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金門縣某高中一百學年度入學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為避免 不必要因素之干擾,研究者將從所任教的 5 個班級中,抽取實驗組二個班 70 人,

控制組二個班級 70 人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根據研究目的之需要,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高中生家人關係 課程」及「親子互動態度量表」、「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學習單」評量工具,分 別說明如下:

壹、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

從第二章文獻探討的整理回顧,可以發現高中階段之青少年若要增進親子互 動關係在「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生活參與」與「角色執行」

等幾個向度上就有優先學習的必要性,所以本研究便以這五個向度為課程規劃的 主軸,設計出五個單元活動、共八節課的家人關係課程。

一、 效度建立

在家人關係課程的設計活動彙整了學者專家們的建議,主要有以下的修改:

整體的結構上藉由「尋找愛的足跡」單元活動先感念父母、「我的往日情懷單元活 動來省思親子間可能的衝突情境,並讓青少年理解父母的困境、「親子溝通哇哇 哇!我的心情你最懂」單元活動來練習溝通的技能,最後在以「愛的大釋放」將 自己對家人的愛透過實際的行動表現出來。而單元的改變分述如下:

1. 將「我的棉花糖計畫」與「愛的大告白」單元活動合併成「愛的大釋放」,由 於在「我的棉花糖計畫」單元中大多都是講述的課程,缺少體驗活動,因而直 接利用實際的愛家行動來實踐家庭共學的概念。

2. 新增了「尋找愛的足跡」單元,藉由思索「家」的意義為開端來切入家人關係,

並透過「有你真好」的單元提醒學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關注生活中一直默默

在為家付出的家人們。

3. 由於「親子溝通哇哇哇!」與「我的心情你最懂」都是聚焦在溝通的技能與方 法,因此將此兩個單元做整合,刪除掉「親子互動回想曲」此單元,考量到不 同學生家庭結構的差異,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很願意將家庭私密的事情直接做分 享,因此在這個部分主要讓學生習得單、雙向溝通的差異以及使用「我訊息」

的表達方式來解決衝突。

本研究之「家人關係家政教育課程活動」設計,經學者專家審查其內容的合 適性,經修訂後方才正式使用。

二、教學活動設計

本課程設計為一週兩節,總共四週八節課,每節的授課時數為 50 分鐘,課程 編排架構如表 5,課程單元設計詳見(附錄二):

表 5 課程編排架構

活動單元 親子互動內涵面向 社會認知理論概念 單元一「尋找愛的足跡」

第一堂-引起動機

「家」的發想曲 情感傳達 觀察學習 第一堂-發展活動 情感傳達 示範 我的「家」 生活參與 觀察學習 角色執行

第二堂課-引起動機 角色執行 觀察學習 我的家庭網絡 問題解決

第二堂課-發展活動 情感傳達 示範 尋找愛的足跡 生活參與 觀察學習 單元二「我的往日情懷」

第一堂-引起動機 訊息交換 觀察學習 成長的點點滴滴 情感傳達 自我效能 生活參與

角色執行

第一堂-發展活動 訊息交換 觀察學習 我的家庭網絡 情感傳達 自我效能

問題解決 角色執行

第二堂課-引起動機 角色執行

我是乖小孩 情感傳達 觀察學習 第二堂課-發展活動 角色執行 示範 父母角色模擬情況劇 情感傳達 觀察學習 生活參與

第二堂-發展活動 訊息交換 技能訓練 我訊息溝通技術 問題解決 觀察學習

表 5 課程編排架構(續)

活動單元 親子互動內涵面向 社會認知理論概念 單元四「愛的大釋放」

第一堂-引起動機 情感傳達 示範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 著的」之音樂分享

第一堂-發展活動 訊息交換 觀察學習 五種愛的表達方式 生活參與 示範 515 國際家庭日 情感傳達 自我效能 第二堂-發展活動 情感傳達 示範

孝親節影片影片分享 觀察學習 (取自中台科大醫技系) 自我效能

第二堂-發展活動 訊息交換 示範

「愛的大告白」 情感傳達 自我效能 觀察學習

貳、評量工具

本研究未達到研究目的,應用的評量工具包括「親子互動量表」和「學習單」,

以進行實驗過程與蒐集所需的資料,上述評量工具控制組學生僅使用「親子互動 量表」進行評量。

一、量性分析 (一)親子互動問卷

研究者參考國內外親子互動關係相關研究,編擬量表為研究工具,於家人關 係課程實施前即實施後以同一份量表進行資料收集,用來比較教學前後的成效及 得分的差異。量表內容包含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親子互動態度量表;第二部份 是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分別說明如下:

1.量表內容

(1)個人及家庭背景資料

受試者個人及家庭背景資料,包括性別、家庭結構型態、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職業類別等變項。變項說明如下:

