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探討

一、教科書的特質

(一)教科書為重要的教學工具

教科書為課堂中重要的教學資源,扮演指引教學的重要角色,也是教學活動的依據

(Marsh, 1997)。教科書是達成教育理想的重要工具,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效能、教育 品質等都要藉由教科書來實現(黃政傑,2005)。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充實各領域的教 學內容,縮短備課的時間,並且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大多以「教科書」為基礎,

進而發展自己的課程計畫,因此教科書成為教師在教室中實際採用的「正式課程」(楊 雲龍、徐慶宏,2007)。對於教學內容,教科書具體說明與詮釋了適用於教與學的內容 和結構,是一種特定學科領域的教育媒介或教學手冊(Baller, 1991);而長久以來受到 測驗導向(examination-based)學校教育傳統的影響,教科書匯集了大量測驗所需的「標 準化」資訊,教科書即成為組織課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Westbury, 1991)。就知識層面來說,教科書決定了大部份學科的課程內容,為教師建構課程的主 要來源,支配著教師的教學方向與學生的學習(李宗薇,1998)。

在教學實施方面,課程標準或綱要的訂定,規範了教科書內容的編輯,使教育行政 當局易於統一教材內容,對於教育的內容與水準,或是教學進度的掌控,皆能藉由教科 書的使用,確實齊一全國之教學進度(陳伯璋,1987;林寶山,1988;高廣孚,1988;

黃振球,1989)。

整體而言,教科書支撐著各層級教學活動的進行,不管是課程或教學,教科書是所 有學校教育的核心工具與關注目標,是教師與學校從事教育工作重要的資源。依據美國 教育產品資訊交流機構(Educational Products Information Exchange Institute)於1977年針 對教師與學習者最常使用的教材進行之研究顯示,從幼稚園至8年級,大約有95%的教 室教學,以及90%的家庭作業時間都與文本教材息息相關(Venezky, 1992);Goodlad

(1983)研究指出國中小學生約有75%的課間教學與90%的家庭作業時間,與教科書相 關(引自Marsh, 1997),可見「教科書」幾乎支配了學校每日的活動。因此,教科書於

教學上扮演著引導、支持與輔助的角色,藉由教科書有系統的陳述學科內容,能齊一教 育的內容與水準,進而實現國家的教育目標。

(二)教科書反映社會意識型態

教科書不僅為傳遞知識的工具,更與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勢力之發展息息相 關(黃政傑,2005)。教科書除了是文化的產品,更是經濟的產品,是由具有真實利益 的人設計和出版的,而教科書的出版亦受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影響(歐用生,1999)。

就政治層面而言,教科書能融合立國的精神、培養愛國思想的功能(國立編譯館編 研小組,1988),具有傳遞社會文化和國家意識的社會價值(張祝芬,1995)。鄭世仁

(1992)認為教科書所記載的內容是各種意識型態競相寄生的知識,因此,隨著政權的 交替,教科書的內容也隨之展現不同的意識型態與立場。在戒嚴時期,為發揚民族精神,

激發愛國思想,音樂教科書設有「共同歌曲」、「特選歌曲」,曲目多屬軍歌及愛國歌 曲,欣賞課程除了西方古典音樂之外,多以中國音樂為主(林蘭芳,2003)。近來臺灣 的民主改革、文化上的鄉土運動,以及執政者意識型態的轉變皆影響教育改革的方向,

連帶影響課綱的修訂,由於教科書的編輯以課綱為依據,使得教科書隨之融入明顯的政 治、性別與種族等的意識型態,教科書與政治、社會密切關係顯而易見。

就經濟層面而言,教科書不僅是一種文化產物,在開放審定本以後,也可說是一種 經濟商品。自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出版發行後,更兼具市場機制中商品的性質(藍順德,

2003),近年來教科書市場競爭激烈,教科書業者都努力搶攻市場佔有率,反映出教科 書與經濟勢力的發展關係。

1949 年臺灣實施戒嚴,民風保守,教科書實施統編制,由教育部統一編輯,在政府 的主導下,中央掌控教科書的編輯權力,呈現統一化、保守的教科書內容。1987 年解嚴 後,民間教育改革的聲浪不斷,地方化與多元化是教科書的發展趨勢(歐用生,1992);

隨著社會對臺灣本土文化的重視,尤其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鄉土教育在教科書中的 篇幅也日益增加,為維持教科書公正、客觀的原則,教科書廣納階級平等、族群融合等 議題,公平的提供各種資訊,利用多元化的教材進行編輯,展現教科書融合時代潮流與

意識型態的多元特質。

現今教科書的範圍不再只是傳統印刷的教科書,更擴及至多媒體教材,讓教科書不 再只是商業文化,更包括「活生生的文化」(歐用生,1999)。由於教科書制度的開放,

鼓勵民間參與教科書編輯,教科書內容廣納各領域於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中,使教科書內 容活潑化,亦反映了時代的意義,間接提升了教科書品質。

