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以圓單元為例

一、前言

Richard R.Skemp 在《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一書中曾提到:『我 們日常生活的知識多半直接由環境中學來,其中牽涉到的概念通常不很抽象。數學學習的問 題就出在過於抽象和一般化。數學的成就確實是一代代中特殊智慧的人把前代的概念更加抽 象化、一般化而得來的。今天的學習者處理的並非古代發展之初的原始資料,而是一般教科 書中經整理、編排的資料處理系統。….』筆者對於這番敘述印象極為深刻,省思自己過去的 教學方式,的確太過於偏重數學技巧,而這樣的內容,學生對於數學有什麼感覺?只是一大 堆冷冰冰的數學公式罷了。

從課本教材編排內容來看,高中二年級的教材著重於幾何部分,其內容皆以代數形式探 討之,因此在一開始學習『圓』這個單元時,即以定義的方式引入圓的方程式,這樣的上課 方式,一點也不浪費時間,直接切入重點,但是,筆者認為,教室是一個文化場,學習的人可 以在文化場裡,自動、主動地學習,所以文化場的經營是必要的條件,因此筆者特別選取『圓』這個 富有文化的單元,以設計教學工作單的模式,嘗試將本單元滲入一些數學史,期盼能帶給學生不 同以往生硬的教學內容,營造一個能重新認識知識與價值的場所。

二、教學指引

(一) 關於數學結構、數學教育及數學史三維度的結合說明

我們在高中課本第一冊第二章中,曾向學生介紹了平面座標係,並用坐標方法去處理直 線問題,而在第三冊第二章中,我們更將平面座標拓展為空間座標,從而以坐標方法處理空 間中直線及平面的各種問題,”坐標系”不但可拓寬學生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是代數 與幾何的一座橋樑。本章節為座標幾何的延續,因此,課本的教學目標重在圓的方程式之學 習。

我們也都知道,「圓」是生活隨處可見的東西,如車輪,常用的杯盤器皿,星星、太陽等,

學生對圓絕對有深刻的印象,但是那只是對形體的圓的一種直觀,還不算進入數學討論的層 面,所以抽象的圓的幾何概念,在數學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生必須學習的重點之一,而 由於數學中對圓的理解和探討,才能進一步延伸到科學上的應用。在做「延伸」動作之前,

我們必須讓學生看到淺顯易懂的例子,讓他們對於圓的認知不僅僅只是生活上的圓而已,而 是更具劃時代的一種文化產物,因此筆者引入圓對於天文運動的影響,企圖拓展學生們對於 圓的認知;進而由引入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們對圓的定義後,加深學生印象,鼓勵學生從 坐標化的過程中,尋找圓的方程式,從而建立學生關於圓的數學模型。(將實際情形理想化,

以便運用適當的數學方法作處理分析,此一步驟就稱為建立一個數學模型。)之後,我們利 用此次機會介紹坐標幾何的原創概念發展,希望能將學生對幾何的具體運思加深至形式運思 期;最後,對於課本習題所提到阿波羅尼爾斯圓稍作解釋,並且藉機介紹阿波羅尼爾斯的圓

錐曲線,為下學期學習「圓錐曲線」單元鋪路。

三、學習工作單之設計

工作單一

參讀了蘇惠玉之『古代文本在課堂上的應用之教學報告:圓』後,筆者感受到圓在文化 上演進的過程令人驚奇,因此開始搜尋資料,進而發現希臘時期對於圓非常重視。

在古希臘,哲學家大都格外重視數學,在這些人當中,最強調數學的、在數學上成就最 大的,當推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曾遊歷埃及、波斯學習幾何、語言和宗教知識。回義大 利定居後,他招收了三百門徒,建立了帶有神秘色彩的團體,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 提出〝萬物皆數〞的觀點,認為萬世萬物皆由數產生:1 生 2,2 生諸數(其中包含整數及分 數);但是在畢達哥拉斯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之後,畢達哥拉斯(也許是他的門徒)發現,

邊長為 1 的正方形,其對角線應當是 2,但 2既不是自然數,也不是分數。這一發現,造 成了萬物皆數觀點的破滅;由於知道了有些幾何線段不能用數表示,當時研究數學的希臘學 者們便對數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轉而把幾何看成更基本的數學,於是,幾何學的研究變繁 榮興盛了起來;而隨著幾何學的美妙結構和精美推理的發展,數學變成了一門藝術。

歐幾里得的《Elment》集當時全部幾何知識之大成並加以系統化,在二千年之久的時期 內,《Elment》既是幾何教科書,又被當成嚴密科學思維的典範;它對西方數學及哲學的思想,

都有重要的影響。它從定義、公設、公理出發,一步一步推證出了大量的、豐富多采的幾何 定理。

由於希臘哲學家認為,圓是最重要的平面圖形,且是最完美的。因為它是由一條線圍成,

且不用加任何東西在上面;所以球也是最基本、最完美的立體圖形。受到希臘學者們深遠的 影響,「圓」這個概念在西方世界裡所成就的,不僅是在數學發展本身,或在天體觀測上,甚 至是藝術上,都佔有特別的地位。且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古希臘哲學家及數學家們對「圓」的 定義: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圓是最完美的圖形。

