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一)、調查研究

問卷回收後,逐一目視篩檢,剔除答空白過多、填答過於規律或自陳對問卷 用語不明白等之無效問卷。依據縣市(1 為台中縣;2 為台中市)、學校級別(1 為國中;2 為高中)、學校編號(流水號)、教師編號(流水號)、作答等等予以編 碼,再將此資料輸入電腦,以SPSS/Windows10.0 版進行下述處理分析:

1.將資料逐份輸入電腦。

2.本量表為 Likert 七點量表。由勾選「完全不理解」至「非常理解」給予 1 至 7 分;負向題計分方式:支持程度由「甲理論(創造論)」至「乙理論

(演化論)」分別給予1 至 7 分。

3.以各題選答之次數分配表(frequency)查驗資料輸入是否正確?

4.將每一個問卷中有兩個以上遺漏值之份問卷剔除,計算有效回收率。

5.以描述性統計觀察各子題填答分佈;並計算樣本在分量表之「理解程度」

與「支持程度」,以次數分配顯示各題與總量表之選答分佈。

6.進行信度分析,分別探索「理解程度」與「支持程度」之 Cronbach’s α 值。

7.量化資料以「教學年級」、「教學科目」,以及「學歷」,三項因子進行三因子 變異數分析,以「理解程度」為共變數。

8.因子間之交互作用若達顯著水準,再進行單純主要效果之考驗。

9.對於演化論與創造論各個論點(各題)進行「理解程度」與「支持程度」

之 Spearman 等級相關分析。此部分為探索性分析,除了整體教師之傾向以

外,分別針對國中科學教師、高中科學教師,以及教授生物、非生物課程 之科學教師進行相關分析。

(二)、質性晤談 1.資料轉錄

因本研究之訪談過程全程錄音及現場札記,因此在訪談後隨即將錄音帶編碼 並轉錄為逐字稿,同時與現場札記互相結合,註明訪談之對象、內容、時間與地 點。本研究資料編碼分兩部分。第一部份為受訪者個人及錄音帶之編碼:首先將 受訪教師編以代碼,由一位英文數字及三位數字所組成;第一位英文字母表教師 身份,在國中師以J表之,高中教師以S 表之;第二位為數字,表教師學歷,以 M 代表研究所畢業,B 代表大學畢業;第三代表教師科系,B 代表教生物科系,

N 代表教非生物科系;第四及第五代表教師之流水編號,流水編號是依訪談之順 序加以編號;最後再加「 - 英文字母」這一英文字母代表宗教,B 代表「佛教」,

D 代表「道教」,N 代表「沒有宗教信仰」。如【SMB10-N】表受訪者為編號 10 號之研究所畢業高中生物教師,沒有宗教信仰。第二部分為訪談內容之編碼:轉 錄時,將受訪教師回答的每一句話予以流水號編碼,附於受訪者編碼之後,以方 便事後資料的查詢及分類。如【JBN05-B-023】表編號 5 號之大學畢業國中非生 物教師,信仰佛教,在訪談中所作的第 23 句回答。

2.資料整理

質的方法所蒐集到的資料量是相當龐大的(Patton, 1990/1999),而分析的第 一步驟便是將資料類別化(categorization)(楊國樞等,1995),這也是為了使資 料能夠便於分析、儲存和日後應用。因此本研究於資料轉錄完成後,先將資料依 各層次予以分類,讓龐大的資料可以有系統的方便未來的分析與詮釋之工作。將

編碼完成之資料,逐一分項比較,依觀點類別統整,並與研究者所要探討的主題 相對應,盡可能將教師的想法列出,以期使蒐集的資料與分析結果客觀化。建立 晤談分析表之後,綜合分析所呈現的結果,盡可能將教師們所呈現的觀點架構成 一個分析表,以回應本研究之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