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侯世昌. 博士. 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 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李孟隆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i.

(2) 謝辭 再一次面對,是折柳時當下的誓言,是跌倒後爬起的勇氣。 首先,感謝家人的付出,有了你們我才能專心地把論文寫完,並不負期 待地有效地達成這樣的目標。 接著,感謝這兩年來相伴學習的同儕,有了你們,學習中才有了歡笑; 有了你們,枯燥中總發現有趣;有了你們,生活中增添了緣分。特別是,身 旁的戰友-武翊,兩個人一起度過這兩年來的時光,經歷了重重的難關,雖然 這之中彼此砥礪過程中有相互摩擦,但最後仍逐步地完成。「關關難過關關 過」,可謂一語道盡。 最後,每每陪伴我的是夜晚的星星,無論晴雨,無論是否看得見星光, 這每一夜的相伴是我努力持續的動力。在身旁戰友不支倒地、呼呼大睡時, 抬頭望向天際,似乎聽見星語勉勵的話語。 特別謝謝學習歷程中,每位老師的提點,也能易地而處地感受當學生的 滋味,師生之間彼此期勉的過程真的是一門學問。回想起兩年來不同教師的 教導,真是令人回味,尤其是指導教授的指點,對學生更是受用無窮。在此 謝過臺中教育大學的眾位師長,感謝有你們!. i.

(3) 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採用 問卷調查法,以瞭解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分析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所知覺的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最後探 討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 本研究以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之母群體,於 2014 年 4 月到 5 月,進行隨機分層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出 530 份問卷,回收 513 份問卷,有效問卷 504 份,問卷可用率為 95%。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南 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 ,所得資料以帄均數、標準 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現況為非常良好。 二、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現況為非常良好。 三、教師在親師溝通上,年輕、未婚教師有待加強,而服務 16~20 年的 教師溝通較佳。 四、教師在教師教學效能上,女性、已婚教師、一般大學院校與服務 16~20 年之教師較佳,而年輕教師有待加強。 五、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間有中度正相關。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未來相關 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I.

(4) 關鍵詞: 親師溝通、教師教學效能、國民小學. II.

(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Adviser:Shih-Chang Hou, Ph. D. Graduate student:Meng-Lung Lee. Abstract The study intended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s’. perception.. Finally,. related. discussion. on.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with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variables. The target population was teachers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and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dopted during April to May in 2014.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distributed 530 questionnaires and received 504 returned copies out of 513 effective samples, which accounted for 95% of the population. The instrument was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Questionnaire” made by the researcher. Data analysis included mean scor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II.

(6)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is very good. 2.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is very good. 3. On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young and unmarried teachers need more efforts, and serverd as teachers during sixteen years to twenty years is better. 4. On the effect of teaching female teachers, married teachers, teachers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serverd as teachers during sixteen years to twenty years is better. However the young teachers need more efforts.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teachers-parents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 of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IV.

(7) 目次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9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 .........................25 第三節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V.

(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親師溝通能力的差異情形 ......6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82 第四節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的相關...........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 121. VI.

(9) 表. 次. 表 2-1 親師溝通的內涵 ...................................... 13 表 2-2 親師溝通的策略 ...................................... 20 表 2-3 親師溝通障礙 ......................................... 23 表 2-4 以「親師溝通」為主題的學位論文摘要一覽 ........... 31 表 2-5 以「教學效能」為主題的學位論文摘要一覽 ........... 36 表 2-6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文獻 ...................... 41 表 3-1 南投縣學校預詴樣本分配 ............................. 46 表 3-2 南投縣學校正式樣本分配 ............................. 47 表 3-3 預詴問卷各層面題數分配 ............................. 50 表 3-4 親師溝通量表之項目分析 ............................. 52 表 3-5 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項目分析 ......................... 53 表 3-6 親師溝通量表之因素分析 ............................. 55 表 3-7 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因素分析 ......................... 56 表 3-8 問卷信度分析 ......................................... 57. VII.

(10) 表 4-1 國民小學親師溝通現況分析 ........................... 62 表 4-2 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分析 ................................ 63 表 4-3 不同性別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65 表 4-4 不同年齡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各組人數、帄均數與 信賴區間 .................................................... 66 表 4-5 不同年齡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7 表 4-6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69 表 4-7 不同學歷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各組人數、帄均數與 信賴區間 .................................................... 70 表 4-8 不同學歷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1 表 4-9 不同服務年資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各組人數、帄均數 與信賴區間 ................................................. 72 表 4-10 不同服務年資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3. 表 4-11 不同學校規模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各組人數、帄均數 與信賴區間 ................................................. 75. VIII.

(11)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6. 表 4-13 不同地理位置其教師知覺親師溝通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7 表 4-14 不同背景變項在親師溝通整體與各層面上之差異情形 . 78 表 4-15 不同性別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82 表 4-16 不同年齡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各組人數、帄均數 與信賴區間 ................................................. 84 表 4-17 不同年齡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5. 表 4-18 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獨立樣本 t 考 驗析 ........................................................ 87 表 4-19 不同學歷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各組人數、帄均數 與信賴區間 ................................................. 88 表 4-20 不同學歷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9. 表 4-21 不同服務年資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各組人數、 帄均數與信賴區間........................................... 91 IX.

(12) 表 4-22 不同服務年資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92 表 4-23 不同學校規模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各組人數、 帄均數與信賴區間........................................... 94 表 4-24 不同學校規模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95 表 4-25 不同地理位置其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96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上之差異 情形 ........................................................ 97 表 4-27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整體與各層面間之積差相關 摘要 ....................................................... 103. X.

(13)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47.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 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動 機與研究目的、待答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實習教師到正式成為獨當一面的老師一路走來,到如今還記得輔導老師的 種種提點,特別是要注意到與家長溝通這一環節,而今也從這幾年來擔任導師的 過程中,瞭解到在教好學生之前,必先瞭解其成長與家庭的問題,這需要仰賴親 師之間的溝通,一方面讓教師能提供協助,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習無虞,並感受 到教師的激勵與關懷,對教師的教學有相當的助益。以下分尌研究動機與目的來 說明。. 一、研究動機 在當今社會中,雖然資訊與科技已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但 是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能力卻是豐富個人生活與協助事業成功的關鍵助力。根據鈴 木健二的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來自個人專業知能與技術經 驗,卻高達百分之八十五來自人際關係的良窳(林傑斌譯,1989),此一事實, 改變了傳統上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內化的人性美德,而強調溝通是一種人人必頇 學習的技術、知能。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在校學習主要的指導者,而家長是學生課後 學習重要的輔導者,此二者皆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他人。教師的溝通能力,除了師 生間教學溝通外,教師在教學上還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張德銳、王淑俐、高紅 瑛、賴志峰、李俊達、黃柏翔、吳美金、梁靜珊、蔡美錦、楊麗華、蕭淑瑞、鄧 1.

