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

力之關係研究

研究生:黃安騏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i

謝誌

本論文的完成是因為許多人的幫忙才順利完稿的,回顧論文撰寫之初

到至今,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能得到這些人及時的建議和協助。首先

要感謝指導教授-曾榮華老師,您適時的關心我論文的進度,耐心的修改,

並導引我論文撰寫的方向,使我見到亦師亦友的學者典範。感謝口試委員

呂錘卿教授及賴志峰教授於口試過程中的細心指導和建議,上述三位教授

使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穫益良多,使此論文得以更加的完善與充實。此外,

要感謝一路相伴的好同學兼同事韻真,她時時的給予我協助和支持,使我

能順利完成論文。此外,感謝同事信譚、志豪、緯芳、梅君、怡如、婉茹

一路上鼓勵及建議。感謝家人及朋友們的精神支持,謝謝辛苦的媽媽,在

研究過程中,如此關心我的健康,謝謝姐姐,每當我在寫作遇到瓶頸時,

提供給我許多的靈感。也謝謝協助問卷發放的老師們,因為你們的協助,

才能讓我順利完成問卷的施測。在論文完成的這一刻,內心充滿著無限的

喜悅與感恩,僅將自己衷心的感謝和此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師長、家人

與朋友。

安騏 謹誌

2011 年 7 月

(3)

ii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 項的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並探討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最 後根據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相關 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的母群體,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共 發出 696 份問卷,回收 645 份,剔除無效問卷 15 份後,有效問卷為 630 份,並於問卷 回收後,以 SPS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 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分析,依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獲致結論如下: 壹、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中上程度的時間管理。 貳、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中等程度的工作壓力。 參、國民中學教師在時間管理各層面的程度會因部份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但就整體 面並無明顯差異。 肆、國民中學教師在工作壓力的程度會因職務不同而有所差異,導師所感受到的整體工 作壓力最高,專任教師則在部份層面的工作壓力高於兼任行政之教師。工作壓力各層面 的程度會因部份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伍、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有低度負相關,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對其工作 壓力僅有低度預測力。 關鍵字: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時間管理

(4)

iii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and Job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a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job stress and time mana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offered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educator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

To achieve the main purpose mentioned above, a total of 44 junior high schools, 696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ere sampled from Taichung City. A total of 630 questionnaires were evaluated as valid (valid rate 97.69 %).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 “ Questionnai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Time Management and Job Stress” was developed for research.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time management of junior high English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was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cale, “work authorization” was the highest one.

2.The job stress of junior high teachers was of a medium degree. Among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scale, “workload” was the highest one.

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ime management of the junior high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4.Homeroom teachers got higher scores on job stress than other teachers.

5.There were two cano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jobstress and time management. And the time management had a minor effect on teacher job stress.

(5)

iv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教師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 9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 23  第三節 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 ...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9

  第一節 國中教師時間管理之分析 ... 79  第二節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分析 ... 90  第三節 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相關及預測分析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11 

(6)

v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3 

參考文獻...………..117

中文部分………...……115 英文部分………...………133

附錄………..……….138

附錄一、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調查問卷(專家效度)

附錄二、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附錄三、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7)

vi

表次

表2-1 教師的時間管理策略 ... 18 表2-2 教師的時間管理研究發現 ... 20 表2-3 國中教師工作項目 ... 33 表2-4 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每週授課節數表 ... 34 表2-5 台中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每週授課節數表 ... 34 表2-6 性別與時間管理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0 表2-7 年資與時間管理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1 表2-8 學校規模與時間管理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2 表2-9 性別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4 表2-10 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5 表2-11 年資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6 表2-12 職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49 表2-13 學校規模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彙整表 ... 50 表2-14 教師時間壓力之研究發現 ... 54 表3-1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樣本學校類別及取樣人數統計 ... 60 表3-2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 ... 60 表3-3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 61 表3-4 專家內容效度意見調查名單 ... 63 表3-5 國中教師時間管理預試問卷題目分配情形 ... 64 表3-6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預試問卷題目分配情形 ... 64 表3-7 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66 表3-8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67 表3-9 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各層面因素分析摘要表 ... 69

(8)

vii 表3-10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各層面因素分析摘要表 ... 70 表3-11 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表 ... 71 表3-12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表 ... 71 表3-13 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量表正式問卷 ... 72 表3-14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正式問卷 ... 73 表4-1 國中教師的時間管理之現況分析 ... 79 表4-2 不同性別教師在時間管理上之 t 檢定分析 ... 81 4-3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在時間管理上之 t 檢定分析 ... 83 表4-4 不同任教年資在時間管理上之變異數分析 ... 84 表4-5 不同職務在時間管理上之變異數分析 ... 86 表4-6 不同學校規模在時間管理上之變異數分析 ... 88 表4-7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教師在時間管理上的差異情形之綜合整理 ... 89 表4-8 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之現況分析 ... 90 表4-9 不同性別教師在工作壓力上之 t 檢定分析 ... 92 4-10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在工作壓力上之 t 檢定分析 ... 93 表4-11 不同任教年資在工作壓力上之變異數分析 ... 95 表4-12 不同職務在工作壓力上之變異數分析 ... 96 表4-13 不同學校規模在工作壓力上之變異數分析 ... 98 表4-14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教師在工作壓力上的差異情形之綜合整理 ... 99 表4-15 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層面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01 表4-16 時間管理各層面預測「教學與輔導」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表 ... 105 表4-17 時間管理各層面預測「專業成長」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表 ... 106 表4-18 時間管理各層面預測「工作負荷」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表 ... 107 表4-19 時間管理各層面預測「工作壓力整體」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表 ... 107

(9)

viii

(10)

ix

圖次

圖2-1 心理時間管理系統的高層次要素 ... 13 圖2-2 Macan 的時間管理過程模式 ... 15 圖2-3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 ... 26 圖2-4 Kyriacou&Sutcliffe 的教師來源壓力模式 ... 28

圖2-5 Mora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 29

圖2-6 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 30 圖2-7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相關論文背景變項……….………..51 圖2-8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54 圖3-1 研究架構...………57 圖3-2 研究流程………...…75 圖4-1 典型相關分析……….101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陳述本研究的動機,依此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 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第三節是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 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及工作壓力的現況,及兩者 之間的關聯,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 面對快速變遷的大環境,各國為提升國民的素質及競爭力,近年來陸續興起教育革 新,臺灣亦是教改行列的其中一國,推動多項教育政策-如九年一貫課程、本土教學、 學校本位課程、開放教科書、英語教學、學習型學校、小班教學、師資多元化、教師專 業素養、家長參與校務、學生權益保障、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Kyriacou 與 Chien(2004) 的研究中指出造成臺灣教師壓力的主因來自教育政策的變動及大量的工作。面對改革後 的教育環境,課程發展多元化,學生素質差異大,教師的教學計劃日益複雜,教學、活 動、輔導等工作項目亦越來越多,外界對於教師的期待和要求,使教師承擔的教育責任 及工作負荷量日益增加,因而承受更多壓力(林美玲,2001;張志和,2009;郭泰平, 2001;陳青勇,2001;Austin & Muncer, 2005)。

Nagel 與 Brown(2003)提及近三十年來教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國內對教育人員工作 壓力的研究,近年來亦有研究陸續指出,教師的工作壓力知覺普遍在中上程度(江欣霓, 2002;吳明順,2002;吳錦隆,2001;林家鈺,2008;張黎香,2004;許桂鳳,2008; 陳榮茂,2002;楊靜芳,2004;劉瑞香,2008;蔡正光,2008;蔡育吟,2009;賴威岑, 2002;謝承慶,2001;謝茂水,2005;謝慧雯,2008;簡聿悊,2009;蘇慕容,2009)。 由於教學事務及問題較以往頻繁,但教師可運用的工作時間並無增加,在工作負荷漸增

