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人關係主題教學對高中生親子互動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人關係主題教學對高中生親子互動之影響"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家人關係主題教學對高中生親子互動之

影響

The impact of seni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y

family relationship thematic teaching

指導教授:周麗端博士

研究生:楊佳佳

(2)

謝 誌 大學時有位老師說過:「人不管怎麼樣,最後都會繞到自己最熱愛的領域去。」 印象中我很不認同,然而,在實習結束的某天我從家裡散步經過國父紀念館的當 下,仰望著藍藍的天空,心裡頭很偶然的冒出一個很強大的聲音:「這輩子如果 還有機會讓我繼續念書,我一定要念與婚姻家庭相關的!」,此刻我找到我人生 最大的熱情就在婚姻家庭這領域。這輩子我第一次做出沒有認真準備就去嘗試的 事情就是考師大人發系,很感謝我曾經用生命在對待的他,讓我創造了人生中很 重要的可能,也在過程中理解讀書目的原來是只有你站在高處你的視野才能更寬 廣更多元,也才能實際與更多更厲害更睿智的人相遇。 非常感謝這些年來忍受我遲鈍、自私的周老師,總是很細心很認真的閱讀著 那令人頭很大的論文,然後不厭其煩的叮嚀與修正,讓我從很挫敗痛哭的口試到 越來越享受在研究中,同時也都很期待每次上課後學生的反應與回饋,最後我是 笑著撰寫著、笑著點點滴滴回收著這過程中美好的 Final;然後我好幸運遇到鄭 淑子老師與潘恩伶老師對本論文的悉心指導,使本論文更嚴謹完善,謝謝你們總 是能將我的小光芒挖掘出來,用很真誠的眼睛笑笑的看見我那一丁點的小美好, 總是給我好多力量與鼓勵,真得非常感謝親愛的你們讓我一步一腳印走的顛頗卻 扎實的自在。 感謝魏秀珍老師、陳富美老師、高博銓老師、黃郁婷老師、鄭忍嬌老師、曾 慶玲老師及琤惠的指導與建議。感謝我最親愛的容戎,找到工作開心的告訴我, 上班地點好方便可以幫我拿論文給周老師,謝謝你總是貼心的陪伴著我把我放在 心上、感謝親愛的雅莉在我哭著的時候總是在旁邊,用好堅定又溫暖的聲音要我 繼續開心的走著每一步、感謝我親愛的小天使晟惠,一個訊息一通電話立馬豪邁 地幫助我好多好多、感謝親愛的典範琤惠,豪氣大方的將論文讓我參考且不定時 收到我危急的電話,然後用很鎮定又沉著的口吻一一的幫我解惑、感謝月霜、女 王、偉昱、匯婷、怡貞、淑浿、玉珍,因為你們讓我一直都很開心很扎實地享受 著研究所這充實又充滿愛的歷程中。感謝陪著我一起完成論文階段的可愛學生 們,很認真的聽著課、很細膩的分享著、很貼心的為我加油打氣著。更要感謝我 自己掙來的生命教育好夥伴們,我最親愛的楊理安兒,總是充滿熱情的呼喚我給 我滿滿的力量、貼心細膩滿滿的張涵恩,總是溫暖的同理我懂我的傷我的苦、感 謝修行者的睿智提醒我該轉個彎、感謝Elain、Grace、思恩、菁菁、 嘉儀、國翔、安琪兩年來彼此用生命陪伴著彼此。 最後感謝我最最強力的後盾,我最摯愛的阿摩斯爸爸、依咪媽媽總是張開雙 臂接納著我,讓我永遠都能很真實的作我自己即便不完美在你們眼中我一樣是你 們最愛的佳佳;感謝親愛的爸媽送給我這輩子最珍貴的兩個大禮-手足:我最最 親愛的楊咩咩,我這輩子最大的驕傲,謝謝你很努力的完成你最大的夢想而且讓 我很扎實的陪伴著參與著,恭喜你讓自己的偶然成為必然很勇敢的成就自己想要 的路,謝謝你總是不畏風雨協助我完成所有的可能、謝謝我最親愛又睿智的阿

(3)

昌,總是能夠站在很冷靜的那一方,簡單的幾句話讓我頓悟某些早該懂得道理, 謝謝你總是在關鍵時刻的出手,讓我豁然開朗繼續很開心、謝謝親愛的惠弟這輩 子參與了楊家的生命,謝謝你總是很溫暖很開朗的接納著我們,謝謝你總是很細 心的幫助我想到論文所需要的小細節,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加入了我們、謝謝親愛 的阿芬姨,總是比我多想一哩路很溫暖的給我很多力量與建議,謝謝你總是陪著 我經歷著很多;還有一位因緣相遇待我如母的寶英阿姨,總是站在我這邊為我加 油打氣,Final 時比我還焦慮緊張,一早打電話給我安撫我,快結束又立馬要知 道我的好消息,謝謝您總是這樣的讓我感受道您滿滿的溫暖與善意;最最後我要 跟我最摯愛的阿嬤說:「阿嬤,阿佳終於完成論文了!你有沒有聽到,我知道你 會笑瞇了眼看著我,謝謝我最愛的阿嬤讓我的生命更完整,我會將你的溫暖、你 的愛、你的古道熱腸、你的善良用阿佳的方式傳遞出去的,阿佳好想念你!」, 謝謝親愛的阿公也請緊拉住阿嬤的手;感謝老天讓我與這群我好愛的家人相遇, 謝謝你們的陪伴、鼓勵、還有滿滿的愛,很開心地要與親愛的大家分享我這份好 開心、好扎實的美好。祝福親愛的大家一起繼續好幸福好開心的享受生活。 楊佳佳 謹致於立秋前夕 民國一百零二年八月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階段青少年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的現況,發展「家人關 係」之家政課程,並探討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對高中階段青少年親子互動態度與 行為改變之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金門縣某高中一年級四個班在學學生共 140 位學 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n=70)接受每週一次,每次 100 分鐘共四週的「家人關係課程」,而控制組則不介入任何實驗處理。在課程介入 前、後一週分別對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親子互動問卷」的前、後測,以瞭解教 育介入之教學成效。在家人關係課程進行中,同時使用「學習單」、「各單元的課 程回饋表」,作為評估與紀錄實驗組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概況、對課程活動內容的 收穫與感受以及家庭作業的實際執行狀況。研究結果所示如下: 一、高中階段青少年的親子互動態度目前狀況為積極中上的程度;而親子互動行 為目前狀況為中上程度,皆有加強的空間,尤其是在問題解決面向上顯然需 要再增進親子間衝突解決的能力與溝通技能。 二、實驗組學生在親子互動態度量表與親子互動行為量表之後測得分上皆顯著高 於控制組學生,顯示家人關係課程可以增進學生親子互動的態度與行為。 三、家人關係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的改變成效,並不 會因為學生的性別而有所差異,表示家人關係課程對於不同性別之學生都有 效;此外,對於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態度也不會因為學生的家庭結構型態而 有所差異,但對於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行為的改變成效上唯獨「生活參與」 面向,雙親家庭會優於其他類型的家庭之外,其他面向都不會因為學生的家 庭結構而有差異。 最後,依據上述結論,研究者針對高中階段青少年及其家長、家人關係課程 推動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家庭及學校教育機構及政府相關 人員參考。

(5)