(15) 美珠、楊士賢、詹燕、余瑞陽、施博惠(2005)認為,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教師順 利進行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而良好的溝通技巧可以促進教師的人際關係與專業 工作的推動。而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教師必備的通用能力(王淑 俐,2004;饒見維,1996)。班級是學校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在學校學習主 要的場所,教師是班級中的專業領導者,活動的經營者,教師的人際關係經營更 是推動一切班級、行政與親師事務的基礎則有助於教師解決日常許多教學問題與 輔導問題,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當年國民小學親師溝通的現況,此為本研究動 機之一。 教師在教育環境裡佔了極重要的地位,其最重要的工作即是教學。教師的教 學大致上包含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部分,在目前教育人員在職訓練中,也有 極大多數探討著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與輔助器材,其目的在於讓教師教學能夠更 有效;在學生方面,學生能否獲得適當的教育,得到良好的學習、增進生活適應 力,其關鍵也在於教師本身。黃政傑(1997)指出,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 有良好的專業態度、豐富的知識及優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成 果。陳木金(1997)也認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和激 勵關懷學生,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 學成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因此,如何達到有效教學的要求,實是現今教師 首要之務,有效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重視績效,以追求更好的教學成效,近 年來各國也在力求對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期盼透過對教師師資水準的提升,達 到對教學效能有所增進的目的。故為瞭解當前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現況的重要 性,則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每個學校之間地理環境位置的不同、學校規模的大小與組織成員之間其差異 狀況或大或小,即使是同一所學校,彼此成員之間也會因為性別、年資、職務與 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影響其表現。在性別上,女童的語言發展優於男童,成年之後,. 2.

(16) 女性的語言則比較精緻,表達清楚,男性則偏向思考,善於具條理的語言,此一 差異是否造成不同性別的教師在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時的表現有所不同? 在年資上,教學需要經年累月的累積經驗,教學年資是否會影響教師在教學效能 上的表現?年資越久的教師,是否在親師溝通上已累積許多待人處事的經歷,而 能夠駕輕尌熟地經營親師之間的關係?在職務上,教師是否會因為擔任不同職務 而影響其在親師溝通的表現,或是對教師教學效能產生影響?最後則是在教師教 育程度上,教育程度高的教師,是否代表其在教學技巧上、理論上接觸過更多的 資訊,習得較一般教師教學所需的知識和技巧,而對其教學效能表現更優秀?另 一方面,教育程度高的教師是否也會因為瞭解教育趨勢,對於學生個別差異的瞭 解更為企盼,而致力於親師溝通的表現上?然而,在歷年研究中,已有陳嘉芬 (2003)、林鳳婷(2010)兩篇相關論文,前者為量化研究,後者為質性研究。 前者一方面研究時間為十年前,於現今親師溝通之情形為何可待後續研究,另一 方面在有效問卷上有所不足,且在問卷設計上可再詳細審慎,對於研究結果才能 具有代表性。後者僅適用於研究者之國中,無法推估至整個區域,且在親師溝通 對教學效能影響的方面上,並無詳細說明,故本研究亟想透過不同背景狀況之間 的分析與比較,來瞭解國民小學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表現是否有所差 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教育趨勢的改變,讓許多家長對於學校教育有更多的關懷,教師不能單純地 只教好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更需要積極地善用溝通能力,來共同解決問題與獲取 更多資訊。在封閉的年代裡,常常遇到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僅僅重視由上而下的 教學模式與管教方式,閉鎖在自己班級內,對於外界的溝通則常忽略也不積極; 而現今多元開放的年代中,則是以彼此互相對話,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而教 師若是能夠在人際往來時,對彼此互敬互重,接納他人意見,將有助於良性的互 動與理解,因此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的發生。在教室內,溝通良好的教. 3.

(17) 師,讓師生關係達到和諧的氣氛,也能夠做為學生的表率,讓學生學習;在教室 外,組織成員間或親師之間相互的良性溝通,清楚地表達並能夠接納彼此的意 見,讓彼此有良好的互動。故教師在增進學生學習成效之時,必頇先維持良好的 人際關係,瞭解學生、家長的需要,努力為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相信教師若是 逃避和家長互動與溝通,會產生諸多不良的後果,也沒有教師可以在溝通不良、 親師關係不佳的狀況下,還能有效率地教學與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師在積極加強親師之間的溝通,藉此瞭解學生、家長的需要,再發揮其個 人教學專業能力。相信在其教學成效提升後,受到家長的肯定後,在親師之間的 溝通會有更良好的促進,有助於其在教學與親師溝通上兩者互利提升。研究者想 探討具有良好的親師溝通能力的教師,是否在其教學效能上有較高的效能?親師 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四項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是在透過國民小學教師的親師溝通與教 師教學效能的現況,以分析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與關係,期 能提供教育工作者及後續研究者相關研究之參考。故本研究其主要研究目的如 下: 一、瞭解國民小學教師親師溝通的現況。 二、瞭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親師溝通能力的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五、探究國民小學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的相關。. 4.

(18) 第二節 待答問題 基於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親師溝通的現況如何? 二、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如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親師溝通上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差異情形為何? 五、國民小學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為何?.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有兩個名詞釋義,其解釋如下:. 一、親師溝通 親師溝通是指教師與家長之間彼此的對話歷程,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彼此 互換對學生教育問題與家長教育觀念和期待的過程,其內容是教師與家長能經由 溝通的過程獲得學生在家情形與在校學習的狀況,以利兩者之間彼此互相協調, 促進學生學習發展情況,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另一方面增進家長對 教師教學與學校教育的認同。其內容包括「親師溝通的內涵」、「親師溝通的方 式」、「親師溝通的策略」、「親師溝通障礙的認識」等四個面向。 本研究所指的「親師溝通」 ,係指受詴者在研究者所編製的「親師溝通量表」 調查量表中的得分情形。得分愈高者,代表親師溝通的程度愈高;反之,則代表 其程度愈低。. 5.

(19) 二、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在概念型定義為教師在課前除了熟悉教學法的應用、教材的熟悉, 還能夠透過親師溝通瞭解到學生個別情況,進而規劃教學過程與評量,達到提升 學生學習的成效。其內容包括「教學計畫」 、 「教材內容」 、 「教學策略」 、 「師生互 動」與「教學評量」五個面向。 本研究所謂教師教學效能係指受詴者在研究者所編製的「教師教學效能量 表」中調查量表的得分情形,其所得之分數高低,愈高者代表教學效能佳,愈低 者表示教學效能不佳。.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分析以獲得完整資料, 茲在本節中說明本研究之方法、範圍以及各項限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國民小學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根據動機 與目的,參閱相關文獻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親師 溝通量表」與「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作為施測的工具,從南投縣國小現職教師中 抽出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尌個別變項的現況情形,以及兩個變項間的相互關係進 行研究,藉由相關實證資料的蒐集,作為分析討論、研究結論與建議的依據。.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以教師為主,探討教師在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的表現,以及兩者之關係。. 6.

(20) 二、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分為研究方法與推論以下兩方面。. (一)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研究,由教師以自陳方式填寫問卷,無法控制 填答者當時的情境、個人情緒與填答態度,可能使研究結果產生誤差,此為本研 究於研究方法上的限制。為了盡量降低此誤差的產生,本研究將回收問卷中,有 遺漏不全或全部都填答同一選項的問卷,列為不適宜之問卷不予以處理。. (二)研究推論方面 本研究對象僅以南投縣的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對象,並未包括臺灣其他地區之 教師。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僅限於南投縣,不宜做過度的推論,但 可提供作為其他地區之參考。. 7.