①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

②家庭結構型態:依多元家庭型態區分為雙親、單親、繼親家庭或其他。

③父母教育程度:國小以下、國小、國(初)中、高中(職)、專科、大學或 學院、研究所及以上。

④家庭社經地位:以個人的社經地位來代表,根據Hollingshed 和Redlich 於1958 年提出「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區分法,用職業等級與教育程 度加權合併,將職業等級高低指數乘以「7」加教育程度乘以「4」所得 和數做為社會經濟地位指數,計算方式(表11)所示。其決定

程序為(引自林生傳,2000):

以職業類別區分社經地位:依職業各類別依序為高級專業人員,高 級行政人員;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技 術性工人;以及半技術、非技術工人以及無業者與家庭主婦等五等級。

以教育程度區分社經地位:依正式教育年數,並按照現行學制由高至 低區分為五等級,即研究所以上,得有碩士、博士學位者;大學校院、

技術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者;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及高中(職)

畢業者;國中畢業者及小學及其他(包含未上學但識字、不識字)。

加權合併職業類別教育程度以區分社會經濟地位。

(2)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量表(如附錄三)

依據本研究文獻探討的親子互動關係面向,參考本國黃宗堅、謝雨生和 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互動關係量表、李乃佳(2007)親子關係量表與王 琤惠(2010)等相關研究問卷進行問卷改編,在按照量表編製流程進行專

家修改,進行預測、信效度檢定、及項目分析等相關檢定編製成正式量 表。

本研究之「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及「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共 50 題。

各類題目分布如表 6;各個面向的題項參考來源整理如表 7。

「親子互動態度量表」採取 Likert-type scale 四點量表形式,記分時分

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四個等級,其中 1-10、13、16、

17、19-25 共 20 題採取四點正向計分,分別計予 1 至 4 分;11、12、14、

15、18 共 5 題採四點負向計分,分別記予 4 至 1 分,將各題加總計分,得 分愈高,表示親子互動態度越正向、積極,反之,得分越低,表示親子互 動態度越消極、負向。

「親子互動行為量表」記分時分為「很少如此-有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 如此」四個等級,其中 1-6、8-13、15-25 共 23 題採取四點正向計分,分別 計予 1 至 4 分;7、14、共 2 題採四點負向計分,分別記予 4 至 1 分,將各 題加總計分,得分愈高,表示親子互動行為越正向、越良好,反之,得分越 低,表示親子互動行為較越負向、越不佳。

在「親子互動態度量表」與「親子互動行為量表」的問卷題項主要參考 黃宗堅、謝雨生與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互動量表、李乃佳(2007)親子關係 量表以及參考王琤惠(2011)親子關係量表,在問卷設計的部分因考量到課程 設計以及所陳述的方式而進行刪減,在訊息交換面向上刪除了「不想回應父 母,以免容易有爭執。」以及「 採用較激烈的方式(例如吵架、冷戰等)來 表達我的感受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此兩個題項都提及負向的訊息交換 方式,然而在模擬衝突狀況劇中在化解親子衝突時並沒有特別在後續針對此 些消極的訊息交換做更深入的談論,因此將這兩個題項與予刪除以免誘導學 生錯誤的表達方式;在情感傳達面向上則刪掉「體會父母對我的愛與關懷是 件容易的事。」主要是因其他題項都有愛與關懷的具體行動因此此概念已經

融入其他題項中;而在問題解決的面向上則刪除掉「尋求外人(師長、親戚、

專業人員等)的幫助,來解決我與父母的衝突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於在進 行教學介入的主要目的是期待藉由家人關係課程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問題 解決的能力,而非尋求外人的幫助,因此此題的內涵與教學目標有所牴觸加 以刪除;在生活參與:刪掉「應該要參與彼此的生活來提升親子關係。」因 與其他的項目雷同,如共同策劃活動,給父母驚喜,用心記下彼此重要節目都 是參與彼此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省略掉;最後在

角色執行面向上刪除「我知道父母也有他們的限制,無法都做到盡善美。」,

主要是此題所謂父母的限制,是比較抽象的描述,因而在正式的題項上則

用更具體的描述來取代父母角色的限制可以讓身為子女的多做些什麼事 情,例如分擔家務。除此之外並結合本研究教案設計的內涵增補新的問卷 題項;就如同第二題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教案設計在愛的大釋放中讓學生可 以利用寫信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關心與愛,此外有鑑於高中階段的青少 年們生活重心在同儕間與家人間的互動相對較少因此在訊息交換面向增列 了第三題:「我盡力瞭解父母所要傳達的訊息」,藉著單、雙向溝通的活動 以及我訊息的訓練讓學生能夠更用心地去真正懂父母在很多關心、叮嚀、

責備背後的愛;而在問題解決面向上則讓學生藉由戲劇的扮演來體諒父母

責備背後的愛;而在問題解決面向上則讓學生藉由戲劇的扮演來體諒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