(6)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seni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ome Economics courses about “Family relationship”was developed,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courses on seni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were examined.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140 students from four first-grade classes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Kinmen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Thes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70) was given a 100-minut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ce a week, and the control was given no intervention.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asked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naire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e week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During the courses, “learning sheets” and “course feedback forms” were used to evaluate and record participants’ learning conditions, performance, dialogues in class, feedbacks, and accomplishment of assignmen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dolescent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tended to have the standard above average of attitude toward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ir behavior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tended to be kept the standard above average,all have room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on the “solves

problem”obvious need to reinforce the ability of parent-child solving problem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2.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ost-test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suggesting that the developed family relationship courses could improve stud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3. After intervention of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courses, stud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did not vary by their gender, meaning that the developed family relationship courses was effective for all adolescents no matter their gender. More over, students’ attitude chang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lso did not vary by their family structure ,but students’ behavior chang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vary only by aspect of “life involvement”, parents is superior to any other type family,other aspects did not vary by their family struc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pecific

suggestions regarding seni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promo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 courses,and future research, which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families, schools, and authorities concerned. Keyword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ourses, attitud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havior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7)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青少年及其親子互動 ... 10 第二節 家政教育與家人關係課程 ... 32 第三節 教育介入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假設 ...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學生背景分析………66 第二節 學生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概況………69 第三節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學活動成效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比較….79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之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改變成效………83 第五節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活動分析與省思……….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22 參考文獻 ...128 一、中文部份 ...128 二、英文部分 ...134 附錄一 NCFR 家庭生活教育架構-青少年期 ...136 附錄二 家人關係課程單元設計及學習單 ...140 附錄三 專家效度名單 ...167 附錄四 親子互動問卷修改情形 ...168 附錄五 親子互動預試問卷 ...172 附錄六 預試項目分析結果 (第一次預試) ...178

(8)

附錄七 預試項目分析結果 (第二次預試) ...180 附錄八 親子互動正式問卷 ...182

(9)

表次

表 1 國內外親子互動的內涵... 26 表 2 親子互動關係內涵與 NCFR 青少年階段家人關係相關內涵對照表 ... 36 表 3 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概念及本研究應用之介入重點 ... 42 表 4 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設計模式 ... 45 表 5 課程編排架構 ... 49 表 6 親子互動題號分析表 ... 54 表 7 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各個面向的題項參考來源 ... 55 表 8 第一次與第二次預試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 61 表 9 受試學生性別分布情形及卡方檢定結果 ... 66 表 10 受試學生家庭結構分布情形及卡方檢定結果 ... 67 表 11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的計算方式 ... 68 表 12 受試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前測得分分析表 ... 72 表 13 受試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後測得分分析表 ... 73 表 14 受試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前測得分分析表 ... 77 表 15 受試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後測得分分析表 ... 78 表 16 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及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17 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及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2 表 18 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前測與後測得分差異性分析 ... 84 表 19 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前測與後測得分差異性分析 ... 85 表 20 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及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9 表 21 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及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22 不同家庭結構型態的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態度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 均數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23 不同家庭結構型態的實驗組學生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 均數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10)

圖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 44 圖 2 研究步驟圖 ... 57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可分為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本研究重要名詞予以界定。全章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辭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壹、研究動機

在 2010 年後半年養育我的阿嬤很突然的檢查罹患癌末,阿嬤從檢查出來到離 開總共也才短短的 50 天,在這短短的 50 天裡我從一開始的報怨老天爺的殘忍到 後面的坦然接受,我領悟到了:唯有努力經營關係與付出關愛才能滋潤家人間彼此 的關係,並且要及時的將自己的愛付諸實踐才不會讓自己有遺憾!三個阿嬤養大 的孫子,我們在這段時間真的已經很努力陪著她了!只要弟弟妹妹從台北回來我 們三個孫子一定很有默契的擠在病房內陪著阿嬤,全家聚在醫院病床吃著飯,而 她看著、大家邊說邊笑的聊著過去、家人們一起幫阿嬤洗頭髮、擦澡、洗腳、吹 頭髮。在這段時間我深刻的從家人身上學到「陪伴」的力量、也從彼此身上感受 到不同方式的情感交流。說完全沒有遺憾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阿嬤最後是微笑 著離開,我們的心都好寧靜!在這段期間我感受到生命突如其來的衝擊、體驗到 很多親人對待阿嬤的態度、領悟到自己該如何去面對生命!在後半年我ㄧ邊跑醫 院一邊跑學校,雖然很透支但是我很充實,最後我鼓起很大的勇氣跟這半年來陪 著我的孩子們分享這一段心路歷程也提醒著孩子們愛要及時,不要像我到最後才 跟親愛的阿嬤說謝謝!很有趣的是在我分享完,看到一位大男孩立刻撥起電話大 聲的跟他阿嬤說:「阿嬤,謝謝您」!在期末,一位女孩也害羞的跑來跟我分享著 她的創舉:「我,活了 16 年,第一次做了卡片寫了信跟爸爸媽媽說新年快樂還有 說謝謝他們了!」!另一位孩子,則是在上縫紉課時問了我縫信封的技巧,自製 了信封袋並附上了信件送給爸媽,最後還拿出了一張張他父母跟他成品的溫馨照

(12)

片,他開心又驕傲的說:「老師,我爸爸搶著那個信封袋,把它拿到辦公室跟同事 炫耀呢!」這些孩子們興奮、感動的神奇都讓我有著莫名的悸動! 愛家基金會為響應「國際家庭日」推動了「親筆寫信給爸媽」的活動,在課 堂上我要求學生一起參與,將想跟父母所的話寫在信上,藉由文字表達對父母的 感謝與關心。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到大部分的孩子很少透過文字或是親 子互動中很少能夠親自對父母表達對其感激與關愛。有好幾個孩子還害羞的在信 末補上了:「爸媽若你們收到信,請假裝不知道!」,他們說寫信或用口頭感謝都 很令他們覺得困窘與害羞,從孩子身上讓我深切感受到他們對父母的愛是含蓄內 斂的、不敢主動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反映出張兆求、郭黎玉晶(1998)所發現 到華人的溝通屬於高脈絡溝通,傾向於婉轉、隱晦和依賴非語言表達的方式,推 斷華人的親子關係中,父母不習慣直接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就如同張嘉 真、李美枝(2000)說明華人因受羞恥感文化的影響,屬於他人焦點情緒 (other-focused emotion),重視別人的意見與批評,為避免顏面掛不住,個人往 往隱藏真實的自我,而依據與他人上下關係表現合於規範的應對,做出適切的角 色扮演;相對於西方人的直接情感表達,我國的情感表達習於內斂間接。在這樣 的傳統脈絡之下,不禁令我思索著內斂又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真的能夠讓親密的 家人間真實的感受到嗎?而身為老師的我又該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們與父母的互 動?並且讓親子間的愛能夠更直接更深刻的傳達到彼此的身上? 期末很多孩子興奮又得意的跟我分享著父母收到信後的轉變:「爸爸媽媽收到 信後,很明顯的對我的口氣變好溫和、脾氣也莫名地變好很多、我們的衝突也減 少了也」。然而,在 2010 年暑假一位孩子很不幸的車禍身亡,在我主動聯繫其家 人得知,他之前所寫給父母的一封信因為他的害羞,他故意全部英文書寫,但是 一直沒有機會直接將對其父母的愛與感謝表達出來;後來在他的公祭上由其姊姊 大聲朗讀並翻譯,想要藉由這封信讓其父母知道他對他們的感謝與滿滿的愛!他 姊姊後來很感謝我讓他弟弟的愛有機會表達給其爸媽父母知道。看著孩子們的轉

(13)

變以及許多直接的回饋更讓我確信著「只有生命才能真實的感動著生命」,我一直 覺得自己很幸福,能夠享受工作、熱愛工作!並能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經歷、透 過分享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分享著自己跟家人間的互動、透過相關的教學活動等 能夠真實的讓孩子們有機會重新再去檢視自己與其家人間的關係、用些小小的方 法就能讓親子關係活絡起來,同時,也更讓我確信透過教育提醒孩子如何表達自 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經營家人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每個人都期許自己以及自己 很在乎的人能夠幸福開心,我相信藉由分享、藉由教學是有辦法將愛與關心感染、 傳遞到更多人身上的。 上述的教學經歷,更是令我感動著也好奇著自己默默的用心與生活中的分享 是如何能在這群孩子身上感受到真實的改變與成長?在家政課程中又怎能夠真正 帶給孩子們心靈上或是實質上的新體驗?而這些真實的點點滴滴成為了本研究想 要以「家人關係」主題活動設計來探知對於高中生親子互動之動機。