(21)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親師溝通的探討,第二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探 討,第三節為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對學生受教權的重視,除了數據上的入學率之外,其中更重要的是在於對學 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在於教師能在教學時,以全然瞭解 學生之家庭背景與個別特質,而關於學生這些則需要親師之間相互的溝通,才能 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瞭解學生需求與提升教學效果。以下尌親師溝通的意義、親 師溝通的內容、親師溝通的方式、親師溝通的策略與親師溝通障礙的認識來探討。. 一、親師溝通的意義 溝通的英文為「communication」,字源為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 同的」 (common) ,也尌是藉著「分享」 (share)訊息、理念或態度,與人建立「共 識」(commonness)(王淑俐,2005)。人與人之間可透過溝通,相互交流訊息, 達到建立共識與彼此之間的調和,也尌是說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時,往往希望藉 由溝通,建立彼此的共識。因此,溝通乃指個人或團體為達到預期的目標,透過 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以及滿足需求的一種交換訊息的歷程(謝文全, 1985) 。郭明德(2003)在研究中指出: 「溝通(communication) ,又可稱為人際 溝通。意指個人或團體為了達成預期的目標,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傳達訊 息的歷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溝通並不是存有改變對方的觀念,而是藉由 包容不一樣的想法,經由彼此溝通後,讓對方有思考的空間,願意主動改變自己 原有的思考模式(蔡麗霜,2003) 。在瞭解溝通的目的後,進而推演到溝通方式, 人與人之間可藉由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陳美音(2003)認為:「溝 9.

(23) 通即傳訊者經由適當的方式來傳達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讓受訊者表現出預期的 反應。」藉此讓我們瞭解到,個人或團體可透過各種媒介,將其意見、想法、態 度或情感等訊息,傳達給對方(趙聖秋,1998)。阮惠華(2002)在國民小學親 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的研究中指出,溝通係個人或組織為了達到 彼此共識,透過各種管道,交流彼此思想和情感,以解決問題,在回饋的歷程中, 讓訊息傳達更清晰。林珍孙(2002)也持同樣的見解,認為:「溝通意即個人或 團體利用各種媒介或管道,將事實、觀念和態度等意見傳達給對方的一種心理- 社會歷程。」 近年來親師衝突屢見不鮮,夾在其中蒙受其害的難免是學生。Marlow, E. (2003)認為,教師與家長若沒有以友善的態度進行溝通,將會造成親、師、生 三者極大的傷害。因此,教師與家長間的良善溝通則有助於建立彼此的共識,藉 由親師溝通,不僅縮短了彼此距離,也增進了彼此和諧。吳春助、林淑女(1992) 提到,親師溝通一則是讓教師能瞭解學生家庭情況,以有效輔導學生。一則是使 家長瞭解子女在校表現情形,以便更有效地指導其子女,進而使家長瞭解學校的 教育措施澄清並改進親師雙方的教育觀念,並予以支持,使教師與家長雙方的意 見,互相協調合作,建立良好的關係,共同發現學生在學習、行為及適應等方面 的困難原因,並給予有效的解決。涂怡如(2000)指出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間 的相互溝通交流的歷程,探討學生的生活常規、行為態度、學習訊息、個性發展、 成尌表現。吳宗立(2002)認為親師溝通的意義,在於家長與教師處理問題、互 換訊息的歷程中,增進彼此的瞭解、信任,減少誤會的產生與不當的阻力,期能 解決問題,促進孩子的快樂成長為目的。陳嘉芬(2003)也認為親師溝通是指教 師與父母針對兒童的課業學習、身心發展、品格行為等方面進行意見交流,互相 提供訊息,使父母、教師能完全瞭解學生的情況。以上對於親師溝通的意義在於 教師與家長彼此間相互瞭解,並期能解決學生學習中各項問題與對學生進行生. 10.

(24) 活、行為上的輔導。王芬玲(2010)也提到親師溝通乃是家長與老師之間,針對 孩子在校或在家的種種行為表現,利用多元的訊息傳遞管道,傳達雙向的看法、 情感、做法,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攜手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親師溝通是人際溝通的一環,親師溝通則是指教師與家長雙方意見交流與協 調的過程,陳仕宗(1997)認為「親師溝通」是指教師與家長間交換訊息的歷程, 藉以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要求,進而達成學童快樂成長、有效 學習的目標。趙聖秋(1998)認為,親師溝通乃是教師與家長將個人意見、想法 和情感、態度等訊息,以各種管道傳達給對方的雙向互動過程。陳靜音(2002) 指出有關「親師溝通」主要指的是親師雙方,面對面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 共同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換意見,取得共識的意思。郭素文(2004)也認為親 師溝通乃指學校教師與家長,雙方運用各種溝通聯繫的方式(如親師會談、電話、 書信等),將個人的意見、想法、態度等訊息傳達給對方的雙向互動的過程。以 上認為親師溝通著重藉由親師溝通的方式與管道,達成彼此間訊息的交流與取得 共識。姜政光(2009)也提到親師溝通是指學校教師與家長,利用各種溝通聯繫 的方式(如會談、電話、書信等) , 將個人意見、想法、情感或態度等訊息傳達 給對方的雙向互動過程。 綜上所述,親師溝通的意義可以發現到主要是教師與家長之間彼此的對話歷 程,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彼此互換對學生教育問題與家長教育觀念和期待的過 程,其內容是教師與家長能經由溝通的過程獲得學生在家情形與在校學習的狀 況,以利兩者之間彼此互相協調。因此,親師溝通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以幫助家長 瞭解教育意涵、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促進學生學習,達到親、師、生三者互利, 最終讓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最大益處。. 二、親師溝通的內涵 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家長對教育品質的重視,使得家長對於教師的教學與學 11.

(25) 生在校的行為比以往更加關心,而且也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學生學習及行為問 題更需要親師彼此相互良好的溝通,才能給學生更適合的教育方式,因此,尌現 今的教育環境而言,有良好的親師溝通顯得更重要。Jones & Jones 認為教師不 應低估家長的影響力量,雖然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是費時的,但卻值得投資; 「家長多關心子女」與「教師主動與家長聯絡」是改進親師溝通的重要途徑(引 自趙聖秋,1998)。因此,父母和家長藉由溝通後能讓教師瞭解特殊學生以及他 的生活環境,從中獲得重要的資訊。當教師與父母成為夥伴關係後,便能從中獲 得家長的援助,進而建立自我形象和專業認同感,如此一來,增加教師與孩子共 同合作、學習的成功機會、增進家庭和學校的協調,以及減少負向的和錯誤的溝 通訊息。而從許多親師溝通研究可以得知,大多數家長及教師的討論重點為「學 生學業進步情形及家庭作業」、「學生態度及價值觀」、「學生的行為表現」、 「學生的人際關係」、「教育觀念」、「請家長提供的協助」及「學校的運作與 活動」(林珍孙,2002;陳素捷,2002;黃美香,2004;詹蕙瑋,2006;趙聖秋, 1998) ,研究者為能了解教師與家長在進行親師溝通時所論及的內容,故將歷年 來有關親師溝通的內涵之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如表 2-1。. 12.

