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

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教師掌控了整個教學活動的進 行,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主導教學的角色,教師若是能實施有效的教學,則學生的學 習成尌將會更為良好;因此教師教學效能除了是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指標,也是影 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是故,探討教學效能有助於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與學生的 學習。教師教學效能的提昇將有助於對學生學習的改善,而關於教師教學效能的 研究其數量眾多,可見教師教學效能相當受到重視。因此,本節將針對教師教學 效能研究的意涵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別探究如下。

一、教學效能之意義

教學效能一詞依照研究者所研究的重點、觀點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目前 國內外研究對於教學效能之定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教師認為自己能影響學 生的程度,即「教師自我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第二,以有效教學為重 心,指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和激勵關懷學生,能夠使學 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

26

標,即「教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以下分別探討這兩部分的觀點,

以定義本研究的教師教學效能的意義。

(一)教師自我效能感

Ashton(1983)教師相信自己能影響學生表現能力的程度。此一觀點在國內 研究者中也有相同的看法,孫志麟(1991)認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教 學能力的信念,此一信念係包括教師對於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及抗衡外在環境 對教學影響等方面的能力判斷。越是對自己教學能力有信心,越是能夠從環境中 主導學生學習。陳木金(1999)也認為教學效能是教師個人教學主觀的自我判斷,

教師判斷時不受外力控制,全靠自己內在理性化的判斷,並且能促使學生在學習 上或行為上,達到教師所期盼達到的行為表現,亦即教師對教學結果的預期,並 且能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能力和信念。這之中也從教師對自我教學上的信心,延 伸到對教學環境的影響。

爾後,除了教師在對自我教學上的信心外,還搭配著教學活動來完成教學效 能。蔡美姿(2006)認為教師主觀上知覺本身有能力去影響學生學習、預期學生 學習成果,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良好互動歷程,根據學生差異,擬定教學 計畫,有系統呈現教材,有效使用不同教學技術和多元評量,激勵學生學習,達 成有效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吳宗立(2007)指出教師教學效能乃是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安排適當且有 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與評價。陳豐書(2010)亦認為教師透 過教學的專業信念與行為,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念,從事有效地學習。也尌是 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知覺、判斷與信念,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而 這些信念與教學行為是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有意義性的活動來完 成,且這些信念與行為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二)教師有效教學

27

吳清山(1991)指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 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此論點著重在學生優良表現 上。而黃政傑(1993)更進一步地認為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教 學事務上,更重要是能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與創新,使自己成為教學知識 的開發者,而不只是使用者。除此之外,也有更深入的論點,Rosenshine(1983)

指出有效能的教學歷程,包括複習課程、適當呈現新教材、引導團體練習、適當 回饋與矯正、引導獨立練習、定期複習進行有效教學。Hill(1991)認為促進教 師教學需要對四項因素作良好的設計,分別是準備計畫因素、教室和行為管理因 素、學習的環境因素及促進學習因素,因此顯然教學歷程是教學效能的重點。

Borich(1994)認為教學效能係指教師能有效的促進教與學,而且明確指出 教師有效教學必頇是多樣化(variety)、明確性(clarity)、任務取向

(task-orientation)、全心投入(engagement)並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功率(success rate)。林進材(2000)也認為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使學 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追求優異的教學活動實施、課程與教 學實施、教學評量實施成效,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林東源(2006)教師在教 學前能縝密完成教學計畫,準備豐富之教材內容;教學時能依原定計畫,臨機運 用多元且適切的方式誘發學習者動力,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達成既定的教育目 標,帄日並能妥適地運用管理策略經營班級,以提升班級正向氣氛;教學後則能 有效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並持續自我反思、改進教學。黃楟惠(2010)教師對於課 程教學計畫訂定有效教學策略與多元化的內容、班級氣氛的營造與掌握、學生的 評鑑、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呈現等層面。林鎮賢(2010)教師在教學工作中,

做好教學計劃與準備,營造友善學習氣氛,適當運用教學技巧,有效控制教學時 間,系統介紹教材內容,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有良好表現。

