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音樂欣賞與教學

一、音樂欣賞的理論基礎

(一)音樂欣賞的意義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進行的審美活動,也是屬於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

(錢仁康等,1999)。崔光宙(1993)指出音樂欣賞是三度創作;作曲家將樂思寫成樂 譜為第一度創作,或稱原創;演奏(唱)家詮釋樂譜,而用樂音表達出來為第二度創作;

欣賞者以他敏銳的感受力聽到樂音,並在內心激起思想、感情的共鳴為第三度創作,所 以「欣賞」屬於沒有具體成品的「再創作」,而這種「再創作」就是再造藝術家直覺的 過程。因此,音樂欣賞本身為欣賞者內在的一種創作活動。

音樂欣賞亦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整體創造性藝術活動,藉由 一個由淺入深的反覆過程,使人從自然的欣賞提高到理性的欣賞,甚至於評論性的欣賞 階段,可說為一養成個人音樂基本能力的審美過程(黃富暖,2002;曾焜宗,2006)。

基於上述,研究者認為音樂欣賞是欣賞者透過聽覺媒介,對音樂進行聆聽與鑑賞的 活動,並藉此體認音樂藝術的價值、風格與內涵,進而增進對音樂的理解,累積美感經 驗與豐富精神生活內涵。

(二)音樂欣賞的重要性

音樂為聽覺的藝術,整個音樂藝術活動正是一個不斷創造與探索的過程,而聆聽為 必要的音樂學習活動之一。Haack(1992)認為音樂欣賞是基礎且必備的音樂技能,透 過欣賞才能展現音樂的存在。因此,「好的音樂」的存在,在於適當的音樂欣賞,Regelski

(2005)進一步補充,所謂的音樂欣賞應建立在知識的理解之上。

無論作曲家或演奏家都需要知音,換句話說,音樂是作曲家、演奏家和欣賞者相互 融合的藝術。Virgil Thomson 認為理想的欣賞者是一位有力的喝采人,說明了聽眾若能

真正的置身於音樂脈絡中,對作曲者與演奏者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范儉民,1968)。因 此,除了要有好的創作與傑出的表演,有內涵的欣賞者也是重要的一環。

聲音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任何聲音只要給予表現的指令,並將聲音 有次序的組織起來就可以成為音樂。自古以來,音樂被認為比任何藝術更需要秩序性,

在觀念上音樂與秩序是聯結在一起的,它涵蓋了一個完整的聲音經驗領域,從感官的基 本元素到最極致的智慧調和;也因此音樂更可以被視為一種傳達美感的符號化「聲音」,

可以用教育的方式來探討和培養(郭美女,2000)。音樂是一種善於表達和激發情感的 藝術,因此,音樂欣賞的過程也是感情體驗的過程,透過音樂欣賞,可以使人們的內心 世界(情感、思想、意識等)發生變化,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及高尚的情操(錢仁康等,

1999)。因此,藉由音樂欣賞的薰陶,有助於性情的陶冶與人格的培養,達到美化人生 的境界。

音樂欣賞是達成音樂教學目的的必要過程,真正的音樂欣賞應建立在音樂經驗之上

(康謳,1974)。Elliott(1995)認為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本身獨特且重要的方法,讓人 類有意識的去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意涵,也是快樂與自我成長的最佳經驗來源之一。欣賞 者透過聽覺媒介,對音樂進行聆聽與鑑賞,並從音樂中獲得情緒感受與美的經驗(Reimer, 1989)。而要從音樂欣賞中獲得美感經驗,教師應重視建立學生深層的音樂欣賞經驗,

當學生能夠完全感知生活週遭的聲音時,他們便能透過音樂欣賞建立對音樂的瞭解與認 識表演的技巧,進而達到完全的音樂發展(Campbell, 2005)。

Knieter(1979)認為在美感教育中,除了傳統重視的表演活動外,音樂課程也應包 含作曲、音樂欣賞與體現經驗。其中,音樂教育最重要的考量是欣賞能力及態度的發展,

音樂教育者應致力於音樂欣賞,使學生從音樂經驗中得到愉悅感及美感的滿足。

音樂是培養藝術美感的手段之一,而審美功能更是其本質和核心,故在音樂教育的 過程中,應重視音樂欣賞的重要性,由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美感經驗,以陶冶理智與情 感和諧的健全人格,並增進身心的健全發展,藉由音樂欣賞的審美價值,激發、誘導、

發展人的各種本質力量,因為音樂欣賞比其他課程活動,對於音樂和諧的發展與認知及 情感的整合,洞察人類的客觀性及主觀性,有更為明顯的助益(方銘健,1997)。

音樂欣賞是一般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活動(吳秋琴,1994),能讓學生產生主動探 索的動機,是重要的教學,所以一般音樂教育的趨勢也漸漸「以欣賞為中心」,同時也 藉由其他教學活動來豐富欣賞教學。學校音樂教育中,讓學生學習唱奏技巧、樂理常識 等固然重要,但如何使學生懂得欣賞優美精緻的音樂,應該更為重要(邵義強,1988)。

