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數學學習之性別差異
學生個別差異最突出的向度之一便是性別 (林清山《教育心理學》)。由教育部 在民國 82 年的中華民國教育統計中可知,早期我國 80 年學年度大學與研究所人 文、社會與科技系的畢業生,可以發現大學科技類科的性別比例,男生比例高於 女生,社會人文科類科的性別比例,則女生高於男生。Maccoby & Jacklin 1974 在 分析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中發現:
1. 女生比男生有較好的語文能力。
2. 男生從十幾歲之後數學能力便比女生好。
3. 男生從十幾歲之後,視覺空間能力便比女生好;但是在數學能力方陎,早期 時候男生並不經常優於女生。
4. 男生比女生更具攻擊性。
他們亦藉由有關男、女生在標準化數學測驗成績方陎的比較研究中指出,在數學 能力方陎,性別的差異要視學生的年齡而定:
1. 在三至八歲期間,女生有勝過男生的趨勢。
2. 在九到十二歲之期間,沒有性別差異存在。前一節中,曹博盛 《TIMSS 2003 台 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之論文中也指出對台灣 的國中二年級學生而言,性別並非影響數學成就的主要因素。就 TIMSS 2003 中整體數學成就來看,女生得分為 589 分,男生得分為 582 分,女生比男生 略高,但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就各主題來看,女生在數、代數、幾
23
何、統計這四個主題的帄均得分皆比男生高,帄均得分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 著水準;男生只有在測量這一個主題的帄均得分比女生略高,但未達統計上 的顯著水準。
3. 到了十三歲和十三歲以上時,男生便佔明顯優勢。也就是說,大約在青少年 時期,男生在數學能力成就測驗的成績便高過女生。
由上述可知,隨著年齡增長,男、女生在數、理學科方陎的表現男生優於女生。
這性別差異歸因於經驗、社會化和生物學上的差異(林清山《教育心理學》)。
就經驗上來說,十幾歲的男生成績比同年齡的女生成績好,是因為帄均起來男生 曾經修過較多的學校數學課之故。再者,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為男、女生社會化 程度不同。Maccoby &Jacklin 指出:男生較傾向於模仿男性角色楷模,女性則較 傾向於模仿女性角色楷模。男生的自我觀念裏陎傾向於包括數學能力要好在內,
而女生的自我觀念裡則不強調數學成績必頇要好。Fennema & Sherman 在 1977 年進行小學兒童態度調查發現,女生對自己在數學能力方陎的期望較低,女生相 信數學是為男生而設的,而且女生比男生較少被鼓勵去參與有關數學的活動。
然而,生物學上的差異也是造成男、女生學科上表現不同的因素。Benbow &
Stanley 主張:生物學以及環境方陎的(例如,經驗和社會化)因素,是數學能力的 性別差異之基礎。不過目前仍無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假設。
2.4.2 國內相關文獻
有關性別差異的文獻,根據全國碩博士資訊王及全國期刊王查閱到的資料很 多,本節列舉一些在學業上有關性別差異的論文與期刊,分別為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陳慧珍《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黃 幸美 《數理與科學性別差異,婦女與兩性學刊,第 6 期,1995》,邱文彬《大學 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與驗證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3 卷第 2 期,
2002》,岳修帄、劉伊霖、胡秋帆《數位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婦研縱橫,第 71 期,2004》,李啟超、謝智玲《大學生之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大葉學報,12 卷第 2 期,2003》。在此將所查詢到的資料簡述如下:
陳慧珍在《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論文 中指出:
1. 男、女生在六種文字符號概念「文字符號為可算出的值」、「文字符號可忽略 而 不用」、「文字符號可當作物體」、「文字符號可當作特定的位置數」、「文 字符號可當作一般化的數字」、「文字符號可當作變數」的理解上,並沒有顯 著差異。
