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育介入

第三節 教育介入

本節將分二個方面來探討:壹是教育介入對態度、行為改變的效果;貳 是教育介入的策略。

一、 教育介入對態度、行為改變的效果

教育介入的研究設計是準實驗法的重要方法之ㄧ,配合研究者所要達成的研 究目的與需要,設計一套嚴謹並經過專家效度考驗的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 活動探討實驗介入對研究問題的成效或影響(楊斯雲,2002)。有關教育介入對 於家人關係改變的研究不是相當豐富,因此蒐集和家政教育內涵與主題相關教學 介入之文獻來探討教育介入的成效,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目前蒐集和家政教育 相關的研究有增進親子關係、人際交往、子職教育、兩性相關、衣著消費、休閒 旅遊消費、居住消費、食品綠色消費等主題,就各項研究之教育介入時數及其成 效作以下的介紹:

王琤惠(2011)的研究針對國中生進行八週(每次45分鐘)以訊息交換、情感傳 達、問題解決以及親子界限為親子關係內涵面向的活動課程。在親子關係課程進 行中同時使用「學習單」以及「課程回饋表」,作為評估與紀錄實驗組學生的學 習狀況與表現,對課程活動內容的感受回饋及家庭作業的具體實踐情形。研究結 果發現到教育介入後顯示親子關係課程可以增進學生親子關係的態度與行為,並 且對於不同性別、家庭結構型態及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都是有幫助。

許怡文(2011)之研究是針對國中生進行八週的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人際 交往」教學方案,由「自我瞭解」、「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在進入「親密 關係中的人際交往」議題,立基於綜合活動體驗、省思、實踐的教學原則,,採 用了多元的教學方法與教具,除了講述法之外還設計了體驗活動,並探討其對學 生親密關係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人際交往教學方案,對於學生的「親密關係態 度」具有顯著的影響,包括越認同婚姻價值、越不認同婚前同居以及持有較低程

度個親密關係浪漫態度。

吳順發(2009)的研究中則針對國中生進行十六節課的「子職教育課程」,在子 職課程設計已改變子職知覺及透過子職知覺之改變以增進父子親密感為主要設計 理念,主要的課程內容包含陪伴體恤與溝通、情感支持與反哺回饋、獨立自制與 自我照料、傳訊安心。

研究結果顯示子職教育課程可以增進學生的子職知覺及父子親密感、子職知覺在 子職教育課程與父子親密感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突顯出子職教育課程對父 子親密感的功效有部分是經由子職知覺的中介而來。

除此之外,在有關教育教入而產生的教學成效相關研究中,有與兩性有關以 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兩性交往課程、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媒體教學以及兩性平 權課程(陳玫君,2001;顏君瑜,2008;廖瓊梅,2008)、追求正確資訊與消費者教 育權利與義務的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許珮榕,2004)、提升休閒旅遊消費知識與 態度之活動課程(楊斯雲,2002)、以居住消費項目為課程單元並以消費者八大權利 與義務為教材主要概念設計之課程 (徐琮惠,2002)、融合環境價值教育、消費者 教育、以及問題解決策略的食品綠色消費者教育課程 (李怡斌,2002)等,而此些 皆在進行教學介入之後都達到顯著的教學成效。

綜合以上研究,可知教育介入的結果如下:部分教育介入是有助於學習者態度 趨向正向以及行為的改善。整體來說,研究之課程介入時間由四小時至十二小時 皆有,但教育介入的時間長短不一,可分為四週(廖瓊梅,2008;胡心怡,2004)、

六週(許珮榕,2004;楊斯雲,2002;徐琮惠,2002;李怡斌,2002)、八週(陳玫 君,2001;吳順發,2009;王琤惠,2011;許怡文,2011)。

綜合上述的研究皆可發現,教育介入是有助於受試者在態度及行為上的改 變,因此研究者嘗試採用教育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在家人關係中的親子互動關 係之態度及行為。

二、教育介入的策略

高中家政課程以個人與家庭為核心,生活為主要內涵,交織出人際、資源管 理、飲食、衣著與居住等學生切身相關之生活議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能力、

建構健康家庭概念與尊重多元文化之價值觀。因此,家人關係之家政主題教學活 動可以藉由教育界入的方式增強青少年與父母間的關係並鼓勵其嘗試新的溝通模 式來達到良好的親子互動。

