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

Lazarus(引自張碧蘭,2002)對因應持中性的觀點,認為「因應」是 一種解決妨礙個人福祉問題的方式,所以可以將因應視為適應的同義 字,不過適應的涵蓋範圍較廣,凡是對環境和內在要求的所有反應皆可 以稱之為適應,因應是特別針對個人在壓力與情緒上的處理方式。

Lazarus 及 Folkman (1984)定義「因應」是人們在評估自己負擔重或 過度的資源下,不斷改變認知與行為努力去管理特定外來的和(或)內在 的需求;這是以過程為方向的,且限制因應的條件為心理壓力是需要動 員、排除自動化與不需努力之想法和行為。Jacobs(2006)提到 Bishop 認為 因應過程包含個體所有的努力去處理公開的或隱藏的、積極的或消極 的、可適應的或適應不良的潛在威脅;此過程是在消除壓力的情況下,

全力以赴的集中管理潛在威脅目標之動態過程。

詹春美(2002)認為因應是個人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壓力帶來的焦慮和

25

威脅時,個體為減輕不適應或緩衝壓力,所採取的任何方法。然而李榮 妹(2004)提出因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個人面臨威脅時,為減緩壓力帶 來的不適應和傷害,使身心獲得良好適應,所採取的任何方法。此外,

張碧蘭(2002)提出因應策略可定義為「當個體面對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 內在或問題時,為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去 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歷程」。

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係指個體在目標追求中,能面對環境限制 所表現積極性適應行為,其目的是在求減低焦慮,解決困難,而不是逃 避現實;當個體遭遇困難時所採取的ㄧ些較為積極性的應付手段。因應 策略包括行動與思想,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用。

在困難情境下,因應策略可能各不相同(張春興,2006)。

Lazarus 與 Folkman(1984)提出因應形式可分為以下兩種:

1.以情緒為焦點之因應形式(Emotion-focused Forms of Coping)─

此因應方式是由認知過程所構成,針對減輕情緒的苦惱,或運用防禦的 過程來面對各種壓力衝突的方法,傾向控制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的情緒反 應,包含逃避、縮小問題、疏遠、選擇性注意、積極的比較及從負向事 件轉換正向價值觀等。

2.以問題為焦點之因應形式(Problem-focused Forms of Coping)─

以因應方式最主要運用問題解決來面對壓力,客觀分析、界定問題核心 並選擇替代方案來改變或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情境,可分為外在導向 及內在導向;外在導向之因應方式傾向從改變他人行為或外在情境、阻 礙為主;內在導向之因應方式傾向針對個體的動機、認知,重新評估自 己的志向、態度或需求,並設法發展新的技巧。

Holt、Fine 及 Tollefson (1987)研究教師工作倦怠原因發現壓力較高 及工作倦怠感較高的教師會使用消極的策略(如:向其他人發洩)來因應 壓力,這群教師的身體健康較差,會使自己與他人疏遠,及表現外控行 為;而教師的工作壓力較高、工作倦怠感較低時,教師會使用積極的因

26

應策略,例如幽默和嗜好,他們的身體較健康,且有較多內控行為。

Kyriacou(2001)在有關教師工作壓力之回顧研究中,提出個人的 因應策略,包含兩個主要方式,即

1.直接行動方式─意指教師要排除壓力來源,首先要清楚瞭解壓力 來源,且能成功的處理或改變會引起壓力的要求,使其不再發生。

直接的行動包括有效率的自我管理或組織;或發展新的知識、技 能和工作業務;也許是與同事協議某些職務由他人處理。

2.舒緩的方式─緩和的方式不能處理壓力本身,卻能減輕壓力的感 覺。它可以是心理的或身體的。心理的方式例如改變其處境或評 價;也可以是身體的,如參加一些放鬆活動,減輕緊張與焦慮。

Kyriacou(2001)也統整學者研究結果整理出教師常用壓力因應方 式如下

1.嘗試正確地看待問題。

2.避免對抗。

3.嘗試在工作後放鬆。

4.採取行動處理問題。

5.控制情緒。

6.投入更多時間在特定事務上。

7.與他人討論問題及表達感受。

8.有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活 9.優先及提早計畫

10.認知到自己的限制。

蘇郁雅(2010)整理Lazarus(1984)等針對因應的互動模式,提出因應 策略量表,包含八種不同的因應策略,分別如下

1.面對問題(confront coping)─堅持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爭取,試 圖改變對方的心意。

2.有計畫的解決問題(plan problem-sovling)─我知道做什麼,擬

27

定計畫、並加倍努力實踐,以求事情成功。

3.正向再評價(positive reappraisal)─認知重建,尋找新的信念,

經過此事之後我會變得更成熟。

4.自我控制(self-control)─把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不讓他人知 道事情有多糟。

5.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自省、接受後果需要自 己來負責。

6.尋求社會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找對事情有影響力的 人幫忙,接受他人的安慰,讓別人了解與支持。

7.逃避(escape-avoidance)─希望這種情形全過去,藉吃、喝酒、

抽菸、服藥物,使自己好過些。

8.疏遠(distancing)─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繼續過自己的生 活,不去想那件事。

國內學者對於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也有許多看法,茲整理如下表 2-4。

表 2-4 工作壓力之因應策略相關研究歸納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因應策略

林幸台(1986) 國中輔導人員 增進對自我能力與需求的了解;