貳、研究背景

個人在人生中得到最大的快樂、最深的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及內心深處的 寧靜感,莫不來自充滿愛的家庭(徐西森,2002)。良好的家庭互動行為與家庭和 諧有密切關係,而且對個人的人格特質、人際溝通、心理滿意度等方面均有重要 的影響(黃馨萍,2003)。家庭是親子所結合而成的社會群體。其實家庭是人類生 命的起源、成長的基礎、奮鬥的緣由、也是終極的歸宿,無論貧富貴賤都有權利 成長於幸福的家庭之中,幸福家庭是普世共同的關切和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當 今家庭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核心價值的淪喪,因此惟有重新恢復家庭核心價值, 即能邁向重建幸福家庭之路。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成長,個人與家庭的幸福感並沒有因此而呈等比的 增加。相反地,西方一些研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過去農業社會家人緊密相處的時 光與強大的家族凝聚力。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劇增加、家庭規模日漸縮小、我國自

(14)

82 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 歲以上老人所佔比例持續攀升,99 年底已達 10.07%,近三年間大升 10.5 個百分點、青少年犯罪率提高、離婚率的提升等問題 日益嚴重,人們對於家庭觀念也逐漸產生了變化,這些從家庭衍伸出來的諸多問 題也直接或間接的帶給社會巨大的挑戰與衝擊。因此,為喚起全世界對家庭的重 視,聯合國在 1989 年大會通過宣布 1994 年為「國際家庭年」,並於 1993 年宣布 從 1994 年起,每年 5 月 15 日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來 昭告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與營造出溫暖的家庭,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並 加強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各國在國際家庭日也會定期舉辦相關的活 動來鼓勵國人應該適度的表達對家人的愛與關心,藉此來減少家人間的衝突,並 強化家庭的凝聚力,更讓家庭有能力去面對生命中的各項挑戰,共同營造出幸福 家庭的正向互動基礎,並進而達到建立祥和社會的目標遠景。此外,教育部也自 99 年度起,將每年 5 月訂定為「孝親家庭月」,倡導「父母慈、子女孝」的孝道 思維,強調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透過家人間親密正向的互動而來,也就是以親子 雙向尊重與關懷為核心,並以親子情感經營為基礎的互動關係,期望喚起國人重 視行孝、表現孝意的傳統美德,並展現出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具體孝親行動;然 而親子互動是個體互動牽連的整體網絡,在家庭中家人間彼此影響所及,將牽涉 到整個家庭系統環環相扣的特性,不單只是父母影響孩子,孩子的轉變也深深影 響父母;因此,在家庭中親子互動是需要雙向的溝通、磨合與互相學習的。而從 政府等相關單位的積極推動可知對家庭的重視度已逐漸成為世界的潮流。 我國近幾十年來,變遷快速,除導致家庭結構的改變,致使離婚率上升、單 親、繼親、隔代教養以及新移民家庭、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現象,已經逐漸成 為國內家庭的新主流之外,現代家庭也開始出現許多關係疏離或適應不良的情 形。中國人家庭向來「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社會中婦女少外出就業,然而,內 政部 99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結果摘要分析對於 15 至 67 歲已婚婦女就業率為 54.5%,顯示出女主內的傳統印象已經鬆動。教育部也在 97 年國小親職教育之全

(15)

國調查,發現到將近有七成以上國小子女期望父母有多一些時間陪他們、關心他 們;有六成以上的子女渴望父母能夠了解他們,並且陪他們聊天;大約有六成的 子女也希望父母能聽聽他們說話。由此可見,親子間的互動對現代父母而言是極 需要特別加強與注意的。 隨著社會變遷所帶來家庭關係疏離的情形,根據教育部 99 年 3 月委由台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系主任周麗端、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共同進行「我 國國民與家人間互動情形調查」,在 5484 份有效問卷中,發現到每天住在一起的 家人,仍有 20.6%的人不曾及很少與家人相聚互動至少 30 分鐘;有 50.3%的人不 曾及很少傾聽家人心情故事;有 62.1%的人不曾及很少對家人表達感謝與讚美;有 76.2%的人表示不曾及很少與家人擁抱;有 35.9%的人不曾及很少關心與問候家 人。而且五個人當中至少有一個人不曾或很少與家人相聚超過 30 分鐘,其中男性 與家人親密互動比女性來得低。高中生與家人的互動也比其他階段的學生來的 低。從這項調查數據顯示出,國人家庭中家人間有互動疏離的現象,這將使一些 家庭無法有足夠的凝聚力因應社會、家庭、或個人的重大事件與危機。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對於 99 年「愛家 515-家人無距離」相關新聞內容 也提到,今日家庭教育問題主要有五點:1、過分重視學業的表現成就,反而忽視 品德的培養;2、父母過度注重家庭經濟的追求,無法每日面對面的教導子女,故 常以金錢物質的給予來彌補親職缺憾,對孩子過度溺愛,造成子女驕縱、自私、 人際關係不良及追求物質享受,形成不當的價值觀;3、父母無法傾聽,於是孩子 與家長之間反成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4、夫妻間真心溝通、讚美的互動行為不 多,缺乏經營家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5、大部分的媒體習慣報導負面新聞,再加 上網路虛擬世界的危害,讓家庭獲取過多負向能量。由此可知,國人家庭的互動 是欠缺與疏離的,並且也提醒家庭更應該注重親子間的良好互動關係,以協助家 庭健全發展。 Hurlock(1974)認為個體一生中,生活在家庭的時間比其他任何場所多,其行

(16)

為、態度也身受家庭所影響,個體與家人之間所建立的情感接觸具有持久性,在 家庭中個人能表達其快樂和悲傷,家人能分享其歡樂也能撫慰其創傷,因此家庭 對子女的身心及情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有很多實證研究也都強調,親子 互動關係確實是影響個體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同儕互動關係(陳靖雅,2009; 謝亞儒,2008;吳雅雯,2005;吳美均,2005;羅品欣,2003)、自我概念(花雅 芸,2010;陳靖雅,2009;葉菁,2007)、經驗感受(許淑珍,2009;)、學習潛能 (陳慧倫,2008)、人格特質(簡晨羽,2008;沙寶珠,2008)、學業表現(陳媫妤, 2007;許曉琪,2007)、親密關係(游秀慧,2007;范寶珍,2007;黃麗娟,2006; 李育忠,1999)、人際關係(江德怡,2006;王先棠,2004)。 綜合上述,二十一世紀面臨社會結構、關係、價值觀重新解構及建構,雙薪 家庭型態急劇增加,少子化的現象產生,緊湊的生活步調和繁忙的工作壓力,衝 擊著親子互動的品質。本研究所欲教育介入的對象正是處於青春期生理與心理快 速轉變以及價值觀建立之際的高中生,若能透過調查研究了解透過家人關係主題 如何影響高中生親子互動的關係,並依據結果提供建議,也將有助於協助老師、 家長及相關教育單位了解高中生與父母親子互動的關係現況,進一步提供家庭教 育相關內容,從而引導、矯正與培養高中生的家人關係,使之除了關注課業之外 也能花心思在親子間的互動中,並在親子互動中覺察彼此的愛,進而增進家人關 係,促進社會和諧。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者身兼研究者及現場教學者的雙重身份,若能結合研究與教學,將其成 果運用於日常教學中,此研究將能更深具意義。本研究旨在進行家人關係主題教 學之課程設計,藉由教學實驗介入的設計過程與結果,探究該主題教學課程對高 中生親子互動的影響,並從研究結果中,探究高中家政課程中以家人關係為主題 的教學活動之成效,進而提出具體建議,更希望能提供高中家政老師作為經驗參 考。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目前高中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的狀況。 二、發展適合高中階段之「家人關係」教學活動設計。 三 、探究實施「家人關係」之主題家政教學課程後,對改善高中階段青少年親 子互動之成效。 四、分析實施家人關係主題之家政教育課程後,對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其「親 子互動」的改變成效是否有顯著差異。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高中生:

