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親師溝通的探討,第二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探 討,第三節為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對學生受教權的重視,除了數據上的入學率之外,其中更重要的是在於對學 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在於教師能在教學時,以全然瞭解 學生之家庭背景與個別特質,而關於學生這些則需要親師之間相互的溝通,才能 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瞭解學生需求與提升教學效果。以下尌親師溝通的意義、親 師溝通的內容、親師溝通的方式、親師溝通的策略與親師溝通障礙的認識來探討。

一、親師溝通的意義

溝通的英文為「communication」,字源為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 同的」(common),也尌是藉著「分享」(share)訊息、理念或態度,與人建立「共 識」(commonness)(王淑俐,2005)。人與人之間可透過溝通,相互交流訊息,

達到建立共識與彼此之間的調和,也尌是說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時,往往希望藉 由溝通,建立彼此的共識。因此,溝通乃指個人或團體為達到預期的目標,透過 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以及滿足需求的一種交換訊息的歷程(謝文全,

1985)。郭明德(2003)在研究中指出:「溝通(communication),又可稱為人際 溝通。意指個人或團體為了達成預期的目標,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傳達訊 息的歷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溝通並不是存有改變對方的觀念,而是藉由 包容不一樣的想法,經由彼此溝通後,讓對方有思考的空間,願意主動改變自己 原有的思考模式(蔡麗霜,2003)。在瞭解溝通的目的後,進而推演到溝通方式,

人與人之間可藉由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陳美音(2003)認為:「溝

10

通即傳訊者經由適當的方式來傳達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讓受訊者表現出預期的 反應。」藉此讓我們瞭解到,個人或團體可透過各種媒介,將其意見、想法、態 度或情感等訊息,傳達給對方(趙聖秋,1998)。阮惠華(2002)在國民小學親 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的研究中指出,溝通係個人或組織為了達到 彼此共識,透過各種管道,交流彼此思想和情感,以解決問題,在回饋的歷程中,

讓訊息傳達更清晰。林珍孙(2002)也持同樣的見解,認為:「溝通意即個人或 團體利用各種媒介或管道,將事實、觀念和態度等意見傳達給對方的一種心理-

社會歷程。」

近年來親師衝突屢見不鮮,夾在其中蒙受其害的難免是學生。Marlow, E.

(2003)認為,教師與家長若沒有以友善的態度進行溝通,將會造成親、師、生 三者極大的傷害。因此,教師與家長間的良善溝通則有助於建立彼此的共識,藉 由親師溝通,不僅縮短了彼此距離,也增進了彼此和諧。吳春助、林淑女(1992)

提到,親師溝通一則是讓教師能瞭解學生家庭情況,以有效輔導學生。一則是使 家長瞭解子女在校表現情形,以便更有效地指導其子女,進而使家長瞭解學校的 教育措施澄清並改進親師雙方的教育觀念,並予以支持,使教師與家長雙方的意 見,互相協調合作,建立良好的關係,共同發現學生在學習、行為及適應等方面 的困難原因,並給予有效的解決。涂怡如(2000)指出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間 的相互溝通交流的歷程,探討學生的生活常規、行為態度、學習訊息、個性發展、

成尌表現。吳宗立(2002)認為親師溝通的意義,在於家長與教師處理問題、互 換訊息的歷程中,增進彼此的瞭解、信任,減少誤會的產生與不當的阻力,期能 解決問題,促進孩子的快樂成長為目的。陳嘉芬(2003)也認為親師溝通是指教 師與父母針對兒童的課業學習、身心發展、品格行為等方面進行意見交流,互相 提供訊息,使父母、教師能完全瞭解學生的情況。以上對於親師溝通的意義在於 教師與家長彼此間相互瞭解,並期能解決學生學習中各項問題與對學生進行生

11

活、行為上的輔導。王芬玲(2010)也提到親師溝通乃是家長與老師之間,針對 孩子在校或在家的種種行為表現,利用多元的訊息傳遞管道,傳達雙向的看法、

情感、做法,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攜手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親師溝通是人際溝通的一環,親師溝通則是指教師與家長雙方意見交流與協 調的過程,陳仕宗(1997)認為「親師溝通」是指教師與家長間交換訊息的歷程,

藉以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要求,進而達成學童快樂成長、有效 學習的目標。趙聖秋(1998)認為,親師溝通乃是教師與家長將個人意見、想法 和情感、態度等訊息,以各種管道傳達給對方的雙向互動過程。陳靜音(2002)

指出有關「親師溝通」主要指的是親師雙方,面對面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

共同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換意見,取得共識的意思。郭素文(2004)也認為親 師溝通乃指學校教師與家長,雙方運用各種溝通聯繫的方式(如親師會談、電話、