許尤美(2002)從中外文獻中整理出音樂欣賞於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功能,說明音樂 欣賞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1. 透過欣賞培養「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表達與溝通的媒介,音樂的表達是應用音樂作品中各種素材與創作組合 變化之特質,給予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來「表達」作曲者的意境、表演者的詮釋、欣賞者 的批評與評論;藉由各種創作技巧、編輯設計或教學過程,音樂作品表達其豐富的音樂 知識內涵,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對學生來說,「表達與溝通」的能力培養是很重 要的,老師應於課堂上提供雙性溝通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學生主動表達與 溝通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藝術教學的成果和素養,達到「音樂生活化」及「生活藝術 化」的目的。

2. 欣賞教學具有「能力評估」的教育功能

經由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可以讓教師檢視學生對音樂基礎的認知能力,如聽音、

節奏、音樂史、音樂派別、作曲家等;為達到橫向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亦可與其他音樂 活動相配合,拓廣音樂欣賞的學習視野。同時,藉由音樂欣賞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審 美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價值觀,這些都是透過欣賞教學可以評估的基本能力。

3. 「音樂欣賞」能拓展學生視野,瞭解多元文化

近年來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已推廣至教育界,從廣泛歷史及地理的角度來進行音樂 教學,表示音樂教材不再是原本以「西方文化」課程為中心的教學,因此教導「非西方 音樂」是未來的趨勢,但有系統的融入「非西方文化」的課程也是值得重視的部份。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在音樂藝術及音樂教育的範疇中皆很重要,顯示出從聆聽到欣 賞,對人類生活不論是在精神面或是認知面都具有影響力。茲將音樂欣賞的重要性整理 如下:

1. 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2. 有內涵的欣賞者能使音樂藝術更臻完善。

3. 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多元的能力,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4. 藉由音樂欣賞的感官體驗,有助於性情的陶冶與人格的培養,達到美化人生的 境界。

(三)音樂欣賞的內容

欲分析教科書中音樂欣賞之內涵,首先應釐清音樂欣賞的內容。康謳(1963)認為 欲培養真正的欣賞能力,對於簡易音樂技能的學習及基本音樂知識的指導,是不可缺少 的。因此針對欣賞教材的編選,康謳具體提出幾項重點。首先,三年級學生較適合活潑 輕快、富有韻律的音樂,使學生能夠領會和聲美與終止感;二、四年級可增加柔美幽靜 的教材,並使學生練習哼唱樂曲主題、辨別節奏變化,以增進其音樂的感覺力;三、五 年級可選擇各形式的樂曲,使學生領略對比與統一的優美性,進而發展對音樂的感覺 力;最後,六年級及國中學生可增加對絃樂團樂器的認識,瞭解管絃合奏的特色,拓展 音樂欣賞的範圍。

范儉民(1968)將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歸納為聽音訓練、掌握旋律、理解形式構 成、和聲要素、作品風格與演奏技巧;強調教材應由淺入深,包含各種形式與時代、風 格、重要作品。

為了使音樂欣賞不僅限於感官的刺激,而能有深入的認知與體驗,欣賞者必須瞭解 作曲的結構、形式及技巧等。音樂必須經過演奏者或人聲的演出才能夠展現出來,因此,

對於演奏者所使用的樂器、樂團的組成及樂團中各個分部的角色等,欣賞者都要有所認 識(許尤美,2002)。

曾焜宗(2006)認為要培養欣賞能力,必須不斷學習各種音樂知識(例如樂理、和 聲、音樂史)和傾聽音樂作品。具體而言,音樂欣賞教學除了要培養基本的音樂能力外,

節奏感、旋律感、和聲感的訓練也很重要,若要進一步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在一 起,就要對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進行瞭解。

張統星(1990)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將音樂欣賞的內容分為聲樂的欣賞、器樂的 欣賞與故事的欣賞。聲樂與器樂的欣賞又分為人聲/樂器的種類、表現的方式及樂曲的種 類;故事的欣賞以介紹中外音樂故事為主。

研究者彙整多位學者對於音樂欣賞內容之探究,歸納出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必須包 含演出型態介紹、樂器介紹、各種樂曲種類之欣賞、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之瞭解、各國 音樂家的認識、作品分析,以及欣賞音樂會的態度與基本禮儀等。

(四)音樂欣賞的歷程

聽(hearing)音樂和欣賞(appreciating)音樂兩者是不同的,聽音樂並不一定要非 常專心,但欣賞音樂則必須非常專注(許尤美,2002)。Hoffer 將音樂分為活動與成果 二個層面,聆聽音樂屬於活動層面,賞析音樂屬於成果層面,而彼此間是相關連的(李

聽(hearing)音樂和欣賞(appreciating)音樂兩者是不同的,聽音樂並不一定要非 常專心,但欣賞音樂則必須非常專注(許尤美,2002)。Hoffer 將音樂分為活動與成果 二個層面,聆聽音樂屬於活動層面,賞析音樂屬於成果層面,而彼此間是相關連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