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parenting),指父母親對待子女、與子女互動的具體行為、情緒、態 度或作法,並透過此行為父母將自己本身的價值觀、興趣和信念等等傳遞給子女 (Dusek & Danko, 1994; 徐美雯,2013)。一般來說,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可分為

「撫養照顧」與「監督管教」兩個部分,前者包含了物質照顧、生活瑣事、噓寒問 暖等等;後者則是為了解子女而產生一連串的相關活動,如注意、追蹤,或掌握兒 童不適當的行為並加以引導或提供保護(徐美雯,2013)。有研究結果將粗劣或者 嚴酷的管教方式,列為幼童將來不良行為與反社會行為的早期危險因此,可見父母 教養方式對子女表現的影響(Yoshikawa, 1995)。國內有關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甚多, 但在名稱方面不盡相同,有「教養方式」、「教養行為」、「教養態度」、「管教方式」

等。

一、分類方式

教養方式的分類,於國內外皆有許多學者探討,分類方式相當多元,然並沒有 固定的分類方法,依據不同學者的觀點及研究方法不同所致。依據分類向度數量的 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大致可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多向度三種類型。

單向度指單一向度的區隔方式,每個類別都是獨立的,例如 Baumrind(1967, 1971)提出的三種教養方式:民主權威、專制權威、放任;Baldwin, Kalhorn, 與 Breese (1945)歸類成接納、民主、放任三型;Elder (1962)依父母的支配性分為七種類型:

型、忽視型、嚴厲型、拒絕型、保護型五種父母教養方式。

雙向度指有兩種不同的特質分類,這兩種特質又分為高低,將兩種特質的高或 低組合在一起,即產生四個象限的四種分類,例如:以「要求」與「回應」兩向度 做組合,有高或低的「要求」與高或低的「回應」,共四種組合(Maccoby & Martin, 1983);或以「權威」和「關懷」兩個獨立的向度,依其高或低進行組合,共分為

「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

共四種教養方式(Williams, 1958)。在國內的教養研究,也是以雙向度為主,如依要 求和回應兩向度所得的四種分類:高要求低回應的「專制權威」、高要求高回應的

「開明權威」、低要求高回應的「寬鬆放任」、低要求低回應的「袖手旁觀」教養方 式(吳佩玲,2010;吳怡瑱,2010;楊騏嘉,2008)。

有學者認為,一、兩種特質無法充分分類出教養的類型,因此提出了多向度的 教養方式,經由多於兩個特質的層面發展出更多元的教養方式分類,以三度空間的 方式呈現,可以更加貼切的描述教養全貌。可是這種多向度的分類方式過於複雜,

因而較少被採用(楊國樞,1986)、實用性也不高。如Becker (1964)提出三種向度:

包括限制-溺愛、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及溫暖-敵意,表現出共八種不 同類型。

二、華人的教養方式

許多跨文化研究指出因為文化及生態環境等因素,對父母教養信念的形成過程 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親的教養特質、方式與角色會因文化和環境而有差異

(Bronfenbrenner, 1979; Fowler, 1983; Whiting Edwards, 1988)。華人歷史故事「孟 母三遷」即是母親教養方式表現,因為看重外在環境對兒童的成長與學習的重要性,

為想給兒童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幫助兒童學習,因此發覺環境不好後就搬家。

大多台灣的教養行為相關研究,是沿用國外理論與工具,相比之下直接研究台 灣人的教養行為與內涵就比較少。2011 年虎媽(tiger mother)一詞出現(Chua, 2011),

並強調這造就了女兒的成功。虎媽的教養風格,反映了傳統東亞的文化教養方式—

嚴厲、嚴格、重視高學業成就、要求服從性(Lui & Rollock, 2013)。而「管教」一詞 不單是反應了傳統中華文化父母親的教養方式,也可以說是告訴了父母要去監督、

限制、控制,以為自己的兒童做出好的選擇(Liew, Kwok, Chang, Chang, & Yeh, 2014)。

整理自傳統典籍與各種家訓(林文瑛、王震武,1995),列出五個傳統的教育 觀念- 嚴教觀、磨鍊觀、懲戒觀、尊卑觀和決定論。嚴教觀指家長應加以督促,

以戒掉兒童不良習性;磨鍊觀即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孟子所說的:「天 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概念;

懲戒觀則是嚴教觀的表現,強調「嚴責」;尊卑觀是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禮教;

