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教師社會學探討

的角度審視。此外,本論文以批判教育學為理論觀點,尤其著重於 Paulo Freire、

Michel Foucault、Henry Giroux 提出的論述。

第一節 教師社會學探討

教師獎」與「SUPER 教師獎」同屬解嚴後同一時期表揚教師的獎項,「POWER 教師獎」重視「教育精神」層面,而「SUPER 教師獎」推崇「人格品性」方面,

由此可見,理想教師特別內涵著重點,不僅受到鉅觀社會脈絡影響,每一種獎項 背後的屬性、詮釋、動機差異,皆影響理想教師特質的圖像展現。楊婷喬總結在

外,林曉萍(2000)以 Freire〈人要改變,需要來自內心深處的重生〉為開頭,

引出整篇文章對重生概述。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一位原住民教師如何「轉化困

修理),使課程更豐富完整,Sumsion 認為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加入反映兩性職務 的互補論。此外,張純子(2010)也提到,國內幼兒教師研究至 1970 年代才起

種讓女性無法擢昇到較高職位的現象,稱為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

相反地,男性在職場上利益往往勝過女性,即使在女性主導的職業中,較少因為 性別受到阻礙,讓他們在升遷制度上仍舊勝過女性,突破天花板效應,男性就像 搭乘玻璃手扶梯(The Class Escalator),他們在女性為主的專業中,仍掌握著看 不見的益處,因為社會結構和職場文化自然而然的會協助男性。

Williams(1988)在研究護理、國小教師、圖書館員和社會工作四種以女性 為主導的專業領域,歸納出三個因素造成的玻璃手扶梯現象:(1)性別突出;(2)

主管對男性的偏好;(3)女性同事的性別期待。他提出男性在幼教場域中具有高

外,王雅各(1996)也以「旋轉門」(The Revolving Door)理論來解釋(國小)

行政職務陽盛陰衰得現象,因為國小老師也與幼教工作者相同,皆被劃歸為「女

是男性在幼教工作無法跨越的鴻溝。在國外研究中,Cooney 和 Bittner 也提出相 似的觀點,他們認為當孩童很自然的他們的膝蓋上時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但這

陽剛氣質的討論,最重要的就是 Connell 的論述,Connell(2002)認為陽剛 氣質並非單一且固定的,會因時地、階級、性別與種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陽剛 樣貌。此外,Connell 認為性別是在制度和文化層面被建構起來,而透過不同的 文化層面會產生出許多種形式的陽剛特氣質,即便多元想法已開始動搖我們對陽 剛氣質的單一想像,但不同種類的陽剛氣質卻存有明確的位階關係,Connell

(1996)進一步指出「霸權陽剛氣質」(hegemonic masculinity)的概念,霸權經 由精巧及滲透的方式,將意識形態灌輸到他者的日常生活中,以宰制附屬的階級 或團體,表示在文化中具有權力與支配的意思。而霸權陽剛氣質則指涉在特定場 所中處於文化宰制地位的陽剛氣質行式,是社會中普遍被認為最厲害、最像男人、

最令人稱羨、為眾人表率,其所強調的陽剛氣質在社會上佔有主導與優勢地位。

許多職場文化反映出典型的霸權陽剛氣質,此種氣質的人格氣質往往強悍、激進、

影(郭道遠,2012;張盈堃、根欽秀,2012)。Connell 進一步指出因為在地文化 以次文化的差異而崇拜不同的陽剛氣質間的關係,故 Connell 除霸權陽剛氣質外,

也提出不同陽剛氣質間的關係,尚有附屬(subordinate)、共謀(complicit)、邊 緣(marginalized)等三種陽剛氣質,四種陽剛氣質彼此牽繫並交互作用以鞏固 霸權式陽剛氣質(Connell,1996)。

對男性而言,陽剛氣質是一種隨時隨地都要注意保持的一套陽剛行為、舉行 的性別(doing gender)(引自張盈堃、根秀欽,2012)。由上述討論可以發現,

不論哪一種形式的陽剛氣質,都有可能隨著社會當中文化與制度層面不同而產生

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傳統,法蘭克福學派前期由 Max Horkheimer、Theodor Adorno、Herbert Marcuse 等人開創,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由 Jürgen Habermas 集大 成,在這一脈相承的理論發展,基本上是對科學實證論、工具理性、資本主義、

經濟決定論的批判(張建成,2002)。目前臺灣學界最常引用的批判教育學論述,

主要是透過北美的幾位教育學者,像是 Michael Apple、Henry Giroux 與 Peter McLaren 等論述來一窺批判教育學的全貌。批判教育學的論述存在兩個軸線,一 方面站在馬克思主義的架構,採用相對自主、多元決定的詞彙,分析教育作為政 治矛盾與抗爭的競技場,在其中許多的意識形態與旨趣被挑戰與傳遞;另一方面,

採用「後」(post)的立場,像 Foucault 的權力/知識在微觀層次的生產(張盈堃,

2005)。批判教育學的主要目標是賦予教師與學生權能,並轉化在廣大社會裡受 壓迫的角色。換句話說,批判教育學包括批判、解構與轉化這三個層面。為了讓 書寫更具層次,以下區分為:一、Freire 的受壓迫者的教育學論述;二、教師生 活世界的宰制與抵抗;三、對抗拒的再省思等三面向討論。

一、Freire 的受壓迫者的教育學論述

在批判教育學的發展背景,最重要的關鍵人物是巴西的基進文化識能推動者 Paulo Freire。在 Freire 的經典著作《受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一書中便點出整個批判教育學論述的核心:如何使受壓迫者參與開展解放的教育 學?經由批判的思考,從而發現自身處於非人性化的事實(方永泉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