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可分為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本研究重要名詞予以界定。全章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辭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壹、研究動機

在 2010 年後半年養育我的阿嬤很突然的檢查罹患癌末,阿嬤從檢查出來到離 開總共也才短短的 50 天,在這短短的 50 天裡我從一開始的報怨老天爺的殘忍到 後面的坦然接受,我領悟到了:唯有努力經營關係與付出關愛才能滋潤家人間彼此 的關係,並且要及時的將自己的愛付諸實踐才不會讓自己有遺憾!三個阿嬤養大 的孫子,我們在這段時間真的已經很努力陪著她了!只要弟弟妹妹從台北回來我 們三個孫子一定很有默契的擠在病房內陪著阿嬤,全家聚在醫院病床吃著飯,而 她看著、大家邊說邊笑的聊著過去、家人們一起幫阿嬤洗頭髮、擦澡、洗腳、吹 頭髮。在這段時間我深刻的從家人身上學到「陪伴」的力量、也從彼此身上感受 到不同方式的情感交流。說完全沒有遺憾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阿嬤最後是微笑 著離開,我們的心都好寧靜!在這段期間我感受到生命突如其來的衝擊、體驗到 很多親人對待阿嬤的態度、領悟到自己該如何去面對生命!在後半年我ㄧ邊跑醫 院一邊跑學校,雖然很透支但是我很充實,最後我鼓起很大的勇氣跟這半年來陪 著我的孩子們分享這一段心路歷程也提醒著孩子們愛要及時,不要像我到最後才 跟親愛的阿嬤說謝謝!很有趣的是在我分享完,看到一位大男孩立刻撥起電話大 聲的跟他阿嬤說:「阿嬤,謝謝您」!在期末,一位女孩也害羞的跑來跟我分享著 她的創舉:「我,活了 16 年,第一次做了卡片寫了信跟爸爸媽媽說新年快樂還有 說謝謝他們了!」!另一位孩子,則是在上縫紉課時問了我縫信封的技巧,自製 了信封袋並附上了信件送給爸媽,最後還拿出了一張張他父母跟他成品的溫馨照

片,他開心又驕傲的說:「老師,我爸爸搶著那個信封袋,把它拿到辦公室跟同事 炫耀呢!」這些孩子們興奮、感動的神奇都讓我有著莫名的悸動!

愛家基金會為響應「國際家庭日」推動了「親筆寫信給爸媽」的活動,在課

堂上我要求學生一起參與,將想跟父母所的話寫在信上,藉由文字表達對父母的 感謝與關心。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到大部分的孩子很少透過文字或是親 子互動中很少能夠親自對父母表達對其感激與關愛。有好幾個孩子還害羞的在信 末補上了:「爸媽若你們收到信,請假裝不知道!」,他們說寫信或用口頭感謝都 很令他們覺得困窘與害羞,從孩子身上讓我深切感受到他們對父母的愛是含蓄內 斂的、不敢主動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反映出張兆求、郭黎玉晶(1998)所發現 到華人的溝通屬於高脈絡溝通,傾向於婉轉、隱晦和依賴非語言表達的方式,推 斷華人的親子關係中,父母不習慣直接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就如同張嘉 真、李美枝(2000)說明華人因受羞恥感文化的影響,屬於他人焦點情緒

(other-focused emotion),重視別人的意見與批評,為避免顏面掛不住,個人往 往隱藏真實的自我,而依據與他人上下關係表現合於規範的應對,做出適切的角 色扮演;相對於西方人的直接情感表達,我國的情感表達習於內斂間接。在這樣 的傳統脈絡之下,不禁令我思索著內斂又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真的能夠讓親密的 家人間真實的感受到嗎?而身為老師的我又該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們與父母的互 動?並且讓親子間的愛能夠更直接更深刻的傳達到彼此的身上?

期末很多孩子興奮又得意的跟我分享著父母收到信後的轉變:「爸爸媽媽收到 信後,很明顯的對我的口氣變好溫和、脾氣也莫名地變好很多、我們的衝突也減 少了也」。然而,在 2010 年暑假一位孩子很不幸的車禍身亡,在我主動聯繫其家 人得知,他之前所寫給父母的一封信因為他的害羞,他故意全部英文書寫,但是 一直沒有機會直接將對其父母的愛與感謝表達出來;後來在他的公祭上由其姊姊 大聲朗讀並翻譯,想要藉由這封信讓其父母知道他對他們的感謝與滿滿的愛!他 姊姊後來很感謝我讓他弟弟的愛有機會表達給其爸媽父母知道。看著孩子們的轉

