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的科學觀與科學知識

上段已經說明教師的價值觀與教師的科學信念有密切的關係,而科學信念又 與教師對科學本質的看法有關。由於本研究旨在了解科學教師對演化論與創造論 的評價,因此科學教師的科學觀,以及對科學知識的看法,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討。

王靜如(2001)所著的「小學教師科學本質概念及教學之研究」中指出:「教 師持有適當的科學本質概念,雖然教師的教學思維沒有涵蓋教「科學本質」的意 圖,但進一步分析資料時,卻發現教師教學思維『潛在的科學觀』與『教學實務』

之間有『相關性』。」王靜如所指的「潛在的科學觀」其實就是教師個人對教學

的思維所抱持的科學觀,這些科學觀又與知識論有關。而從科學知識論的演變發 展中,我們看到從傳統的實在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一直到 Kuhn、Popper、Toulmin 這些學者的出現,對傳統知識論產生質疑並且提出批判,

形成了後現代主義,這些都顯示出不同時代的學者對於知識發展有不同的觀點。

前四者通稱為客觀主義(objectivism),主張知識是外在客觀的實體,強調科學探 討的過程中,不包含個人的價值觀;但是後現代主義則正好相反,認為知識不是 外在客觀的實體,而是個人內在經驗的自我處理與組織,科學探討過程是在人類 的價值觀之下形成的。教師對科學知識論的觀點,會影響到個人的科學觀,進而 影響其對科學本質的看法(王靜如,2001)。

當我們探討演化論與演化論時,常常會陷入「何者才是科學知識的爭議」, 原本我們會直覺地認為創造論就是屬於宗教,並非科學,可是當「科學創造論」

出現時,其間的界線就變得模糊,這時需要重新審視科學的定義;而Gish(1981)

也曾質疑地說:「如果科學課程中堅持要刪除創造論,則演化論也必須被刪除,

理由是它對無神論者而言,也是宗教信仰」。認為不管是創造論或演化論,各有 其應有的地位。

早期實在主義(realism)認為理論(theory)跟實體(reality)之間,存在著 對應的關係,理論是獨立存在的,而且能夠精確表示某個存在的實體。也就是說

「科學理論」確實可以反應「實體」,因此科學理論可以用具體的方法表達出真 理(王靜如,2003;苑舉正, 1999; Eflin, Glennan & Reisch, 1999; von

Glasersfeld,1989);但是理性主義則認為知識來自理性,所有的知識,完全來自內 心天生的觀念所演譯出來的,不必向外追求,並且認為只有理性的知識,才能思 考出萬物真實的一面,進而瞭解萬物間必然的關係,及其本來的面貌或形式,這 種直觀的、固有且清晰明白(intrinsic clarity)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數學」

就是最好的例子,尤其是是「歐氏幾何」,它被當作理性知識的最好典範。

與「理性主義」正好相對的「經驗主義」者,對知識來源的主張,認為任何 形式的知識,不管是從分析出來的或者是綜合出來的知識,都不可能是先天存在 的,就算是數學的定理也是從許多生活經驗中抽離出來的。不可諱言的知識有其 理性的成份,但若只憑著理性,而沒有生活經驗的刺激和體驗,是不可能產生知 識的,因此這一學派學者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中「歸納」而得(王靜如,

2003;高廣孚,1989;劉宏文,1996)。

劉宏文(1996)在「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一文 中,比較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不同處,指出兩者對於獲得知識的方法有不同的 看法,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具有先天(innate)分析與綜合知識的信念,主張以 演繹法作為推論知識的依據,因此而演繹出「神」與「物理世界」的存在,並且 認為只有透過嚴密推論所演繹出來的知識才是真理,若基於這樣的理念,宗教和 神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站在這樣的觀點,理性主義者會得出「創造論」這樣的 學說,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相反的,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儘管具有綜合和分析 的能力,但是知識不可能是先天存在的,因此經驗主義者認為歸納法(induction)