本研究的教育介入,主要採用的理論基礎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說明如下: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1977)所提出的,當時稱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然而 社會學習理論僅於強調學習是經由透過觀察他人的表現而獲得的。Bandura 相當強 調「在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因為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改變」而此種行為的改變則 是藉由觀察及模仿為之的。Bandura(1977)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中,強調個人、環 境、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其中很重要的概念,Bandura 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到行為的結果影響,且受到通過人的認知形成對自我行為 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之影響,也就是說個人若要改變或維持行為,必須要有從 事行為的結果期待以及實踐行為能力的期待,而自我效能就是個人對於訊息認知 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而自我效能的形成與變化受到個人直接性經驗、透過觀察 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憑藉著說服性的建議、勸告、解釋、引導等來改 變人們的知識與態度以情緒所影響(Bandura, 1982;Bandura, 1977)。

在國內應用社會學習理於教育介入的相關研究方面亦有多例,如陳麗淑(1998) 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研究國學生家長資源回收行為,發現能提升學生家長的 資源回收行為。另外,劉貴雲(1999)將社會學習教學技巧應用在國小學童的營養教 育,採用示範、技能訓練、自我控制及增強等教學技巧,結果顯示社會學習教學

技巧對增加受試者飲食自我效能、蔬菜水果攝取及減少含糖飲料攝取的教學成效 優於一般講述、問答、小組討論等教學技巧。賴妙芬(2001)研究目的在發展「社會 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並進一步分析教育介入之成效;教育內容則是依據行 為科學之社會認知立論、社會支持策略、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理論,並 結合充能理念發展而成。在教學介入後,發現到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

「充能效果」、「掌握力」、「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顧行為」的後測得分均高於前 測且都有顯著差異。邱襟靜(2003)也是採用增強自我效能的策略、示範及技能訓練 等社會認知理發展的概念以電腦軟體為訊息傳播媒介的教學介入,探討教學介入 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性知識、性態度、自我效能、行為意向的影響效果。結果發現 性教育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學生在「性知識」、「性態度」、「自我效能」的後測得 分高於對照組,且有顯著差異。王琤惠(2011)採用行為能力、自我效能、預期、期 望、自我控制、觀察學習、情緒因應策略、交互作用等社會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 概念作為教學介入的重點,發現到實驗組學生在親子關係態度量表與親子關係行 為量表之後測得分上皆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生,顯示教育介入的親子關係課程可以 增進學生親子關係的態度與行為。

上述研究採用示範、技能訓練、自我控制、增強、自我效能、觀察學習等社 會認知理論的概念於教學介入,皆都有良好的教學成效。因此,結合社會認知理 論可發展出多種可運用的教育策略,且這些技巧依行為類型或計劃特性之差異而 有不同的進行方式,在行為改變上是有其明顯的效益。運用社會認知理論的架構 來設計教育介入方案,可以發展出許多相關的教學技巧,如示範、觀察學習、

自我監督、技能訓練、自我效能等(Bandura, 1982)。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概念 及本研究應用之介入重點詳見表 3。

因此,本研究在進行家人關係教學活動之教學介入時,可以運用社會學習理 論中適切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來增進親子間的溝通表達、情感傳達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並鼓勵其嘗試新的行為模式來改善說話技巧、溝通能力、化解衝突情境,將有

助於達成良好的教學成效。

表 3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概念及本研究應用之介入重點

概念 定義 本研究應用之介入重點

自我監督 要求當事者規劃自己達成 提供目標設定,如設計親子

(self-monitoring) 目標行為,提供自我檢視 餐桌談話紀錄,提供自我檢 、目標設定,可提供學習 視親子互動的機會

過程中的回饋。

透過各部份的獨立技能建立 提供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的 技能訓練 ,而成功的習得新行為。 技巧學習訓練,讓學生實際練 (skill training) 習溝通技巧並體認這兩者之 間的差異。

示範(modeling) 藉由觀察他人完成一項行為, 透過影片、錄影帶來讓學生透 對學習者改變學習過程是非常 過情境了解家人間親子互動 有效的方法。透過觀察,讓學 的模式。藉由角色扮演(role 習者知道做什麼以及如何做的 playing)或實地示範

具體例子,協助學習者發展行 (demonstration)等方式來讓學 為能力,並讓學習者準備完成 生同理父母的用心並讓其有 該項行為。 機會是著站在父母的立場來 看待彼此間的親子互動關係。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強化結 呈現目標行為的成功角色典 觀察學習 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 範,例如在課堂中邀請同學 (observational 他已經具有某種行為反應特徵 分享與父母互動的成功經驗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強化結 呈現目標行為的成功角色典 觀察學習 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 範,例如在課堂中邀請同學 (observational 他已經具有某種行為反應特徵 分享與父母互動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