變以及許多直接的回饋更讓我確信著「只有生命才能真實的感動著生命」,我一直 覺得自己很幸福,能夠享受工作、熱愛工作!並能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經歷、透 過分享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分享著自己跟家人間的互動、透過相關的教學活動等 能夠真實的讓孩子們有機會重新再去檢視自己與其家人間的關係、用些小小的方 法就能讓親子關係活絡起來,同時,也更讓我確信透過教育提醒孩子如何表達自 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經營家人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每個人都期許自己以及自己 很在乎的人能夠幸福開心,我相信藉由分享、藉由教學是有辦法將愛與關心感染、

傳遞到更多人身上的。

上述的教學經歷,更是令我感動著也好奇著自己默默的用心與生活中的分享 是如何能在這群孩子身上感受到真實的改變與成長?在家政課程中又怎能夠真正 帶給孩子們心靈上或是實質上的新體驗?而這些真實的點點滴滴成為了本研究想 要以「家人關係」主題活動設計來探知對於高中生親子互動之動機。

貳、研究背景

個人在人生中得到最大的快樂、最深的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及內心深處的 寧靜感,莫不來自充滿愛的家庭(徐西森,2002)。良好的家庭互動行為與家庭和 諧有密切關係,而且對個人的人格特質、人際溝通、心理滿意度等方面均有重要 的影響(黃馨萍,2003)。家庭是親子所結合而成的社會群體。其實家庭是人類生 命的起源、成長的基礎、奮鬥的緣由、也是終極的歸宿,無論貧富貴賤都有權利 成長於幸福的家庭之中,幸福家庭是普世共同的關切和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當 今家庭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核心價值的淪喪,因此惟有重新恢復家庭核心價值,

即能邁向重建幸福家庭之路。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成長,個人與家庭的幸福感並沒有因此而呈等比的 增加。相反地,西方一些研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過去農業社會家人緊密相處的時 光與強大的家族凝聚力。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劇增加、家庭規模日漸縮小、我國自

82 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 歲以上老人所佔比例持續攀升,99 年底已達 10.07%,近三年間大升 10.5 個百分點、青少年犯罪率提高、離婚率的提升等問題 日益嚴重,人們對於家庭觀念也逐漸產生了變化,這些從家庭衍伸出來的諸多問 題也直接或間接的帶給社會巨大的挑戰與衝擊。因此,為喚起全世界對家庭的重 視,聯合國在 1989 年大會通過宣布 1994 年為「國際家庭年」,並於 1993 年宣布 從 1994 年起,每年 5 月 15 日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來 昭告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與營造出溫暖的家庭,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並 加強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各國在國際家庭日也會定期舉辦相關的活 動來鼓勵國人應該適度的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心,藉此來減少家人間的衝突,並 強化家庭的凝聚力,更讓家庭有能力去面對生命中的各項挑戰,共同營造出幸福 家庭的正向互動基礎,並進而達到建立祥和社會的目標遠景。此外,教育部也自 99 年度起,將每年 5 月訂定為「孝親家庭月」,倡導「父母慈、子女孝」的孝道 思維,強調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透過家人間親密正向的互動而來,也就是以親子 雙向尊重與關懷為核心,並以親子情感經營為基礎的互動關係,期望喚起國人重 視行孝、表現孝意的傳統美德,並展現出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具體孝親行動;然 而親子互動是個體互動牽連的整體網絡,在家庭中家人間彼此影響所及,將牽涉 到整個家庭系統環環相扣的特性,不單只是父母影響孩子,孩子的轉變也深深影 響父母;因此,在家庭中親子互動是需要雙向的溝通、磨合與互相學習的。而從 政府等相關單位的積極推動可知對家庭的重視度已逐漸成為世界的潮流。

我國近幾十年來,變遷快速,除導致家庭結構的改變,致使離婚率上升、單 親、繼親、隔代教養以及新移民家庭、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現象,已經逐漸成 為國內家庭的新主流之外,現代家庭也開始出現許多關係疏離或適應不良的情 形。中國人家庭向來「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社會中婦女少外出就業,然而,內 政部 99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結果摘要分析對於 15 至 67 歲已婚婦女就業率為 54.5%,顯示出女主內的傳統印象已經鬆動。教育部也在 97 年國小親職教育之全

國調查,發現到將近有七成以上國小子女期望父母有多一些時間陪他們、關心他 們;有六成以上的子女渴望父母能夠了解他們,並且陪他們聊天;大約有六成的 子女也希望父母能聽聽他們說話。由此可見,親子間的互動對現代父母而言是極 需要特別加強與注意的。

隨著社會變遷所帶來家庭關係疏離的情形,根據教育部 99 年 3 月委由台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系主任周麗端、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共同進行「我

隨著社會變遷所帶來家庭關係疏離的情形,根據教育部 99 年 3 月委由台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系主任周麗端、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共同進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