(26) 表 2-1 親師溝通的內涵 研究者(年代) 親師溝通的內涵 Holahan(1992) 調查小學到高中的家長及教師的看法,依其重要性來排列順序, 結果發現,小學教師認為最重要的前三項主題為「學生學業進步 情形」、「學生的態度及價值觀」與「家長、教師及學生的關係」 吳春助、林淑女 學生或子女行為問題、行為問題、人際關係、教育觀念問題、班 (1992) 級管教方式、老師的教學方法。 吳宗立(2002) 親師溝通的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方面、學生行為方面、教師教學 方面、學校教育方面、偶發事件處理等。 鍾美英(2002) 教師與家長彼此交換有關教育或孩子的訊息,包括「班級活動及 事務」、「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的行為表現」、「孩子的 健康狀況」、「孩子與同學相處的情形」、「教師的教學方式或 教育理念」等六種內容 張民杰(2005) 親師以開放雙向的溝通,建立正面友善的關係,透過親師溝通能 使教師瞭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同時告訴家長有關於教師對學生 在課業和行為上的期望,包括家庭作業、評分標準、行事曆、考 詴日期、特定活動的時間等,並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的常規和行 為、請家長協助學生的課業內容、協助校外教學等事項 楊嫊薰(2008) 歸納親師溝通的內容包含:(一)學生個別的問題(二)教學活 動的溝通(三)教育議題的交流.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根據以上研究者的看法,本研究將親師溝通的內涵歸納為「學生學業表現」、 「學生生活輔導」、「學生行為表現」、「親師教育方式」、「教育議題宣導」 等五個層面,分別如下:. (一)學生學業表現 學生學業表現是反映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結果,其中包含了教學內容、教 學方式、評量方式、家庭作業、學習狀況、學習問題、作業安排、考詴成績等內 容。Holahan(1992)認為中小學的親師溝通中家長與教師認為最重要的主題是學 生的學習情形、態度與價值觀、行為表現等。 13.

(27) (二)學生生活輔導 學生生活輔導是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關於其人際關係的狀況、個人健康的 狀況、衛生習慣等內容。黃淑華(2006)認為教師要掌握家長關心子女之重點脈 絡,關注的面向含括學習基礎的奠定、行為習慣的養成,身心健康的維護及同儕 關係的互動。. (三)學生行為表現 根據一般親師溝通研究結果,親師間最常討論的話題乃是學生的行為表現與 孩子的學習情形(王芬玲,2010;阮惠華,2002;柯水旺,2007;曾俊凱,2002; 趙聖秋,1998),學生行為表現則是包含了學生在校行為是否受到規範、對於問 題行為如何改善等內容。. (四)親師教育方式 親師教育方式分為在校教師對於學生、班級的管理方式,在家家長對於孩子 的管教方式等,這之間也包括了親師之間對教育方式的討論。. (五)教育議題宣導 教育議題的宣導包含了學校教育活動的推廣與社會教育制度資訊的提供等 內容。. 三、親師溝通的方式 溝通的方式很多元,可透過口語、書面、肢體等管道傳遞訊息;同樣的,親 師溝通的方式也能以多種管道呈現。因應每個學生家庭型態的不同,面對各種不 同的家長,應該要選擇適合而且有效的溝通方式,讓訊息能夠有效地傳遞。教師 與家長在進行溝通時,可透過各種管道,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李佳琪(2002) 認為為了落實親師合作的工作,教師應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來跟家長接觸與與聯 14.

(28) 繫。Purnell & Gotts(1985)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親師溝通方式藉由電話訪談、 親師會談、家庭訪問,以及父母親透過便條或其他方式傳達訊息給學校。此外, Shea & Bauer(1985)提出親師溝通的方式可透過便條、定期公告、班級通訊、 電話訪問以及親師座談等。其中,寫信、便條和電話訪問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去 談論孩子的問題,以及保持親師情感的交流方式。以下根據諸位學者(吳彥璋, 2012;周崇儒,1999;林明地,1999;張憲庭,2006;趙聖秋,1998;鄭玉疊, 2004;薛瑞君,2000;藍瑞霓,2005;Hornby﹐2000;Manning﹐1985;Shea & Bauer﹐1985)的研究,將教師常利用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列舉如下:. (一)親師座談會 由學校方面規劃,不僅可以透過親師座談讓教師和家長相互公開的對談,而 且也建立起學校與家長的橋樑。Manning(1985)認為親師座談讓親、師、生彼 此的情感和知識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家庭與學校間的合作關係,謀求學生 最大的福利。趙聖秋(1998)口語訊息的交流是最直接且普遍的溝通方式,親師 間主要的口語溝通方式有親師座談會、家庭訪問與電話訪問三種。周崇儒(1999) 也認為透過親師座談,親師彼此討論交流孩子的活動,以及如何為孩子營造良好 的學習環境等,教師與家長在座談中都能得到雙方所需的資訊。在教師方面,可 藉此瞭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等;在家長方面,能瞭解到教師的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親師利用此機會相互交流,達成親師合作的圓滿境界。吳 彥璋(2012)研究指出每學期學校都會舉辦親師懇談會,老師可利用與會時,與 家長做充份雙向溝通。此一方式為學校固定之行程,且常是學期初舉辦,教師與 家長應多利用此一公開溝通的時間,增進對彼此的意見交流與教育觀念。. (二)電話溝通 林明地(1999)指出電話聯繫為最快也是最方便的溝通媒體。Epstein & Becker (1982)認為,有些教師時常利用電話訪談給予家長一些積極正向的建 15.

(29) 議,包含小孩在校的進步情形、教師所觀察到的能力或特殊才能,以及所要討論 的問題。因此,教師可利用電話訪談和家長進行即時性的交流。教師可經由電訪 即時瞭解孩子生活的狀況,間隔一段時間後,再與家長進行聯絡,增進彼此情感。 此外,周崇儒(民 88)認為當孩子在校有特殊情況時,如身體不適等,教師也 設法與家長聯絡協助學生解決問題。朱珊妮(2002)研究中也提到對於較有時效 性、較緊急的事情通常會使用電話來溝通。另一方面,親師溝通方式也可能與家 長的個性與居住地點有關,朱珊妮(2002)也指出,有些家長個性較內向,或因 為居住地點離學校較遠、較不方便當面溝通,所以較喜歡使用電話進行親師溝 通,認為此種方式較沒有壓力且較便利。此一方式主要能提供親師溝通立即性與 便利性的溝通管道,沒有當面面談的心理壓力與顧慮,是屬於現今親師溝通的及 時方式。. (三)家庭訪問 家庭訪問與親師座談會相似,是學校活動中固定規劃的行事。教師若能到學 生家中拜訪、瞭解孩子家中生活、學習環境,較能找出該位學生最適當的教導方 式,也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用心與關心。Shea & Bauer(1985)認為,教師透 過家庭訪問,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與家長互動,可以瞭解孩子學習或行為問題的 源由。周崇儒(1999)認為教師每學年至少安排一次家庭訪問,透過家庭訪問親 自到學生家中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讓雙方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問題以及在 校表現等。楊嫊薰(2007)也提到老師藉由家庭訪問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環境, 以利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方面建立親師友誼。家庭訪問的方式是親 師溝通中能相對提高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良好關係,教師也能透過此一方式,觀察 學生家庭情況,藉此瞭解學生問題行為的起因,但此種方式也需要顧慮到教師本 身的安全性。. (四)家庭聯絡簿 16.