(三)教科書的文化傳承使命

教科書是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象徵,是國家民族對下一代的期待和訓話(陳木城,

2000)。為此,教科書要能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健康成長,所以,教 科書的內容必須富涵思想與文化內涵,唯有對文化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引導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習得足夠的文化知識。

文化的學習是為了幫助學生對所處的本土文化產生認同感,而文化所涵蓋的範圍極 廣,反映出人的生活方式與內涵,包括科學、語文、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

習慣等(教育部,2003a)。藉由教科書實施各學習領域的教學,能訓練學生展現其對文 化的認識、知識概念的瞭解與價值的建立,達到文化傳承的功能。

教科書是用於教室中正式學習的「合法知識」,為文化遺產的菁華(鄭世仁,1992)。

其內容記載著各領域知識中最基礎、重要的部份,能讓學生於學習階段中習得生活各方 面所需的基礎知能,並增廣其知識涵養,以教育出富有生活素養與知能之人民;周珮儀

(2002)指出教科書對於教師、學生、家長、知識和價值的傳遞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

記載著各領域基礎且重要的知識,並包含國家社會的價值觀,代表一個社會中有效知識 的權威版本,亦是文化傳統的儲存所。

教科書之內容集文化精華之大成,不但是各領域知識之寶庫,也展現出各國的風俗 民情與民族特色,呈現文化之價值。藉由教科書的使用,能將祖先們所傳承下來的文化 道統及其思維、情感傳遞給學生,使一些幾近式微的傳統文化,能藉由教科書的介紹保 存下來,並於教學過程中建立學生共同的文化經驗,產生文化認同感,進而完成文化傳 承的使命。

二、教科書制度的演進

我國教科書制度因政治制度的開放及教育的改革,隨之進行階段性逐步的自由化。

此統編制逐漸轉變為審定制的過程,在政治體制的轉型、社會結構的重塑、校園民主的 覺醒等因素下,順應教育改革的風潮,形成現今教科書制度自由化的結果。以下即由九 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探討教科書制度的演進,瞭解教科書制度開放的進程。

(一)統編制(1968 年至 1988 年)

國民政府遷臺後實施戒嚴,教育方面採行國家主義中央集權,所有教育制度、課程 內容以統一管制為原則(藍順德,2003)。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教育部頒布《國 民中(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規定教科書編撰採用統編制,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輯。

(二)統編與審定並行制(1989 年至 2000 年)

1. 第一階段開放

1987 年政府宣佈解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教育理念趨向自由化、民主化與多元 化,民間團體對教科書開放的要求日趨強烈,教科書由統編制走向審定制為必然的趨勢

(藍順德,2006)。

1988 年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建議應逐年開放中小學教科書為審定制,因此教育部於 1989 年起開放國中藝能學科及活動科目教科書為審定本,1991 年起繼續開放國小藝能 學科及活動科目教科書為審定本,此階段的開放僅限於非聯考科目,因此並未受到大眾 的注意。

2. 第二階段開放

1995 年教育部宣布配合新課程標準,國民小學教科書自 1996 年起全面逐年開放審 定本,但仍同時實施統編本,以確保教科書品質。國民中學部分原定 1999 年起全面開 放民編教科書送審,然因考量聯考制度及學生課業負擔等問題,因此國民中學一般學科 教科書在此時期並未開放審定本。

(三)審定制(2000 年至今)

內容是教學的主軸(黃政傑,2005),教科書是由課程標準或綱要所規範,依其進行編 纂,歷年來課程標準或綱要的修定即連帶影響教科書,造成教科書內容的修訂或改版。

因此,欲探討教科書的內容,應先瞭解課程標準或綱要的沿革。

(一)音樂課程標準

自 1968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訂頒《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以來,音樂課程標 準分別於1972 年、1983 年、1985 年與 1994 年經歷四次修訂,其中,除了 1994 年修訂 之課程標準開放教科書審定外,其於皆為統編本教科書;而 1985 年之修訂僅就學科名 稱進行微調,音樂課程部分未有修改。因此,以下針對1968 年、1972 年、1983 年與 1994 年四次課程標準修訂進行說明,並就欣賞教學部份進行探討。

1. 1968 年《國民中學音樂暫行課程標準》

1967 年先總統 蔣公指示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認為教材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對於教材編纂要特別注重實踐,重視思想與生活行動合一之教育。因此,為了加速九年 國民教育的施行,教育部即於 1967 年 9 月起對於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修訂,

對於教材編纂要特別注重實踐,重視思想與生活行動合一之教育。因此,為了加速九年 國民教育的施行,教育部即於 1967 年 9 月起對於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