柏拉圖(Plato):-Round(i.e circular)is, I take it, that the extremes of which are every way equally distant from the middle.(圓形的圖形,即末端 的每一個方向到中心點都等距。)

亞里斯多得(Aristotle)-the circuler figure bounded by a line; the plane equal from the middle(圓的圖形由一條線圍成;一個平面圖形上到中心點處處全 等的,極為圓形。)

歐幾里德(Euclid)-圓是一條直線包圍的平面圖形,其內部一點與這條直線上的點 連成的所有線段都相等。此點稱為圓心。

從地球上看來,在天空中的行星是雜亂無章的。因此,柏拉圖提出設計一套系統,既適 合於行星有系統的運動,柏拉圖堅信,太陽、月亮、星星都各自被牢牢地固定在一個球體上,

而且它們在自身的軸上繞地球旋轉。另外每個星體的軌道也一定是圓形,因為圓和球具有同 樣美的魅力。

由於哥白尼(Copernicus)接受了一些希臘 學術思想,因此他也堅信圓周運動是天體的 自然運動,因此他用圓作為建立自己理論的 基本曲線。他假設每個天體,無論是月亮或 是行星,都在一個圓周上運動,這個圓的圓 心又在另一個圓周上運動,後一個圓的圓心 又在一個圓周上運動;最後一個圓心他假設 是太陽。(以太陽為中心可以使複雜的圓從 77 個減低至 33 個。)

在往後的五十年,受到哥白尼的影響,德國人 克卜勒(Kepler)亦獻身於天文學研究;他假定 6 個 行星的軌道半徑是五種正多面體的球面半徑,這 些球和 5 種正多面體按以下方式聯繫起來:最大 的半徑是土星的軌跡半徑,他假設在這一半徑的 球裡有一個內接正立方體,在這個正立方體裡有 一個內接球,這球的半徑就是木星的軌道半徑,

然後他假設這個球裡面有一個內接正四面體,對它 又有一個內接球,它的半徑是火星軌道半徑,如此 繼續下去,遍歷五個正多面體。這個體系要有六個 球,正好和當時知道的行星數目一樣。

由於這一假設所導出的結論卻與結果不合,克卜勒不得不拋開這一個想法,提出 所謂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為:每個行星運行的軌道不是圓,而是一個 橢圓,太陽不是處於圓形的中心,而是位於橢圓的的一個焦點上。

再往藝術方面看,圓這個圖形的特性亦影響了藝術的表現模式;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為例,達文西對比例的研究中,他試圖使理想人物的結構適應理想的圖形—正方形和圓;而 杜喬的作品除了引用圓,更引入了第三維,在繪畫中處理了空間、距離、體積、質量和視覺 印象。

回到數學本身來看,以畢達哥拉斯為代表的希臘人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平面圖形,以圓和 直線為最基本的研究對象,有了尺規後,直線和圓可以就做出,因此歐幾里得體系規定做圖 只能用”尺”、”規”兩種工具,這個目的是為了保持幾何學的簡單與和諧。

工作單(二)

有關圓面積的問題,在小學時就曾學過,圓面積=3.14×π×π;然後國中學了圓週率π 之 後,就變成πr2,但是圓面積的求法在不同時空中各有不同的發展。

以阿基米得為例:

阿基米得在『圓的度量』命題一中敘述求圓面積的方法。

任何一個圓面積等於一個直角三角形面積,它的夾直角的一邊等於圓的半徑,而另一邊 等於圓的周長。

阿基米德證明的方式是使用窮盡法:如果圓不等於三角形面積,則圓大於三角形面積,

或是圓小於三角形面積。……

以我國《九章算術》為例:

《九章算術》是中國數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其確切作者與寫作年代均不可考。現存的傳本 是經劉徽、李淳風等人注釋的版本。《九章算術》全書共有 246 道題,內容分為:方田、粟米、

衰分、少廣、商攻、均輸、盈不足術、方程及勾股共九章。方田一章中列舉許多與土地丈量 有關的面積公式,其中第 31 題是有關求圓面積的問題:

2πr

r

今有圓田,周三十步,徑十步。問田為何?

術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九章算術》一書關於個問題僅僅列舉公式,對於內容中之公式由何而來,文中並未多加 解釋,幸而有劉徽的注解、證明與系統化才不至於只是一本數學公式手冊。

工作單(三)

以第三冊的內容看來,平面上或空間上圖形都可以代數的形式表示,但是這樣的一個使 用工具,其發展過程是經過多人的努力。

差不多有 2000 年以上,幾何與天文佔盡了數學的領域,但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科學技術

差不多有 2000 年以上,幾何與天文佔盡了數學的領域,但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