(12)

2 的狀況下,教師可藉由妥善的時間規劃,改善因時間緊迫所引起的工作壓力。當然,時 間管理並不會是降低工作壓力的唯一解決之道,工作壓力的形成仍包含其他成因,但在 有限時間內,若欲將工作事務規劃得宜,的確需要一套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教師若時 間運用得宜,縱使面臨繁瑣之工作事務,依舊能勝任愉快。是故,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 及社會關注教育品質的要求下,教師應時常檢討其工作內容,思考如何善用時間,提升 工作效能,以因應新的教學環境。為了瞭解有效的時間管理是否能減輕教師之工作壓 力,研究者認為探討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現況及兩者之關聯確有其必要。因 此,在此研究背景下,引發研究者之研究動機如下: 一、時間是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關鍵資源 誠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所述:「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 除非善加管理,否則其他資源更無法管理。」(齊若蘭譯,2004),時間管理為一切管理 的基礎。時間效能的價值在工商業界受到相當重視,有效的時間管理,改善工作效率, 提升作業產出,反映在整體營運績效,為個人及組織帶來最大利益,然而教育界有別於 其他業界,工作環境較為獨特,由於教育成效難在短時間立竿見影,時間管理觀念的推 廣在教育界並不盛行(方啟丞,2009;徐發斌,2002;彭鴻原,2008)。但近年來由於 教育環境丕變,社會對於提高教育品質及教學效能的呼聲不斷,強調優質的教育品質來 自 有 效 能 的 學 校 , 故 學 校 從 封 閉 的 養 護 型 機 構 , 走 向 自 由 開 放 的 競 爭 型 組 織 。 Ferguson(1999)指出時間管理是二十一世紀學校的重要課題,強調好的時間管理可促進 學校革新的機會。基此,將優良的時間管理觀念與策略導引到教育界,使時間管理成為 提高學校及教師教學效能的訴求之一是十分重要的。 儘管多數人認同時間效能的重要性,但時間的管理運用卻因人而異,因而各自呈現 著不同的工作績效。教師們依其經驗、背景與工作環境,對於時間的認知與規劃自有一 套模式及策略。研究者在學校工作環境中觀察到,有些教師的時間規劃良好,善用電腦 工具輔助自己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有些教師能與學生或家長有效溝通,節省時間做其他

(13)

3 更有效的運用;亦有教師終日忙碌奔波,不得一刻清閒,時間耗損在零碎瑣事上,無形 中增加自身的工作壓力。同樣的工作時間,卻呈現不同的工作品質,這其中的差異隱含 著時間管理的優劣。因此,本研究的動機一在於,瞭解目前國民中學教師的時間管理現 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教師,其時間管理之差異情形。 二、教師的工作壓力日益增加 工作壓力是每位工作者皆有的現象,在任何工作職場都無法避免,壓力的感受度多 寡取決於個人的認定。研究證實適度壓力能激發工作潛能,但長期承受工作壓力,未得 到紓解,影響的不僅是工作品質及效率,亦容易引發身心健康的問題(江國梁,2001; 張育彰,2007;吳清山、林天祐,2005;張美華、簡瑞良,2006;Engelbrecht, Oswald, Swart & Eloff, 2003;Munt, 2004)。 Kyriacou(2001)認為教師是許多工作壓力較高的職業之一。教育部(2003)曾公布 一項小學教師需求及對教育施政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9%的教師感到工作壓力 大。9999 人力銀行於 2004 年針對全省 1320 位教師進行「教師痛苦指數」調查,教師痛 苦指數高達 71 分,幾乎已達到極度痛苦的崩潰邊緣(<現代夫子難為調查,教師的痛 苦指數調查>,2004)。桃園縣教師會在 2007 公布教師痛苦指數調查,調查結果指出國 中老師痛苦指數最高,10 項指數全部達到「痛苦」程度,顯示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沉重(臺 中市教育會,2007)。從其他國家的研究中,研究者亦發現教師的工作壓力是國際性的, 如美國公認的高壓力職業中,教師排前三名(Kuchinsky, 2006)。香港教聯會曾在 2009 年調查亦提出香港高達八成教師感到工作壓力大(歐陽杏櫻,2009)。事實上,教師的 壓力一直都存在且有增無減,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教師的角色與權限受到嚴峻的挑 戰,教育環境的變化使教師投入更多心力於教學中,教師配合學校各式活動的舉辦,與 家長的溝通,管理學生的問題,兼任行政職務等等,上述皆使教師工作的挑戰性更大且 壓力更甚以往。黃德祥(2000)在他的書中提及臺灣的國中教師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由於面對的是處於青春期身心變化劇烈的國中生,學生常出現正負交集的特質,教師要

(14)

4 處理的學生問題遠比國小及高中來得多且棘手。再者,中小學階段的教師在正常的教學 活動之外,仍有許多干擾教學的雜務,及許多非教學性工作,如:導護、評分、交辦行 政事務、家長來訪、留意學生的生活作息、處理學生間糾紛等等偶發事件,教師在授課 時間之外無法完全的放鬆及休息,顯示國中教師的工作痛苦程度是高於其他教師。因 此,本研究動機二在於,瞭解目前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知覺,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 中教師,其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 三、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間的關聯 許多研究文獻發現,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有工作負荷及時間壓力(吳至懿,2007; 杜昌霖,2005;周元璋,2003;林育伸,2005;林家任,2003;林家鈺,2008;邱姮娟, 2004;張進煌,2008;鄭媛文,2004;謝茂水,2004;顏進博,2003;Kyriacou & Chien, 2004)。國中教師是否因時間管理不良而導致工作壓力,或者時間管理良好之教師,其 工作壓力是否較輕,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研究能證實。 研究者任教於國中兼任導師,夜間同時進修碩士學位,進修初期經常感到時間運用 不足,無法擁有充裕的時間,去完成每一項工作,因此時常感到疲勞、焦慮及壓力,身 體健康亦發生狀況。此外,研究者在學校任教期間並沒有參加過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研 習課程。由於時間管理是壓力管理的策略之一,在無法改變工作份量的情形下,教師勢 必要學習自我調節及時間分配,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上述原因使研究者意識 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再者,近來有許多研究提出建議,教師可以時間管理來適度調節 工作壓力(李佩玲,2005;郭清榮,2003;黃婉菁,2003;盧怡伶,2007;聶夢玲,2003)。 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釐清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並探討教師時間管理對工 作壓力的預測力為何,俾以提供建議給教師在時間管理及減輕壓力之參考,希望喚起教 師及學校機構對時間管理之重視。基此,探討教師時間管理對於工作壓力的關係及預測 力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研究者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就其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

(15)

5 現況及相關性進行分析,提供國中教師加強時間管理及降低工作壓力之實務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時間管理之差異情形。 二、了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對於工作壓力之關係及預測力。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問題如下: 一、國中教師時間管理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其時間管理是否有差異? 三、國中教師工作壓力現況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五、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為何? 六、國中教師時間管理對工作壓力的預測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名詞及重要變項之意義更明確,以便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有 關的名詞及變項界定如下: 壹、國民中學教師

(16)