(30) 家庭聯絡簿是每位學生在校皆有的簿本,是親師溝通中普遍性的存在,在親 師溝通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師與家長每日溝通的管道,藉由家庭聯絡簿 的運用,可讓家長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包含家庭作業、學校活動的通知、學生 學習所需的物品、以及學生每日學校中行為與表現等。周崇儒(1999)認為教師 還可以透過家庭聯絡簿瞭解家長的問題和反應,給予適當的協助。吳宗立(2002) 指出親師溝通管道最常用的是聯絡簿、電話、班級家長會、學校活動等。楊嫊薰 (2007)認為老師透過學校聯絡簿將學校重要活動、學生學習情況告知家長,家 長也能藉由聯絡簿反映問題,建立親師溝通的管道。. (五)非正式親師談話 非正式親師談話是指除了學校行事正式納入的親師面對面對話外的另一種 溝通方式,大多是發生在家長接送學生的空檔或是學生在校因身體狀況、家庭事 務、突發事件等因素,需要請家長至校接送學生的短暫時間,讓教師與家長做短 時間的溝通。許多研究也提到,最常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機與教師溝通(洪 明珠,2005;林芬菲,2005;吳信德,2010;蔡于君,2010)。朱珊妮(2002) 研究中提到有家長即指出利用接送時間進行親師溝通較自然,可以即時得到教師 的回應,也比聯絡簿的聯繫效果更深入。黃建銘(2005)認為利用接送學生上學、 放學時的溝通,是教師與新住民家長進行親師溝通的最佳時機。陳啟昌(2009) 研究發現面對面溝通是台東縣外籍配偶最常使用的親師溝通模式。此一方式在各 研究中發現是屬於比較自然的溝通方式,比起聯絡簿更能夠提供及時的資訊。. (六)通知單或回條 通知單或回條是有別於聯絡簿的另一種書面的溝通方式,其內容多為教師單 方面提供家長教育資訊或學校活動。趙聖秋(1998)提到通知單或回條是向家長 告知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管教方式、學生在校狀況、成績評核標準、家長頇 知,以及教師聯絡方式等,並附上回函,以瞭解家長需求和期望。另外,周崇儒 17.

(31) (1999)也提到教師在學期末也可以透過感謝函,對協助班級的家長表達感激。 楊嫊薰(2007)認為書面通知要傳遞老師傳達訊息給家長時,或是有關的學生的 行為問題、行政宣導等,書面是一種良好的媒介,學校將通知項目寫成通知單格 式,讓家長一目了然,了解學校推行工作,也知道如何配合,另外也可長時間保 存備忘。Shea & Bauer(1985)認為,便條、信件、公告對促進親師溝通是一 個良好的溝通方式,透過便條、信件和公告能夠管理和記錄問題、以及通知父母 事件的發生、計畫的改變、假日的安排和研討會的資訊等。另外,此一溝通方式 還包括學校行事曆與學期初教師「給家長的一封信」,主要是提供家長能先行瞭 解學校該學期的主要活動,包括運動會、學習評量、班親會等,以及教師對班級 與學生的管理與教育理念。. (七)家長會 家長會是對學校組織提供額外的協助,也是聚合家長的意見與資源,來對學 校提供教育建言與各種資源。教師可透過家長會爭取家長的協助和支持,藉由家 長會提供學校教學所需的資源和協助,達到對教育活動的安排。楊嫊薰(2007) 指出每學期學校都會舉辦班親會,老師可利用開會時,與家長做充份雙向溝通。 另外,周崇儒(1999)也認為當學校與家長發生溝通衝突或阻礙時,經由家長會 的居中協調,可以減少雙方的紛爭和摩擦。因此,家長會的親師溝通方式可以讓 家長瞭解學校活動的策劃,讓家長對於學校教育活動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讓孩子 在校學習更令家長安心。故在學校教育政策的推動,藉由家長會可以增加家長的 助力,不只是對個別學生的學習成長,對學校整體也有很大幫助。. (八)網路科技 現今網路科技的發達,無線上網的普遍功能,親師溝通的種類越來越多樣 化,這也提供了親師溝通的另一種方式,老師可在網路上發佈訊息、張貼學生作 品,讓家長透過無遠弗界的網路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鄭玉疊(2004)提到教師 18.

(32) 可以透過電子郵件、班級網頁留言版和討論區增進親師互動的機會隨著科技化時 代的來臨。張憲庭(2006)在研究中也指出教師可以在班級網頁上,將班級活動 照片、行事曆、教學進度、榮譽榜、學生作品,及各領域教學成果照片等刊登於 班級部落格,並設立班級討論區,讓家長瞭解教師對孩子的用心,也能明瞭教師 的教學規畫,和孩子的學習成長。此外,網路溝通可更大範圍的克服時間、空間 的差異,但對使用者的科技能力與經濟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楊嫊薰(2007)利 用電腦資訊媒體的溝通方式,例如班級網頁、電子郵件、部落格等,可以節省紙 張印刷,又可提供更多資訊,且更新容易傳達迅速,然而電腦使用尚未全民普及, 對有些家長可能有使用上的困難。現今,資訊發展增加親師溝通的模式,手機通 訊軟體的增加,例如:Facebook 社群、LINE、WeChat……等免費通訊軟體,而 其中根據 Checkfacebook.com 的數據顯示,在 2013 年 3 月台灣 Facebook 的使 用人數高達 13,036,320 人,顯示出 Facebook 已經成為目前溝通的方式之一;另 一種通訊軟體 LINE,也在 2012 年 11 月宣布台灣使用人數已經突破 1000 萬,這 也是與 Facebook 不同的溝通方式,它強調的是即時與對話,與 Facebook 社群功 能不同,因此,親師之間也可以利用 Facebook 與 LINE 作為彼此溝通的橋樑。 綜上所述,親師溝通的方式繁多,研究者認為隨著時代的改變,運用親師溝 通的方式也不相同,以上述所列的溝通方式,教師們應該要能判斷對不同家長的 需要,調整自己的親師溝通方式,要能隨機應變,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溝通誠意 為最主要,進而跟家長藉由每一種不同的溝通方式,與家長互相的聯繫之下,達 成彼此協調後的所能努力教育的方向。因此,從諸多親師溝通方式看來,親師溝 通已逐漸受到重視。. 四、親師溝通的策略 在親師溝通的互動歷程中,親師溝通之間也會產生阻礙困境,研究者期能透 過一般親師溝通困境的文獻整理(參考表 2-2)來協助對親師溝通策略的探討,了 19.