根據「高級中學法」所規定,高級中學學生入學資格需要有國民中學畢業或 是同等學力者,經由考試、登記、直升、保送、申請入學、推薦甄選或是分發等 方式入學。參與本研究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為金門現金門高級中等學校高中一 年級學生。

貳、親子互動

本研究將親子互動定義為:父母與子女間透過動態的身體與心理互動所形 成的雙向式情感關係,涵蓋訊息交換、情感傳達、解決問題、生活參與與角色執 行等五個面向。在操作型定義指的是在親子互動態度與行為量表中五個互動內涵 面向: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及解決問題生活參與與角色執行,五個面向加總分愈高 表示個體越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此外,也將各自獨立加總各個面向來看不同面向 的親子互動狀況,各面向的加總總分越高表示個體在該面向上有良好的親子互動。

叁、家人關係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指的是在教材之中選取相類似的主題,進行一系列有層次的教學活 動之設計。其目的在於發揮此一題材的特色,藉由同一主題的同質性與異質性作 為比較、對照之教學活動,使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觸類旁通之效果,也能讓學 習者能夠充分地掌握主題,透過充分的閱讀,分析鑑賞以及參與活動之中,來完 成學習經驗(陳素英,2000)。本研究所指的家人關係主題教學,是以九九新課綱 中二學分「家人互動與溝通技巧」此主題來探究青少年與家人關係、家人互動的 原則以及家人溝通演練為主要的教材內容,並參考 NCFR 對於青少年與其父母親 子互動有關的家庭生活教育內容為設計依據,由研究者發展出「家人關係主題教 學活動」。

(1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次研究由於人力、物力、時間及各種客觀因素無法完備,只能在有限 的資源之下來進行研究,仍有一些難以避免的研究限制。因此本研究有以下 幾個研究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本次研究的對象只針對金門縣某高中一年級四個班級的學生為受試對象,其 中二個班級進行實驗教學,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所有的高中生。 (二)親子互動關係的改變需要學生與家長雙方面共同的學習與努力,但是要家長 持續四週到學校來參與家人關係主題課程,實際執行上的確有困難。故本研 究家人關係課程的實施對象設定為在學之學生,家長只透過親子學習單的部 份進行,因此對於學生在親子互動關係的提升功效上可能也會有所限制。 (三)本研究實施地點在離島偏遠的金門,由於金門高中只有一位家政老師,所以 在進行教育介入將都由研究者親自執行,因此對於教學成效上也將有所限 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可分文三節:第一節為青少年及其親子互動,第二節為家政及家人關係課 程,第三節為教育介入之成效探討,藉以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青少年及其親子互動

壹、青少年

青少年(adolescence)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的(adolescere),ad 的意思是朝向

(toward),alesere 則是生長(to grow),其意即為生長,也就是生長達到成熟。

Havighurst(1972)將青少年界定為 12-18 歲之間;黃德祥(1994)認為以年齡來界 定青少年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就我國來說,習慣上,中學階段(十二歲~十 八歲)被視為是青少年期。因此,若就上述學者 Havighurst、張春興及黃德祥的看 法,所謂的青少年則指求學生涯中的國、高中生階段。 以教育的歷程與人生發展階段來看,青少年確實是一群值得關心的主體。他 們擺脫了完全需要成人照顧保護的幼年時期,逐漸朝向獨立自主的成人期邁進; 但是在這個過渡時期間,青少年面臨身體成熟、自我價值的茫然、獨立自主的期 望、思考能力隨之增長,親密關係的謀合等矛盾情緒與不安,因此,國內知名心 理學家張春興稱青少年時期為「狂飆期」。家庭是是一個人最早的生活場所,為 建立人際關係和人格的起點,學校則是青少年重要的學習場域,父母與師長們若 能夠充分熟析青少年的發展歷程,並以著寬容關懷的心去接納他們,也才能協助 他們順利度過這段青澀的歲月。 一、青少年的特性 Dusek(1987)認為青少年期是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期的一個橋樑階段。青少年階 段就像是人生旅程的一座橋,橋的一端為依附信賴的兒童時期,而另一端則是追 求獨立自主的成人期。在此一階段通常包括自青春期開始到身心發展臻於成熟為 止。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具有以下的特性:

(21)

(一) 生理快速發展,情緒發展敏感與不穩定 青少年時期生理變化急促,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兩年(Ruffin, 2009)。此時的 特徵為身體迅速成長,以及生殖作用、第一與第二性徵的成熟。第一性徵為兩性 的生殖器官,青年期中這些器官逐漸增大。第二性徵也同時發展,包括女孩的胸 部發育、男孩肩膀變寬,以及兩性聲音改變、皮膚變化、體毛的生長等。兩性在 身高、體重、肌肉和骨骼上都有急遽的成長-這便是青年期的成長衝刺。在此階 段,個人情緒複雜性增加,對事物特別敏感,遇事容易激動及情緒化。情緒容易 不穩定是青少年階段的特徵之一,由於身體及促成長,生理產生許多變化,未能 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故容易覺得不安,加上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期望與新要求與以 往不同,令青少年需要重新調適。在心理上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霍爾(Hall, 1986-1924)認為此階段的青少年具有「矛盾的傾向」(contradictionng tendency),情 緒表現強烈、不穩定,且有暴起暴落的兩極現象(引自黃德祥,2002)。 (二) 以自我為中心 Elkind 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兩種形式,「想像聽眾(imaginaryAudience) 及「私人神話」(Personal Fable)。所謂的「想像聽眾」是指青少年往往覺得自己的 一舉一懂都被人注目或評價,注意力多放在自我身體的變化上面,和與人比較, 例如比教胖瘦、美醜、高矮等等。因此會花更多心思在裝扮自己身上,藉此來增 強吸引力或掩飾自己所不足之處。由於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及行為經常自 相矛盾,所以此階段的青少年往往會出現焦慮、不安、自信心不足的情況。而「私 人神話」則是指青少年以為自己的經歷是獨特及唯一的,因此感覺到沒有人能夠 真實理解他們的感受。青少年也傾向展示出“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在此 信念下造成他們認為不可能會發生危險,例如喝酒或是開車、抽菸等的行為,所 以當青少年覺得成人與自己的想法不同,就會覺得不被理解,於是堅持自己的想 法與行為,寧可受罰也不願意認錯。因此,在成人眼中就顯示出一種叛逆、不成 熟、自我中心、引人注意、行為怪異的舉止(Ruffin, 2009)。

(22)