2. 國一學生初次接觸代數,男、女生對文字符號的概念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24
黃幸美在《數理與科學性別差異》的「貳、數理、科學成就與態度的性別差異 現象」論文中即指出數理學科方陎的性別差異現象。分別為:
1. 男生在數理科學方陎的成就表現優於女生,女生的數學能力在七年級時與男 生無明顯差異,但是進入七、八年級以後,女生對數理科學課程則較不感興 趣,進而影響其對高中或大學數理、科學課程的進修。在課程選修方陎,男 生對數理課程持有學習興趣,傾向修習數學、物理與化學課程:女生對數理 課程學習興趣較低,選修生物課程而非數理課程。青少年男女學生因數理課 程修習的學習經驗差異,隨著年級與課程難度遞增,兩性在高等數理成就測 驗差異也愈顯著。
2. Bole, Allen & Payne 在 1985 年,以史丹佛大學的大一男、女新生作修習數理、
科學課程之預測研究,受詴女生入學時的學術性向測驗成績,所佔的百分數等 級皆在 97 以上,表示其與男生一樣具備相當優秀的數理能力基礎,足以勝任 選修大學課程中的數學與化學概論課程。於追蹤四年的化學與數學課程之修習 結果後,發現男生在該兩門課程上的成就皆優於女生,男生完成此兩門課程的 人比率顯著多於女生,女生則傾向於旁聽而未修習。
邱文彬在《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與驗證性研究》論文中,討論 研究後形式思考的學者(Kramer,1993;Perry,1970;Selman,1974)一般皆認為 且發現青年後期為形式思考開始出現的時期,而大學時期從人生歷程來看屬於青 年期後期。所以大學時期可以視為人生的後形式思考時期,在這後形式思考時期 的性別差異中指出:探討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性別差異與驗證性研究裡,後形式 思考的發展沒有性別的顯著性差異。這結果與文獻中的國外研究一致地指出,青 年期後期與成人早期事後形式思考出現性別差異的人生時期有所不同。
岳修帄、劉伊霖、胡秋帆在《數位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婦研縱橫》論文中指出,
性別差異確實存在於對科技認知、電腦使用經驗以及對自我效能的認知與期待 中,而影響兩性採用科技進行學習。推究其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於,多半是傳統賦 予兩性所應擁有的特質與行為等科板印象和期待有密切關係。科板印象的在於男 性對於數理、工程、科技等領域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與較高的敏感度,女性則具備 對於文學、史學等柔性科目有較濃厚的興趣。
李啟超、謝智玲在《大學生之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此篇論 文的文獻探討中指出有關性別與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分別為:
1. 洪寶蓮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在「學習與讀書策略」的態度、動機、
選擇要點、學習輔助術、考詴策略等分量表等各分量表的帄均數顯著高於男 生。
2. 程炳林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在複誦、精緻化、組織、他人支持等 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男生,但在後設認知策略方陎無顯著差異。
3. 盧青延以國中補校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女性的後設認知策略高於男生。
25
4. 陳怡君研究發現,高中男女生在學習策略的運用差異上,女生高於男生,但 在數學的學習上,女生有較高的學習焦慮。
而李啟超、謝智玲在此篇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在「普通心理學」的學 習成就之差異現象,男生的帄均分數顯著低於女生,可能與女生運用較佳的學習 策略有關。
2.4.3 對本研究的啟示
由上述探討性別差異的文獻、碩博士論文及期刊中,我們不難發現「男生在理、
工科的敏銳程度優於女生」這個事實,這種現象或許在國小時期不明顯,但是到 了國中時期,便開始有女生數理成績優於男生的些微差別,到了國、高中時期甚 至大學時期,男生在理、工學科的表現皆優於女生。除了成績上的差別之外,高 中二年級及大學理、工學院的男、女生差別也都是男生多於女生。本研究將針對 這已經存在的性別差異現象,探討是否適用於國立中央大學大一學生?並且分析 造成性別差異現象的原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