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父母對兒童的自主支持

一、自主

自主性(autonomy)一詞源自於希臘字的自我(self)與規則(rule)或法則(law),

因此自主性含有自我約束或自我管理的意義。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 義為「能依自身的意志、權力行事,不受他人干涉」;張春興(1989)的心理學辭 典解釋自主性為個人獨立自主的能力,人在社會的情境中遇到社會規範、他人壓力 與個人價值觀不能協調一致時,個人所作的獨立判斷下的抉擇,所表現有所為有所 不為的態度,即代表他的自律能力;Edward, Deci and Ryan (2000)說明自主性的自 主支持是給予個體自主選擇自己行為的機會,當個體感受到可以自主選擇時,將感 到行為是可以由自己所控制的,這是一種心理的基本需求。

林慧芬(2006)將自主性分為功能性自主與互動性自主兩個層面。功能性自主 能力,即兒童發展出的生活自理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互動性自主指的是當 自身的意志與外界的社會規範或大人期許有所不同時,兒童會如何去延伸自己的 意志,這部分包含自我控制、自我主張、溝通等社會技巧,會以服從或不服從的方 式表現出來(Crockenberg & Litman, 1990; Hoffman, 1984; 林慧芬,2006)。依據 Roth, Assor, Niemiec, Ryan and Deci (2009),對兒童而言自主動機代表行為的反抗和選擇,

可 分 為 三 種 類 型 : 自 我 認 同 型(identified), 整 合 型 (integrated), 以 及 本 質 型 (intrinsic)。自我認同型指從事一項活動的原因是自己,因為自己感興趣和想要所以

有所行動;整合型則中和了自我的感覺與事物本身的價值;本質型是指行為的原因 是因為事情本身的價值,因為這件事情的有趣與價值而有所行動。

二、自主支持

自主支持的反向概念可能比較能讓大眾理解—控制與限制(restriction)、專制

(autocratic),指父母會替兒童解決問題、重視兒童的服從性與一致性、和兒童的 溝通中會以自己的觀點為主。父母自主支持,即是相信兒童是具備自主能力、並給 予支持、鼓勵的行為,而非引誘或施壓來控制兒童的行為(楊淑美, 2011)。Skinner, Johnson 和 Snyder (2005)點出,自主性支持是父母和兒童的互動,是以不損害兒童 表達的自由及內在動機的方式,兒童會有較好的結果。

吳秋鋒(2002)認為凡有關父母對兒童的社會能力、認知發展、學習、教導方 式等等的認知或想法,皆屬於教養信念。父母是兒童在發展、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 的角色,父母親對於兒童的自主支持是教養信念(child-rearing beliefs)的一種影響

(陳銀螢、李孟嘉,2013)。一些研究者認為教養信念即父母對兒童談話或使用的 意見和想法,並更有實證研究指出父母對兒童發展的信念及教養的信念是預測其 教養方式最有效的因素,因此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性(McGillicuddy-Delisi,1982)。

台灣有研究透過訪談的方式,整理出國小學生的母親在其信念的類別,內容涵 蓋兩大類:對兒童發展本質的看法與對兒童學習途徑或方式的看法,並歸納出十類 的母親信念類別:環境論、先天原因、決定論、正向回饋、負向回饋、自我控制、

認知思考、經驗累積、主動探索、觀察學習(表2-2-1)(林惠雅,1999),透過此 研究可以看出,自主支持即是屬於母親信念中的「認知思考」、「自我控制」、「主動 探索」、「觀察學習」部分,相信兒童自身在這幾個方面是有能力的。許愷玹(2013)

對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心理自主支持做研究,發現兒童所知覺的父母心理自主支持 程度與自我調整、自我調整學習間有正相關。

表2-2-1

母親信念十大類型

信念類別 定義

環境論 兒童是被動的,環境對兒童影響很大

先天原因 個性、年齡等特色會影響到兒童的行為與母親的教養行為 決定論 早期經驗對兒童的重要性

正向回饋 以讓兒童得到正向的結果或愉悅的狀態,讓兒童學習或改變行為 負向回饋 以讓兒童得到負向的結果或不愉悅的狀態,讓兒童學習或改變行為 認知思考 認為兒童有自我判斷、決定的能力

自我控制 兒童有學習自我控制的能力

經驗累積 兒童的學習是透過練習、重複的嘗試 主動探索 兒童是有主動探索的能力

觀察學習 兒童擁有觀察他人與模仿他人的能力

資料來源: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

三、發展理論中的兒童自主

在16 世紀時,社會上開始不再將兒童視為小大人,確立起兒童的概念,重視 起兒童的發展與權利,及主張兒童是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Lightfoot, Cole, & Cole, 2009)。依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 1963),將人的心理社會發展分 為八個時期,1-3 歲時幼兒開始學習大量的技能,如穿衣、吃、衛生的自理,從中 學會自我控制;到下一個學齡前階段(4-6 歲)則是兒童發展自主性的重要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動好奇,他們的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至學齡兒童期(6-12 歲)兒童在學校學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定學習適應社會,如果 兒童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 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Lightfoot et al., 2009)。對於小學階段,發展危機是勤奮