6 臺中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依法聘任之合格教師,職務包含導師、專任教師及兼任行政 工作之教師,不包含實習、代課(理)教師。 貳、時間管理 本研究定義之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係指個人有正確的時間觀念,能做好 時間支配,並合理運用時間,在有限的工作時間裡,能有效安排工作進程,排定工作事 務處理的優先順序,排除浪費時間的因素,是為提高工作效能,所進行的一種「自我管 理」過程。 本研究所稱時間管理,是指由教師為研究對象,填答由研究者編製之「國民中學教 師時間管理量表」。以分數表示之,分數越高,表示教師對時間管理愈良好。藉由此量 表,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教師在「時間規劃」、「人際溝通」、「分工授權」、「工具應 用」、「目標管理」五層面的時間管理現況。 參、工作壓力 本研究定義之工作壓力(job stress),係指個體在工作情境中,因人事物等工作環境 因素,使個體在身心方面所知覺之壓力。本研究之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從事與教學有關 工作時,在學校系統中,執行工作時所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包含生理的反應和狀況,與 心理的知覺及感受。 本研究欲探討之工作壓力包含「學校行政環境」、「教學與輔導」、「專業成長」、「工 作負荷」四層面。以研究者自編之「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的得分作為教師工作壓力的指 標,量表得分愈高,顯示教師知覺的工作壓力愈大。

(17)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就研究對象及內容兩方面,加以界定研究範圍,並依序說明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而言 因地緣之便,研究者選擇臺中市為研究地區,以九十九學年臺中市之國民中學正式 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導師、教師兼任行政及專任教師,並探討其性別、婚姻狀況、年 資、職務、學校規模等五個背景變項。 二、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國民中學教師在工作環境中所面臨的工作壓力及其時間管理情形僅含括以 下所探討之內容變項: (一)時間管理:包括時間規劃、人際溝通、分工授權、工具應用,及目標管理。 (二)工作壓力:包括學校行政環境、教學與輔導、專業成長,及工作負荷。 貳、研究限制 因受研究者主客觀之限制因素,本研究有幾點限制,以下分述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由於問卷施測過程中,受限於受試者之主觀意識、自我防 衛及社會期許效應等行為因素,可能會影響問卷調查之品質。再者,受試者於填答問卷 時之環境、時間、當日教學因素及填答意願,亦不在研究者控制範圍之內,故以量化調 查推論國中教師時間管理及工作壓力有其限制。此外,礙於研究時程的限制,未能進一 步採用訪談或其它質性研究方式比較分析,以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之區域性調查,研究結果若要推論到其 他縣市,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研究結論的應用,並不適用於國小或高中職教師, 僅限於國民中學,不宜作過度推論。

(18)
(19)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國中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的關係,藉由文獻探討建立研究架構。此 章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主要探討時間管理理論、教師時間管理情形與其運用策略; 第二節主要闡述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及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第三節彙整教師時 間管理及工作壓力之相關實徵性的研究,做為本研究結果參照與討論之依據。

第一節 教師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時間管理之理論與研究、分別從時間管理的定義、教師時間管理之重 要性、教師時間管理理論、教師時間管理的現況,及教師時間管理所運用之策略等方面, 來探討教師之時間管理。

壹、時間管理之涵義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爆炸,重視終身學習的時代,時間管理受重視的原因在於人們渴 望學習如何有效的運用時間,減少浪費時間,提升個人競爭力。時間管理是現代人重視 的課題,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十分多樣化,相關的時間管理培訓亦很多。淺白的說, 時間管理談論的大多是,如何使自己更有效地安排工作計劃,掌握重點,合理有效地利 用工作時間,以下探討時間管理意義及特性,與教師時間管理之重要性。 一、時間的特性 人常云:「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金錢」、「跟時間賽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分 分秒秒的時間組成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認為時間是最短缺且 無可比擬的資源(吳美慧譯,2001);黑川康正認為時間是人類分配最公平的資源(袁 美範譯,1999)。可見人們普遍認為時間是有限且無法替代的珍貴資源。 時間分配人人均等,但人們卻因價值觀和習慣不同,在時間上的運用有明顯的個別

(20)

10 差異(丁復興,2003),而呈現出不同的生活面貌。英國學者托馬斯‧赫胥黎(T.H. Huxley) 曾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 二十四小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說:「時間是不能脫離我們對事件測量的 順序而獨立存在。」;黑川康正認為時間必須因為人與事的存在與運作,才產生意義與 價值(袁美範譯,1999);黄希庭與張志杰(2001)反映了相同觀點,認為人格特質反 映出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而逐漸形成個人對時間的管理態度,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的特 徵會表現在其運用時間的模式,每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其實是具有多維度的心理結構。 時間管理顧名思義是以時間為對象的管理,但井上富雄(1989)認為任誰都無法真 正的控制時間本身,時間的本身是無從管理的,可以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動;Forster 提 出真正需要管理的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鄭文琦譯,2005);德國的時間管理專 家Lothar J.Seiwert 認為時間管理為有效的自我管理(鄭文中譯,2004);唐璽惠、王財 印、何金針與徐仲欣(2002)認為時間管理是藉由妥善分配時間,有效管控及運用時間 資源以達成預期目標的自我管理。近十年的教師時間管理研究亦強調時間管理的意義應 是個人面對時間流動所進行的一種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方啟丞,2009;朱文 雄,1999;何志峰,2001;林蓉儀,2007;林鴻儒,2003;唐慧媛,2000;徐發斌,2002; 郭清榮,2003;曾安滋,2008;盧怡伶,2007;謝鴻志,2005)。 綜合上述,時間管理的意義取決於個人對於時間的看法,及對人事物的價值觀,時 間管理反映出個人的自我管理模式與特質,人格特質上的差異顯現在時間管理的運用模 式,個人對時間的認知和態度不同,表現在個人支配時間的實際行為上,而使時間管理 產生差異。 二、新一代時間管理特性 時間管理的發展至今有四個世代,從第一代重視備忘錄的使用,第二代重視規劃和 準備,第三代強調時間的自我控制,到第四代的價值取向。每一代的時間管理運用,都 是以前一代為基礎,配合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吳岩,2005)。第四代時間管理強調的

(21)

11 價值取向,除了具有前三代時間管理特點外,更著重的是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劉燕饒, 2001;張美惠、陳絜吾,2004),它強調一種思维方式的變革(胡郅虹,2007)。前三代 的時間管理較少強調從內心思考,僅強調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第四代時間管理強調 發揮時間管理的意義不僅是提昇做事的方法,還要做值得做、做重要的事。它探討生命 的主導權,時間管理使人感覺人生有意義和目標,以時間管理來達到滿足內心需求的成 就感,不再只是快速、機械化的把事情完成,更著重人的思考模式。 換言之,時間管理從強調高效率,強調「做事」,強調規劃、準備與效率,到人們 開始意識到時間管理非只是完成事情而已,它應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歷程,從自己的 內心去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依自己心中對事情的重視程度來行事,依自我需求進行時 間管理與規劃,使時間管理的意義更接近自我時間管理的概念。 就工作而言,時間管理是一種目標管理,它能夠指引工作方向。時間管理與工作效 率等於是一體兩面,時間管理的優劣攸關工作效率。廖慶榮(2000)認為時間管理等同 於工作效率;郭清榮(2003)認為時間管理為個人欲提高工作效率,達成工作目標的一 種進程,並認為效率就是效果;唐慧媛(2000)認為時間管理是分配工作的輕重緩急, 以提升工作效率;顏佩如與楊欣儒(2009)認為時間管理是運用計畫將時間化為實際的 步驟;方啟丞(2009)認為時間管理是事前規劃與正確執行,以達成工作效率和目標; Peter 和 Denise(2005)定義時間管理是達到工作與生活目的的時間運用方式;Brigitte、 Wendelien、Christel 與 Robert(2007)提出時間管理是一種有目的導向的活動,顯示時間 管理是與目標結合的管理是一種有效利用時間的行為。此外,個人的時間管理亦需要透 過學習與反思去精進,需要時常學習新的觀念。徐發斌(2002)認為時間管理是尋求有 效運用時間的一種學習行為;何志峰(2001)認為時間管理是一門生活藝術亦是生活技 巧,是藉由計畫性的學習,來管理個人的時間資源,藉此提升時間的使用價值。 綜合上述,時間管理會形成一股督促力量,展現在做事效率的高低,同時體現了個 人的時間管理水平。此外,時間管理也是關乎個人能否找出工作乃至於其他生活目標,