由於青少年心智尚臻於成熟,缺乏衝動和詳細周延的考慮,往往會容易傾向 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去採取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所面臨到的問題。身為父 母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急著掙脫父母的保護,有如「初生之犢不畏虎」,橫衝直撞 地向前奔跑。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表現於權威角色挑戰、好爭論、自我意識、自我 中心、猶豫不決和明顯的偽善。若此時父母與子女間都各執一方,就相當容易引 起衝突。 (三)脫離衛星化,追求獨立自主 進入青少年期之後,伴隨著性的成熟,急遽的身體發育、自我意識的形成、認 知能力的發展,青少年人際關係範圍得到迅速的擴大,對父母及家庭成員、對朋 友、對老師以及對異性態度和由此而反映出來的社會行動、社會態度、對人態度… 等,都和兒童期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引自林正文,2002)。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便是獲得成熟、穩健的自主性,而所謂的自主包括 了:情感的自主及行為的自主。因此,進入青少年階段,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關 係便較容易發生衝突,衝突的原因可能是:青少年的外觀、衣著打扮、交友等,父 母以社會傳統規範來思考,覺得有責任管教子女,而青少年則一心追求自主,不 滿父母的干涉(引自黃迺毓,2001)。 Hoffman(1984)在「青少年晚期與父母心裡分離」一文中,認為青少年的獨立自 主會涉及四方面的能力: (1)功能的獨立:是只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感,處事不需要 父母的協助。(2)態度的獨立: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想法與父母是不一 樣的。(3)情緒的獨立:青少年認為不需要過度得到父母的讚許,以及親密情感的支 持。(4)衝突的獨立:指意見與父母不同時能免於過度內疚、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 Ausubel(1954)以衛星理論(Stellization Theory)來解釋青少年追求 獨立自主的過程,依據奧斯伯的論點,在正常發展歷程上,青少年就像是一顆衛 星(satellite),獨立自主之前會環繞著父母而繞行,個體依賴父母,接受密集的社會 化。等到青少年階段,親子間的衛星關係逐漸地由「脫離衛星化」(Desatellization)

(23)

所取代,不過青少年的「脫離衛星化」常不易立即馬上的達成,可能只是「重新 衛星化」(Resatellization)而已,因為青少年將對父母的依賴轉向同儕團體。奧斯柏 認為「脫離衛星化」的歷程是漸進式的,並非立即與父母ㄧ刀兩斷,需要藉由父 母的鼓勵與支持,才能促使青少年能配合年齡表現適度的自主,對青少年未來的 生涯發展與婚姻都會有積極的影響。父母若能夠溫暖及接納其孩子,將能夠有助 於孩子內化其自我的價值感,能夠培養出自信與自尊,將有助於青少年「脫離衛 星化」的歷程發展(引自李玉瑾,2005)。 綜合上述可知,在青春期,青少年用較多時間和同儕在一起,而較少時間與 家人相處。青少年用較多時間和同儕在一起,而較少時間與家人相處。然而,大 多數青少年的基本價值觀,依然是接近其父母的價值觀,而非普遍地要求實現自 我的價值觀。即使青少年轉向同儕尋求友誼與親密關係,他們仍然會期待父母做 為他們的「安全基地」,以便使他們可以嘗試自己的羽翼(楊國樞,2001)。在此階 段的青少年在身心發展的快速變化之下,展現出的情緒上的躁動不安、家庭內的 衝突、與成人社會的疏離、魯莽的行為、以及對成人價值觀的排斥,必然會導致 親子間的衝突增加,進而影響到親子互動的關係,所以學習如何妥善的控制情緒、 學習有效的與父母溝通的技巧與方式是青少年階段很重要的課題。 二、青少年的發展任務 從發展的理論來看,Erikson 的心理社會論和 Havighurst 的發展任務論是研究青 少年發展任務的重要理論,他們在談論發展任務時,都強調發展任務是由生理、 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層面所建構而成的。

哈維赫斯特 Havighurst(1972)在其發展任務與教育(Development tasks and

education)一書中曾綜合青少年需求及社會需求,提出青少年主要的發展任務如下:

1、接受個人的身材、體態,並學習照顧身體與善用體能。

2、與男、女同儕建立新的和較成熟的人際關係。

(24)

4、培養情緒上的獨立,避免過度依賴父母或其他人。 5、為個人未來的生涯發展做適當的準備,包括人生目標的取捨及接受必要的教 育訓練。 6、為未來婚姻和家庭生活適應做準備,發展相關的正面態度、社交技巧、情緒 成熟及必需知能。 7、發展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參與社區與國家相關的工作已建立個人所處社 會中的地位,以及善盡社會責任。 8、學習規範個人行為的倫理道德觀,包括個人政治方面的思想觀點。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將會經歷各種不同的「發展

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而個體的「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就是嘗試解

決不同階段的「發展危機」,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 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Erikson 進一步指出青少年階段最重 要的發展任務乃是「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引自張春興,2003)。Marcia(1980)認為 認同為一種自我結構(self-structure),是一種能力、生活經歷、動力及信念等內在自 我建構而成的動態性組織。擁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的變動、關係的改變是開放 性的,是有彈性的。 當個體發展至青少年,為了踏入社會的準備,他們必須要一再調整自己的意識 形態、職業傾向及價值系統等自我結構,目的在於能夠保持本身的連續性,同時有 可以適應社會的要求,並且能夠成功地與其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最後,青少 年逐漸發展出自己認定的一套信仰或價值體系。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的研 究發現到國、高中生階段的青少年比大學生更重視「社會認同」及「形象認同」, 也就是意味著此青少年在「定位自己」或暸解「自己是誰」,仍看重個人名譽、受 歡迎程度、以及印象整飭等社會表徵外,還在乎自己擁有哪些外在條件、能力、成 就表現、以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外在面向。

(25)

綜合上述,青少年生活特徵的階段是藉由很多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戰。父母 有助於青少年成功地接受這些挑戰。然而,青少年階段造成獨特問題對於分析父母 的潛在影響上因為這個時期的發展階段在增加自主性和自我規律的特徵上;父母與 青少年間的互動是更是會影響此過渡期的順利轉換。當小孩要過度到青少年,某一 改變在教養上包括父母較少的監督控制因為青少年開始擁有更多對於自我控制的 責任感( Bulanda, Majumdar, 2009)。青少年在自主性的增加上經常伴隨著其他改變在 親子互動關係上,例如:親密感受與對父母依附感的減少(Laura, 2008)。在此階段青 少年的發展任務是為了使青少年能夠在個人需求與社會文化背景的互動中順利的 過渡到成年人期,青少年不僅面臨到自我認同、生涯準備、性別角色、社會規範、 獨立人格培養等多方面的任務,同時在此階段的青少年處於獨立與依賴間的兩難, 便會造成許多與父母相處的矛盾,進而導致親子衝突,能否順利的完成此階段的任 務發展,有賴於問題解決的能力、家人互動溝通的技巧之學習。 青少年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若能夠獲得來自家庭體系的關心支持以及透過 學校教育增進青少年認知上的發展與懂得感受並感謝父母及週遭人所付出的關 愛,將會減少衝突的發生,也才能夠提升青少年對家人、對學校等周圍環境的適應 力,讓其順利的突破發展危機並且開心的成長與學習。

貳、青少年的親子互動

青少年經常面臨各種心理、情緒與行為上的問題,其形成的原因相當的複雜, 不單只是個人在生理、心理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危機,家庭、同儕、學校、社會等 各方面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是父母的影響,可以說是最長期;最深遠、 而且最重要的。健全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尤其是親子之間是需要有密 切的支持、鼓勵與情感性互動,才能促進青少年身心正常發展。 ㄧ、親子互動的意義 親子互動是一種動態系統,必須藉由父母與子女雙向的互動,不能光從父母 的角度來評定其親子的互動。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是彼此心理交互反應的相互

(26)