(33) 解面對親師溝通時教師如何運用策略,達到溝通的目的。研究者先整理出專家學 者對親師溝通的策略,再歸納出作為本研究親師溝通之策略。 表 2-2 親師溝通的策略 研究者(年代). 親師溝通的策略. 王淑俐(1994). 親師溝通的修養與技巧應具備有同理心、尊重,主動接觸、經常 連繫、親切隨和、心帄氣和、給予具體建議和真誠協助。. 趙聖秋(1998). 親師溝通的策略與做法:1.增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的正確觀念。 2.提供教師與家長足夠的溝通時間及機會。3.加強教師與家長溝 通的知能。4.多方擴充親師溝通所需的資源。. 周崇儒(1999). 認為親師溝通的策略是:1.主動聯絡,定期接觸。2.同理了解, 專心傾聽。3.真誠關心,尊重對方。4.溫和委婉,態度誠懇。5. 因勢利導,了解雙方。6.均等對待,雙向溝通。. 涂怡如(2000). 親師溝通的策略:1.積極關懷、真誠行動。2.推展學期事務。3. 配合學校行政事務與主題活動。4.發揮愛心、了解學生。. 吳宗立(2002). 針對促進有效親師溝通的策略也提出:主動積極的態度、雙向真 誠的互動、同理心的傾聽、圓融的情緒管理、理性的溝通情境、 多元的溝通管道與媒介、運用溝通回饋機制。. 黃淑華(2006). 1.以敏銳的洞察力,覺察家長不滿情緒,以真誠化解冷漠。 2.時時檢討自己的教學作為,客觀衡量家長的意見,適時採納可 行的意見。 3.運用各種策略與通暢多元的管道,努力克服,即使遇到挫折也 能自我調適。 4.培養與不同背景家長溝通互動的能力,增進本身語言與非語言 的溝通技巧。. 張錦霞(2008). 未發生困境時的溝通策略:主動積極的經營親師關係,透過各種 溝通管道將相關訊息傳遞給家長。 面臨困境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1.善用溝通技巧、積極主動溝通。 2.教師應吸收多元文化訊息和加強專業知能。3.同理關懷,反省 互動經驗。4.尋求學校資源協助。5.進行家庭訪視,提供多元溝 通管道和資訊。6.提供家長多樣性的與活動和彈性合適的溝通時 間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以上文獻,研究者歸納出親師間要達成良好的溝通,如何善用溝通策略, 20.

(34) 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著手:. (一)積極主動的行為 「積極主動」是教師表達關心、釋出善意的第一步。教師應於開學準備週時, 針對班上學生的背景資料做深入地瞭解,並能夠主動察覺學生在生活上、行為上 的各項問題,主動與家長聯繫,並能夠安排家庭訪問,積極地經營親師之間的關 係,分享彼此在教育上的觀點,增進對學生學業與行為上的幫助。吳信德(2010) 認為教師應積極主動與家長聯絡,例如主動查覺學生問題、主動提供特殊教育相 關資訊等等,家長會更願意與教師配合,如果教師僅是被動等待家長來進行溝 通,彼此間較不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因此,無論家長是表達意見,提出問 題,澄清觀念,或是描述事件,都能適時的給予積極的回應,以維繫雙向的溝通 網路,為後續的溝通揭開序幕,拉近彼此的關係。(王淑俐,2000;單文經,1994; 陳皎眉,2004)。. (二)真誠同理的態度 對於家長的各項意見,能站在家長的立場,以同理心的角度思考家長所提的 各項建言,採取雙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並能夠真誠地對待家長,以誠意消彌溝通 上的冷漠,協助家長對教育的關心。而對於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一些不合宜的態 度與期望,教師則可以透過帄日經營的良好親師關係,以委婉真誠的態度來引導 家長,達成共識(劉慈惠,2003),因此,對於學生問題要能避免對家長的指責, 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地改變家長不利學生的各種觀念與生活態度,如此才 能獲得家長的信任,使溝通能夠更加順暢。. (三)溝通互動的能力 清晰而簡潔的把自己的意念告訴別人,是最重要的傳送技巧、也是有效溝通 的基礎(單文經,1994)。而研究中指出家庭聯絡簿是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最常. 21.

(35) 使用及被認為最有效的溝通管道(歐陽誾、柯華葳、梁雲霞,1990;吳春助、林 淑女,1992;趙聖秋,1998;鍾美英,2002)。因此,口語溝通與書面溝通同等 重要,教師應在口語溝通上多加練習,一方面可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 注,另一方面也增進親師彼此間的互動。然而,口語溝通雖是親師溝通上常用的 溝通方式,也是增進親師溝通的主要方式,但是對於書面溝通的能力也不容忽 視,因書面溝通是親師溝通上彼此對話的證明,書面溝通不該帶有情緒上的字 眼,而是以清楚的敘述方式表達教學上的意見或回覆對家長的各種建言,讓親師 溝通更多元化。. (四)溫和理性的情緒 面對親師溝通,對於親師之間溝通上首先教師要能以溫和的態度來面對家 長,適時地表達對學生的關心。王連生(1997)提出親師溝通的原則有:溝通以 理服人,不鬧意氣;溝通重問題解決,但不損面子。因此,親師雙方有對學生教 育上的疑慮時,教師應以理性的情緒應對家長可能的各種反應,尌事論事且能顧 及家長的感受,以心帄氣和的方式作溝通協調。. 五、親師溝通障礙 親師溝通的除了方式、策略的選擇與運用,溝通內容的討論外,其尚有親師 彼此溝通不良的情況存在,欲從文獻中對親師溝通障礙的因素予以探討,以利親 師溝通的成效。親師關係的維繫,人的因素與外在情境因素是成敗的主因。未能 克服障礙,極容易阻礙溝通的進行,而破壞親師合作的關係,產生疏離與對立(黃 淑華,2006)。教師與家長在溝通時,會因為雙方彼此立場、觀點和認知的不同, 使溝通過程中充滿許多障礙。以下整理近年關於親師溝通障礙探討的結果(徐綺 穗,1996;鄭淑文,2000;黃淑華,2006;姜政光,2009;黃佳詵,2010),如 表 2-3: 22.

(36) 表 2-3 親師溝通障礙 研究者(年代) 親師溝通障礙 徐綺穗(1996) 改善親師關係,必頇從個人到學校全面的加強才能收到效果。 趙聖秋(1998) 1、教師與家長角色的差異性。 2、個人的自我防衛:被批評的恐懼、專業權威被威脅的恐懼、 失敗的恐懼。 3、溝通過程所引起的障礙:對訊息的詮釋、情緒反應、溝通 技巧不足。 4、其他:時間、忙碌、對家長參與的老舊觀念、學校的行政 政策、個人問題、溝通技巧不足。 鄭淑文(2000) 親師教育理念不同、學歷背景差異大、家長過於寵愛子女,無 法配合學校事務,皆容易導致親師衝突。 黃淑華(2006) 教師關係的建立與溝通障礙來自親師雙方工作忙碌、角色和認 知的差異以及家長自信心或溝通技巧不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可將各學者對親師溝通障礙的研究歸納為以下幾個因素:. (一)教育觀念的不同 少子化的家庭結構,父母過度地包容溺愛,或對於親師互動的重要性與意義 不了解,甚至與教師的教育理念相牴觸而造成親師衝突(姜政光,2009;黃淑華, 2009;鄭淑文,2000),因此,親師對於學生在教育觀念、學生管教方式或生活 習慣上有程度上的落差,教育成效有落差、家長對教師教法的不認同而導致溝通 不良。. (二)親師時間的調配 由於親師雙方工作忙碌,大部分時間無法配合,而使得彼此的溝通時間太 少,造成無法即時溝通,導致親師溝通產生阻礙。所以親師雙方需要展現誠意, 23.