(22)

12 能時常從「為了什麼」及「想做什麼」的觀點來思考如何運用時間。因此,個人的時間 管理應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時間技巧去規劃工作的流程,是依事情的輕重緩急規劃安排時 間,藉由不斷學習,並善用工具和資源,以逐步達成生活目標的一種自我管理過程。 三、教師時間管理之重要性 教師時間管理良好可適度增進教學效能,研究指出時間管理可以增進學校行政效能 與教學效能(何志峰,2001;徐發斌,2002;郭清榮,2003;謝鴻志,2006;陳明華、 吳明隆,2004),教師妥善運用時間能發揮時間的價值(范熾文,2006)。 研究也指出時間管理有助提升教師的適應力及競爭力(王偉琴,2005;陳柏蓉, 2004;黃珮鈞,2004;謝佳雯,2003)。鄭彩鳳(2002)與謝佳雯(2003)認為成功的 生涯規劃仰賴有效的時間管理;Hoerr(2004)認為教師有效率的使用時間,做好時間管 理,能應付工作的繁雜與挑戰,有助於教師的生涯規劃與競爭力。研究顯示妥善運用時 間,能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何志峰,2001;徐發斌,2002;郭清榮,2003;彭鴻原,2009; 曾安滋,2008;黃珮鈞,2004 ;謝鴻志,2006),有助於平衡工作負擔(方啟丞,2009; 林蓉儀,2007)。 綜合上述可知,時間管理有助於提升教師之工作效率,並減輕工作負擔。因此,本 研究所探討之教師時間管理,在於教師是否擁有能妥善運用時間,規劃教學工作,設定 教學目標,學習利用工具與週遭資源,適時的分工授權,以達成目標的自我管理能力。

貳、時間管理的理論

時間管理理論幫助個人檢視時間使用的狀況,針對效率不彰的部分,尋找較佳的改 善措施,以下說明時間管理的理論與原則: 一、Britton 與 Glynn 的心理時間管理系統

Britton 與 Glynn(1989)的心理時間管理系統(Mental Time Management System)認 為時間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在時間內,設定目標及目標優先順序、計畫任務及任務優先

(23)

13

順序,並加以執行,以滿足慾望,達成目標。心理時間管理系統是由「後設認知系統」 (metacognitive system)所執行,包含三個高層次要素:「目標管理者(goal manager)」、 「任務計畫者(task planner)」、與「時間表安排者(scheduler)」。三要素的關係如圖 2-1 所示:

2-1 心理時間管理系統的高層次要素

資料來源: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p. 432), by Britton, B. K., & Glynn, S. M., 1989, New York: Plenum.

「目標管理者(goal manager)」是依個人的慾望,及所瞭解的知識去辨別目標的重 要性,藉由排定總目標與次目標的優先順序(prioritized goals and subgoals),完成既定 的目標。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1.目標發動者(goal generator):個人因慾望與認知,產生預定要達成的各種目標。 2.排定目標優先順序者(goal prioritizer):依目標的重要性及輕重緩急,排定目標的 優先順序。 3.次目標的發動者(subgoal generator):依知識及可運用資源將目標劃分為次目標。 4.排定次目標優先順序者(subgoal prioritizer):考量次目標的可能性及限制,再排 定次目標的優先順序。 「任務計畫者(task planner)」為考量目標與次要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而排定任務和 次任務的優先順序(prioritized tasks and subtasks),考量完成目標所需進行的各種活動、 可行性,以任務的優先順序。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目標 任務 時間 慾望 目標及次 目標 的優先順 序 任務與次任 務 的優先順序

(24)

14 1.任務發動者(task generator):思考完成次目標所需進行的各種可能的活動。 2.排定任務優先順序者(task prioritizer):按活動的可行性,排定任務的優先順序。 3.次任務發動者(subtask generator):依序細分已排定優先順序的任務為幾個部分。 4.排定次任務優先順序者(subtask prioritizer):排定次任務先後,縮小任務的範圍, 並列出更具體可行的活動表。

「時間表安排者(scheduler)」,是為任務和次任務的優先順序,排定工作表(to do list) 的優先順序,執行既定的工作目標,逐步完成工作任務。時間表安排者包含兩個因素: 1.工作選擇者(job selector),依據每個任務與次任務的性質,列出每日的工作表(to do list),在表列的事情中,選擇當天要完成的工作。2.執行管理者(run manager),依序執 行工作表(to do list),執行過程中,若受到干擾,則執行管理者必須決定如何解決,順 利完成工作,再決定下一個執行的工作。 綜合上述,此理論認為時間管理得宜,明確的執行順序,避免受干擾並依序完成, 目標就能如期達成。也就是說,時間管理是以滿足個人的慾望,如期達成目標為目的, 因而設定目標優先順序、排定任務優先順序,依排定時間表執行工作的過程。 二、Huffstutter 與 Smith 的古典取向時間管理

Huffstutter 與 Smith(1989) 的 古 典 取 向 時 間 管 理 ( a classical approach to time management)共有四個循環步驟(引自林蓉儀,2007): 1.設立目標,按設定目標排定優先順序。 2.遵循每日時間表,確認時間沒有浪費的情形。 3.依據時間浪費的情形,增加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時間的浪費分為「外在的」與「內 在的」時間浪費,「外在的時間浪費」有訪客、電話、會議、文書工作、工作夥伴 的需求等;而「內在的時間浪費」在於自己無法拒絕,不能安排計晝及優先順序, 不能授權及作風傾向拖延等。 4.有智慧地運用自由時間,且自由地運用時間以完成所設定的目標。

(25)

15 綜合上述,古典取向的時間管理理論之重點除了強調設定目標、排定優先順序,遵 守時間表,有效率完成既定的目標,更強調加強管理內在及外在時間浪費的情形。 三、Macan 的時間管理過程模式 Macan(1994)的時間管理過程模式以時間管理訓練及知覺控制時間兩階段為重點, 以時間管理訓練增加時間管理行為。Macan 認為時間管理行為有三個重要行為:「設定 目標及優先順序」、「時間管理機械化的技巧(如列表、排時間表)」、「組織化傾向」,且 三者有交互影響之關係。 時間管理行為引導知覺控制時間,若上述三種時間管理行為實行程度越高,則越能 引導知覺控制時間,個人擁有了對自己時間支配的控制感,自身時間的掌握度進而提升。 理論如圖2-2 所示: 圖 2-2 Macan 的時間管理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Time management(p. 384), by Macan, T. H., 1994, Boston: Allynand Bacom. 綜合上述,Macan 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的過程模式重點在於,時間管理訓練有助於 增加個人時間管理的行為能力,使自身時間掌握度的提高。過程中藉由強化及實行「設 定目標及優先順序」、「時間管理機械化技巧」、及「傾向組織化」的時間管理行為,能 讓個人知覺到時間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對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工作滿意度及工作表現。

參、教師時間管理策略

本研究探討近幾年國內教師的時間管理策略,歸納教師常用之時間管理策略大致可 時間管理訓練 設定目標與 優先順序 機械化技巧 傾向組織化 知覺控制時間 工作引起的緊張 生理上的緊張 工作表現 工作滿意

(26)