書信等),將個人的意見、想法、態度等訊息傳達給對方的雙向互動的過程。以 上認為親師溝通著重藉由親師溝通的方式與管道,達成彼此間訊息的交流與取得 共識。姜政光(2009)也提到親師溝通是指學校教師與家長,利用各種溝通聯繫 的方式(如會談、電話、書信等), 將個人意見、想法、情感或態度等訊息傳達 給對方的雙向互動過程。

綜上所述,親師溝通的意義可以發現到主要是教師與家長之間彼此的對話歷 程,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彼此互換對學生教育問題與家長教育觀念和期待的過 程,其內容是教師與家長能經由溝通的過程獲得學生在家情形與在校學習的狀 況,以利兩者之間彼此互相協調。因此,親師溝通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以幫助家長 瞭解教育意涵、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促進學生學習,達到親、師、生三者互利,

最終讓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最大益處。

二、親師溝通的內涵

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家長對教育品質的重視,使得家長對於教師的教學與學

12

生在校的行為比以往更加關心,而且也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學生學習及行為問 題更需要親師彼此相互良好的溝通,才能給學生更適合的教育方式,因此,尌現 今的教育環境而言,有良好的親師溝通顯得更重要。Jones & Jones 認為教師不 應低估家長的影響力量,雖然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是費時的,但卻值得投資;

「家長多關心子女」與「教師主動與家長聯絡」是改進親師溝通的重要途徑(引 自趙聖秋,1998)。因此,父母和家長藉由溝通後能讓教師瞭解特殊學生以及他 的生活環境,從中獲得重要的資訊。當教師與父母成為夥伴關係後,便能從中獲 得家長的援助,進而建立自我形象和專業認同感,如此一來,增加教師與孩子共 同合作、學習的成功機會、增進家庭和學校的協調,以及減少負向的和錯誤的溝 通訊息。而從許多親師溝通研究可以得知,大多數家長及教師的討論重點為「學 生學業進步情形及家庭作業」、「學生態度及價值觀」、「學生的行為表現」、

「學生的人際關係」、「教育觀念」、「請家長提供的協助」及「學校的運作與 活動」(林珍孙,2002;陳素捷,2002;黃美香,2004;詹蕙瑋,2006;趙聖秋,

1998),研究者為能了解教師與家長在進行親師溝通時所論及的內容,故將歷年 來有關親師溝通的內涵之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如表 2-1。

13

表 2-1

親師溝通的內涵

研究者(年代) 親師溝通的內涵

Holahan(1992) 調查小學到高中的家長及教師的看法,依其重要性來排列順序,

結果發現,小學教師認為最重要的前三項主題為「學生學業進步 情形」、「學生的態度及價值觀」與「家長、教師及學生的關係」

吳春助、林淑女 (1992)

學生或子女行為問題、行為問題、人際關係、教育觀念問題、班 級管教方式、老師的教學方法。

吳宗立(2002) 親師溝通的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方面、學生行為方面、教師教學 方面、學校教育方面、偶發事件處理等。

鍾美英(2002) 教師與家長彼此交換有關教育或孩子的訊息,包括「班級活動及 事務」、「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的行為表現」、「孩子的 健康狀況」、「孩子與同學相處的情形」、「教師的教學方式或 教育理念」等六種內容

張民杰(2005) 親師以開放雙向的溝通,建立正面友善的關係,透過親師溝通能 使教師瞭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同時告訴家長有關於教師對學生 在課業和行為上的期望,包括家庭作業、評分標準、行事曆、考 詴日期、特定活動的時間等,並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的常規和行 為、請家長協助學生的課業內容、協助校外教學等事項

楊嫊薰(2008) 歸納親師溝通的內容包含:(一)學生個別的問題(二)教學活 動的溝通(三)教育議題的交流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根據以上研究者的看法,本研究將親師溝通的內涵歸納為「學生學業表現」、

「學生生活輔導」、「學生行為表現」、「親師教育方式」、「教育議題宣導」

等五個層面,分別如下:

(一)學生學業表現

學生學業表現是反映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結果,其中包含了教學內容、教 學方式、評量方式、家庭作業、學習狀況、學習問題、作業安排、考詴成績等內 容。Holahan(1992)認為中小學的親師溝通中家長與教師認為最重要的主題是學 生的學習情形、態度與價值觀、行為表現等。

14

(二)學生生活輔導

學生生活輔導是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關於其人際關係的狀況、個人健康的 狀況、衛生習慣等內容。黃淑華(2006)認為教師要掌握家長關心子女之重點脈 絡,關注的面向含括學習基礎的奠定、行為習慣的養成,身心健康的維護及同儕

學生生活輔導是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關於其人際關係的狀況、個人健康的 狀況、衛生習慣等內容。黃淑華(2006)認為教師要掌握家長關心子女之重點脈 絡,關注的面向含括學習基礎的奠定、行為習慣的養成,身心健康的維護及同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