看成是唯一的價值標準,那麼兒童就可能成為工作和老闆們最無思想、受馴服的奴 隸。」這代表在小學學齡階段,對於兒童未來會成為勤奮、自主思考的人,抑或是 自卑順從,缺乏自主能力的人是個重要的時期。

19 世紀以來對於父母教養和兒童發展的理論越來越多,對於兒童成長與學習 的因素持不同觀點,各論點有相似也有極大的不同,國外學者將對兒童發展的研究 可以分為許多學派與不同的理論,常見的理論有精神動力理論、社會學習論、成熟 論、認知建構論、社會文化論、演化論等等 (Heath, 2003; Lightfoot et al., 2009),不 同發展理論,在親子間的父母親角色、對待兒童的自主看法上會有不同看法,見表 2-2-3。針對台灣母親的教養信念研究,在沒有接受過發展心理學的情況下對與孩 子的發展與學習也會有套自己的看法,許多母親認為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是被動 的角色,猶如白紙般需要外在的協助與塑造,因此相信外力和環境對孩子的發展與 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根據這研究的觀點,當時台灣母親的教養觀是傾向學習論(林 惠雅, 1999),也就是說在對孩子自主學習上,更傾向外在環境、他人的重要性。

四、文化與自主教養觀

華人的文化受到儒家深遠的影響,以儒家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內容 來分析對與人的發展與學習,以及在教養上的應用(Lin, 1988; Yen, 2005)。儒家思 想認為上天賦予人正向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是否能維持仰賴自我培養與外在環境 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說明外在環境與他人對一個人的影響。在學 習方面則認為個別差異來自於個人的意圖及個人努力,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有學 習意願並且夠努力,那麼就可以成功,越困難的工作需要越多的努力,如果失敗即 代表不夠努力。簡而言之,兒童的發展與學習觀點,在儒家看來主要是先天正向特 質及外在環境觀點兩者,而在兒童環境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親)有訓練兒童,

使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的責任(Chang, Schwartz, Dodge, & McBride-Chang, 2003; Lin, 1988; Yen, 2005)。

相較於西方而言,華人家庭不那麼地強調獨立自主,父母的角色在華人家庭中 是幫助兒童獲得自足、能力、自我方向、尊重權威,並強調個人成就的社會責任。

他們會提供恆定的照顧、保護和指導;華人母親強調學業成就,而白人母親教重視 全方位的發展(Cheah et al., 2013)。「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句話反應了華人 社會中將教育視為高度價值的狀況,這可能與「讀書的成就」被當作是可以提升社 會階級的機會,熊秉真(2000)指出明清時代的人們普遍如此相信,且這不僅僅成 就於個人,更聯繫與家庭、甚至是家族。因此華人父母親會特別重視學業、教育方 面的事情。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社會的高度競爭,以及西方社會的影響,華人父 母漸認同兒童的獨立自主對將來社會適應的重要意義(Bao & Lam, 2008),雖然當初 的唯有讀書高的風氣漸不存在,但在仍舊影響著華人父母教育兒童的方式,因為重 視學業所以不放心讓兒童自己做選擇、擔心兒童會落後他人,或是無法做出最好的 選擇,因此會多加干涉(熊秉真,2000)。

父母對兒童的自主支持程度與方式是教養的一種,並受到其文化、情感、教育 知識、本身特質與家庭因素等原因影響相關信念,導致教養方式有所不同,對兒童 的成長有不同的影響。家庭與家庭間有所不同,這點在不同文化的家庭下會更明顯 的顯現,如:美國和日本的中產階級母親雖都重視兒童獨立性,但獨立自主對於兩 個文化下的母親來說卻不太一樣:美國母親認為是有自己的主張;而日本母親則認 為 是 兒 童 能 夠 和 他 人 互 相 信 任 、 體 諒 並 有 同 理 心 , 即 相 依 的 人 格 特 質

(interdependence)(Okagaki & Sternberg, 1993);土耳其重視舉止良好、服從、安 靜、不調皮,特別是在女孩身上;泰國、菲律賓、印尼也重視服從;而韓國與新加 坡家長對於獨立和自信的品質評價則比美國家長高(王春展譯,2002)。另外在台 灣研究發現,家長教育兒童的方式,會因為而同性別的不同有所差異,母親較鼓勵 男孩嘗試,支持他們向外冒險(鄭曉倩,2014)。所以父母的信念、教養方式、對 自主支持的態度,會影響到兒童的成長,對兒童的各方面能力或個性皆會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