16 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並整理如表2-1 所示: 一、養成良好的時間規劃習慣 Miller(1985)認為好的時間管理要著重於組織與計畫。時間管理首重於善於安排時 間,能依據自我需求及工作要求而規劃,擬定工作計畫,藉此提昇工作效率。Hoerr(2004) 指出有效的時間管理除了預先規劃,還要注意避免時間閒置浪費;陳瑞惠(2000)與曾 安滋(2008)認為教師在規劃教學時間時,要注意活動之間的轉換,維持教學活動的順 暢,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產生學生及課室管理的問題;徐發斌(2002)認為時間 規劃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李佩玲(2006)則提出「時間分析」及「時間集中管理」的 概念,亦即檢視每一項工作的效能,評估其工作習性是否適宜,盡可能使自己在最佳狀 態下處理最重要的事。且欲完成一項工作時,要排除所有其他事務的干擾,給自己限定 完成的時間,在時間有侷限的狀況,完成預定的工作量。 換言之,時間規劃使做事能有真正切重要點的效率,使教師避免浪費時間。時間規 劃可使工作心態避免拖延,不容易被其他事務干擾,事先規劃教學活動,對於學校的工 作能依輕重緩急編排完成的順序,分門別類的處理,利用瑣碎時間來完成簡單類型的工 作,以提升時間的附加運用價值,上述皆是時間規劃的重點。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 EQ 的生活態度有助於營造與維持好的人際關係(林蓉儀,2007),野村正樹認 為「時間術就是人際關係術」,溝通順暢有助於工作的推展,便能從中獲取資源,減少 時間浪費(李怡君譯,2005)。導師與家長維持良好互動,可有效掌控學生的學習狀況。 兼任行政教師與同事關係良好,能有效溝通意見有助於學校政策的運作與推展。教師與 同事間保持良好關係,營造快樂的組織氣氛,分享教學資源,促進教學上的互動與工作 上的協助(陳柏蓉,2004),而師生互動良好,亦能順暢教學活動與課程進度(陳瑞惠, 2000)。

(27)

17 三、適當的分工授權 分工授權減輕個人的工作量,同時達成多項的工作目標,減輕工作壓力(林蓉儀, 2007)。曾安滋(2008)提出分工授權要掌握以下幾點原則:(1)不做能授權別人做的 事;(2)將工作交給能處理得最好的人或單位;(3)清楚明確說明所授權的性質與範圍; (4)給予被授權者充分的信任;(5)給予其明確的期望;(6)追蹤交付的任務。有效 領導是無論是否有時間限制,都應依據任務的重要程度指派合適的人員來完成,尤其是 所需處理的事務超乎個人能力時,更無需凡事親力親為。教師可適時將關鍵性的任務交 代給學生或下屬處理(郭清榮,2003),因分工授權會讓學生有責任感(陳瑞惠,2000), 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文件檔案管理及善用工具應用 Stanfield(2004)指出要做好時間時間,可多利用網際網路、PDA 等工具管理時間; Burnstad 和 Helen(1996)提出時間管理必須學習用電腦檔案及程式;Polaine(1997)認為文 件管理是時間管理的重要策略,多利用資訊工具可加強文件處理的效率;陳瑞惠(2000) 指出書寫常佔據教師許多時間,建議教師多利用電腦及網路來分類管理檔案,提升資料 獲得的立即性與正確性,節省查詢資料的時間;徐發斌(2002)認為科學的方式來管理 文件檔案才能保存長久,文件檔案的使用要力求快捷有條理;曾安滋(2008)指出文件 堆疊會妨礙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凌亂導致翻查的時間增加,影響工作效率,情緒易受影 響。有用的文件用完隨時歸檔,無需留置的文件則丟棄,需轉交的文件要立刻處理。資 訊系統與技術的存在,克服了時間與距離的限制,對個人、機構及社會產生了無所不在 的影響力,深入影響人們生活形態與生活品質。面對繁雜的教學、班級、或行政等相關 事務,運用資訊工具或文書工具,使工作有條理的呈現(林蓉儀,2007),運用電腦軟 體幫助處理資訊,提升資訊獲得的立即性與正確性,可縮減處理瑣事的時間。 五、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 教師應配合自身需求與計畫,訂定明確目標,勿將時間消耗在瑣事上,有突發狀況

(28)

18 或任務,則利用彈性時間處理額外的工作份量,沒有把握完成工作時,可向主管就學校 分配的工作,說明難處或尋求支援(郭清榮,2003)。Martin 和 Osborne(1989)認為時間 管理就是在學習尋求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目標,包含設定個人目標及其優先順序。 表2-1 教師時間管理策略 研究者 年代 教師時間管理策略 許明欽 1998 1.時間掌握 2.時間規劃 3.目標管理 4.授權 5.電話及公關管理 6.會議及文件 處理6.做決定 唐慧媛 2000 1.時間規劃 2.時間掌握 3.職務授權 4.電話與公關管理 5.會議及文件處理 6. 做決定 何志峰 2001 1.時間規劃 2.分工授權 3.公關管理 4.決策管理 5.教學領導 6.排除不速之客 干擾 徐發斌 2002 1.授權 2.文件檔案管理 3.決策技術 4.時間規劃 5.公關事務管理 謝佳雯 2003 1.時間規劃 2.善用零碎時間 3.授權分工 4.公共關係 5.適當拒絕 郭清榮 2003 1.時間掌握 2.時間規劃 3.教學時間管理 4.溝通管理 5.班務管理 6.會議文書 管理7.校務參與管理 陳柏蓉 2004 1.時間規劃 2.人際關係 3.行政安排 4.目標管理 5.休閒生活 陳明華 、吳明隆 2004 1.時間規劃 2.善用零碎時間 3.授權分工 4.行政流程 5.公共關係 6.適當拒絕 7.資訊運用 謝鴻志 2006 1.計劃與監督 2.授權與分工 3.做決定 4.溝通與公共關係 5.資訊與文件運用 林蓉儀 2007 1.時間規劃 2.分工授權 3.人際管理 4.工具應用 彭鴻原 2008 1.時間規劃 2.授權分工 3.公共關係 4.資訊運用 綜合上述,教師時間管理觀念在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其結果顯示教師的時間管 理認知良好(林美慧,2008;連進福,2007;陳明華,2004;陳柏蓉,2004;陳聖美, 2008;彭鴻原,2008;黃珮鈞,2004;詹靜怡,2008;鄭益堯,2009;謝鴻志,2006), 教師對於時間管理的運用有足夠的能力。

肆、教師時間管理之研究

研究顯示教師的時間管理研究是在近十年才開始出現並陸續增加,表 2-2 所呈現的 是國內中小學教師的時間管理研究,本研究整理近十年國內中小學教師,在時間管理方

(29)