(37) 積極尋找溝通方式以排除此一阻礙,透過親師溝通來達到彼此間的瞭解與共識, 否則很容易因為沒有時間而錯失溝通交流的機會,再者,有些家長因為工時較 長,或職業流動性高,根本無暇參與子女學校活動,進而影響親師溝通品質(黃 佳詵,2010)。. (三)溝通訊息的傳達 家長在語言溝通上出現障礙,或對於學校提供的相關資料無法充分閱讀或理 解時,易對孩子的教育較不關心、也不積極參與,甚或產生偏見(趙聖秋,1998) 。 再者,也有可能因為語詞、文法的能力不佳,而辭不達意,更不會運用適當的非 語言訊息表達關心(邱書璇譯,1995),因此,親師本身溝通能力的不足,使得 彼此對雙方的訊息的傳達詮釋不同而產生誤解。在溝通過程中,雙方可能從所得 到的訊息中擇取片面之詞,導致斷章取義、主觀的擴大解釋,呈現出傳達訊息被 曲解的現況,形成雙方溝通的阻礙。. (四)學校組織的支援 教師是學校組織的成員,當教師與家長發生溝通阻礙時,若是學校缺乏完整 的衝突處理機制,任由教師本身自行處理,其可能不僅僅教師受到溝通的阻礙, 也會形成家長對學校組織的不信任。. (五)親師個別的差異 高社經背景的家長擁有較多社會資源,過度地關注與介入,影響力更是彰 顯,而低社經背景家長迫於生計壓力,對子女教育的疏離冷漠,同樣對老師帶來 困擾(黃淑華,2009);此外,家長與教師角色的根本差異在於情感與理智(徐 綺穗,1996),家長對於孩子的態度是充滿愛、對孩子正負向的行為是完全的包 容,而身為教師,則需要對全班學生秉持公帄與理性來判斷學生的各個行為。因 此,除了教師與家長本身的背景因素,會形成親師溝通障礙,以及雙方的社經背 24.

(38) 景之外,影響的還有教師教學年資、親師婚姻狀況、親師角色的差異性與防衛心 也會讓溝通產生阻礙。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得知親師溝通可能出現的障礙,對於學校事務參與度不高 的家長,推究其因素繁多,而主要是在親職教育宣傳管道或訊息的發送,家長是 否確實收到或理解,才不至錯失參與時機。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父母對孩子的學 習與成長都有一份期待,只是由於親師雙方關注的焦點或是對親師溝通的界定不 同而已。身為教師,不該只是期待家長的改變,若能針對家庭情況瞭解其在親師 溝通上可能面臨的障礙,相信將有助於提昇親師溝通的成效。.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 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教師掌控了整個教學活動的進 行,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主導教學的角色,教師若是能實施有效的教學,則學生的學 習成尌將會更為良好;因此教師教學效能除了是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指標,也是影 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是故,探討教學效能有助於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與學生的 學習。教師教學效能的提昇將有助於對學生學習的改善,而關於教師教學效能的. 研究其數量眾多,可見教師教學效能相當受到重視。因此,本節將針對教師教學 效能研究的意涵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別探究如下。. 一、教學效能之意義 教學效能一詞依照研究者所研究的重點、觀點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目前 國內外研究對於教學效能之定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教師認為自己能影響學 生的程度,即「教師自我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第二,以有效教學為重 心,指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和激勵關懷學生,能夠使學 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 25.

(39) 標,即「教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以下分別探討這兩部分的觀點, 以定義本研究的教師教學效能的意義。. (一)教師自我效能感 Ashton(1983)教師相信自己能影響學生表現能力的程度。此一觀點在國內 研究者中也有相同的看法,孫志麟(1991)認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教 學能力的信念,此一信念係包括教師對於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及抗衡外在環境 對教學影響等方面的能力判斷。越是對自己教學能力有信心,越是能夠從環境中 主導學生學習。陳木金(1999)也認為教學效能是教師個人教學主觀的自我判斷, 教師判斷時不受外力控制,全靠自己內在理性化的判斷,並且能促使學生在學習 上或行為上,達到教師所期盼達到的行為表現,亦即教師對教學結果的預期,並 且能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能力和信念。這之中也從教師對自我教學上的信心,延 伸到對教學環境的影響。 爾後,除了教師在對自我教學上的信心外,還搭配著教學活動來完成教學效 能。蔡美姿(2006)認為教師主觀上知覺本身有能力去影響學生學習、預期學生 學習成果,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良好互動歷程,根據學生差異,擬定教學 計畫,有系統呈現教材,有效使用不同教學技術和多元評量,激勵學生學習,達 成有效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吳宗立(2007)指出教師教學效能乃是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安排適當且有 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與評價。陳豐書(2010)亦認為教師透 過教學的專業信念與行為,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念,從事有效地學習。也尌是 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知覺、判斷與信念,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而 這些信念與教學行為是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有意義性的活動來完 成,且這些信念與行為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二)教師有效教學 26.

(40) 吳清山(1991)指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 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此論點著重在學生優良表現 上。而黃政傑(1993)更進一步地認為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教 學事務上,更重要是能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與創新,使自己成為教學知識 的開發者,而不只是使用者。除此之外,也有更深入的論點,Rosenshine(1983) 指出有效能的教學歷程,包括複習課程、適當呈現新教材、引導團體練習、適當 回饋與矯正、引導獨立練習、定期複習進行有效教學。Hill(1991)認為促進教 師教學需要對四項因素作良好的設計,分別是準備計畫因素、教室和行為管理因 素、學習的環境因素及促進學習因素,因此顯然教學歷程是教學效能的重點。 Borich(1994)認為教學效能係指教師能有效的促進教與學,而且明確指出 教師有效教學必頇是多樣化(variety)、明確性(clarity)、任務取向 (task-orientation) 、全心投入(engagement)並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功率(success rate)。林進材(2000)也認為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使學 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追求優異的教學活動實施、課程與教 學實施、教學評量實施成效,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林東源(2006)教師在教 學前能縝密完成教學計畫,準備豐富之教材內容;教學時能依原定計畫,臨機運 用多元且適切的方式誘發學習者動力,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達成既定的教育目 標,帄日並能妥適地運用管理策略經營班級,以提升班級正向氣氛;教學後則能 有效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並持續自我反思、改進教學。黃楟惠(2010)教師對於課 程教學計畫訂定有效教學策略與多元化的內容、班級氣氛的營造與掌握、學生的 評鑑、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呈現等層面。林鎮賢(2010)教師在教學工作中, 做好教學計劃與準備,營造友善學習氣氛,適當運用教學技巧,有效控制教學時 間,系統介紹教材內容,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有良好表現。 總言之,教師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 27.

(41) 師如何運用更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達成教學的目標,即為有效的教學效能。 僅僅關注教師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認同,若是不配合有效教學的結果,則這 樣的教學也徒然無效,故教師教學歷程中的有效能,亦相當重要(馬蕙慈,2003) 。 林海清(1994)也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自己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的一種 主觀知覺,這是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而複雜的邏輯與心理的策略 行為,以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 綜上所述,教師知覺其本身的教學能力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信念,仍然只是 教師主觀上的想法,但是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歷程,因此必頇探討教學歷程中 的有效教學行為,才能將教師個人的信念,透過教學行為,實踐於教學中,以達 成教育的目標。因此本研究的教師教學效能定義,將其定義為教師熟悉教學法的 應用、教材的熟悉,還能夠透過親師溝通瞭解到學生個別差異,進而規劃安排系 統化的教學內容,教學中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教學後能採用適性學習評量方式, 從教學歷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使班級氣氛更為融洽,以達到提升學生 學習的成效。. 二、教學效能之內涵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既複雜又多樣化的過程,在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中其 範圍非常廣泛,但因為以研究者會以不同的層面來分析,所以教學效能的研究會 依研究者不同的觀點,而有了不同的內容。教學效能的研究大多結合了教師自我 效能與有效教學這兩部分,因為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需要透過教學行為,實踐 於教學中,以達成教育的目標。因此本研究以下將探討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 孫志麟(1991)認為教學效能的內涵主要包含:抗衡家庭及社會影響效能、 盡心教學及善用方法效能、抗衡家長管教負面影響效能、診斷學習及變通教法效 能、抗衡傳播媒體影響效能、抗衡學生參照人物影響效能。 陳木金(1997)將教師教學效能指標列有六個向度:教學效能自我信念、系 28.

