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探究課室中師生的角色與任務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數學探究課室中師生的角色與任務

經過探究教學的相關文獻探討後,對探究教學的意義、特徵與模式大致可以 清楚地理解,緊接著更應該了解在數學課室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及任務,才能夠 以引導者的身份去教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究,而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的 向學生進行提問,從師生的問與答中慢慢聚焦到數學問題的核心上,以真正落實 探究的精神。因此,本節將探討數學探究課室中教師、學生的角色與任務及數學 探究與教師提問間的關係。

一、教師的角色與任務

教師在數學課室中進行探究教學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扮演著 極為重要的學習者,兩者皆有其角色和任務,在此先介紹教師部分,接著再進行 學生部分的說明。

Jarrett (1997)提及在一個以探究為基礎的課室中,教師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 成為一位具備批判思考能力的問題解決者,他認為教師主要的工作和任務有十項,

包括:

(一) 創造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 (二) 確認學生所要研究的重要概念 (三) 計畫整個探究教學活動

(四) 引起學生探究的動機

(五) 讓學生對探究活動熱衷並聚焦 (六) 規劃學生討論的過程

(七)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及想法

(八) 在適當時機尋求學生不同的意見和問題 (九) 引導學生讓他們能學習到課程的核心內容

(十) 讓學生有機會能藉由發表來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

McNeal 與 Simon(2000)認為數學探究教學就是由老師或學生佈題,學生接著 在小組中工作,運用各種方法來探索觀念和關係、製造和檢驗猜想,教師這時要 求學生提出具說服力(persuasive)的論證,最後學生討論這些論證來尋求問題解答 的一種歷程與活動。對此,兩人也指出教師在數學探究教學中的工作包括:(一)

20

要求解釋;(二)要求澄清與示範;(三)要求小組提出論證;(四)佈新的問題。而 Anderson (2002)在探究教學中也提出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是教練也是 促進者;(二)協助學生處理知識;(三)帶領學生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溝通;(四) 引導學生活動;(五)促進學生的思考;(六)將學習的過程模式化;(七)有彈性的使 用教材。

另外,單文經與侯秋玲(2008)提及在探究取向課程中,教師兼具工藝師傅 (master craftsman)和父母(parents)兩種角色。工藝師傅同時是模範和導師的角色,

注重以學徒制方式,習得工藝的相關知識及應用工具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師傅 會鼓勵學徒發展自己的風格,培養學生個人獨特創造力的能力;另一面,教師需 要扮演父母的角色,過程中給予孩子任何的協助,鼓勵孩子往個人獨特的興趣發 展,並跟隨孩子探究的方向。從工藝師傅和父母兩種角色來看教師在探究教學中 的任務,單文經與侯秋玲(2008)分別從鉅觀與微觀的課程層次來看,在鉅觀的課 程層次上,他們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創造一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 想探討的興趣及動機,邀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在探究過程中拓展學生的能力以及 對概念的深入了解;而在微觀的教學層次上,他們指出教師必須透過與學生之間 的對話,從中協助他們完成學習的任務,並設法開發學生的潛力,超越他們個人 目前能力的知識。

綜合上述,教師探究課室中的主要工作與任務是由外而內的,首先創作多元 的情境使學生提升學習動機,透過教師引導與鼓勵的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地提出 問題,教師也擔任協助者的角色,目的是希望學生激發自己的潛能,由合作學習 的互動達到近側發展區所至之能力。

21

二、學生的角色與任務

Jarrett (1997)指出學生在數學探究教室中主要的工作和任務有以下十項,包 括:

(一) 形成解題計畫 (二) 觀察和探索

(三) 獨自解題或團隊合作解題

(四) 有邏輯地做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問題 (五) 與同儕和教師進行論辯和建構解釋

(六) 討論自己的觀點及共同合作發展想法與知識 (七) 測試自己的假說

(八) 思考來自同儕與教師的回應 (九) 思考不同的解釋方法

(十) 重試實驗、問題和計劃

McNeal 與 Simon(2000)認為數學探究教學就是由老師或學生佈題,接著學生 針對題目旁敲側擊,運用各種方法來探索觀念和關係、製造和檢驗猜想,教師這 時要求學生提出具說服力的論證,最後學生討論這些論證來尋求問題解答的一種 歷程與活動。對此,兩人也指出學生在數學探究教學中的工作包括:(一)發表想 法;(二)問彼此問題;(三)在討論中挑戰(challenge)或精煉(refine)想法。