19 面現況、運用情形及其研究結果,有幾點研究發現: 一、時間管理與教師的教學效能、學校效能、課程領導都有顯著正相關 研究顯示教師做好時間管理有助於提升工作表現(何志峰,2001;連進福,2007; 彭鴻原,2008;黃珮鈞,2004;盧怡伶,2008;謝鴻志;2006)。林蓉儀(2007)的研 究顯示教師的時間管理越好,所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陳聖美(2008)的研究顯示時間 管理能高度預測整體工作績效及工作績效之「工作效率」之層面。但亦有研究顯示,時 間管理與領導效能為低度正相關,僅有部分層面能預測領導效能(詹靜怡,2008)。 二、教師普遍有工作受到干擾的問題 干擾教師時間管理的因素前三項依序為「突發事件太多擾亂時間規劃」,以致無法 安排時間,可能是不速之客造訪、電話困擾,或與人溝通不良而佔去太多時間(何志峰, 2001;李佩玲,2006;徐發斌,2002;張美珍,2010;陳柏蓉,2004;陳聖美,2007)。 其次是「權責不清,分工授權不易」,導致許多事須親自處理(何志峰,2001;李雅棻, 2009;陳明華,2004;陳聖美,2007)。再者是「行政程序繁瑣」,過多的教學或行政評 鑑,書面資料及公文處理費時,無建設性的會議,導致教學與行政工作相互干擾。(林 美慧,2008;張美珍,2010;陳明華,2004;陳聖美,2007)。 三、不同職務之教師在時間管理的分配及優勢也有所差異 教師時間管理的分配,行政人員大致著重在行政的事務(何志峰,2001;張美珍, 2010),校長及行政人員最擅長的時間管理為分工授權、且在管理資料檔案方面較優(鄭 益堯,2009),善於授權(詹靜怡,2008;謝鴻志,2006)。導師及專任教師擅長教學管 理(李雅棻,2009;李佩玲,2006;陳柏蓉,2004;郭清榮,2003),顯示教師在時間 管理上,能依不同目的,就可運用的資源進行調整、分配時間。 四、時間管理與行政工作關係較密切 時間管理研究之研究對象多數為兼任行政教師或校長,共有十一篇,且國中教師為 研究對象之論文數量並不多,僅有四篇(李雅棻,2009;李佩玲,2006;郭清榮,2003;

(30)

20 謝鴻志,2006),顯示時間管理與教師的行政工作較有關聯。 表2-2 教師時間管理的研究發現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法 主要研究發現 何志峰(2001) 國小校長 問卷法 1.時間管理運用依序為分工授權、時間規劃、決 策技術、公關管理。 2.處理行政業務的時間最多,開會的時間最少。 3.干擾其時間管理的主因是不速之客造訪,其次 依序為經常參加活動與會議、人際溝通與協調、 上級交辦事項、親自處理不易授權。 4.時間管理與學校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 徐發斌(2002) 國小校長 問卷法 1.時間分配涵蓋教學領導、行政領導、校務規劃、 公共關係、反省思考等五個層面。 2.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有突發事件、臨時會議、 接聽電話、上級交付任務、不速之客造訪、工程 問題、缺乏計畫、個人因素。 3.時間管理最大困難為無法全盤掌握、缺乏拒絕 技巧、團隊無法配合。 4.時間管理應掌握的原則有分析思考、周詳計 畫、目標管理、順序先後、分工授權、彈性變通、 最佳時機、巧妙拒絕。 郭清榮(2003) 國中導師 問卷法 1.時間掌控、時間規劃、會議與文書中等水準。 2.教學管理、班務管理、溝通管理中上。 3.校務參與未達中等水準。 陳柏蓉(2004) 國小教師 問卷法 1.時間管理策略運用尚佳,「課程教學」、「專業成 長」策略運用最強,「人際關係」最弱。 2.時間管理的干擾因素依序為「教學與行政工作 相互干擾」、「常因工作事務而影響自學活動的參 與」、「學生突發事件處理」。 3.時間管理的困難因素依序為「臨時性、突發性 的事太多,無法規劃」、「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作 規劃」、「缺乏時間管理的課程及研習」。 4.常用之時間管理方法,依序為「依目標及優先 順序規劃時間」、「使用電腦、行動電話等設備」、 「建立教學檔案系統,有效進行教學準備」。 (續下頁)

(31)

21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法 主要研究發現 陳明華(2004) 高 中 職 行 政主管 問卷法 1.時間管理認知良好。 2.工作時間分配以「行政領導」、「事務管理」及 「組織發展」居多。 3.干擾時間管理的主因依序為:經常參加會議及 各項活動、書面資料及公文處理費時、與人溝通 協調,佔用太多時間、許多事須親自處理,授權 不易、不速之客造訪。 謝鴻志(2006) 國 中 小 校 長 問卷法 1.時間管理良好,「授權與分工」的運用程度最 高,「溝通與公共關係及資訊及文件運用」運用 程度較低。 2.時間管理與課程領導為顯著正相關。 李佩玲(2006) 國 中 體 育 教師 問卷法 1.教學工作佔最大比例。 2.時間管理最大干擾因素是「事必躬親」,遭遇最 大困難是「偶發事情太多擾亂時間規劃」。 3.最常用的時間管理原則是「設定時間限制」,策 略得分最高項目是「能在截止期限前完成每一項 工作」。 4.工作時間與時間壓力管理呈顯著負相關。 林蓉儀(2007) 國 小 女 性 主管 問卷法 1.時間管理以「時間規劃」表現最佳。 2.時間管理愈佳獲得的社會支持愈多,「適當授 權」最能有效預測社會支持。 連進福(2007) 國 小 行 政 人員 問卷法 1.時間管理策略運用良好。 2.時間管理策略與學校行政效能有正相關。時間 管理策略對於學校行政效能有良好預測作用。 3.進修與成長、合理工作負擔、適度的分工授權 有助於時間管理能力。 盧怡伶(2008) 國 小 音 樂 教師 問卷法 1.時間管理良好。 2.時間管理與教學效能具有顯著相關,對教學效 能也有預測力。 詹靜怡(2008) 國小校長 問卷法 1.時間管理佳,常用「授權決定」,少用「時間規 劃」。 2.時間管理與領導效能為低度正相關,「時間規 劃」對領導效能及「教學領導表現」有低度預測 力。 (續下頁)

(32)

22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法 主要研究發現 陳聖美(2008) 國小主任 問卷法 1.時間管理良好,時間管理最困難為「臨時突發 事情太多」、「沒時間規劃」及「缺乏時間管理的 研習」。 2.時間干擾因素依序為溝通不良、行政程序繁 瑣、權責不清、無建設性會議、不速之客、事必 躬親、電話困擾、對時間估算不正確、工作拖延。 3.時間管理高度預測工作績效及工作績效之「工 作效率」之層面。時間管理能中度預測工作績效 之「工作效能」、「工作品質」及「工作熱忱」。 彭鴻原(2008) 國小校長 主任、教 師 問卷法 1.對校長時間管理知覺達到中高程度。 2.校長時間管理與學校效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3.校長時間管理對學校效能有顯著預測力,「授權 與分工」層面最顯著。 林美慧(2008) 國 小 兼 任 行政 問卷法 1.時間管理認知良好。 2.時間管理干擾主要為過多的教學或行政評鑑。 3.時間管理最主要困難因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訓 練課程及研習。 鄭益堯(2009) 國小主任 問卷法 1.時間管理策略運用表現良好,各子策略運用皆 有中上程度表現,以資訊檔案管理表現最好。 2.充分掌握時間管理原則,有助於主任時間管理 策略的運用,提升辦學績效。 李雅棻(2009) 國 中 女 教 師 問卷法 1.取捨各項工作的執行時間時,會受個人所扮演 的角色影響。 2.時間干擾及困難因素時以「許多事要親自處 理,不易授權」及「瑣碎事務太多,以致無法安 排時間」。 3.時間管理策略以「教學活動」最佳。 張美珍(2010) 國 小 女 校 長 訪談法 1.學校行政事務主要以批閱公文時間分配最多。 2.公共關係方面時間分配次之:進行人際溝通。 3.專業成長方面時間分配最少:進行研習課程、 讀書會、學術研討會。 4.時間管理困境,在學校行政事務方面:公文資 料繁瑣。在公共關係方面:溝通不良。在專業成 長方面:過多瑣碎之事。

(33)