檢討問題癥結找出解決方法;心境放 寬,順其自然;參加有關輔導的研習 活動,增進專業技能;與其他輔導同 仁討論;改善人際關係。

謝琇玲(1990) 國中教師 理性邏輯分析;討論與尋求建議;

採取解決行動;直接情緒發洩;自我 調適控制。

吳宗立(1996) 國中行政人員 問題解決;邏輯思考;尋求支持;

情緒調適;情緒逃離。

周美君(2002) 國小資源班教師 解決問題;情緒調適;消極逃避;

尋求協助;尋求支持。

28

表 2-4 工作壓力之因應策略相關研究歸納表(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因應策略

吳明順(2002) 國中主任 問題解決;理性思考;延宕處理;

尋求支持;情緒調適。

詹美春(2002) 國小特殊教育 直接的行動:準備抵禦傷害、攻擊、

教師 避免及漠不關心;緩和的方式:生 理取向與心理防衛。

李榮妹(2004) 國小資源班教師 問題解決;理性思考;尋求支持;

情緒調適。

莊蕙伊(2005) 特殊學校教師 問題解決;理性思考;尋求支持;

情緒調適。

李碧瑤(2006) 彰化縣國中教師 問題解決;理性分析;尋求支持;

情緒調適。

蔡玉董(2006) 國小教師 解決問題;暫時擱置;改變;避免逃 避。

凃淑芬(2007) 國小特教組長 理性思考;問題解決;自我調適;

尋求支持;消極逃避。

郭香玲(2007) 中部國中資源班 解決問題;理性思考;拖延逃避;

教師 尋求協助;調適情緒。

蔡敏芝(2007) 高雄縣國小特 直接的行動;緩和的方式。

教教師

黃國龍(2009) 高職綜合職能 尋求支持;情緒調適;理性思考;

科特教組長 解決問題。

劉秀鳳(2009) 特殊學校教師 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尋求協助;

自我調適;延宕逃避。

蘇郁雅(2010) 國中資源班教師 解決問題;理性思考;延宕逃避;

尋求協助;情緒調適。

綜合上述資料可知因應策略雖各有不同,但仍有相似之處,因應策 略多為解決問題、理性思考、尋求協助、情緒調適、拖延逃避,例如,

蘇郁雅(2010)整理 Lazarus(1984)的八種因應策略中之「面對問題」、「有

29

計畫的解決問題」可歸納至「問題解決」策略,「正向再評價」、「接受責 任」與「理性思考」策略之概念相似,「尋求社會協助」為「尋求協助」

策略之一,「自我控制」與「自我調適」策略概念相似,最後,「逃避」

及「疏遠」亦與「拖延逃避」概念雷同。本研究所稱之因應策略為教師 在面臨工作壓力時,經認知評估後意識到以威脅到個人福祉而採取面對 此壓力之方式,以期將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外在或內在影響降至最低。據 此,研究者將高中職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歸納為下列五種類型 1.解決問題─積極面對問題,並加以思考、計畫及實踐,以解決問 題。

2.理性思考─瞭解工作壓力之來源,採用理性正向思考,重建自我 認知,以紓解工作壓力。

3.尋求協助─當面臨工作壓力時,會尋找相關資源、詢問同事、朋 友、專家等找出解決方案。

4.自我調適─當面臨工作壓力時,能透過運動、睡眠、看電視或購 物等以宣洩、抒發為目的之活動,或參與宗教活動、情緒管理課 程等調整自己心理與情緒,藉以緩和工作壓力。

5.拖延逃避─在評估工作環境及相關條件後覺知問題目前難以解 決,經過思索後將問題延後處理或暫時擱置,藉此避免工作壓力。

貳、因應策略之理論模式

(一)人格特質導向的因應理論

李榮妹(2004)、黃國龍(2009)及蘇郁雅(2010)提到 Pervin(1983)認 為人格特質會影響因應的方式,並將人格特質歸納為下列四種

1.先天遺傳人格特質─先天遺傳的人格特質如基因、智力、性別、

種族、體型及外貌,個人的情緒性、活動性及攻擊性等皆隱藏在 人格特質中,當個體面臨壓力或威脅時,這些特質會影響個體選 擇不同的因應方式。

30

2.環境性人格特質─人格的心理症狀如緊張、焦慮等,大多來自 生存在競爭激烈的環境經驗,個人生活史、民族性及生活環境經 驗,均是影響個人因應行為之因素。

3.社會性人格特質─社會力量影響個人的心理發展,使個體表現出 朝向社會性因應的因應行為,如:領導、服從、道德觀與價值取 向等。

4.教育性人格特質─人格的發展是可教育性的,教育能幫助個體增 進人際關係、積極主動、理性的人格特質,建構出認知性、情緒 性及行為性的因應方式,以迎接挑戰,化解壓力。

(二)認知評估學派之因應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壓力因應是連續的認知評估過程;

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分為「初級評估」、「次級評估」與「再 評估」三個過程。

1.初級評估─此階段又分為「無關的」(irrelevant)、「正向的」

(bengin-positive)、「壓力重的」(stressful)三個過程;當個體面臨壓 力或環境威脅時,透過自己生理或情緒反應來評估是否處於危險與困境 中,即是初級評估。

2.次級評估─是指當個體確定自己處於壓力或威脅的情況時,對自

2.次級評估─是指當個體確定自己處於壓力或威脅的情況時,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