總言之,教師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

28

師如何運用更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達成教學的目標,即為有效的教學效能。

僅僅關注教師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認同,若是不配合有效教學的結果,則這 樣的教學也徒然無效,故教師教學歷程中的有效能,亦相當重要(馬蕙慈,2003)。 林海清(1994)也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自己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的一種 主觀知覺,這是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而複雜的邏輯與心理的策略 行為,以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

綜上所述,教師知覺其本身的教學能力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信念,仍然只是 教師主觀上的想法,但是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歷程,因此必頇探討教學歷程中 的有效教學行為,才能將教師個人的信念,透過教學行為,實踐於教學中,以達 成教育的目標。因此本研究的教師教學效能定義,將其定義為教師熟悉教學法的 應用、教材的熟悉,還能夠透過親師溝通瞭解到學生個別差異,進而規劃安排系 統化的教學內容,教學中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教學後能採用適性學習評量方式,

從教學歷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使班級氣氛更為融洽,以達到提升學生 學習的成效。

二、教學效能之內涵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既複雜又多樣化的過程,在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中其 範圍非常廣泛,但因為以研究者會以不同的層面來分析,所以教學效能的研究會 依研究者不同的觀點,而有了不同的內容。教學效能的研究大多結合了教師自我 效能與有效教學這兩部分,因為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需要透過教學行為,實踐 於教學中,以達成教育的目標。因此本研究以下將探討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

孫志麟(1991)認為教學效能的內涵主要包含:抗衡家庭及社會影響效能、

盡心教學及善用方法效能、抗衡家長管教負面影響效能、診斷學習及變通教法效 能、抗衡傳播媒體影響效能、抗衡學生參照人物影響效能。

陳木金(1997)將教師教學效能指標列有六個向度:教學效能自我信念、系

29

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營造良好師生關係。

Borich(1999)提出五項教師教學行為,可以做為研判有效教學的依據:(一)

有效教學必頇有清晰性:指教學有系統、循序漸進、符合邏輯、講述內容和目標 清楚明確。(二)有效教學必頇是多樣性:指教學活動、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變 化豐富,並多彩多姿。(三)有效教學必頇是任務取向:指教師的教學努力認真,

關心並幫助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四)有效教學必頇是全心投入:指教師能充 分準備教學,掌握實際用於教學的時間,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五)有效教 學必頇是提高學習成功的比率:指教師投入教學,能提高學生課程內容學習成功 而獲得滿意成果。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研究的主要取向在探討教師有效能教學對學生學習 的影響,可分為六個層面:(一)教師自我效能信念;(二)教材組織與運用;

(三)教師教學技術;(四)學習時間的運用;(五)師生關係的建立;(六)

班級氣氛的營造。

王淑怡(2002)曾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學效能,研究結果指出教師教學效 能指標包含教學能力及經營能力兩大領域。教學能力包含:(一)教學準備;(二)

教學技術;(三)教材呈現;(四)溝通技巧;(五)教學評量;經營能力包含:

(一)班級經營;(二)時間管理;(三)師生關係。

林惠煌(2003)將教學效能內涵歸納為六個面向:(一)教學自我效能;(二)

教學計畫準備;(三)統整課程教材;(四)靈活教學策略;(五)多元評量方 式;(六)良好師生互動。

林東源(2006)認為教學效能的內涵包括了教學計畫、教材內容、教學策略、

經營管理、班級氣氛與教學評量。

30

郭小蘋(2011)將教師教學效能區分為五個層面:(一)教學計劃與準備;

(二)教學方法與技術;(三)教材組織與呈現;(四)班級經營與管理;(五)

教學成果與評量。

本研究參酌孫志麟(1991)、陳木金(1997)、Borich(1999)、林進材(2002)、

王淑怡(2002)、林惠煌(2003)、林東源(2006)與郭小蘋(2011)所提出的

王淑怡(2002)、林惠煌(2003)、林東源(2006)與郭小蘋(2011)所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