決定論是人的一生決定於生命早期的概念。研究結果顯示,嚴教觀與磨練觀是現代 父母普遍接受的教養觀,可打罵在傳統上並不強調,反倒是現代父母將打罵視為是 一種廣泛、具效率的教育途徑(林文瑛、王震武,1995);另外,在傳統概念中做 為嚴教觀基礎的尊卑觀,現今已被類似平輩的關係所替代,因而得出傳統的文化確 實影響如今台灣父母的教養觀,但又摻雜更多新的教育因子的結論。

台灣家長的教養觀如前面所提,是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父慈子孝」與

「孝順」的觀念可用來形容在華人社會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此以血緣為基礎的儒 家人倫思想,規範了父母及子女應該有的責任與態度(徐美雯、魏希聖,2015)。

父母認為照顧子女視其責任,也期待子女順從父母盡其孝道。同時注重輩分,及「長 幼有序」的概念:父母為高位階、子女為低位階,因此輩分較低者被期待順從其長 輩的意思。因此父母提供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時常出現以愛為名的干涉,強調 父母的權威性,導致過度干擾、安排兒童的未來,要求兒童順著自己的意思走,而 做子女的應該對於父母的用心心存感激,並達成目標給予父母回報(李美枝,1998;

徐美雯,2013)。陳銀螢和李孟嘉(2013)的研究得知台灣父母認為自己了解兒童 的需要,並相信所做的決定是為兒童好,因此父母對兒童的自我依賴上(如:衛生 清潔的生活自理),較多鼓勵且願意支持幼兒從嘗試與錯誤中學習;而在自我主張

方面(如:才藝補習、電視節目與玩具的選擇),父母則表現較多要求兒童服從的 權威行為。

研究也發現文化的價值觀會影響父母親的教養觀,不同文化下,父母親對子女 的期望會有所差別。Cheah, Leung, and Zhou (2013)調查到,華人母親覺得「尊重老 人與照顧幼童」是傳統概念,因此這些母親覺得在兒童還小的時候,家長真的有極 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去照顧。針對美國移民華人母親與美國白人母親,在教養上使 用的方法有不同,華人母親相較於白人母親,較傾向使用嚴厲責備與處罰的方式教 導小孩;華人母親偏向使用「比較」的方法來告訴兒童他們哪裡不如其他兒童,較 少和白人母親一樣常使用鼓勵與稱讚的方式。將中國大陸的華人母親與華人美國 第一代移民母親的相比較,則發現身為第一代移民母親,使用的教養方式比較不嚴 厲、自主支持也比較高(Liew et al., 2014)。

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同,對於父母教養方式或是對兒童的影響是否有差異,在許 多的研究皆有被探討,然而每項不同的背景因素在不同台灣的研究中的結果不盡 相同。不同家庭結構對教養方式的影響,在洪巧 (2006)的研究結果是呈現有差異 的;但莊珮芳(2012)、高偉光(2018)、丁秋云(2018)的研究裡,父母親的教養 方式沒有達顯著的不同。 在研究對象為有年齡不同時,莊珮芳(2012)發現不同 年級知覺父母教養是有差別的,但丁秋云(2018)、高偉光(2018)、謝紫湄(2017)

的研究中沒有此差異。在出生序及手足數量上,洪巧(2006))現與教養方式有差 異的研究有;高偉光(2018)子女數只有一人的情況下有差異;丁秋云 (2018)發現 手足數量為兩人的,得分高於手足數量為三人以上。而其他研究是沒有發現出生序 與手足數量,對父母教養存有差異(莊珮芳,2012;謝紫湄,2017)。性別的因素 是否影響父母教養方式方面,莊珮芳(2012)的研究結果是女生在於「母親回應與 要求」、「父親的回應」上比起男生還高;而高偉光(2018)、丁秋云(2018)、謝紫 湄(2017)的研究則沒有在發現差異。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對其教養方式,在楊騏嘉

(2008)、林慧芬(2018)的研究中顯示有顯著差異;而謝紫湄(2017)則沒有發

現顯著的不同。文化、環境價值觀會影響到子女的期望,進而影響不同教養方法,

根據過去研究發現影響父母親教養方式的原因多達二十四種,除了個性、情緒、原 生家庭教養方式以外,還包含了子女性別、子女排行、子女性格特質、子女年齡、

宗教因素、專業教育、朋友、職業、社會風氣、價值觀念等等(簡志娟,1996),

代表背景因素對於教養方式有著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