影響結果,並不單只是父母態度對孩子具影響力,子女行為也將會左右父母對其 的管教態度與方式 (吳永裕,1996)。而親子互動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故泛指家庭生活情境中,父母與子女相互「愛-憎」、「拒絕-接受」、「支配-自主」、 「約束-縱容」等向度空間上的情感、權威性、結構性的互動關係而言(莊麗雯, 2002)。而此種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人際關係,稱之為親子互動關係。 父母與子女間構成的親子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之始,而親子關係必須由親子 互動所建構而成。林妙娟(1988)指出親子互動為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 一種人際互動關係,此種人際互動關係是個體最早接觸的,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 基礎。對青少年而言,家庭是其所接觸最頻繁密切的團體。 黃迺毓在 1988 年指出親子互動是一動態系統,透過親子間情感交流所形成角 色行為和價值觀,包含有四種特性: (1)刺激的輸入(input)與反應輸出(output);(2) 嘗試維持雙方面關係的平衡與穩定狀態;(3)達成秩序;(4)成員間的行為互動與互 換。其中互動關係並非父母單方面的主導,子女本身所具備的特質或行為表現也 會影響親子互動的品質。因此,親子互動關係是雙向互動的,除了父母對子女有 影響力之外,子女同樣的也會左右父母對其互動的方式。 葉光輝(1995)曾將心理學中討論家庭社會化歷程分為三個面向,一為父母教化 的內涵,二為家庭因素對子女行為的影響,三為親子雙方間互動歷程本身的探討。 他指出心理學對家庭社會歷程研究在觀點上曾出現的兩個大轉變階段,其中之ㄧ 為「從單向被動觀點到雙向互動觀點」,意指除了父母可以運用權力或優勢資源對 子女發揮其影響力之外,子女也能夠依據自己的自由意志與主動建構的特性,對 父母教化行為採取選擇性的接受或直接採取反應;其二為「從雙向互動觀點到整 體互動觀點」,也就是親子互動的雙向互動觀點無法說明何種方式是親子間最有效 的社會化互動歷程,必須是父母採取應答性或導引性教化行為,而子女則採取配 合性或合作性反應行為的互惠互動關係下,良性的互動過程才能夠持續地進行 著,也才更有可能發揮預期的正向影響效果。根據葉光輝的整理,他提出親子互

(27)

動關係並非單向靜態的,而是雙向而且是具有其歷程性的。 然而,在趙梅如(2004)的研究中,主要是從子女的視框去解讀親子間印象深刻 的獎勵與懲罰中所蘊藏的情感意涵,藉由子代的角度去體會父母所付出的行為背 後之情感與愛意。在本研究中基於研究上的限制只能經由教學介入後從子代的角 度來探究親子間的互動。 親子間的互動除了父母對子女管教之外,親子間的相處、溝通、接觸,以及心 理層面上的互動交流、感覺也是重要的一環,Gongla、Thompson(1987)考慮家庭成 員間的身體互動與心理互動的關係,身體互動指的是家庭成員的溝通及接觸;心 理互動則是包括每個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和成員間的依附及認同感。 綜合上述可知,父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互動形態是定義親子互動關係的主 要因素。本研究定義親子互動為:「父母與子女間透過動態的身體與心理互動所形 成的雙向式情感關係」。 二、華人青少年親子互動的樣貌 親子關係在家庭發展的歷程佔有重要的地位,親子間的親密情感與互動關係也 會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從幼年期到青少年期,在身體與認知的 發展成熟之際,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有了複雜的變化(李青松,2000)。親子間的 互動關係會隨著子女成長而有所變化,從孩子一剛出生需要依賴父母,是一種上 下縱向關係。隨著子女成長,孩子逐漸成熟並展現出其自主的能力,此階段的親 子互動關係是則是左右的橫向關係,會彼此交錯地相互地影響。 而在羅國英(1996)研究中,有四項相當一致的發現,第一是青少年和父母共處 的時間減少,第二為青少年和父母情緒上的親密度減少,第三則是青少年逐漸不 願意將許多事情的決定權交給父母,第四點是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增加、對家庭 的滿意度減低。這些結果似乎都暗示著親子互動關係的危機,然而覺得親子關係 「變壞」的青少年比例都不高,意味這是一種關係型態的調整,不是某種簡單籠 統的評價向度上的改變;也表示著必須要更謹慎的探討青少年時期的親子互動關

(28)

係。 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面臨如何建立自主性,此階段的青少年們期 待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照顧自己,不會期望由父母來提醒他們應盡的責任或 義務,親子互動從兒童期開始就從單向轉變成雙向式的互動模式,也就是由父母主 宰轉變成父母與青少年處於對等的地位之互動。青少年處在身心劇烈改變時期,面 臨著心理、行為以及情緒上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其形成原因相當的複雜,不單有在 個人心理、生理發展階段所遇到的發展任務與危機,家庭、學校、社會、人際關係 上等各方面都會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Maccoby(1992)指出尤其是父母,可以說是最 長遠、最為重要的影響源。 人類雖然有個別差異,但在文化衝擊與建構之下,有共同模式。若能夠從我國 歷史傳承文化的脈絡之下去理解人與人產生互動關係時,將有助於探討人際關係間 產生共同主題與認知知識,增進人際互動的了解與認同,因此,從傳統華人文化去 了解家庭中的互動關係,會更清楚的窺見到華人親子間的互動面貌。以下就二個觀 點去探究華人親子互動關係: (一) 情感表達內斂而含蓄 在華人家庭互動關係中,依據 Russell 和 Yik(1996)的研究,華人父母對於子女 的行為感到困擾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出憤怒這個表面情緒,卻很少能夠覺察出自 己因為對子女的濃厚愛意下所產生的擔憂情緒。在劉慈惠(1999)研究發現,華人父 母在管教上是直接而明確的,但在愛的表達上,都是非常內斂而含蓄的;在其研 究中可窺見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都不曾以口語或肢體擁抱的方式來表達對子 女的愛,主要是經由滿足孩子身體與物質上的需求以及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來表 達愛意;這也點出了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對華人來說,愛是不用說的,而是用 行動表現出來。很多時候,華人父母的愛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已經很自然地 融入生活中。趙梅如(2004)研究結果也指出,華人父母情感表達很含蓄,不習慣直 接向子女表達情感,在此研究主要是透過「孩子」的視框,覺察體驗親情的面貌;

(29)

其中「潛藏的濃濃愛意」顯示出父母對子女所付出的實質背後內涵的情意,永難 忘懷、行為背後的貼心情誼,深情記憶,與張嘉真、李美枝(2000)所言,在華人互 賴文化中,不易展露出情感,而子女很容易感到獨力性備受威脅,因此對父母產 生厭煩情緒,但日後回想,理解了父母行為背後的濃濃愛意與關懷,往往會令子 女因父母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付出高昂代價,而終身難以忘懷,並且能夠深刻 體會到父母濃厚的情感。也像劉慈惠(1999)所言,通常孩子是經由父母會他們所做 的事情當中,漸漸的去體會與感受父母親對其的愛與關懷。 在陳安琪、謝臥龍(2009)針對父子關係的探究發現到父子間敬而遠之的淡漠, 是受到傳統階層分明的文化氛圍所影響,整個社會只因生養關係而將父子間的連 結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卻未曾教導男性如何建立父子關係的交流,導致無法當 面訴諸語言來直接表達出心理的感受與想法,只能用含蓄內隱的普通噓寒問暖或 是物質供養來委婉傳遞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由以上文獻,可以察覺到華人的情感表達是內斂且含蓄的,不同於西方的直接 表達情感,也並不直接地去談論彼此的感受與真實的想法。在這樣壓抑的互動關 係中,是否形成華人在家人或人際間互動時,衍生出含蓄的情感,引起所謂的「內 斂」,也就是呈現出情意是能夠讓對方體會得到、感受得到,但是互動當時卻沒有 態度及行為上的表達。 (二) 衝突與和諧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性、角色、情緒、獨立、情緒適應與價值觀等的 認定與辨識危機。青少年父母由於也處於中年階段,因此在其人生當中也面臨了 各種危機與挑戰,兩者的關係又面臨新的調適與轉變,由於青少年會試圖增加自 己的自主性,因此當兩者適應不佳時,一定程度的衝突是正常且無可避免的現象(周 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Laursen et al(1998)的整合分析證實在青少年期間, 衝突頻率在早期青少年時期是高的以及在青少年中期衝突強度是較高的。早期青 少年與父母及手足的衝突每三天會有兩次的衝突,或是每各月會有 20 次

(30)

(Montemayor & 1985)。青少年描述與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時間以及其情感親密度是

