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給予家長與兒童相處時的建議外,也討論研究的建制與缺 失,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方法設計等相關建議。

一、 建議

如何教養兒童是所有家長,特別是媽媽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林惠雅,1999),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生活適應有預測性,且父親教養(回應與 要求)透過父親的自主支持、母親教養(回應與要求)透過父親的自主支持影響兒 童的生活適應,這部分又可看出父親的給予兒童自主選擇的重要性,因此根據研究 結果給予家長的意見為:教育兒童並不應該只是母親的工作,父親同樣需要參與,

因此父母在討論兒童教養上需要有相同的共識,雙方都有責任。

或許小學生在成人眼中仍舊是屬於兒童的年紀,被視為是還不成熟、是需要被 約束管教的,以幫助他們去適應這個社會環境,因而較少支持他們所做的選擇,著 重在「教」的層面上。然而不只高年級兒童本身希望父母給予他們選擇的肯定,透 過從研究結果中也看到了父母教養的效果是透過自主支持對兒童的適應狀況產生 影響力,也就是說父母給予自主的支持對兒童或父母親兩方都是較好的,並且不只 對小學階段,兒童之後進入青少年時期也是會有益處。故在華人社會上常被使用打 罵、處罰的教育方式(林文瑛、王震武,1995),會需要改善,鼓勵父母親拋開嚴 厲和打罵的教養方式、多給予兒童自我選擇的肯定與支持。身為兒童或幼兒的教育 工作者,有一定的機會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和家長描述兒童的狀況外,在談話間給 予家長一些觀念或意見,可以幫助父母學習如何與兒童相處,對兒童而言是有益的。

父母自主支持的中介效果皆出現在教養方式對兒童的親和力上,親和力即為 待人處事的表現。有禮貌、助人、有同理心等等皆是在小學時期會教兒童的,無論 是家長或老師在兒童這階段其實都會注重這方面的教導。但在兒童和他人爭執時,

大人多數會要求兒童「必須」要跟人道歉,或是做些什麼事情,來教導兒童以達到

社會期許的處世之道,這種要求式的的方法是可以讓兒童有該行為,也是多數大人 會使用的方法。然而從研究上看來,其效果可能不如:雖在要求兒童的行為,但可 在某方面給予他們一些選擇的權力,讓兒童知道他們還是可以做些選擇,如此對他 們的親和力會有更好的影響。

二、 限制

受試者來自五六年級的學生,但人數上分布不均(五年級114 人;六年級 61 人),加上有效樣本只有175 人,在人數上可能因為偏少,各可能導致結果不合預 期。取樣來自基隆市的國小,學童母親為新住民比例近1/3,相比教育部 106 學年 度的統計資料,大多學校新住民子女比例約10-20%要來得高(教育部,2018),且 這些母親所受的教育是來自不同文化,而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是母親(徐雪真,2006), 在學校相關事務上得到的幫助,可能會因為母親語言障礙問題得到較少的幫助,或 是教養方法因文化差異有所不同。依據林盈弟(2006)新住民相關研究,不少外配 子女因為所受的語言刺激不足,而有語言障礙,這會導致在學校和同學相處的社交 問題,學齡階段同儕相處或學業上的成就對兒童都有深遠影響,可能影響兒童的生 活適應,因此可能因地域關係造成其結果無法推論於其他縣市。但新住民對於兒童 的影養可從本研究看出,因此未來研究可能需要考量父母親來自不同文化對兒童 的影響。

除基本資料外,其他問卷的總題數為112 題,雖然將填寫所需時間控制時間為 一節課(40 分鐘),但對國小學童來說題目數量仍是比較多的。受限於學童的耐心,

因此不排除兒童在填寫時,一張問卷以相同答案答題,因此可多加入反向題可以看 出是否這此狀況,減少單一作答的問題。本研究採用自陳式量表,由學生親自填寫,

但可能因為社會期待等因素,造成作答時偏向給予較好的答案。父母自主支持量表 題目皆是與學業相關之自主支持,雖然台灣學齡階段兒童的生活中以學習為主,但

量表上如果可以增加其他項目,如才藝選擇、遊戲時間安排等等,可以更真實呈現 在父母親對自主上的支持。

研究結果得知整體而言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的自主支持與兒童生活適應惟部 分中介效果、預測力介於5%~28%之間,表示還有其他因素未被列入研究之中,

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他因素。且有限於所收集的資料,在家庭模式上的分組 人數相差甚多,因此無法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無法驗證家庭模式不同是否在兒童 生活適應有所差異,如羅婉麗(2001)研究結果。也因為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與區 域性的問題,未來相關研究的樣本收集時,可加以注意並家庭模式或新住民父母的 情。

台灣過去文獻,受試者為國小學童的研究中,很少有針對父親教養或和兒童相 處的研究,多數是以母親教養為主,這可能是因為母親一般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

負責教導和照顧兒童的關係,但從此研究結果可以知道,對於兒童的適應狀態甚至 是未來自我認同的過程,父親也是占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對於父親和兒童互動的模 式或教養影響力,都是值得更多的探討。

1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秋云(2018)。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慧關係之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王春展、葉郁菁、謝毅興、曾竹凝合譯(2002)。兒童發展。台北:華騰文化股份 有限公司。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何函儒(2006)。學前經驗與小一新生社會適應關聯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 台中市。

利翠珊(2002)。 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婦 女與性別研究,13。

吳波, 方曉義, 李一飛(2003)。青少年自主研究綜述。心理發展與教育,19(1),

89-96。

吳佩玲(2010)。學齡前獨生子女及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吳怡瑱(2010)。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新華(1996a)。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b)。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台北:心理。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庭 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北市。

李孟嘉(2009)。父母對幼兒自主之教養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台北市。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

9,3-52。doi:10.6254/1998.9.3。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

3,2-92。

林雅容(2009)。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會 研究,16,197-229。

林惠雅(1999)。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 心理研,2,143-180。

林慧芬(2004)。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2),229-260。

林慧芬(2006)。台灣母親對幼兒自主的內涵與相關文化信念初探。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學報,19(1),139-172。

林慧芬(2018)。 臺北市母親教養行為、幼兒自主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 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9(1),27-49。

邱郁雯(2003)。家庭功能、父母管教態度對 4-6 歲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之 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新來(2007)。獎勵結構與親和力在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體育學報,40(1)。

徐美雯(2013)。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台北市。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 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徐雪真(2006)。母親與祖母對「幼兒自主性」教養信念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高偉光(2018)。屏東縣原住民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莊珮芳(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聯性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許愷玹(2013)台中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心理支持、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互 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台北:心理。

陳秀惠(2010)。國中生自我決定動機之發展模式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富美(2002)。母親的權威教養、民主教養、與放縱教養的交互作用與幼兒社會 行為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32,75-93。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雅芬(2006)。以交互說故事策略促進幼兒社會適應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雅芬(2006)。以交互說故事策略促進幼兒社會適應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