23 綜合以上所述之教師的時間管理現況及策略,發現教師的時間管理多著重在時間的 規劃與配置、人際關係的溝通、分工授權的運用、文件資料的管理,及工作目標的設定, 因此,本研究的時間管理則歸納為「時間規劃」、「人際溝通」、「分工授權」、「工具應用」、 「目標管理」五個層面,並定義如下: (一)時間規劃:指能擬定工作計劃,將當日工作排好優先次序,善用時間做有效運用, 發揮最佳的時間效能,對於危機處理也要把握時機問題。 (二)人際溝通:指能善用周遭人際資源處理事務,將工作時間縮減作更有效的利用。 (三)分工授權:指能依人力及能力分工授權,增加一個人能做的事與能控制的事,使 自身有更多時間規劃更重要的工作,保留彈性時間以應付突發狀況,減輕因緊急事件而 產生的壓力。 (四)工具應用:指能善用文書工具及資訊軟體等工具規劃事務。 (五)目標管理:指設立目標能有效掌握時間,考量兼顧行政、教學或家長等整體面, 以逐步達成預設目標。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工作壓力之模式與研究、分別從工作壓力的定義、教師工作壓力定 義、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教師工作壓力的現況,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來探討教師的工 作壓力。

壹、工作壓力的意義

本小節界定壓力的型態、定義工作壓力,並歸納教師工作壓力之特性。 一、何謂壓力 壓力(stress)一辭來自拉丁文的 stringere,意指辛苦艱困,壓力分為負面的劣壓 (Distress),及良性的優壓(Eustress),一般人所謂的壓力,通常是指負面的壓力。「壓 力」一詞至今,已是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術領域常見的重要概念。物理學最早

(34)

24 對壓力提出解釋:指壓力為某種外力作用於物體而產生的抗力。爾後,壓力概念被應用 在生物學上,Lazarus(1966)認為壓力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現象,它產生強烈 的苦惱經驗,對其行為有極大的影響,Greenberg 提到生物在面對壓力的挑戰,會有「戰 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機制(潘正德譯,2000);Cannon 提出壓力會使個體產生 強烈的情緒而影響生理功能(引自王亦榮,1997)。換言之,個體在某個環境中,認定 環境中的某事件對其造成負荷,使其無法應付並危及身心健康時,壓力感就會產生 (Lazarus & Folkman, 1984)。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的碰撞結合,產生了生理、情緒 或行為上的反應(李穎慧,2006)。Alberson 與 Kagan(1987)視壓力為個體的高度負荷狀 態,壓力始於環境的要求而產生威脅感,導致身心緊張;Greenberg 與 Baron(1997)認為 壓力是個體在認知、情意及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反應模式;Miller 與 McCool(2003)認為壓力是個人情緒和生理所抗拒的刺激來源。舉凡生活型態的轉變、離 婚、轉換職業等都帶給人們程度不等的壓力,可能使人失眠、抽菸喝酒、性需求下降、 或人際關係變差(張郁芬,2001;行政院衛生署,2006)。Gerard 和 Hargreaves 提及壓 力的症狀會普遍反映在身體、情緒、心理與行為四個層面,且隨著壓力程度升高,出現 的症狀可能更多更複雜(江麗美譯,2001)。 有關壓力的界定可歸納為三種。一是刺激取向型,強調壓力是一種生活環境中客觀 存在的威脅性刺激。二是反應取向型,指個體因外界刺激,覺察到自己的身心反應。三 是交互作用取向型,將壓力視為是刺激與反應的互動結果,亦即個體對環境中具有威脅 性的刺激,經認知其性質後所表現的反應(唐璽惠等人,2002)。 綜合上述,壓力是人的內在反應與外在刺激的交互作用後,改變了身心恆常狀態所 產生的結果。壓力取決於個人的人格特質及抗壓性而有程度不等的差異(郁淑芳, 2009),個人特質與其壓力知覺反應會產生交互作用,差異來自於先前的生活經驗、人 格特質或心理認知歷程的不同,而使個體在相同處境下,展現出不同的壓力反應(李彥 君,2002;Pithers & Foqarty, 1995)。

(35)

25 二、工作壓力乃複雜的身心反應歷程 工作壓力一直是許多人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工作壓力意指人在工作情境中所感受 到的壓力。大多是工作環境周遭的人事物對個人的生理或心理,產生了正(負)面的影 響(張茂源,2002;陳蓮妃,2003;賴奕文,2003)。Pithers 和 Soden(1999)指出,工作 壓力會發生在個人與環境要求產生矛盾時。此種矛盾是個體面對負面的工作環境條件下 所出現的反應和行為(謝菊英,2002)。美國職業安全衛生部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 2007)將工作壓力視為當工作要求與工作者 的能力、資源、需求不一致時,引發的身心適應不良。 綜合上述,工作壓力是個人面對工作環境或工作要求的一種反應訊息歷程(陳麗 芬,2004),是工作本身及工作相關之人事物,在與個體的交互作用下,使個體的內心 和 行 為 在 無 法 適 應 及 調 節 的 情 形 下 , 產 生 了 種 種 身 心 不 平 衡 的 現 象 。Gerard 和 Hargreaves 認為有效管理工作壓力所帶來的壓迫感,會讓人表現優異(江麗美譯,2001), 但壓力一旦超過了限度,則有反效果(藍采風,2003)。本研究認為工作壓力知覺是一 種複雜的身心反應歷程,其反應對個體產生了好的效果或不好的影響(Goldstein & Kopin, 2007;Wild, Ebbers, Shelley & Glemelch, 2003),工作壓力的高低是取決於個人對環境與 要求的能力及適應力。 三、教師工作壓力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發現教師的工作壓力具有兩種特點。 (一)教師的工作壓力多為負向的情緒及經驗 Kyriacou 與 Sutcliffe(1978)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因工作產 生沮喪、挫折、憤怒、困擾等負面反應;Litt 與 Turk(1985)將教師工作壓力視為一種不 愉快,負面的情緒以及苦惱的經驗。教師在教學環境中,易因感受到壓力,而產生負面 情緒或導致生理失調,顯示教師大多數的工作壓力多為負向的情緒經驗(廖翌妙,2002; Borg & Riding, 1991;Boyle, Borg, Falzon & Boglioni, 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來自於教

(36)

26 師與學校人事物的互動過程(鄭媛文,2005)。其壓力無論是教師內在知覺與學校教學 環境失衡(吳宗達,2004),而使身心受到壓迫的狀態,造成身心能量匱乏,或是教師 在處理學校工作時,因學生、家長、人際關係、工作任務等外在情境因素刺激交迫,而 引起負面的情緒與反應,無論如何,工作壓力都會妨礙工作表現(徐秋榮,2005;郭耀 輝,2003;蘇國興,2003),對教師的身心狀態與教學行為有莫大的影響。 (二)國中教師的工作特別具有高付出低回饋的特性 工作壓力不單只是工作環境造成,其中還包含個人對工作的知覺,將不同人置於相 同的壓力源下,不一定會產生相同的壓力反應(蔡志成,2004),McCormick(1997)提出 的責任歸因論(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認為人對於責任的歸因,會導致人對 工作壓力產生不同的知覺;李榮珠(2004)認為這是不同的認知導致人對壓力有不同的 反應和態度,個人對壓力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對壓力有足夠的適應能力的人,能調整 心態或實際行動因應壓力,減輕壓力對個人的負面影響。

Siegrist 和 Peter(2000)提出「付出-回饋失衡模式」(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簡稱ERI),如圖 2-3 所示。

2-3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

資料來源:”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by Siegrist, J. & Peter, R., 2000,

Occupational Medicine, 15(1), p.83. 此模式強調工作付出與工作回饋的失衡是造成工作壓力的主因,高工作付出且低工 作回饋導致高工作壓力。其工作回饋有金錢及工作保障等,自尊則指在工作上所感到受 外在(努力、 責任)的付出 內在(行為、態度、 情緒的)過度投入 高付出 低回饋 金錢 自尊 工作保障 晉升機會

(37)