減少的(Larson & Richards, 1994)。

造成親子衝的原因很多,青少年追求自主、對彼此的期望與需求的落差是造成 親子衝突的主要因素。然而在青少年期間親子衝突的議題上,黃德祥(2002)指 出一般青少年與父母間常見的衝突類型,主要可區分為五種: (一)社交生活方面的問題:如外出返家時間、交友問題、服裝儀容、參與 的活動型態及地點等。 (二)學校生活方面的問題:如學業成績、讀書方式、在校行為、升學目標 等。 (三)生活態度方面的問題:如收拾房間、零用錢的使用、手機的問題、看 電視等。 (四)家庭關係方面的問題:如父母的管教、手足的相處等。 (五)價值、信仰方面的問題:守法、誠實、道德等。 因此,大部分青少年與其父母的衝突是一般、世俗的家庭事件(Montemayor, 1983)。主計處(2006)家庭生活調查在親子關係的調查研究發現到青少年時期的孩 子自我意識增強,往往不喜歡與父母溝通,造成親子間衝突增加;而衝突的產生 以子女的求學態度、作息安排時間以及品德與待人態度為主要的因素。而Simpson 等人(2005)歸納出親子衝突的主題:個體的分離、青少年的獨立、同儕團體學校以 及學校有關的衝突、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家庭規則與責任、家庭內的關係、課外 活動、價值觀、父母行為、物質的擁有、難以理解的回應。由此可發現到造成親 子衝突產生的議題有很多,但是大多數的研究皆指出衝突往往發生在人們的期待 落空之時,也就是親代與子代間看待事物的角度落差是主要的因素。羅國英(2001) 指出親子衝突到了青春期會變得明顯,也有可能並不是因為青春期的重大身心變 化,而是因為許多親子間的衝突剛好到這時候累積到臨界點。 由上述所言可知,衝突是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的特徵之一,也可以發現到很

(31)

多高衝突的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直接造成的負向影響。因此,青少年如果具備 有效及正向的溝通技能、友善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可以拉近與父母親的距離, 也將有助於降低與解決親子衝突,進一步地達到和諧友善的親子互動關係。 除了衝突之外,親子間也並存有和諧的存在。Seltzer 和 Ryff(1996)提出母子 間的關係除了衝突之外還有著緊密的親密關係,而在父子間的互動關係特徵則是 孩子會深深的受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以崇拜的態度看待父親並引父親為 傲。這樣的親子互動也隱藏著親子間的和諧關係,顯示出了子代對親代的依附情 感與崇拜之情。林昭溶(2005)歸納了五類親子關係分別為:「強勢親權,畏懼疏離」、 「凡事依賴,有情無權」、「開放與親密,敬父母為上」、「恃寵而驕,予取予求」 及「子代母職,從而獨立自主」等,而從「開放與親密,敬父母為上」此一類型 中,在這類的關係中父母有時候像是手足或朋友,親子間可以共同討論,互相學 習、合作成長,也可以情同手足般嘻鬧玩笑;孩子平日和父母相處表現出感念回 報、主動傾訴、謹守分際等行為,然而對於父母仍舊是持有敬重父母之心。由此 可知藉由子女的主動分享與崇禮父母,以及父母的學習試著以朋友的態度與子代 相處,因而可以促使關係能達到「良性契合關係循環」,讓親子間能和諧地維繫彼 此間的良性互動,繼而賴淑宜(2011)探究華人中年父親親子衝突情緒經驗中發現到 華人父親能夠不放棄地持續思索、尋求改變,期待改善衝突後的親子關係,主要 是基於華人對角色義務的看重,以及重視家庭的完整與和諧等信念。因此,親子 間的情感也存在著良性的和諧互動。 由上述可窺見在華人社會裡就如同高淑清、廖昭銘(2004)研究中發現到:孩子 進入青少年期之後,父母刻骨銘心地體驗到,與子女的關係較年幼時疏離;但父 母們不甘於原地踏步的哀嘆而能夠更積極、多角度的來與孩子親近。從父母細心 的感受孩子的反應,而能夠「同理」,進行「旁敲側擊」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到父 母「願意」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並開啟親子溝通之門,甚至是「處心積 慮」的製造機會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父母經驗到親子間關係的再建,與身為父母

(32)

的那種積極努力的親職本分。 綜觀華人文化下的親子互動面貌,從華人情感表達的含蓄與內斂、親子間的 衝突與和諧可窺視親子間互動關係型態。本研究家人關係課程的架構與內容上應 參考高中階段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的樣貌,針對華人文化脈絡下所產生的互動特 色來設計相關活動,引導青少年覺察所處的文化脈絡中自己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並 透過課程的進行,學習體察文化影響自己與父母的互動,進而學習用適當的溝通 方式經營親子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感受自己家庭的獨特性並適時的調整自己的認 知,進而從所習得的知識展現在真實的生活中展現出有效益的良性互動。 三 、親子互動的內涵 家庭是啟發孩子情感智慧的啟蒙之地,要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需要有良好的 親子互動。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才能認彼此在愛的氛圍下成長茁壯,更懂得如何表 達愛、感謝並珍惜彼此的付出。

在國外親子互動的相關研究,Beavers 與 Epstein、Bishop 和 Ryan 的研究都是以

「問題解決」角度來看待家庭的互動;Beavers 認為影響家庭功能的互動可以從家 庭結構、家庭迷思、目標導向式的協商、自主性及家庭情感等五個家庭系統的向 度來觀察,藉由此五個向度整合來彰顯出家庭效能之問題解決能力的指標 (Beavers & Hampson, 1990);而在 McMaster 模式(The McMaster Model)中,

Epstein、Bishop 與 Ryan(1993)在家庭互動形態中針對家庭成員如何面對及克服家

庭中必須完成的任務,Epstein 等人則提出了問題解決、溝通、角色功能、情感反 應、情感投入、行為控制等六個向度來解決之。

此外 Gerard(1994)編制親子關係評鑑量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PCRI)探討家人間的互動向度上,將親情互動分成「情感傳達」層面的父母支持與

父母滿意、強調家人間彼此生活融入的「親子參與」、親子間「訊息交換」的溝通、

設限(limit setting)、注重家人間各種不同「角色執行」時所經歷的角色適應以及自 主等七個因素。而 Denton 和 Kampfe(1994)提及家庭氣氛(family atmosphere)包含家

(33)

庭組合、家庭互動及家庭中觀念的差異三種因素,其中家庭互動中包含家人的介 入、溝通、教養三個層面,從互動中可以窺見家人間藉由彼此「訊息交換」來達 到良好溝通的重要成效。 而在國內的親子互動研究,黃春枝與林妙娟的研究以「情感傳達」的切入點 來看待親子間的互動;黃春枝(1986)研究發現一般青少年的家庭關係適應,主要 取決於青少年與父母的「友誼性交往」、「情感交流」及「相互信任」,而林妙娟(1988) 則將親子關係分為親子間關愛、情感與溝通三個向度,同樣都透露出親子間情感 的交流、愛的傳遞與接納信任等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是親子互動重要的內涵; 而在黃春之所提到的「情感交流」的層面中其實也顯示出親子間藉由「生活參與」 來達到彼此交流的互動內涵。而周玉慧、吳齊殷(2001)研究教養方式、親子互動 與青少年行為關係,站在社會交換論的立場,針對親子間「情感傳達」出支持的 力量以及親子間「衝突因應」的內涵來窺視親子間的互動關係。 黃宗堅、張思嘉和周玉慧(1999)則藉由質性研究紮根理論的資料分析模式, 採用 10 位青少年原生家庭中的主要次系統:親子、夫妻、手足為研究對象,探究 其彼此間的多元互動並以家庭「問題解決」為出發點,透過非結構式的深入訪談, 歸納整理出家庭目標與價值、角色執行、家庭規則、家庭訊息交換、家庭情感傳 達、家庭失衡、家庭決策與問題解決等七個家庭系統的向度,建構出足以反應我 國傳統文化價值下家庭互動的內涵。然而,家庭系統的全貌是複雜的,很難以簡 單的量表測量檢視之,因此,黃宗堅、謝雨生和周玉慧(2004)以臺北縣市九所高 中職學生之父親、母親及其中一個兄弟姐妹,總共四個人構成一個家庭的測量單 位,在此研究中首先釐清本土家人關係關鍵向度與內涵,作為編製「家人關係量 表」之基,從原先的七個向度中擷取出「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 等三個向度來探究家人間互動關係。然而「角色執行」是為了實踐家庭中特定的 目標與價值,各個次系統之間是否維持系統內或系統間的友伴關係或是產生跨代 聯盟與子代聯盟的情形,在親子軸中指的是父母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主要是探