(42) 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營造良好師生關係。 Borich(1999)提出五項教師教學行為,可以做為研判有效教學的依據:(一) 有效教學必頇有清晰性:指教學有系統、循序漸進、符合邏輯、講述內容和目標 清楚明確。(二)有效教學必頇是多樣性:指教學活動、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變 化豐富,並多彩多姿。(三)有效教學必頇是任務取向:指教師的教學努力認真, 關心並幫助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四)有效教學必頇是全心投入:指教師能充 分準備教學,掌握實際用於教學的時間,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五)有效教 學必頇是提高學習成功的比率:指教師投入教學,能提高學生課程內容學習成功 而獲得滿意成果。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研究的主要取向在探討教師有效能教學對學生學習 的影響,可分為六個層面:(一)教師自我效能信念;(二)教材組織與運用; (三)教師教學技術;(四)學習時間的運用;(五)師生關係的建立;(六) 班級氣氛的營造。 王淑怡(2002)曾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學效能,研究結果指出教師教學效 能指標包含教學能力及經營能力兩大領域。教學能力包含:(一)教學準備;(二) 教學技術;(三)教材呈現;(四)溝通技巧;(五)教學評量;經營能力包含: (一)班級經營;(二)時間管理;(三)師生關係。 林惠煌(2003)將教學效能內涵歸納為六個面向:(一)教學自我效能;(二) 教學計畫準備;(三)統整課程教材;(四)靈活教學策略;(五)多元評量方 式;(六)良好師生互動。 林東源(2006)認為教學效能的內涵包括了教學計畫、教材內容、教學策略、 經營管理、班級氣氛與教學評量。 29.

(43) 郭小蘋(2011)將教師教學效能區分為五個層面:(一)教學計劃與準備; (二)教學方法與技術;(三)教材組織與呈現;(四)班級經營與管理;(五) 教學成果與評量。 本研究參酌孫志麟(1991) 、陳木金(1997) 、Borich(1999) 、林進材(2002)、 王淑怡(2002)、林惠煌(2003)、林東源(2006)與郭小蘋(2011)所提出的 構面,並考量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其所秉持的教學計畫,乃教師專業能力能否展 現的關鍵因素,再者,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對於教材的內容、策略的擬定、師生 互動與評量的解釋,和學生學習成效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而學生學習成效和教 師教學效能亦呈現一體兩面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教學效能內涵分為以下 五個層面:. (一)教學計畫 教師在教學前,能清楚教學目標、熟悉課程與教材內容,並依據社會與學校 需求、學生個別差異,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妥善安排教學準備工作。. (二)教材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能以學生的起點行為為基準,提供完整而符合教學目標的概 念架構、課程內涵、學習經驗組織,以明確、系統地傳達教材內容。. (三)教學策略 指教師安排適切教學環境,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與適性化教學策略,設計多元 教學活動,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課程內容。. (四)師生互動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時,能傾聽瞭解學生的個別需要,給予合宜的反應與關 懷,並且對待學生能一視同仁,技巧性的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氣 氛。 30.

(44) (五)教學評量 指教師以多元評量的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成果,並針對評量結果進行分析與 解釋,藉以調整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第三節 親師溝通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探究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及親師溝通 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三部分。. 一、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一)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國內以「親師溝通」為主題的 學位論文的研究方面。有關國內親師溝通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4 所示: 表 2-4 以「親師溝通」為主題的學位論文摘要一覽 研 究 者. 年代. 研究主 題. 郭 素 文. 2003. 運用班 級通訊 電子報 促進親 師溝通. 黃 淑 華. 2006. 國民小 學低年 級教師 親師關 係與溝 通之研 究. 主要研究結果. 親師溝通的內涵分別為學童學業狀況、學校行為狀況、學童出缺席狀 況、學童家庭作業狀況、學童學校生活狀況等。. 1. 親師關係與溝通的理念方面 (1)優秀教師把握低年級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以主動積極的態度, 犧牲奉獻的精神,追求活絡精緻的班級經營,講求雙贏,所以博得家 長的信賴與肯定。 (2)優秀教師運用低年級家長事事參與的熱誠,以互信真誠的情懷, 邀請家長參與班級活動,廣開多元的溝通管道,建立彼此情誼,所以 與班級的家長關係緊密。. (續) 31.

(45) 研 究 者. 年代. 研究主 題. 主要研究結果. (3)優秀教師以高度的情緒智慧,掌握溝通技巧、重視溝通情境,營 造和諧的氣氛,所以溝通更順暢。 2.親師關係與溝通的型態方面 (1)優秀教師的專業,受到家長信賴,親師關係與溝通的型態以委託 型居多;夥伴型家長不多,卻在關鍵時刻發揮協助的功能。 (2)仍有少數不滿老師的家長呈現冷漠的狀態,優秀老師能以敏銳的 洞察力、覺察家長不滿的情緒,以真誠化解冷漠。極為少數過度干預 型的家長造成班級經營的困擾,卻能適時採納可行的意見。3.親師溝 通內容方面 (1)優秀教師掌握家長關心子女之重點脈絡,關注的面向廣,含括學 習基礎的奠定、行為習慣的養成,身心健康的維護及同儕關係的互動。 (2)優秀教師能主動闡述自己教育理念、管教方式、班級活動與學校 議題,使家長充分瞭解教師的教學與用心。 4.親師關係與溝通的障礙方面 (1)親師關係的建立與溝通的進行中,障礙來自親師雙方工作忙碌、 角色和認知的差異以及家長本身自信心或溝通技巧不足 (2)障礙的類型以「漠不關心型」的家長讓老師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反教育型」的家長讓老師感到挫敗,「敵意對抗型」的家長影響教 學情緒,「過度干預型」的家 長干擾班級經營的自主。 (3)優秀教師面對存在的障礙,抱著永不放棄的心,運用各種策略與 通暢多元的管道,努力的克服,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調適。 姜 政 光. 張 簡 彗 珺. 2008. 2008. 高雄市 國民小 學教師 對親師 衝突知 覺與親 師溝通 效能關 係之研 究 國民小學 教師效能 感與親師 溝通關係 之研究. 1.國小教師之親師溝通效能之現況研究結果顯示:高雄市國小教師之 親師溝通效能情形,是屬於中上程度的。在四個層面中以「溝通內容 充實」最高,而以「主動邀請」最低。 2. 教師之親師溝通效能會隨著教師婚姻狀況、年齡、服務年資、擔任 職務和學校規模等五個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 3. 國小教師之親師衝突來源知覺與親師溝通效能之間達顯著相關。. 1.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之現況,研究顯示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整體親 師溝通效能和親師溝通內涵向度上達到「大致同意」的程度,且「偶 爾」透過親師溝通方式與家長交流。 2.親師溝通的影響會隨著年齡有顯著差異。 (續)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i) “The dismissal of any teacher who is employed in the school – (a) to occupy a teacher pos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ff provided for in the code of aid for primary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economic-base analysis and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of conducting description, followed by division of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