才是建立知識的方法。人類經由經驗的累積,從少數的經驗中慢慢歸納,並經過 邏輯推理的過程,得到普遍的結論而形成知識。

十六世紀以後,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的洗禮,西方社會出現兩股力量,其 中之一是揭露和批判歐洲中世紀黑暗時期的宗教與神學;另外就是實驗自然科學 的興起。當自然科學興起,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啟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爭端。伽 利略的思想實驗,提出了慣性與自由落體運動,許多物理學說慢慢被提出,一直 到牛頓的出現,這中間經由多位科學家的努力,而牛頓以其獨特的智慧將這些知 識集其大成,建立了物理世界的三大運動定律,奠定古典物理的根基,當時這樣

的思潮被稱為實證主義(positivism),成為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哲學思想的主流。

經由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產生的實證主義,本著自然科學的實證精神,建立出 知識的典範。舒煒光(1994)在其所著名為「科學哲學導論」一書中提到:「若 從科學理論與科學證明方法分析實證主義的知識理論,可化約成兩點:1.科學由 觀察經驗開始,從觀察和實驗收集經驗事實,然後對事實加以分類和整理,再推 出定律與理論,也就是說觀察先於理論。2.理論的可靠基礎在於觀察和實驗的檢 驗,凡是能被實驗或觀察檢驗的理論即是真理,或至少包含了真理。」後來的邏 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除了延續實證主義的精神,還把數理邏輯當作 知識的方法,這時的哲學家已經慢慢發覺要發現真理其實並沒有那麼單純,如何 發現真理變成後來科學哲學探討的焦點。苑舉正(1999)所寫的「實在主義與實 證主義之間的對話」一文中引述孔德(Comte )的主張,認為科學所做的事情就 是找出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然後再將這個關係化約成為自然法則(natural laws),在「法則」基礎上,可以「預測」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且藉由這個 法則,來判斷現象的真假。

「實證論科學觀」與傳統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的科學觀沒有多大的差別,

兩者都是經由「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來描述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進 而預測尚未發生的現象,但是孔德仍然有一點與亞理斯多德很不相同的地方,就 是「他不去討論現象發生的原因」,宇宙的奧妙和真理的難尋,哲學家深知大多 數的自然現象,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物理為例,經過幾世紀科學 家的努力,再經由牛頓的歸納,找出自然現象的規則,進而能預測未知的現象之 後,牛頓滿足於一切的現象都能符合其所建立的規則,就不再去追究現象背後的 原因,例如「為什麼會有吸引力?」、「萬有引力是如何形成?」,這些問題在牛 頓的觀點裡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是屬於「神學」或者是「形上學」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不應該由「實證科學」來處理,牛頓不相信這理論所牽涉的「理論體」

(theoretical entities)與「實在」有任何對應的關係,也不認為「它們」有被討論 的必要。依照這樣的說法,創造論並不屬於實證科學的領域,但演化論的發表,

卻讓創造論的學者,必須經由科學的手段來與演化論抗爭,以減低演化論所帶來 的壓力。

一般人會將創造論歸類在形上學,而演化論歸類在科學,如果以實證的角度 來看,演化論是以科學方法,尋求合理的證據來驗證;創造論支持者則認為萬物 的存在,本來就是神奇無法證明,只能歸因於上帝,這樣的想法可能只是希望讓 人類在心靈上有所依歸,而不至於失去人類存在的意義。

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發現教師對科學的定義各有其觀點,不同的科學本質觀所 引導出的教學方法與態度可能不同,本研究對於中學教師對演化論與創造論所抱 持的看法,感到興趣,不同的科學本質觀,對這兩種理論有何種不同的評價,也 是我們這次研究的重點。例如:某位教師將演化論看作一種學說,在教學時可能 會以較宏觀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學說,並且將其個人對科學的本質觀,從這個理論 中傳達出去,進而影響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相反的,若這位老師將演化論視為一 種成熟的理論,則演化論可能被當作一種知識去處理,傳達給學生的可能是完全 不同的面貌。

演化論與創造論在尋找支持理論建立的證據時,其過程有些許類似科學史的 探索,演化論學者應用考古的方法去探究物種的起源,創造論則從聖經古書中去 尋求證據,這樣的過程就像歷史學家從史料中去還原真相,所不同的是,演化論 是從化石中去尋找線索,而創造論則是從古老的文獻和聖經中,去確認經文教義 中所談論的「事實」。這樣的過程所尋找出的證據,站在科學教師的觀點,是如 何去評價?是本研究所關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