27 尊重的程度。工作付出可分為外在與內在的付出,「外在付出」指個人為工作需求所做 的努力與所盡責任,而「內在付出」是個人渴望從工作上得到的肯定及成就感,而在工 作上展現的態度、情緒,及行為,過度投入工作,內外在付出都會超量。 「親子天下」雜誌(2010)調查抽樣全國的中小學教師,結果顯示高達七成的中小 學老師感到工作不被尊重,國中老師的無力感的比率幾乎是國小教師的兩倍,包括「不 相信自己努力,學生就會進步」、「不滿意教學成果」、「認為學校師生關係不和諧」。 有四分之一受訪國中老師不滿意教學成果;另有13.7%的國中老師,不相信自己努力, 學生就會進步。此雜誌亦提及早期創刊號調查,有近七成家長認為公立學校無法培育學 生面對未來應有的能力,顯示多數家長並不信任公立學校。 上述數據及研究,顯示國中教師除了工作內容及負荷量,其工作的壓力可能來自於 心理層面,包含社會大眾的觀感、師生關係,乃至教學的成效等皆反映了在國中教學的 教師,可能具有高付出低回饋的特質,從而使教師產生工作壓力,對工作的熱情失溫。

貳、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從事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理論依據,提供發展研究 因應教師壓力的策略,以下介紹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一、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e(1978)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是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先驅,所定 義的教師工作壓力,如前所述,不再贅述。由圖2-4 可知,其壓力的產生過程是教師面 對可能的壓力源時,經自身的認知評估是否會成為實際的壓力源,若是,則透過適應機 轉,對壓力做出因應,以減少威脅感。其因應壓力的歷程包括對壓力情境的評估與反應。 此模式的重點在說明教師人格特質對解釋壓力的重要性。簡言之,教師可能的壓力來源 有很多,壓力源是否會發展成實際的壓力源,需視教師的人格特質與知覺(適應能力、 信念、態度、價值系統等)的交互作用而定。

(38)

28 如圖2-4 所示,此模式有四條回饋線: A 表示因應策略適當減低「實際壓力源」的程度。 B 表示教師壓力的反應可以直接再被評估。 C 表示壓力長期影響的結果,可能會造成「非工作壓力源」,變成慢性壓力症狀。 D 表示教師會拿過去處理壓力的經驗評估目前的結果。 D A B C D 圖 2-4 Kyriacou&Sutcliffe 的教師來源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A model of teacher sress” by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 Education Studies, 4, p.5.

二、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Moracco 和 McFadden(1982)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依據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 作壓力理論模式,修正而得此模式,強調教師的壓力源來自社會、工作及家庭等方面, 如工作負荷、專業知能,角色的期望與衝突,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教師家庭的狀況,皆 1.可能的壓力源: 物理的、心理的 2.評估: 對個人自尊和安全的威脅 3.實際的壓力源 4.適應機轉: 減少感受到的威脅 5.教師壓力反應: 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的 6.慢性壓力症狀: 身心症、心臟病、 心理疾病 屬於非職 業的壓 力源 7.教師的個人特質: 教師的背景變項、人格需要、 適應能力、信念、態度、價值 系統

(39)

29 會交互作用,使教師感受到威脅。這些潛在的壓力源經教師評估,對個人自尊、安全、 健康產生威脅時,即產生實際壓力,教師同樣透過評估,對壓力採取因應策略,藉以消 除壓力。個人會依其經驗、人格、價值觀,對壓力做出不同的因應策略。此模式亦考量 社會的支持,教師處於壓力情境下,若有家人、朋友、或長官的精神支持與鼓勵,負向 能量將會有程度的降低,減少壓力症狀(身心疾病、職業倦怠)出現的機會,缺乏有效 因應策略,而無法有效控制壓力時,教師將會感到更多事件是有壓力的,而壓力會長期 持續的存在。如圖2-5 所示,此模式中含有四個回饋線: A 表示壓力與因應機轉的關係,因應機轉無法抑止壓力發生時,壓力即形成威脅性。 B 指教師在壓力症候下運作的情形,教師在此階段更易於知覺到更多的壓力事件。 C 表示教師持續長期處於壓力下,可能會尋求親友的支持與協助。 D 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的成功經驗,人格特質及信念,影響評估的結果,及對 於壓力事件的決定。 D A B C 2-5 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he counsele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by Moracco & McFadden ,1982,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p. 550.

1.潛在的壓力源 工作 家庭 社會 2.評估機轉:威脅自尊、安全。 3.實際壓力源 4.處理機轉:緩和壓力。 5.壓力的徵兆反應。 6.長期徵兆:工作倦怠 過去經驗 人格特質 信念系統 7. 教 師 的 特 質

(40)

30 三、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1983)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與前述兩種模式的不同之 處,在於強調「學校與鄰近社區的特質」對壓力源的影響,如學校所處地區、學校班級 數、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及學校教師年齡分布等,都會影響教師工作壓力,如 圖2-6 所示此模式包含三個層面: 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壓力反應的關係。 2.教師特質的影響。 3.評估、適應機轉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力的關係。 圖 2-6 Tellenback、Brenner 及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by Tellenback, S. & Brenner, S. & Lofgren, H., 1983,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p. 20.

綜合上述,此三種工作模式皆強調教師個人對壓力的知覺決定壓力的高低,及教師 工作壓力來源廣泛及複雜。教師個人的特質和周遭資源、學校與鄰近社區的特質、社會 的支持等皆會影響教師對相同的壓力來源有不同感受和反應,而產生壓力知覺的差異。 1.學校鄰近社區特質 2.教師特質 可能的壓力源 實際的壓力源 一般性緊張 身心健康 退出工作 3 非職業性壓力 3 評估 3 適應積轉

(41)

31

參、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分點歸納如下: 一、中小學教師存在著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回溯至 1930 年代,英國學者 Kyriacou 和 Sutcliffe 是最早研究教師工作壓力的先驅, 當時他們以英國綜合中學教師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約有三分之一教師們普遍感受到 「很大」或「極端」的職業壓力(Kyriacou & Sutcliffe, 1979)。國內董氏基金會在 2004 年曾做過一項大規模憂鬱症調查,調查結果發現金融服務業、創意工作者及教師,是最 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三大行業(邱永林,2008)。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針對台北市國中小 教師進行的問卷指出,北市有二成八的國中小教師面臨憂鬱症的危機,其中一成三已有 憂鬱症的傾向,一成七必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解除壓力(張振陽,2001),日本文部科 學省統計曾統計因精神性疾病而退職的教師人數,發現1996 年至 2006 年間,人數便增 加了3 倍,其原因可能是教師工作過於忙碌,家長難以應付,導致許多教師累積了相當 多的心理壓力(葉正玲,2008)。 二、教師工作壓力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自 1970 年代中期後在各國大量湧現,近十年來,國內的相關 研究陸續發現各階層的教師,其工作壓力的知覺程度普遍為中等或以上的程度(吳昌 雯,2003;呂幸珠,2007;李小娟,2007;李碧瑤,2005;汪巧玲,2003;邱從益,2003; 柯博議,2008;張美玲,2006;張曉雲,2007;許總智,2005;馮意雄,2005;黃善慈, 2005;黃麗君,2005;楊憲章,2003;楊靜芳,2004;劉奕宏,2008;劉建宏,2005; 蔡育吟,2008;謝茂水,2004;謝連陽,2006;簡聿悊,2009;簡驪潔,2006),上述 研究調查,暴露出教師的以往到現在的工作壓力狀況不輕,足見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 大、工作時間長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且並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三、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工作士氣低落 整理近十年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國內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普遍在中等以上,以工作負

數據

表 4-20  教師時間管理預測教師工作壓力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總表 ..................  108
圖  2-1 心理時間管理系統的高層次要素
圖  2-3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