(34)

討家人間的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並該如何去執行;在此面向上基於研究者教 學經驗的觀察,發現到青少年對於家人間不同的角色與責任並沒有很清楚的認知 與了解,因此本研究仍將「角色執行」此一內涵再劃分出來探討。 李乃佳(2007)測量親子關係以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角色期望執 行以及生活參與等五個向度,其中的「生活參與」面向在國內是較少見的;但此 內涵在家政課程中「學習型家庭」卻有很緊密的連結,同時從本研究者的教學觀 察也發現到目前高中生忙於課業,對於家人間共同參與活動是相較之下較少的, 因而「生活參與」此依親子互動內涵面向是本研究想要強調的重點之一。繼而王 琤惠(2011)則以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與親子界限此四個面向來探究親 子互動的內涵,在其研究中的「親子界限」是家庭中如何制定個體可以參與及如 何參與該次系統的規則?親子間的是否有清楚的界線?主要是從親子間在觸碰到彼 此的界域時,彼此所持有的處理方式,因此也可以看做事解決衝突或面對問題的 策略,也就是可以將此歸入「問題解決」的親子互動內涵層面。 綜合國內外針對親子間互動面向內涵的探討(表 1),可將親子互動的內涵區分 為「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角色執行」、以及「生活參與」等五 的部份,分別分述之:第一部分為「訊息交換」,包括親子之間如何傳遞訊息、解 讀訊息、交換訊息以及相互溝通(林妙娟,1989; Epstein,Bishop,Ryan,1993; Gerard,1994;Denton,Kampfe,1994;黃宗堅、張思嘉、周玉慧,1999;黃宗堅、謝 雨生、周玉慧,2004;李乃佳,2007;王琤惠,2011);第二個部份為「情感傳達」, 意指親子之間情感的傳達、感受與接納,並且能傾聽、分享彼此的情緒、感覺與 觀念(黃春枝,1986;Gongla,Thompson,1987;林妙娟,1989; Epstein,Bishop.Ryan,1993;黃宗堅、張思嘉、周玉慧,1999;黃宗堅、謝雨生、周 玉慧,2004;李乃佳,2007;王琤惠,2011);第三個部份為「問題解決」,包含 當親子間意見紛歧或發生衝突時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來解決與面對 (Epstein,Bishop.Ryan,1993;黃宗堅、張思嘉、周玉慧,1999;周玉慧、吳齊殷,

(35)

2001;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李乃佳,2007;王琤惠,2011)。第四部 份為「生活參與」,包含親子間共同進行某些家庭活動、掌握彼此的生活情況 (Gerard,1994;李乃佳,2007)。第五部份為「角色執行」,包含親子間暸解彼此的 責任、權利義務並且依循自己不同的角色分工去執行(Epstein、Bishop & Ryan,1993;Gerard,1994;黃宗堅、張思嘉、周玉慧,1999;李乃佳,2007)。 在測量親子互動的內涵上主要分成「親子互動態度」及「親子互動行為」兩個部 份。在張春興心理學辭典(1989)提出態度指的是個人對人、對事對週遭的世界所 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因此本研究所探討親子互動態度所指的 就是青少年對於親子間互動的想法與感受;而社會學家 Thomas 則指出任何價值均 可引起人的行為趨勢,無論何種方式的行為,均為價值與態度之間的聯繫,龍冠 海教授則將行為解釋為態度的表現 (引自沙依仁,2007),因此在本研究所探究的 親子互動行為指的是青少年對於親子間互動的具體實踐。藉由態度與行為兩個層 面去探究親子互動的內涵,不僅可以觀看出青少年對於親子互動的感受也能從其 實踐親子互動內涵的具體面向來清楚窺探出青少年與其父母間親子互動的具體表 現。

(36)

表 1 國內外親子互動的內涵 編號 年代 研究者 親子互動的內涵 1 1986 黃春枝 親子互動關係分為四個向度 1.相互信任:父母與其子女間相互信任並願意商量 2.情感交流:親子間願意共同參與活動、願意互相分 享、家庭氣氛融洽等。 3.獨立:子女間是否具有自主性、獨立性。 4.友誼性交往:父母不以權威壓迫子女,彼此間的關 係是平等的狀況。 2 1989 林妙娟 親子互動關係包含有關愛、情感表達、溝通等三個 向度。 3 1990 Beavers 家庭功能的互動五個面面向:家庭結構、家庭迷思、 Hampson 目標導向式的協商、自主性及家庭情感 4 1993 Epstein 以問題解決、角色功能、溝通模式、情感反應、情 Bishop 感投入、行為控制等六個向度,區分家庭成員間 Ryan 互動的類型。 5 1994 Gerard 將親情互動分成七個因素:父母支持、父母滿意、 親子參與、溝通、設限、自主與角色適應。 6 1994 Denton 提到家庭互動的三個向度:家庭參與、溝通、紀律。 Kampfe 7 1999 黃宗堅 依據文獻及深入訪談資料分析結果歸納七項家庭 張思嘉 系統與內涵: 周玉慧 1、家庭目標與價值:每個家庭在其生命發展週期的 某些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標與重視的價值取 向需要去達成 2、角色執行:為了實踐家庭中特定的目標與價值, 家庭各成員或各次系統間如何彼此協調與維持 運作。 3、家庭訊息交換:家庭成員間用何種方式傳達自己 的訊息、認知與想法以及如何解讀家庭的決策及 狀況。

(37)

表 1(續)國內外親子互動的內涵 編號 年代 研究者 親子互動的內涵 4、家庭規則:家庭成員為符合其不同的目標與價值 、及有效執行角色功能,因而產生不同家庭規 則 5、家庭情感傳達:家庭成員的情緒與感受是如何表 達與分享。 6、家庭失衡:家庭可能因為系統內、外的種種衝擊 而失去原有的衡定狀況。 7、家庭決策與問題解決模式:家庭內遇有決策時是 由整個家庭、次系統或個人獨掌,在執行過程中 能否順暢或遭遇衝突。 8 2001 周玉慧 1、親子支持:親子間的支持、分享。 吳齊殷 2、親子衝突:親子間爭吵、批評、指責。 黃宗堅 家人互動關係的三個依據: 9 2004 周玉慧 1、訊息交換:不同家庭成員間用何種方式來傳達 謝雨生 訊息、想法及認知。內涵分為表達形式、溝通 過程、權力訊息等三個概念。 2、情感傳達:家庭成員的感覺與情緒是如何展現 與分享。內容可分為表露性、接納性、覺察性 等三個概念。 3、問題解決:家庭成員在面臨衝突與困境時所 採取的因應策略?方式?結果?外援?此四個概 念。 10 2007 李乃佳 親子互動關係包含有 1.訊息交換:青少年與父母交流的訊息內容、訊息 交換的技巧以及對訊息交換的態度。 2.情感傳達: 青少年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 對對方情緒感受的覺察程度、對自己給予對方的 支持與信任回饋。 3.問題解決: 對親子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並以正向 的態度及策略因應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 study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culture, quality consciousness, service behavior and two type performances (subjective performance and relative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In this paper, a decision wandering behavior is first investigated secondly a TOC PM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capacity constrained resources group(CCRG)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ores from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attitudes scores from the Elementary Reading Attitude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