另外,Anderson (2002)在探究教學中也提出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 為主動的學習者;(二)重視知識傳達的過程;(三)進行理解、解釋與猜測;(四)設 計自己的活動;(五)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答案。

綜合上述,在探究的歷程中,學生是課堂中的主角,每位學生皆有其不同的 獨特性,透過自身主動地探索知識與同儕互動的合作學習,互相分享、回饋彼此 的想法,建構出合理的解釋,最後學生便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所學技能應 用於適當的情境中。

22

三、數學探究與提問

「話語(Spoken discourse)」是教師和學生在數學課室中進行交流不可或缺的 主要媒介 (Imm & Stylianou, 2012),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提問」是教師時常使 用的教學策略之一(康淑娟、劉祥通,2010)。Artzt(2002)指出提問能夠引發他人 產生心智活動並做出回答反應,有效促進學生思考的發展,與張玉成(1999)認為 提問教學是師生與同儕有效互動及擴展學生思考的核心之想法雷同。

而在進行探究教學的重點中,強調透過老師的提問來引領學生做思考,看來

「提問」成了教師各科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黃昭勳(2019)歸納了各學者對於 提問功能的論點,並提出他認為教師提問行為於教學上的功能,有以下五項:

(一) 引起學習動機

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引發他們的學習動 機。

(二)幫助學生學習

提問具有提示重點,組織教材內容,幫助了解記憶的功能,並且亦能協助學 生發展如何學習的策略。

(三)協助學習診斷與評鑑

藉由提問除了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成就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其弱點及學習 盲點所在,作為補救教學的依據。

(四)產生教學回饋作用

教師透過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可以提供教師教學成效上的自我檢討之參考,

也可作為日後在教學策略上調整或修正的方向。

(五)啟發學生高層次思考

提問能導引學生思考之方向,提升思考層次,並讓學生從討論中獲得發表意 見的機會,對學生組織能力的發展相當有益。

從上所述,可看出提問的功能相當多元,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善用提問,

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勢必會有幫助。Jarrett (1997)提及教師的有效提問,在教學

23

中具重要的關鍵作用。在探究教學中,教師的技巧性提問至關重要,其使教師可 以與全班、小組或個別學生進行高層次的討論。在這舉例一些教師能夠引發學生 高層次思考的提問策略(Jarrett,1997):

(一)教師藉由提問要求學生掌握先備知識,用自己的話說一個想法或定義。

舉例:「為什麼你會這樣假設?」、「你可以從證據中得出什麼結論?」。 (二)教師藉由提問要求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問題,讓他們參與觀察和描述事物,

並藉由讓學生比較兩個或多個物件、陳述及插圖,從中找尋它們之間的相似 性或差異性,如此學生便開始建立可導致理解概念或一般化的模式。

舉例:「你在這裡注意到什麼呢?」、「告訴我與這問題相關的內容為何?」

和「你看到了什麼?」。

關於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幫助的,從陳彥 廷和柳賢(2009)的研究中可以證實。陳彥廷和柳賢(2009)的研究在探究十五位七 年級個案學生在提問引導教學情境中,對代數式中文字符號語意理解的改變,研 究結果發現,不斷地以「提問」的方式落實在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對代數式中 文字符號語意及運算技巧的理解。

而在 Lim, Lee, Tyson, Kim,與 Kim (2019)的研究中指出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數 學題目的解題時,教師會拋出問題,學生會根據老師所拋之問題進行應答,接著 教師又根據學生的回應再次拋出問題,學生因而再進行一次應答。這種教師提問 與學生應答的師生問答稱為「持續性提問」,而其研究中提及此種方式的提問能 夠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及參與度。本研究即根據其研究中將教師所採用的

「持續性提問」引發學生回應問題之類型歸類成九種,包括尋求澄清並探索學生 的思維、重新表達、要求重述、促進進一步的討論、詢問不一樣的答案、確認、

運用他人的推理、建立聯繫及等待時間(詳細九種持續性提問內容如下表 2-2 所 示),以探討教師在實施數學探究教學時所進行的提問類型有哪些?而哪些提問 類型又是較能夠引發學生進行後續反應的?

24 Integral Part of Facilitating Mathematical Discussions: Follow-up Questio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8(2), 377-398.

25