強調的

11

價值取向,除了具有前三代時間管理特點外,更著重的是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劉燕饒,

2001;張美惠、陳絜吾,2004),它強調一種思维方式的變革(胡郅虹,2007)。前三代 的時間管理較少強調從內心思考,僅強調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第四代時間管理強調 發揮時間管理的意義不僅是提昇做事的方法,還要做值得做、做重要的事。它探討生命 的主導權,時間管理使人感覺人生有意義和目標,以時間管理來達到滿足內心需求的成 就感,不再只是快速、機械化的把事情完成,更著重人的思考模式。

換言之,時間管理從強調高效率,強調「做事」,強調規劃、準備與效率,到人們

開始意識到時間管理非只是完成事情而已,它應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歷程,從自己的 內心去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依自己心中對事情的重視程度來行事,依自我需求進行時 間管理與規劃,使時間管理的意義更接近自我時間管理的概念。

就工作而言,時間管理是一種目標管理,它能夠指引工作方向。時間管理與工作效 率等於是一體兩面,時間管理的優劣攸關工作效率。廖慶榮(2000)認為時間管理等同 於工作效率;郭清榮(2003)認為時間管理為個人欲提高工作效率,達成工作目標的一 種進程,並認為效率就是效果;唐慧媛(2000)認為時間管理是分配工作的輕重緩急,

以提升工作效率;顏佩如與楊欣儒(2009)認為時間管理是運用計畫將時間化為實際的 步驟;方啟丞(2009)認為時間管理是事前規劃與正確執行,以達成工作效率和目標;

Peter 和 Denise(2005)定義時間管理是達到工作與生活目的的時間運用方式;Brigitte、

Wendelien、Christel 與 Robert(2007)提出時間管理是一種有目的導向的活動,顯示時間 管理是與目標結合的管理是一種有效利用時間的行為。此外,個人的時間管理亦需要透 過學習與反思去精進,需要時常學習新的觀念。徐發斌(2002)認為時間管理是尋求有 效運用時間的一種學習行為;何志峰(2001)認為時間管理是一門生活藝術亦是生活技 巧,是藉由計畫性的學習,來管理個人的時間資源,藉此提升時間的使用價值。

綜合上述,時間管理會形成一股督促力量,展現在做事效率的高低,同時體現了個 人的時間管理水平。此外,時間管理也是關乎個人能否找出工作乃至於其他生活目標,

12

能時常從「為了什麼」及「想做什麼」的觀點來思考如何運用時間。因此,個人的時間 管理應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時間技巧去規劃工作的流程,是依事情的輕重緩急規劃安排時 間,藉由不斷學習,並善用工具和資源,以逐步達成生活目標的一種自我管理過程。

三、教師時間管理之重要性

教師時間管理良好可適度增進教學效能,研究指出時間管理可以增進學校行政效能 與教學效能(何志峰,2001;徐發斌,2002;郭清榮,2003;謝鴻志,2006;陳明華、

吳明隆,2004),教師妥善運用時間能發揮時間的價值(范熾文,2006)。

研究也指出時間管理有助提升教師的適應力及競爭力(王偉琴,2005;陳柏蓉,

2004;黃珮鈞,2004;謝佳雯,2003)。鄭彩鳳(2002)與謝佳雯(2003)認為成功的 生涯規劃仰賴有效的時間管理;Hoerr(2004)認為教師有效率的使用時間,做好時間管 理,能應付工作的繁雜與挑戰,有助於教師的生涯規劃與競爭力。研究顯示妥善運用時 間,能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何志峰,2001;徐發斌,2002;郭清榮,2003;彭鴻原,2009;

曾安滋,2008;黃珮鈞,2004 ;謝鴻志,2006),有助於平衡工作負擔(方啟丞,2009;

林蓉儀,2007)。

綜合上述可知,時間管理有助於提升教師之工作效率,並減輕工作負擔。因此,本 研究所探討之教師時間管理,在於教師是否擁有能妥善運用時間,規劃教學工作,設定 教學目標,學習利用工具與週遭資源,適時的分工授權,以達成目標的自我管理能力。

貳、時間管理的理論

時間管理理論幫助個人檢視時間使用的狀況,針對效率不彰的部分,尋找較佳的改 善措施,以下說明時間管理的理論與原則:

一、Britton 與 Glynn 的心理時間管理系統

Britton 與 Glynn(1989)的心理時間管理系統(Mental Time Management System)認 為時間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在時間內,設定目標及目標優先順序、計畫任務及任務優先

13

順序,並加以執行,以滿足慾望,達成目標。心理時間管理系統是由「後設認知系統」

(metacognitive system)所執行,包含三個高層次要素:「目標管理者(goal manager)」、

「任務計畫者(task planner)」、與「時間表安排者(scheduler)」。三要素的關係如圖 2-1 所示:

圖 2-1 心理時間管理系統的高層次要素

資料來源: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p. 432), by Britton, B. K., & Glynn, S. M., 1989, New York:

Plenum.

「目標管理者(goal manager)」是依個人的慾望,及所瞭解的知識去辨別目標的重 要性,藉由排定總目標與次目標的優先順序(prioritized goals and subgoals),完成既定 的目標。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1.目標發動者(goal generator):個人因慾望與認知,產生預定要達成的各種目標。

2.排定目標優先順序者(goal prioritizer):依目標的重要性及輕重緩急,排定目標的 優先順序。

3.次目標的發動者(subgoal generator):依知識及可運用資源將目標劃分為次目標。

4.排定次目標優先順序者(subgoal prioritizer):考量次目標的可能性及限制,再排 定次目標的優先順序。

「任務計畫者(task planner)」為考量目標與次要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而排定任務和

次任務的優先順序(prioritized tasks and subtasks),考量完成目標所需進行的各種活動、

可行性,以任務的優先順序。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目標 任務 時間

慾望 目標及次目標的優先順 任務與次任的優先順序

14

1.任務發動者(task generator):思考完成次目標所需進行的各種可能的活動。

2.排定任務優先順序者(task prioritizer):按活動的可行性,排定任務的優先順序。

2.排定任務優先順序者(task prioritizer):按活動的可行性,排定任務的優先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